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思考
——以“两个比例”、“两个更多”为视角
2016-03-19张硕秋
◇张硕秋*
应然与实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思考
——以“两个比例”、“两个更多”为视角
◇张硕秋*
以学生为本,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然与实然协同发展提出的新理念。落实这一理念,应该以辅导员与班主任两促进、两结合育人机制为基础,以“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载体,以学生成长动态模块教育为手段,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还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科学的机制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协同创新,提升工作质量。
应然;实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应然”即应当如何,“实然”即实际如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落实在工作中就是理念与实践、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要从应然与实然协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由此,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的理念应运而生。“两个比例”即“所有的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是万千学生之一,但对于每个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是百分之百”;“两个更多”即“学校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益,应该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路上受更多的益”。这一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中国国情发展的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经过育人实践的验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一、应然: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而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是设想或想象的,而是其现实的关系和观念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人的活动和需要的全面性上[2]。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得到的发展机会就不同,发展的结果也会随着不同,不存在抽象的、离开任何社会关系、任何社会实践的“人的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各种变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关系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符合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更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化落实。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和让学生受更多的益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3]。
(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
(三) 帕累托最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7]。“帕累托最优”其实就是管理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实现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权追求自我发展,这种权利是平等的、不受教育资源、教育场地等任何外力的限制。坚持“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就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公平、效果最大化,建立一个自尊尊人、自爱爱人、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为目标,这种和谐、公平的氛围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最大的可能。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心理学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管理学的帕累托最优等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提出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的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实然: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理念的实践路径探索
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的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践应用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应该对如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进行积极探索。
(一)构建辅导员与班主任两促进、两结合育人机制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专职队伍与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8]。《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做到全员育人,应当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研究和探索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分工协作、沟通协调与互利共赢的机制,形成工作上的合力,实现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9]。
为此,在工作中必须秉持强基、固化、创新、务实的工作方针。在强基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队伍定位、岗位设置原则等,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在固化方面,要善于对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形成制度,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创新方面,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规律,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新手段,不断更新理念,构建新机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参加家访、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务实方面,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和教育效果四个视角出发,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备、素质提高、工作落实等问题,力求找准问题关键点和工作切入点,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大投入,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
面对社会功能和技术发展的双重变革,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来自数字馆藏和读者需求的挑战,智慧高效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已成为事关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构建“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学生放在整个社会情景中进行培养,单纯依靠学校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高校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搭建全方位育人的平台,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辅导员家访为例,传统的家访工作,主要是单纯的“访贫问苦”,为大学生的成长“输血”。 近年来,在各地教育工作部门的倡导下,辅导员家访从单纯解决生活问题,到关注学生的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本和铸魂行动,实现了“造血”功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关注和家庭全面参与的新局面、新突破。比如济南大学在多年的辅导员家访实践中,加强了学校与校友、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覆盖面和帮扶面。对学生而言,家访把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作为重要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励志成才。对学校而言,能够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渠道,关注和帮扶学生成长。对政府和社会而言,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使得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再是单枪匹马,密切了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对国家而言,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架起了人才培养的立交网络,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实施学生成长动态模块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将宏观目标具体化,实现分阶段、目标化、模块化教育。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构建和实施融新生适应教育、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于一体的动态模块教育模式。新生适应教育要聚焦新生始业发展,关注新生入学前“真空期”、入学后的第一课两个节点。在入学前“真空期”,制作安全、学习、生涯规划、交往、心理自助、科创、社团、志愿服务、生活服务等入学必读材料随通知书提前寄发给学生。通过建立新生辅导员信息库、新生辅导员交流群、新生微信朋友群等网络载体,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认识大学、融入大学,做到对大学“心中有底”。第一课要解决好 “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到大学来、来大学干什么、在大学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帮助和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专业信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最佳准备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重要转型期[10]。职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在一年级做好专业认知、始业教育;二年级做好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职业目标实现路径选择教育;三年级做好发展目标锁定和专业能力提升锻炼;四年级做好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固化、优化教育,最终实现就业目标。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积极投入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行动中来,通过建立创业学院、创业基地、创业示范点、创业模块和体系建设,注重创业意识培育和创业能力提升,做好创业环境优化和创业实践锻炼,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应然与实然协同发展: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思维,迎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发展最优化,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理念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序言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11]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产生,而又与它们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变革与信息的爆炸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潮流,适应日益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要在互联网带来的深层次调整和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社会成员角色转换中,探究新格局、适应新境遇、创造新方法,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迫切需要和现实困难。
一是树立“互联网+”新意识。新媒体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由垂直单向平等向多向转型。在大数据时代,面对“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90后”大学生群体,辅导员必须熟练运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注重捕捉微信息、关注微平台、整合微数据,做好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辅导、资助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具体工作。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成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高度重视收集大量多维的数据化信息并进行深度智能分析,融合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体验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12]。
二是形成“互联网+”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补“缺位”,逐步实现由零散到整合、由分散到统一的思维方式转变。应逐步突破经验假设、调查访谈等传统数据收集方法的束缚,挖掘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兴趣和需求等更深层次的信息,以更丰富更客观的数据分析,有的放矢地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二)用科学的机制创新教育实践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多种思潮相互交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教育阵地建设力度不够,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匮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不够深入等诸多问题。探究原因,主要是教育机制与时代发展脱节、与教育主体脱节。因此,要积极推动契合当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并特别注重加强教育队伍、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的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是全员育人的多方位联合体,既应包括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指导者,也应包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既包括专职辅导员,也包括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只有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的联合性、全员性决定这支队伍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如果不高,就很难胜任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的任务。当前,大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以及在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合适疏通。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在校园内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和提升的平台,使其充分发展,并使他们为自己所在的高校带来“收益”,实现“共赢”[13]。
二是完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更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做精是解决这一着力点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措施必须做到精细化,并能起到实际作用,具有实际价值。精细化管理是深度管理,也是细节管理[14]。要把日常的教育管理常规工作做细、做全、做到位,还要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量化评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戒假、大、空,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强调的就是下一份功夫、见一份成效。全员育人的工作氛围建设、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学生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等各项工作开展上,都不能做“面子”工程,要实事求是,力求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是改进教育方法。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首先,要立足于教育环境,树立科学客观的育人视角,将师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既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其次,要善于科学管理,用明确规范的方法、标准和流程去教育引导学生,既体现出关怀与民主,还要彰显公平与公正,让学生信服,提高工作成效。再次,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心理谈话和团体辅导,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后,要善于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方法,优化人力、物力资源,清晰谋划思路,完善聘用、激励、考核等相关制度,发挥最大化的合力。总之,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解决学生之所需。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从应然的视角看,既需要对规律的探究和把握,也需要对规律的实践和运用;从实然的视角看,既需要理论的创新,更需要实践的创新。要做到应然与实然协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以辅导员与班主任两促进、两结合育人机制为基础,以“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载体,以学生成长动态模块教育为手段,构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立足应然与实然协同发展,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做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尝试。
注: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效形式与长效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SZ2031)阶段性成果。
[1]蔡先金.大学崛起 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冷思考、热争论与务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8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乔玲,王学.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68.
[5]景亚琴.信息化教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5.
[6]胡谊.教师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57.
[7]帕累托最优[N].四川日报,2010-3-31.
[8]冯刚.着眼“八个结合”内在规律研究 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1.
[9]董海松.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作的意义与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21.
[10]朱广跃.以生涯规划课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与思考[J].2015,(1):66.
[1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
[12]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70.
[13]万生彩,侯启海.心理契约理论对预防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启示[J].高校辅导员,2014,(1):63.
[14]程琳红.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王海宁)
G641
A
1674-9618(2016)01-0025-05
张硕秋,女,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