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辅导员制度
——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2016-03-1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辅导员制度
——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本刊编辑部*
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并建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60多年过去了,这一制度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中极具特色、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制度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清华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情况,近日,《高校辅导员》专访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研究员。
《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高”):60多年来,清华大学坚持选拔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员,一个肩膀挑业务学习、一个肩膀挑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实现“双肩挑,两促进”的目标,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辅导员制度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史宗恺(以下简称“史”):好的。在这里,我首先介绍一位优秀的辅导员。2015年获得清华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研究生的最高荣誉)的五位博士生中,有两位是本科生的带班辅导员。他们身上都有着清华辅导员的典型特征。其中一位同学,叫丁文伯,已经是电子系的五年级博士研究生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电联接受成为国际标准,曾获得2015年权威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2014及2015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等等。他也是本领域若干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他是电子系2011级本科生的带班辅导员,他所带的班级几乎获得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市颁发的所有集体荣誉。他也曾担任清华大学腰鼓队队长,通过刻苦训练,从零基础到参加北京春晚等各类大型活动。
在清华园里,活跃着象丁文伯同学这样的一大批优秀的辅导员。他们首先是学生,品学兼优,考进清华后,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锻炼成长,逐渐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他们担任辅导员后,作为师兄师姐,发挥着朋辈激励的作用,对低年级同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高年级学生(目前以研究生为主)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的政治辅导员,是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清华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是指学生身份的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独特而有效的作用,这作用是其他身份的教育者无法产生的,因而是无法被取代的。这些辅导员与他们所带的学生年龄相近,成长环境相似,相互容易沟通。又因为这些辅导员已经有了大学成长阶段的经历,收获了在大学学习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并且仍然是学生,他们的优秀特质,他们的成长路径,他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和职业选择,都会被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和效仿,会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偶像和示范被追随。
高:您刚才说到,“双肩挑”辅导员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特质,值得其他学生学习和效仿。在您看来“双肩挑”辅导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史:在清华,辅导员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因材施教的过程,所有具有学生身份的辅导员是基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因材施教的对象,具有清华大学教育使命的方向性意义。这是一种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给学生以成长性和发展性支持,培养出他们承担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全面素质能力,形成了他们的三类特征。
第一类特征是过硬的政治素质。蒋南翔同志对辅导员提出的一条突出要求,就是辅导员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清华大学每一位辅导员同学都应具备的个人政治品质。这种个人的政治品质,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在对清华历史传统的学习理解实践中,在对现实社会全面深刻了解认识的过程中,在若干年的社会工作经历中,逐步建立起来。通过个人政治品质的建立,从而建立起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担当,建立起作为党员的使命和责任感,建立起他们正确的政治理想。
我在与许多辅导员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他们在清华学习生活若干年后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有一位辅导员同学在给我的信中,谈到自己的思想发展变化历程。他最初考进清华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在清华的学习,能够改变个人的生活,想着将来要挣很多很多的钱。他做社工,是希望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于是,他做班长,去竞选系学生会主席。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有机会与许多老师和同学交流,与许多做辅导员工作的同学交流。他发现在清华有一大批辅导员同学,他们做社工,是一种责任在驱动,他们身上透出的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他。读研时,他申请去做辅导员工作,再后来,他选择毕业后去基层工作。他的梦想是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政治素质过硬还包括了辅导员应具备的良好理论素养,良好的理论素养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同学的个人政治品质。二十年前,学校党委就支持学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会,后来又成立了求是学会,这些理论社团为学生骨干营造了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又专门组织辅导员骨干的理论读书班,安排大家更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同学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会和求是学会的骨干学生也都成为了辅导员中的骨干,在良好的理论素养方面为所有的辅导员同学发挥了示范作用。
政治素质体现在辅导员对时政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上,这使他们具有政治上的敏感和敏锐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变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敏感是指要及时感知社会形势的各种变化,而敏锐则是要能够主动及时地从细微处的变化发现问题所在。
政治素质过硬也体现在辅导员的政治作风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很多方面都符合对辅导员在政治作风上的要求。清华的优秀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严与实的内容,不断教育着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所有同学。
辅导员所具备的政治素质,反映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方法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并且会带到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
第二类特征是辅导员出色的工作能力。我举一个例子。2009年9月下旬,清华大学接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通知,要求清华在前期任务基础上,再组建一支国庆群众游行方阵。我们用了八天七夜时间,组建方阵、训练方阵,在国庆节当天,这支方阵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创造了建国以来群众游行组织工作的一项奇迹。这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同学,他们在短短三十多小时内,采取“在充分动员基础上的自愿报名,鼓励党员同学带头报名”的原则,完成了动员、报名等队伍组建的各项工作。在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第一天,面临着学习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三千多名大一新生踊跃报名参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花时间做那些不能参加方阵的部分同学的工作。而在游行结束后,大批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人数的比例比上个年级高出了一倍多。
这个例子反映出辅导员同学的工作能力,特别是极佳的政治工作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包含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辅导员同学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润物无声、因势利导地做工作,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清华的带班辅导员同学与所带班级的本科生住在一起,领导班团的党建工作,指导班级骨干,参加班团活动,随时与同学们交流,解决同学们的各类问题,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哥”、“知心大姐”。
我们很早就注意到新媒体对“80后”、“90后”学生生活的深刻影响,要求所有的辅导员要把新的媒体技术应用作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学生都上“人人网”的时候,辅导员同学也在“人人网”上与同学们密切沟通交流。现如今又转到微信平台上,在朋友圈里发挥着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培养辅导员的政治工作能力的同时,学校还着力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发展指导能力和职业发展指导能力。我们专门开设了“社工案例研讨课”,强调辅导员整体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对辅导员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内容。各种讲座和研讨会也让辅导员同学有机会分享其他优秀辅导员各方面工作能力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培训会极大地帮助辅导员同学分析判断学生的问题所在。例如,当辅导员发现有学生表现出沮丧的情绪时,他会进行仔细的分析判断。当发现学生是因为微积分课程不及格影响情绪时,辅导员会建议他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寻求支持,帮助他找出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方法,最终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考试,学生也因此摆脱沮丧情绪,重建自信。如果只是简单地推荐他去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可能无法解决他的学习方法问题,反而会加重他的沮丧情绪。
第三类特征是辅导员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是作为学生身份的辅导员独有的重要特征。他们在与其他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其自身更有特点地成长,因而能够为所有同学做出示范表率。
清华遴选辅导员的条件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当年,蒋南翔校长提出要求,如果辅导员的学习成绩出现了问题,他就不能再承担辅导员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辅导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他们不仅要学习成绩好,他们在研究生就读期间,还要学术研究做得好;他们要在事业和职业的选择,在未来的发展方面,做出有方向性意义的决定。这是辅导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身份的辅导员能够发挥的重要且独到的作用。辅导员同学在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得出色,才能在所有的同学中确立影响,确立示范表率的地位。这种作用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前面所提丁文伯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重视并支持辅导员同学的自我发展,是清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设立辅导员发展基金,支持辅导员同学利用假期到海外相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学习,开阔视野,也使自己的研究课题得以大大推进。
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得他们在择业时会有更突出的一些优势。但绝大多数辅导员会选择去国家重点单位,选择到边远、基层工作,他们做出的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和职业的选择,为其他同学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和表率。当年参加“八天七夜”组织工作的辅导员们,有的毕业后去了酒泉基地,有的去了西部基层乡镇,有的去了高校,有的去了大型央企,有的正在自主创业征程上。他们的学生们,又踩着辅导员们足迹,在学校里延续着辅导员的工作。一代又一代的辅导员与他们所带的学生一同成长起来,又一同走出清华,加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用青春和汗水实践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与坚守,能够代表中国青年的未来方向,也因此能够代表中国未来的方向。
高:清华大学的育人工作是全方位的,除了重视辅导员的工作,也非常重视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我们注意到,目前学校已经举办了30多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您是如何看待辅导员和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的?
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的力量是有限的,仅靠辅导员队伍不可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坚持清华的辅导员制度,强调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充分强调教师承担培养学生的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企图用辅导员来替代教师的育人工作,如果这样,我们将把大学教育带入一个错误的方向。
大学首先是教育机构,不是研究机构,大学的人才培养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功能全面体现出来,因此,人才培养不能被窄化成教学,人才培养不只是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教师有人生的经历和经验,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此有极好的阐释:“至意志与情绪二方面,既为寻常教学方法所不及顾,则其所恃者厥有两端,一为教师之树立楷模,二为学子之自谋修养。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为教师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当之修养工夫,而于日常生活中与以自然之流露,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之中有所取法;古人所谓身教,所谓以善先人之教,所指者大抵即为此两方面之品格教育,而与知识之传授不相干也。”
曾任哈佛大学哈佛学院院长的刘易斯教授写了一本书,对哈佛所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所指出的问题不只在哈佛存在着,在许多大学里都存在着。例如,他说:“教授受聘成为学者和教师,却不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他们不是传道解惑者。大学没有指望教授来帮助学生,却聘请咨询师和辅导员来完成教育任务。学校甚至以学生互助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本属于教授的教育工作,学校居然以这种释放教授责任的做法而自豪。同时,政府官员却不停地夸耀教授们是学生真正的导师。”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有许多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已经习惯这样的情形,一如梅贻琦老校长所言:“今日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者仅为人格之三方面之一,为教师者果能于一己所专长之特科知识,有充分之准备,为明晰之讲授,作尽心与负责之考课,即已为良善之教师,其于学子之意志与情绪生活与此种生活之见于操守者,殆有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历年既久,相习成风,即在有识之士,亦复视为固然,不思改作,浸假而以此种责任完全诿诸他人,曰‘此乃训育之事,与教学根本无干’。”
为此,我们需要从观念意识的强化、制度的制定到文化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做艰苦的工作。
高: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制度已经坚持了60多年,对于未来的发展,您有何展望?
史: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谈及具有国际水准大学的特殊使命及其本质特征时说到:“我不会把大学的这些特殊使命和特征当作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讨论,而是把他们放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作为艰难发展过程的结果来看待,其中包括很多张力和挣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说一些杰出的大学和它们的先驱者在创立和保持其最基本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方面已经经受了种种的阻力,那是因为它们坚信这些特色给它们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解真实世界和宇宙本质的最好的方法。”
清华大学在建校一百多年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当年,我们的前辈们基于他们对清华大学使命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创建了辅导员制度。如今,在他们的基础上,我们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辅导员制度。在实践着有清华特征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们既置身于全球化环境之中,也更深地植根于自身政治文化土壤中,创造和实践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
(责任编辑:王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