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优化

2016-03-19王志刚

关键词:文化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王志刚, 王 维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103)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优化

王志刚, 王维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10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是一个由校内、校外各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与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它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多样性与主导性,总是处于结构性失衡与重新迈向平衡的过程中。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之建构,必须树立文化生态建设的自觉意识;构筑一元化主导与多样性统一的文化生态结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资源和载体,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合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它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和“文化性”等众多属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是“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可以说,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战略性价值。在文化多样性与融合发展的新世纪,大学必须从文化生态的纬度思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文主旨是讨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之内涵、特质、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当代建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文化生态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在其文本《文化变迁的理论》(1955)提出,旨在阐明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具体的文化形式是与具体的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结果”。[2]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的概念,主张从人类生存环境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去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斯氏及其后学所阐释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本文所要讨论的高校思政教育之文化生态借用了文化生态学的方法,但突破其自然环境的隐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看成社会环境作用的产物——既与文化体系内部之间的运行和发展、也与校外(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关。笔者以为,所谓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狭义上是指在高等学校范围内由思政工作者、受教育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等不同文化元素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广义上是指一个由校内校外各种文化形式相互作用与影响而形成的、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

依据上述概念界定,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既是高等教育之文化生态体系、也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它既包含了文化生态的一般功能与价值,也呈现出作为高校区域系统的自身特征。首先,在结构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呈现文化的多样性结合。对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而言,物种的多样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同理,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体系中,也应该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样态,如高校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催生的大众文化、流传于西方国家的嬉皮士文化、全球性的网络文化,等等,这种文化多样性是良好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必要前提。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寻求发展空间及资源,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环节上实现多样化发展,以此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培养。

其次,在性质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多样性文化的存在尽管是健康文化生态的必要条件,但在文化生态体系内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总是有一些文化形态对整个文化生态起决定性作用。并且,这些文化形态的变迁会引起它与其他文化样态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文化生态关系与结构的变迁。这种在文化生态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形态是主导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应该成为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引领性的文化样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落点,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这样才能够明确发展方向、获取文化资源、实现和谐发展。

再次,在时空条件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具有时代性、发展性、过程性。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表现为文化的生成、传承和存在的生态状况。一定时代的文化生态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所有的特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都呈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其结构经历从多元化到一元化、片面化,再到多样性的发展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结果是,“以苏联文化为主体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成为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文化语境”[3]。而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则彻底背离了客观规律,文化生态建设处于一种混乱和停滞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格局才得以重铸。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拟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纲领,作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科学决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问题及成因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重新回归多样化格局,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整个社会对和谐的思政教育文化生态之建设尚未形成意识自觉。思政教育活动既体现为一种政治实践,也体现为一种文化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对其文化属性和文化生态属性重视不够。忽视后者最直接的结果是,在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上,高校片面地强调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组织纪律性,而忽视大学生身心素养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终极目标。笔者以为,育人是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功能。健康合理的高校文化生态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隐含在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为培养高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文化保障。忽视文化生态的另一个表现是在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和资源上过多地使用正式文件、领导人讲话精神和资料汇编等形式,而忽略了富有文采、生动活泼的传统历史文化读本,使得大学生误以为思政教育就是专门讲授“大道理”、“大理论”,就是枯燥的政治说教,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失去了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应有的吸引力。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关系不和谐,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文化生态平衡是指“主流文化价值观主导下,各种文化传统、文化样式、审美理想和价值观等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状态”[4]。具体表现为各种文化形态之间和谐共存但又层次分明、竞争有序的文化格局。文化生态失衡是相对文化生态平衡而言,该问题首先由国内学者方李莉在1998年首次提出。[5]按照她的阐述,任何文化生态系统总会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并且体系内部各种文化形式间也总是产生一定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或者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超过一定的承受度,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便会出现混乱,就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的出现。

就内部系统而言,人们一般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当成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讲,在当今时代,这三种高校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具体表现在物质文化发展迅猛,其它文化形态发展则相对滞后。大学生普遍注重物质消费,不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整个高校呈现世俗化的倾向。就外部系统来讲,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结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没有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一方面,主导文化弱化,尚未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成为大学生首要的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尚未成为大学生理想信仰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而大众文化则异军突起,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文化生态自觉意识的缺乏以及文化生态结构的相对失衡状态,从内部因素而言,与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关系密切。第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日益功利化。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在此进程中,高校教育日益产业化。高校不断开设新的面向市场的专业来满足社会经济改革产生的新需求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就业需要。这就不可避免地因为专业的功利性设置而挤压文化课程的教育资源。第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仍然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形势报告、政治学习和主题班会这些传统的教育手段仍然是主要方式。可以说,这种空洞的理论说教显然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高校教学内容存在“泛政治化”现象。可以说,文化性与政治性内在地规定着思政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但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组织上,更多地空洞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侧重政治性,忽视文化性,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关注不够。有学者曾指出:“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治化的思维框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和终极关怀泛政治化,则无疑是脱离实际的。”[6]第四,在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文化生态价值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肩负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也承担对社会个体进行文化化育、民族精神提升等文化功能,后者就是思政教育特有的文化生态价值。在强调政治挂帅的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办法发挥上述文化功能的。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结构性失衡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说,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建设同时面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所带来的双重挑战。在当代中国,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并不是处于一个封闭孤立的环境,而是置身于信息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全新环境中,因此本土文化与不同外来文化碰撞与交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20世纪50—70年代“共产主义文化”一统天下的生态格局,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化热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都是文化生态结构性失衡的表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共荣、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共建等现象。这种多样性文化形态之间地位、价值和功能等广泛存在冲突,使得结构性失衡成为一种文化常态。这样的社会大文化格局无疑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平衡问题。这个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导致了我们前文论述的主流文化弱化、精英文化衰退、大众文化霸权的中国文化生态新格局。另外,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也对当前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算命”、“星座”、“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在当前社会中依然非常流行。“儒化中国”、“儒家社会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在学界悄然蔓延,这些儒学论者仍然把“内圣外王”等儒家学说和信条当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依赖的唯一文化良方,对此思政教育者应该有所警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文化生态的优化

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和传承的精神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底蕴。它在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新平台。笔者以为,以文化生态建设为落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强大的育人效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构建和谐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自觉意识

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需要人们树立高度自觉的文化生态意识。所谓文化生态构建的自觉意识,是指高校教职员工要对文化生态形成一种自觉认同,即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一种有利于文化生态意识自觉的浓烈氛围。这就要求:第一,高校的顶层制度文化设计要具有培育和谐文化生态的理念。只有顶层制度设计有了明晰的文化生态意识,才会有建构文化生态的动力。要系统地、科学地制定文化生态的发展规划,将其与高校思政培养目标结合,并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第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成为文化生态建设的拥护者和践行者。在确切的意义上,文化生态理念是通过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传达给学生的。在根本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生态意识和素养是高校文化生态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文化生态培育的重要内容是着力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文化生态意识和素养,并将这个理念渗透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第三,培育受教育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他们无一例外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其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迷茫等现象,要破解此难题,需要提高大学生对复杂文化生态的选择和辨析能力,加强培育大学生文化生态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其形成健康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观。

(二)构筑一元化主导与多样性统一的文化生态结构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结构的优化,要坚持一元化主导与多元化相统一、融合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以统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促进多元文化的协调和发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做到教育内容入课堂、入人心,切实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第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协调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建设并不会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丢弃我们的民族性。陈先达先生曾指出:“一种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能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7]在直接的意义上,离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三,培育大学精神。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创新和精髓之处在于培育大学精神,并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中寻找文化生态建设的契机。同时,用大学精神去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让他们在大学精神的熏陶中生成对文化生态的认同。各个高校要把握自身的特色,总结本校发展的经验,提炼本校的历史传统,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在学校文化传承和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精神。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资源和载体

要营造一个浓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力推动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第一,要丰富文化生态物质载体。要积极利用校园内的建筑景观、宣传栏和雕塑等文化设施,使校园彰显大学精神、充满人文气息,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育人功能。第二,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高校里学生社团数量较多,类别很多,要鼓励社团积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以增强思政教育与文化生态的联动性。凸显校园文化的中心主题,丰富校园文化生态的内涵,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推进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形成,是建构的重要内容。第三,要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载体。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好网络文化载体,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构筑功能完备、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唱响主旋律,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8]当然,由于缺乏规范和约束,网络社会中所携带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直接反映到现实文化中来,由此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网络空间文化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化管理,屏蔽不健康内容的传播,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来宣扬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提升的有效平台。

应当强调的是,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过程中,要防止极端化的倾向。文化生态的培育说到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始终是文化生态必须突出的核心内容。高校应把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中心位置,建设和培育主导性的高校文化——大学精神;应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阵地,确立抗衡西方文化渗透的系统应对方略;要积极建设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高校文化生态。高校文化生态的建构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符合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要求,在不断加强文化生态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0.

[2]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49-50.

[3]顾友仁.论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J].探索, 2011(4):121-126.

[4]张青.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的流行[J].湖北社会科学,2009(9):108-111.

[5]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5-113.

[6]韩迎春,皮艳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9(5):16-19.

[7]陈先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2-6.

[8]廖金香,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45-48.

[责任编辑李长成]

On Cultural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Its Optimization

WANG Zhi-gang, WANG Wei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103, China)

Abstract:Cultural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is a dynamic system interacted with various cultural form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expansibility, diversity and dominance. It is always in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the process of getting balance again. At present,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ust be constructed consciously, unified dominantly and as a diverse unity, develop resources and carrier of cultural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m the culture ecological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1-0103-08

[作者简介]王志刚(1979-),男,江苏射阳人,江苏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维(1990-),男,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研究”(D/2011/01/020);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GZZ13_062);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机制研究”(2013JDGZD016)

[收稿日期]2015-10-28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1.016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