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

2016-03-19辜陈君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辜陈君*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

◇辜陈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应根据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中坚力量。由于受自然、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自身的明显特点,应对此加以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

(一)民族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并存

有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相对是较为弱势的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出现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经济贫困和家庭教育水平低的阴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主动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以便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强势民族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认定了自己的弱势和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1],大学生作为较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的民族意识显得尤为强烈。通过对福建三所高校9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76.53%的人“会经常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感到骄傲”,他们都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着浓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新疆维吾尔族学生为例,他们在穆斯林的传统节日例如圣纪节、开斋节与古尔邦节,都会聚集在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庆祝。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从心理上就意识到自己是本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并与传统宗教联系在一起,特别到了不同文化地域后,这种民族自尊心更强,不仅自己热爱、尊重本民族,而且要求别人也尊重。顺则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则易产生消极对抗、自卑的情绪。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文化基础相对于内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上也存在诸多差异,这让他们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觉得周围似乎都是异样的、不理解的眼光。他们有些还会把宗教挂饰挂满自己的床头,在与汉族学生同住时,难免会产生些冲突。这些文化的碰撞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萌生自卑的心理。

(二)开放意识与自我封闭意识并存

少数民族大多性格豪爽,淳朴热情,在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好奇心和新鲜感会驱使他们想融入其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调查中,有80.6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时,能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这足以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友时的包容心和开放程度。但在问及“日常生活中你更喜欢与哪个民族的同学交往(多选)” 时,有61.22%选择了“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32.6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更喜欢与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交朋友,而不管他(她)是哪个民族”,25.51%的人表示“交友上没有特别的选择”,17.35%的人选择“更喜欢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择友上还是有所偏好。从家乡来到内地,他们会发现同民族同学之间信仰相同、语言相同、习俗相同,于是热情交往、彼此关心、相互帮助、频繁往来。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不够自信,与其他民族大学生存在着思维、语言等方面的沟通障碍。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当中既充满渴望和热情,也会不自觉地缩小自己的圈子,将自己封闭起来,有意回避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极少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

(三)竞争意识与消极意识并存

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承担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他们的家庭和族群都对他们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在这种压力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竞争意识较为强烈。他们大多淳朴勤奋、有胆识、肯吃苦。在调查中发现,有81.6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立志在大学阶段学好知识本领,将来一展抱负”。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落后,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汉语听力、口语表达、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外语等方面都较为吃力,自主学习上又缺乏合理的安排,遇到困难或问题不愿意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学习热情大大降低,容易自暴自弃。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阅历较浅,与外界接触较少,心理素质也相对脆弱,形成认识上的偏差,对社会上求职就业的民族偏见容易放大化,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能与汉族大学生获得同样平等的机会,进而出现消极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四)依赖心理和逆反心理并存

近几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都提到,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可适当降分投档;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内地许多高校更是对少数民族的专业学习成绩的及格线做了大幅度下调,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节假日返乡补贴和日常生活补贴,以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削弱了上进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也具备冲动敏感、功利心强、渴望张扬个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反叛意识。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同学产生对立情绪。有时不能控制自己,出口伤人、动手打人、迟到旷课、抽烟喝酒、打扑克、夜不归宿等时有发生,甚至受到纪律处分也无所谓,逆反心理较为普遍。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导向原则和根本原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增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各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在特定的文化体系内与其他文化不断发生交流和整合。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时代坐标维度,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尤其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创新,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功能,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的人本教育。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格式化,而是要生活化。要把大学生群体看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不是一个被动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装[2]。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时还要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注重开发个体的潜能,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意志坚强、是非分明、诚实宽容、善于合作,既具有健全发展的人格,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的人。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将课堂主渠道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理想信念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受宗教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较深,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将课堂主渠道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教育应通过实践教育来体验,并向行为转化。课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热爱的主阵地主渠道。要从各个方面、各种途径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认识,通过自身亲历体验,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是与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党分不开的。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自觉防范西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日益渗透和影响,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加强家校联系相结合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3]。由于各民族的特征不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民族隔阂和民族问题也必然存在。要建立健全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就要通过多民族的多样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来实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反映着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多样性、立体性、适应性、神秘性和全民性的特点[4]。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取其精华,把握精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内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内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又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互联系、密切结合,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既挖掘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运动素质突出的才能,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的交相互动中,学会尊重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当然,仅仅有校园的熏陶是不够的,要特别重视家校联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负担重,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很深。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定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政府、学校给予他们的优惠政策向家长作详细的说明,让他们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产生信任,主动配合学校留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合力。

(三)将教师队伍建设与朋辈力量培养相结合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内地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是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汉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文化、习俗、语言等知之甚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不够熟识,造成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沟通困难。面对国内外各种矛盾的交织,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抢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严峻形势,许多辅导员和班主任认识不够,敏感性不强,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把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作为终极目标:要具备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能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热爱学生工作,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要掌握心理咨询与指导的技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走出常见的心理误区;要具备职业生涯指导的技能,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力更生,敢于创业,建设家乡。此外,要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力量的作用。可以选择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群众基础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培养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用先进典型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运用这支朋辈队伍充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见领袖,在重大政治事件或社会问题面前,能够第一时间关注和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化解矛盾和冲突,避免校园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注: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以福建三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JAS14513)的阶段性成果。

[1]陈枝烈.台湾原住民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6:67.

[2]白文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

[3]徐柏才,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

[4]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

(责任编辑:蔡清香)

G641

A

1674-9618(2016)01-0047-04

辜陈君,女,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办公室科员,讲师。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