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

2016-03-19邹玉杰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邹玉杰(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

邹玉杰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三大贡献: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即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和开启了适合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培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即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基础,升华和培树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精神柱石;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即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领导核心力量的基础,毛泽东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建立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民主体力量,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武装捍卫力量。

关键词:毛泽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做了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探寻出民族复兴之路,振奋起民族精神,集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涵盖革命、建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和前进方向。实践表明,道路抉择错误,就要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就不能达到理想彼岸。毛泽东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真谛,大胆探索,勇于超越,不断开辟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

(一)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以什么样的道路将革命引向成功,是中共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领城市,后进攻乡村。特别是对中国革命深具影响的十月革命,即是通过城市暴动而取得全国胜利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初期,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左”的错误倾向在党内大行其道,相继发生了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三次“左”倾错误。其中王明“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30万人减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万人减至4万人左右[1]75。但毛泽东常常在逆境中长期顶着压力没有教条地照搬“城市中心论”,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原则,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党成立后,毛泽东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而强大的敌人占据着中心城市等具体国情特点出发,在全党率先考察农民问题,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中国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从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变无法实行的进攻长沙计划,转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逐步形成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促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逐步实现了分块分片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务,创造了天津方式和北平方式等,大体上相继夺取敌人占领的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占98.1%,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结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大翻盘,开启了民族复兴的航程。对此,邓小平富有见地指出,回想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二)开创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应运用国家政权剥夺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使之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财产。他们设想可采取“没收”和“赎买”两种方式,并认为若能用赎买方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的。列宁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与苏维埃政府为敌,被迫采取暴力手段,将资本家企业全部没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开创性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平稳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通过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造个体手工业,采取由手工业生产小组到供销生产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设想。具体而言,确定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比例为,所得税34.5%、福利费15%、公积金30%、资方红利20.5%(后调整为25%),即“四马分肥”的分配比例。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原私营工商业者采取发放固定股息办法,一般是年息5%(略高于当时银行利率),直到1966年9月停发。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

我党通过“一化三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创举。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党90年来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之一,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如何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课题。最初奉行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引以为戒,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以期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创立中国社会主义新学派。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重要理论成就: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85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确定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实现现代化战略设想;强调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等。

在探索征途上,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遗憾。由于对国情及国内外形势研判的错误,探索过程出现了曲折和严重失误。但探索取得的实践成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通过对内“镇反”等整肃措施、对外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大团结;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仅以科技为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功研制、发射“两弹一星”,新中国成为无可争议的航天大国,如此等等。毋容置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为改革开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凝结着全民族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和强国之魄,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唤起民族的觉醒和激发民族奋斗的精神,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形成了诸多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精神,集中升华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成为民族前进的永续动力。

(一)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即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内容作了概括,即“六+三”体系。所谓“六”即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理论。所谓“三”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表明,毛泽东思想培养、武装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是引领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行动指南和致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创新科学理论,作为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因此,毛泽东思想作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必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的基础。

(二)毛泽东升华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柱石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中,始终注重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开启民智,激起了民众觉醒,特别是强化了民众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主人意识和民主意识,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诸如,长征精神——信念坚定、人民至上的理想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3];雷锋精神——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立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些打上民族烙印的精神,不仅承继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特质,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全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是攻坚克难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党成立后,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曲折艰辛中铸造了党的领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以及武装力量,并将三股力量拧成振兴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最终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大大推进了民族复兴的进程。

(一)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领导核心力量

复兴中华民族离不开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在大浪淘沙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成立时尽管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却开启了民族复兴的航程。1924年、1934年党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党的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按照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肩负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逐步强健。

毛泽东鉴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的现实,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解决了在中国建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历史课题。一是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性教育,以为人民谋利益为行动准则,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调查研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三是加强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建设;四是坚持人民民主、“两个务必”执政价值观,强党的廉政建设、严惩防治腐败。

践行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并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磨砺中不断走向成熟。党的七大选出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标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被党的七大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队伍由全国抗战开始时的3万余人壮大为121万余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党领导各民族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之后,党的力量空前壮大,党的威望日益提升。党在深得人民的拥护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使中华民族魏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毛泽东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建立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了人民主体力量

毛泽东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人民则将一事无成。”[4]毛泽东具备政治家最优秀的品质即善于抓住民心,并引导民众参与到民族振兴的洪流之中。他认为,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是农民,农民最大利益是被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因此,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时,毛泽东就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民心。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率领红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创建起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革命根据地和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央苏区鼎盛时期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红军达10多万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在敌人围追堵截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经过了拥有2亿人口的14个省,可谓历经半壁江山。“长征是宣传队”,是一次最广泛、最有效的宣传和影响。党和红军在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传播红色的思想,使人民深感“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埃德加·斯诺由此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抗战时期,我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号召、动员国内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抗战,激发全民族的觉醒,汇聚成抗战的洪流。我党积极倡导、促成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陷日寇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其中:大批宗教界人士投身于抗日之中;国民党统治区民主人士争取民主的斗争空前活跃;海外华侨仅1937年至1942年间,就为祖国抗战募集捐款7亿元,发行救国公债11亿,有4万多侨胞回国参战或参加战时服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区,普遍深入进行土改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仅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支前民工就达886万人,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万余辆。在国统区,党适时地提出建立反饥饿、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的广大阵线,使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深入开展,唤起各阶层人民的觉醒。在我党团结争取和支持下,民盟、民建等各民主党派纷纷宣布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不遗余力地为人民谋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主体力量,从而获得人民最广泛的支持,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奋斗岁月,终于取得天下,打开了民族复兴之门。

(三)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武装捍卫力量

毛泽东在党内最早认识“枪杆子”“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壮大武装力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军思想以及战略战术,成为我军亮剑致胜的法宝。毛泽东建军思想主要方面是:坚持党指挥枪,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6]511要大打人民战争;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人民军队唯一宗旨;加强人民军队的纪律性等等。毛泽东总结了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我军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等重要思想。

在毛泽东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指导下,打造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人民军队由全国抗战开始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于1948年9月到1949 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闻讯,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人民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迅即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又歼敌696多万(合计歼敌850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我军面临的敌人是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同时美国还胁迫15个仆从国的军队参战,可谓敌强我弱。美国先后投入200万军队,其中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参战,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新式武器和军事手段,并把整个国家经济推向了战争轨道。我军坚定执行毛泽东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确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和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指导方针,以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近战、夜战、速决战、穿插、分割、迂回等战术。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我军共歼敌71.8万多人。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一扫世界普遍存在的恐美崇美情结,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止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有力推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

毛泽东曾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6]这一精辟的论断,深刻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彰显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客观要求,体现了毛泽东对民族复兴本质的科学认识,诠释了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篇章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7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4.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38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75.

[责任编辑:左眉]

中图分类号:A84;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5-0045-06

收稿日期:2016-04-13

作者简介:邹玉杰(1963-),女,黑龙江五常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热情吟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风采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