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布局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2016-03-19申晓敏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布局培育

◇申晓敏*

“四个全面”布局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申晓敏*

“四个全面”作为我国当前总体战略布局,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导向,以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为起点,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系统构建完整框架,并从高校组织演化的层面上,结合以前的经验,积极探索和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四个全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建设和现实发展需要,先后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导向。

一、“四个全面”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与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全新版本,最大的新意还是在“全面”二字上。“全面”体现了广度上的要求,它涵盖了我国发展方方面面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系列问题;“全面”体现了高度上的提升,它与时俱进地从更高的价值视角抓住国家建设发展的关键点,并高屋建瓴地进行规划和布局;“全面”还体现了深度上的拓展,它体现出有机协调、齐头并进的气魄和担当,是各个阶层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工作的重要引领。因此,“四个全面”应该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新遵循和新向导,它必然要求我们从更高的立足点、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直观地构建了我们要建设的国家和社会蓝图,也勾勒出作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形象,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能量,它一方面可以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价值支撑,同时又需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汲取现实养分,共同为青年人指明价值目标和行动方向。

实践证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至教育工作中,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取得更好成效的重要抓手。“四个全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身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大学阶段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既要符合其成长成才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形势和最新理论成果,确保教育成效。青年大学生有坚守、有理想,勇于担当奋斗,将有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牢固的根基。如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肩起重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并不断努力的使命和任务。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实困境

当前,各高校都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恰当的定位,并通过多角度的培育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

(一)理论解读亟需深入

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理论高度凝练的结果,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涵义,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价值意义。理解是认同的基础,如何使大学生充分正确理解相关内涵,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党中央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大量的解读工作,但是一些高校在进行细化解读的时候并没有讲透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定涵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并没有将其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进行适切性解读。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从而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和理论的空洞感。

(二)具体模式有待细化

在全国提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目标是有所了解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不仅仅是对具体内容的简单记忆,而是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大学生将之入脑、入心、入行的发展变化过程。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没有依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大学生作为规划主体纳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方式方法等的设定当中去。这种“我说你做”的被动参与模式必然导致在大学生思想和行动中对相关活动缺乏责任感和热情度,严重影响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自我管理仍需规范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个性化明显,部分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管理相当不够。一方面,以自我利益为重的思想较为普遍,过分强调索取,很少思考付出,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都是从自己的个人利益优先考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二是目标取向功利化,表现在学习中过分注重实用主义,只愿将时间花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严重忽视对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三是价值行为上知行矛盾突出,体现在心中清楚孰是孰非,知道应当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具体落实到自身行为的时候,却不会主动要求和严格规范自己。

(四)培育环境依然复杂

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受到各种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这些冲击,既来自于市场环境与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也来自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环境的复杂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各种困惑,从而主观上淡化处理价值观问题,面临价值选择的时候难以和主流价值观形成共识,体现在行为上,则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漠视和冷处理。一些高校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作激情也有所减退,没有打造出长效的教育机制和可持续的人文环境,更谈不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融入其中。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联动机理

在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背景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进一步认识和深化。

(一)二者共同植根于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共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科学融合、提炼发展的结果,二者一脉同枝,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勾勒出美好图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提供了实现美好图景的路径,从而规范人们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的改造。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总结当前我国建设经验教训的“承前”,更是针对问题解决突出矛盾的“启后”,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行为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再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建设目标和价值规范,既为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践提供思想引领,又为我们塑造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提供实践基础。

(二)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由此可见,我们的大学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且必须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自己的特质,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高等教育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从大局、全局角度来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将“抬头看天”和“低头看路”结合起来,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总体目标,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打破工作碎片化,体现整体性和针对性,也将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得到进一步深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方面要求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导向,引领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特点并兼具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一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学生奋进的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校以“四个全面”统领全局,自觉将自身放至我国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自觉适应并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反哺国家和社会发展。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创新性认识。

(三)二者共同致力于当代大学生的高品质打造

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合格”和“可靠”需要的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起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就是致力于大学生高规格思想政治素质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和行动向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党建等各种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目标支撑和方向引导,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学识和思想修养的全面提升。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可以更好地培育大学生,使之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养成有效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报效祖国的内驱力,为中国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方向的生力军。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上进行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形势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践向导,寻求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可以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一)培育勤学善思,实现理论认同目标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知识是更深入地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养成勤学的习惯是首当其冲的。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锤炼自身素质、提升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使他们把学习变成内在需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关注专业领域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内国际大局。不仅要认真学习做事的本领,更要学习处世之道和立世之本。要善于把学习的知识转换为实际能力,增强本领,学以致用,做好投身祖国建设的准备,奠定好实现目标的知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3]。

在勤学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理论上的硬性灌输为理论上的鼓励思考、引导选择。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使他们在信息时代海量的各种社会思潮中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在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思考我们党的发展路径及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大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目标同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二)打造常态教育,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2015年1月19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强调高校要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的“排头兵”[4]。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一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学中,抓好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建设。要以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切入点,从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入手,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抓手,密切联系学生关心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看待问题,正确辨识社会现象,准确把握意识主流。

二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培育目标与价值导向的体现,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渗透感染和教育熏陶的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通过制定校规校训、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等载体,倡导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利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附着力[5]。

三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网络环境中,有效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通过网络宣传和弘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网络舆情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理论学习,建立起专题教育网站,并通过网络论坛、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应用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象化,并定时推送至大学生群体中,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三)开展日常实践,实现行为养成目标

日常实践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种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一方面,要从大学生需求出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味地对大学生提行为要求,而是要从高校教育工作规范做起,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身体力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形成一种行为号召力量。

另一方面,要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接轨,为大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强化理论的目标。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军训、社会调查、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相关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自己为中心,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

(四)注重效果反馈,实现总结提升目标

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各阶段培育效果的反思反馈,将践行过程中的有效形式、榜样先锋、积极体验等转换成可供推广的正向力量。

一是要立标准、定规范,有效发挥仪式教育的力量。仪式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内化力,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践行规范的认识,对大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能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值得坚持和继续推广的。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学生行为守则、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术诚信宣誓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使这些仪式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另外,也要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精心安排教育仪式。

二是要扬正气、树典型,积极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大学生朋辈群体因其年龄相仿、学习生活经历相近,在思想行为上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因此,朋辈榜样示范的力量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学有楷模,行有标兵;另一方面因其是近距离的身边人或同龄人,更能让大学生加深感触和体会。高校要充分挖掘朋辈教育的方法和资源,特别是要着力打造优质的大学生共产党员队伍,树立学生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向大学生推介朋辈榜样 。

三是要重自省、倡自觉,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要充分相信大学生具备自省自察自我修正的能力,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要充分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力量,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教育活动,升华活动中的主观体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内容的认识,并通过总结经验应用于未来,反思教训借鉴于未来,从而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固有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注: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择优资助项目“‘四个全面’布局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dyzy2015003)阶段性成果。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2]沙健孙.强化思想引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N].光明日报,2015-02-05.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5-5.

[4]邓晖.高校要成推动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排头兵”[N].光明日报,2015-1-20.

[5]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17.

(责任编辑:神彦飞)

G641

A

1674-9618(2016)01-0012-05

申晓敏,女,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副教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大学)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布局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