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
2016-03-19隋林宁
隋林宁 曲 烽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
隋林宁曲烽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着思想引领、信仰树立与行为示范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渠道。及时地捕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时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这一应用性问题的探究与归纳,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时机;把握与利用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内涵及特点
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内涵,既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教育时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内涵
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要合理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内涵,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时机两个维度入手。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张耀灿先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本文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直接指向性,它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内涵解读
时机就是指特定时间内,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使客体成为有利于主体活动的时间点。教育时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观存在的可以获得最优化教育效能的一段时间内的一种机遇[2]。
由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育时机可解读为: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综合并优化各种要素而形成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客观条件。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时机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不但有其自身的内涵与外延,还具有鲜明的特点。
1.教育时机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时机总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条件,以一定形式的载体而存在的。这种客观性表现为无论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否理解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时机,这种时机都是不以其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
2.教育时机的把握具有可捕捉性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育时机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客观条件。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存在,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准确捕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时机。
3.教育时机的发展具有可开发性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育时机是一个可深入挖掘的课堂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时机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客观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时机,以便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从教育时机的发展前景来看,教育时机是一个具有广阔开发空间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会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把握教育时机的必要性
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时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最终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由此可见,及时准确地捕捉教育时机是十分必要的。
(一)及时捕捉教育时机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旨在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时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与逻辑思维。教师及时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易于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政治思维与辩证的逻辑思维,为其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维引导。其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创设形式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合理把握教育时机是推动教师稳步提升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并运用教育时机,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从师素养与从师技能[3]。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时机意识。意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育行为的先导。良好的教育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其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师形成良好的从师素养。良好的从师素养是教师将教育时机从内潜转化为外显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识教材知识本身,还要了解学情,并拥有较为广阔的国内外政治视野。在具备把握教育时机意识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
(三)提炼升华教育时机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保障
教学最优化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有效性发展演化而来,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在及时捕捉与合理把握教育时机的基础上,提炼升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育时机,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实现。这种教学最优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其一,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结构与进程的最优化。教师若要提炼升华教育时机,必然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构思与设计。从导入新课到课堂小结,所有环节都需要其精心设计,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促进教学进程与结构的最优化。其二,有利于保障课堂效果与教学影响的最优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与情感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和环节,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影响的最大化。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
(一)把握启发诱导原则,乘“悬”而教
“悬”指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疑惑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难免会遇到学生对所讲知识不理解的状况。此时,教师应该把握《学记》中的“启发诱导原则”,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点与需求点,乘悬而教。
1.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疑问点”
当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是因为己知与未知的冲突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的时候,还是当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陷入某些困难并难以克服的时候,这些状况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疑问,形成对外界不同层次的需要[5]。
基于上述情况,思想政治教师应当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一经济生活《个人收入的分配》之前,学生已经对父母的工资收入或个体收入有所了解,但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很系统。此时,教师应当将课本内容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需求与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鉴于一个班级内学生的父母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收入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经济学常识。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教育主张,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准确捕捉学生疑问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循序渐进地使其接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对某一理论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思想政治教师要对其进行启发。启发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对该问题己经有所理解和领悟,这种理解和领悟一方面来源于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才能够使教学内容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其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2.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需求点”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产生于以下几种主要情形:一是当学生因为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需要解答时;二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却因缺乏经验需要帮助时;三是学生的某种心理障碍或生活习惯致使其难以理解所学知识需要疏导时[6]。
当上述情形发生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需求点,遵循启发诱导原则,乘悬而教。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学生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需求,还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当这些回答不如教师预想的那样准确时,教师应当进行充分地反思,问题设置是否过难?提问时机是否准确?学生是否需要这种提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又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激发与引导。学生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其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与需求,这恰恰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对其产生了教育效果。此时,思想政治教师应及时满足其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
(二)把握及时施教原则,乘“兴”而教
“兴”指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获得表扬或激励而产生的情感状态。当学生产生这种兴奋状态时,教师应当遵循《学记》中及时施教的原则,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思想政治某一方面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与帮助,趁热打铁,乘“兴”而教。
1.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当学生在某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时,其情绪状态都是兴奋的、高昂的,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于较好的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力图使这种状态不断出现在其它学习领域和生活领域之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是以学生较为擅长的方面作为案例与情景,这样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反应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通过自我学习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师进行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教学中,在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一定会有同学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有所了解,此时,教师不应该自顾自地继续讲下去,而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机会,让他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为教育时机,充分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7]。
2.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情感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情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转变而转变,其中最容易引发学生情感波动的情境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当重大灾难发生时,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宣传感人事迹及国家的政策帮扶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在进行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讲授过程中,谈到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不能仅仅根据书本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死记,而应该积极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情景教学,将学生置于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之中,以一种历史传承者的眼光看待历史、审视自己。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与使命感,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截取部分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历史使命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浪潮中,积极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二是当社会道德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可通过创设道德冲突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等优良品质。比如,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可以在授课之余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小悦悦”事件、“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以及“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等等。教师应当充分听取学生对各类事件的看法,并在讨论之后表达自己的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看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与积极的社会观。
(三)把握动态发展原则,乘“机”而教
“机”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实现教育效能最优化的一段时间内的一种机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动态发展原则,通过创设发展性教学情境,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动态发展原则,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冲突点”与“流行点”,运用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教育时机,乘“机”而教[8]。
1.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冲突点”
“冲突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或学生之间的观点冲突。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能力”,积极有效地处理思想政治课课堂突发事件是对教师能力的最好检验[9]。
当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利用这些突发事件来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个学生因为课下的私事在课堂上发生争执,教师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本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当这类事件发生时,教师不可以对当事学生进行“硬处理”,即直接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而忽略其他学生的感受,而应该对他们进行“冷处理”,暂且对两个人置之不理,让他们各自冷静下来,继续保持平和心态进行教学。在授课之后,以此为教育时机,让两名学生走上讲台,说明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点,同时让其他学生作为评审团对二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让两人和平解决私下矛盾,同时认识到自身扰乱课堂纪律的错误。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教师要及时把握突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利用学生的“冲突点”乘“机”而教。
当学生之间的某些观点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之间的观点发生冲突,主要是学生内部对某一思想政治问题的观点不一致造成的。此时,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创设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使处在不同立场的学生扮演对方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不同观点所带来的感受。运用此种教育方法,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角色之间所处的不同境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在体谅他人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集体观念。
2.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流行点”
“流行点”主要是指在学生受其所处群体环境的影响时使其思想和行为发生特定的倾向性变化。无论社会上出现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学生群体中的“流行点”都会受到影响。此时,思想政治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流行点”对其进行思想的影响,借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0]。
当学生群体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所引起的思想冲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引导或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纠正其思想偏差。这种自我教育方法的关键在于使其通过一定的自我教育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最终实现自我转变,摆脱自身思想的局限。
当社会不良风气风靡时,学生群体的“流行点”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务必提高警惕,防范不良社会思想对学生的精神侵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其理论水平和辩证是非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群体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导向和行为示范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和利用教学中的教育时机。笔者在解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时机内涵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师及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了把握教育时机的必要性。同时,充分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创新地提出了教学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并辅之以相应的例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时机的把握原则与利用策略的论述,旨在唤起思想政治教师树立时机意识、提升捕捉时机的能力,促进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陈丹,胡志刚,郑柳萍.化学教学中教育时机的应用模式[J].教学研究,2012(6):2-7.
[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 赵丽娟.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往关系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1):79-93.
[8] 胡志刚.论教育时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9):118-121.
[9] 吴式颍.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 胡志刚,戴淑范.把握教育时机的艺术[J].教育艺术,2001(8):4-6.
(责任编辑:刘士义)
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I LinningQÜ Feng
(SchoolofMarx,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ideology,establishing faith and behavior.Ordinary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ainl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apture the time of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ind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u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educational juncture;grasp and ut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探究”(L11DZZ055);2014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辽委高通【2014】37号。
作者简介隋林宁(1992-),男,山东烟台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1-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