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2016-03-19侯雨欣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环境

◇侯雨欣*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侯雨欣*

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网络文化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开放、虚拟、多元及非控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应从法律监管、学校教育、家庭引导及学生自律方面剖析问题原因,从优化社会网络环境、家庭教育环境、校园网络环境、思想教育环境及自我管控环境等方面入手,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带来巨大冲击,也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狠抓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发挥网络的正向引导作用,降低网络的负面冲击效应,已然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缩短了社会时空距离,对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在互联网环境下经受着全新的洗礼。一是国家民族意识遭到前所未有的淡化。网络世界中的交流大大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打破了国家、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久而久之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界限和国家意识[3]。二是爱国主义意识被削弱。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易受误导,在网络上容易接触到国外敌对势力发布的虚假信息或攻击性言论,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弱化。三是偏激爱国言论时常无所忌惮地泛滥。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新战场,非理性的爱国言论也时常充斥网络,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摆脱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博客、论坛里四处宣泄,更有甚者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四处捣乱。尖锐偏激的言论不仅不能为大学生开展正确的爱国行动提供指导,相反还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背离的效果。

(二)网络增大了信息辩伪难度,对大学生的诚信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代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以及网络主体的青年化,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日渐凸显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4]。一是网络诚信意识逐渐淡薄。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某些大学生对诚信原则不屑一顾。二是网络诚信行为常有失当。正所谓理念指导行动,诚信意识的淡薄造成大学生有违诚信的网络行为愈演愈烈,如在学习研究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在社会活动中发布虚假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网络欺诈等。三是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易受金钱诱惑利用网络非法牟利,情节严重者则演变为网络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

(三)网络拓宽了知识获取途经,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网络的普及应用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求知途径的同时,又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依赖,懒得思考。当前大学生“网络依赖症”日益加重,一旦遇到问题,便想依靠搜索引擎“百度一下”来轻松获取答案,长此以往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严重退化。二是不善思辨,照搬照抄。网络环境下主动思考能力缺失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一味照搬照抄,不懂去伪存真。三是沉溺网络,影响成长。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影视剧集的大学生不但没有使网络成为自主学习和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反而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友善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

网络世界使大学生的友善意识受到冲击。一是友善意识日益淡薄。网络上泛滥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增强,盲目片面追求利益,削弱了仁爱友善等传统优良道德观念的根基。二是交往能力日趋退化。部分高校大学生沉迷社交网络,人机互动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与其亲属朋友交流的时间,人机对话取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网络交际中,会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被模糊和隐去,会话原则和策略被打破。长此以往,由于缺乏面对面交往的会话经验和语境的认知,就不能适应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交往能力便走向退化。三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沉迷网络、长期缺乏互动交流造成大学生出现消极闭塞倾向,致使亲属朋友关系冷漠疏远,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的不良变化,自然也就更谈不上与人友善相处之道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监管缺失,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

网络信息的肆意传播、网民传受信息行为的监管缺位,是导致网络行为失范从而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我国目前虽有50余部有关网络规制的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网络法制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网络新技术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现有网络法律和法规仍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二是网络监管主体不明确。网络监管部门繁多,分工模糊,全责不明,重叠和疏漏并存,跨部门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不通畅,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给网络监管带来了盲区。三是网络监管执法不严格。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划分地理区域实施有效的监管,从而导致执法部门对网络犯罪打击不力,未能保护好广大网民的根本利益,更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撑起一片蓝天。

(二)学校教育缺位,丢失相关的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下,有些高校缺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维。一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智轻德,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二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形式的陈旧固化、途径狭窄和枯燥乏味造成了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同虚设。三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单调。教育内容苍白空洞,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是不接地气的“高大上”的口号,由此出现了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认同、虚假认同甚至是反向认同,从而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引导缺席,丧失相关的监管意识

家庭肩负着教育子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然而部分家庭却存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一是家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清晰认识,同时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上也体现出了盲目攀比、极端功利的意识,这对子女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了极大冲击。二是家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家长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无需承担,更何况孩子已经成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道德。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道德教育[3]。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必然也很难培育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孩子。三是家庭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方式感到茫然。一些大学生家长不会运用网络,另一些家长对网络感到困扰、紧张甚至反感,担心网络会严重干扰大学生的学习,以至于“谈网色变”。家长如果不从对网络的接纳程度上、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上去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就会失去与子女的共同语言,也失去引导管理子女的方法。

(四)自控意识缺乏,失去相关自控能力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主体,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一是环境改变,自律能力缺失。相较于中学时期,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是造成自控能力较差的直接原因。大学强调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在脱离了高中学习的强压下之后,容易放任自流,在行为上与社会道德规范和大学生行为准则背道而驰。二是思辨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辨伪能力。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道德认知和情感意志仍需提升,一旦心理结构实现对象化,则心理结构的想象性建构便失却了前行的动能[5]。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是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缺失,抗挫折能力较差。家庭庇护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惧怕吃苦,自控力、处理危机的应急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的理性程度等都亟待增强。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切实净化社会网络环境

首先,完善法规,打造网络法律防线。网民队伍的迅猛壮大,网络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互联网监控及管理的法制体系,从而牢牢构筑法律防线,激浊扬清,弘扬网络正能量,培育良性互动的社会新格局。其次,严格监控,加大执法力度。政府部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主导网络文化,对媒体报道予以制约,并依托专项网络治理活动对网络犯罪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再次,加大网络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强化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要实时监控,通过强制安装绿色软件过滤有害信息,要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对付高科技的网络犯罪,从而达到持续高效净网,形成长效机制的目的。

(二)重视家风培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切实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作为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家风对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自我修养做起,从优良家风开启。其次,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价值观。家庭价值观要树立家国情怀,树立道德风范,树立仁爱之心。同时处于大学阶段的子女,其自身已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因而家长要给子女更多属于自己的权力,不能强加于子女,但要适时对错误的价值观予以纠正。再次,注重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父母要与时俱进,消除网络偏见,增强与子女的双向互动,同时注重言传身教,文明上网,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进共同成长。

(三)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切实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首先,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打造高质量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网站。在信息化时代,理论网站是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网站需要注重传播内容的质量,增强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高品位的文化。与此同时还应该着重提高其内容的现实性和有效性,更多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创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博客、论坛等网络辐射载体与大学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外延进行互动交流和思想沟通。网络建设和管理队伍应密切关注博客等网络辐射载体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网上讨论,并且要高度重视对网络辐射载体上的舆论进行引导,对一些消极信息进行平衡,通过适时跟帖、及时结贴等方式,及时准确有的放矢地做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努力营造良性健康和谐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4]。再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站建设。在校大学生一方面是校园网站的受众,另一方面又是校园网站建设的生力军,让他们参与校园网建设有利于展现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提升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

(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切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重视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弱化了教师对信息的垄断地位,改变教学思路势在必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善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其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大学生要主动思考,合理使用媒介,有效辨别信息,负责任地传播信息,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培养道德文化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再次,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荣辱行为的监督。既要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又要充分地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明确荣辱之分的学习和监督的双重平台。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严格监督大学生的荣辱行为[6]。

(五)强化自律意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切实优化自我管控环境

首先要充分依靠学生自律。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动,自觉参与到网络道德建设中去。其次要充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帮助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先头部队。通过学生骨干的榜样模范作用,引导学生摒弃陋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带领全体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向心力。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管束的作用。作为互联网使用中庞大且重要的主体,要鼓励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促使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1]龙蕊.网络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淑芹,等.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36-40.

[3]郭振有.培育核心价值观从教育家长做起[N].中国教育报,2015-3-20(6).

[4]张元,丁三青,李晓宁.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07-110.

[5]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文史哲,2014,(6):16-17.

[6]黄薇,孙亚利.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67-269.

(责任编辑:蔡清香)

G641

A

1674-9618(2016)01-0017-04

侯雨欣,女,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环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