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基本表征与关系形式

2016-03-19韩梅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韩梅(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基本表征与关系形式

韩梅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关系表述

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合法性以及发展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强化,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是复杂的,民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民族认同以其特有的连接符号和纽带往往会给国家认同带来一定的挑战,两者之间的张力时紧时松,触动着统治者的神经,两者之间的关系调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本内涵解释

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概念前,先解释一下认同概念。认同最早来源于心理学界的理论,强调的是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对认同这个概念的解释立足点是多样的,有的学者认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作者眼中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和依附,认知的是自己的群体归属,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认可。依附的是一种情感性的东西,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按照这种解释逻辑,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概念可以演绎出来。基于研究背景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进行定义时,也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特征,国家认同是与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之间相关联的,长期以来学者对这块研究保持着较高的关注。至于国家认同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2]在这里,国家认同的主体是国家内生活的公民,是普通国民,国家认同的客体是这个国家既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内容,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动性,而非外界力量强迫的。

民族认同相对于国家认同而言一般是小一些的范畴,但在实践层面来看,两者之间也有可能是重合的。一般而言,民族认同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解释,广义的民族认同指的是在同一个民族构成的国家内部,民族认同等同于国家认同,两者是一种表述。狭义的民族认同适用的范围则相对小些,指的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认同,这两个维度的解释在一定场域内具有重合性。有的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3]这个解释显然具有更大的适用空间,针对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情况都可以行得通,将单一民族和多种民族的国家用同一种表述来进行民族认同解释。民族认同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文化力量,在日常运作中更具有自然性,强化民族认同的难度一般比较小。一个民族通常会有自己共同的血缘历史和文化记忆,很多符号性的东西是族群成员共同的认知内容,成为维系彼此相互关联的纽带性东西。正是基于此,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统治者往往会比较担心一个族群内部的凝聚,形成一个可以同中央相抵抗的力量,威胁自己的统治。故在中央的权力运作逻辑中,统治者往往会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来调整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以吸纳民族地区对自己的认可和拥护,避免出现民族地区分离的现象。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差异表现

在理清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个概念之后,有必要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比较涉及到共性和差异分析。为了能够清晰地掌握两者成长的不同场域,笔者在这里主要想探析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差异,差异分析是处理两个概念内涵与外延比较有效的手段,具体而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上即主体、对象、动力和强化方式:

(一)认同的主体差异

在认同主体上,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生存空间方面,不同的生存空间会塑造不同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这些记忆会在一定空间内持久地影响和继承下去。国家认同一般是强调生活在这个国家领土内的居民,居民在这个国家内享受到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供给,同时在国家社会事业建设中付出自己的努力。国家的运作逻辑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者,置身于此空间内的居民所形成的认同是代表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适用空间则相对小些,主要是一个民族长期沿袭的生存空间内,同族裔的人群对自己民族在历史上经历的一种认同,这里的认同主体指的是生活在这个民族场域内的个体,其生存与发展受到民族的影响比较明显并与民族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故在长期生活中,个人记忆会与民族的集体记忆融合在一起,对民族的认同感会很强。

(二)认同对象的差异

在国家认同上,国家的范围一般会比民族的区域广阔,故国家会在全社会多元化要素中进行整合和融合,整合零散的记忆要素形成整个国家统一的信仰资源,融合各区域、各民族不同历史记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记忆库。整合和融合形成之后的记忆样本就是这个国家需要推崇的国家认同元素,它是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信仰的综合体,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族认同的对象往往高度会低些,主要是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化资源、印象和价值,民族在形成和成长中需要一些体系来维持,维持的工具则包括这个民族的纽带力量包括血缘、图腾和传统,这些是民族正常延续和成长的源泉,也是民族内的成员认同的对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认同的对象相对而言更加具有“人化”的味道,统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民族认同中自然形成的东西可能会更加多些,民族的成长记忆是民族中个体认同的重要来源。

(三)认同动力的差异

国家认同的动力与这个国家统治者是相关联的,一个政府的良性持久存在与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分不开的。合法性主要是政权来源的合法,执政者是否通过法律规则来获取自己的权力地位,选举程序是否科学合理,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认可,当政府的产生是通过一些非法的程序,政府的领导人并不是民意的结果,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可能面临危机。政府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政府通过自己执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推动,给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带来的改进。简单地说,政府的有效性与政府为民创造的幸福指数是相挂钩的。当一个政权兼具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在这个政权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感注定会不断趋于强化。故国家内政府的合法性尤其是有效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认同的动力。民族认同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元素,当族群内的成员民族意识非常强,这个民族内成员的民族认同感才会强。党族群内的成员民族意识比较弱化时,这个民族成员内的民族认同感自然会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4]当前,随着民族内部社会利益形式与内容的分化,民族整体内部的民族意识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这与外界力量和利益的介入是相关联的。

(四)认同强化方式的差异

国家认同的强化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内在的,指的是认同主体自身所带的国家主义情节,具体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情节,关心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国家大局稳定,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推动国家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外在的,指的是国家本身对认同主体的塑造,国家存在的重要逻辑是强化民众对自己的认同,故国家执政者会采取多种手段来整合国内的民意,在多元中寻求一元,在复杂多变中寻求相对稳定。国家作为一个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有权力也有条件通过限制民众的一些行为来强化他们对国家主体的认同。民族认同的强化方式主要是民族内自然形成的文化要素和族群内部的自觉行为,个体有自己的行为意识来决定自己的认同价值观以及认同内容,本民族的集体文化元素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在潜移默化中督促族群人士来强化自己对民族集体性元素的认同。

三、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关系的三个形式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作为两个时空背景下存在的认同理念,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主题。如何界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处理民族和国家间的敏感问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与民族的融合或分离,无非是两个主体在利益获取形式与内容上产生分歧,对彼此认同的价值理念产生怀疑,出现所谓的认同差异。目前,在对两者关系的形式上,主要有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两者是相互冲突关系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密切联系,但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5]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相分离的,强调民族认同可能会导致国家认同的分散,国家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一个整体,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整体,国家的统治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国民对这个整体的认同,而不是族群内部对本民族的过度认可,影响到国家的整合。故在这个视角下,国家包含着民族,民族只是国家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认同会出现方向背离的现象,一个民族的认同度过高的话,就很可能会威胁到中央集权的统治,导致民族性的国家分离。因此,正是出于此考虑,国家的统治者在对民族关系进行处理时,一般会采用恩威并施的措施,一方面是给予民族地区的居民一定的政策优惠,让他们感受到中央延伸到身边的福利,另一方面是强化相应的监督惩戒,在民族地区设立国家暴力机关和安全监督部门,实现对其有效的监管。另外,在国家主流价值理念的传递上,民族地区也是重点的对象,中央的意识形态宣传系统会强化在民族地区的宣传力量,使用民族地区的语言在民族教育环境灌输中央政府的价值理念,使得民族地区的居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国家价值的存在,从而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在历史上,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冲击时有发生,尤其在一些多民族国家内,统治者往往是由一个民族来垄断,在国家利益分配上会出现失衡的现象,统治者往往会给本民族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越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他民族对这个国家认同的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弱,缺乏血缘和文化理念的支撑,再加上统治者在运行中的有效性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其他民族地区对这个政权的认同必然会趋于弱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

(二)两者是相互替代关系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作为两个时空维度的理念,在一定环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里的相互替代主要包含两个方向,即国家认同取代民族认同或民族认同取代国家认同,前者主要是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一般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集合体,国家的存在是民族正常延续和繁荣的基础。故在认同对象上,只要有一个强化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存在的必要性可以忽略。国家认同的强化需要在全社会构建一个价值理念即国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国家是生活于其中个体生存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国家为其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物质资料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家的产生是民意集中表达的过程,民意在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下的国家必然会受到来自民意自然的认同,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内的一种具体认同形式,存在的价值比较低。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认同更加重要,民族认同应取代国家认同。民族作为一个血缘或文化共同体,在民族内部的维系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民族的整合性更强,故建立在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更具有稳定性和生命力。一个国家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民族构成,当只有一个民族时,这个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完全重合的关系,用民族认同的理念在国家建构中运行更具有价值。即使这个国家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并不影响国家的认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会在无形中形成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共性就是民族之间整合的基础,也是彼此认同的对象,故多元民族中的民族认同基础就成立了,国家认同在此环境下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

(三)两者是彼此共生关系

这种角度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统一的关系,作为认同理念下的两个场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共生性。也就是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是相互矛盾或替代的,而是彼此可以融合和互为前提的,一者的存在可以为另者提供成长的便利和保障,国家认同离不开民族认同,民族认同需要国家认同。以中国为例,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一般都会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建立在本民族的血缘和文化理念基础之上的民族认同也是多样化的。中国国家也在积极塑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文化整体,使其上升到国家认同的高度。尽管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个认同主体,国家认同是一元的,民族认同却是多元的,一元和多元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但在实际处理中,中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各民族的认同汇聚在一起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认同即国家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又为各族群的认同不断创造良好环境和发展方向。”[6]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为各民族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各民族在中国的改革中同等享受到福利和待遇,民族发展与国家是相互依赖的。同时,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各个民族共同发展,先富带动后富,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这种理念成为维系各个民族为了国家的复兴梦想共同努力的动力。综上可见,中华民族虽然构成上是多元的,但在多元中存在着共同的维系力量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全民族共同富裕的理想。民族与国家融为一体,民族的即国家的,国家的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民族的发展,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体,彼此共生、共存。

国家认同是国家执政者追求的重要目的,执政者通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各种手段来强化国民对当前政治体制的认可和执政者的认同。国家认同的适应空间主要是就一个完整形式国家而言的,一般是一个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内部的国民是掌权者强化的对象。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空间完全重合,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在处理国家认同时往往会借助于民族记忆和民族元素来进行,民族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掌权者强化国家认同的工具。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得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要实现国家认同的普遍适应和不断强化,必须寻找能够兼容不同民族价值理念的认知形式,在国家政策制定与公共事务处理上兼顾不同民族的习惯,同时要在全社会塑造一种民族团结共荣的理念,让各个民族在国家的改革发展中共享红利。在全国改革发展一盘棋的精神指导下,要不断改善全国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要优先照顾边远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其特殊的政策和经济保障,增强其对中央政府的认同,进而实现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均衡一致强化。

参考文献:

[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

[2]贺金,燕继荣.论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3]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 (6).

[4]于春洋,黄岩.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2(4).

[5]戴晓东.浅析族裔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2(12).

[6]陈晓婧.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责任编辑:姜卉]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5-0024-05

收稿日期:2016-04-17

作者简介:韩梅(1993-),女,江西上饶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