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6-03-18黄洁琼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传承一带一路

黄洁琼

(福建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福州 350001)



“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洁琼

(福建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福州350001)

摘要:地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大本营临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建设区域,处于“一带一路”的辐射区域内。要弘扬客家文化,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中去;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新理念,大力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同时,要增强保护意识,提升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取得客家文化产业的新突破,实现客家大本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关键词:一带一路;客家文化;传承;发展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构想。该构想提出以后,迅速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热点。不少产业领域、行业部门和地方社会都对“一带一路”对本产业、行业和区域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受这些讨论的启发,笔者也欲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做一探讨。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重要影响;二是我们如何应对“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文化内涵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提出缘于习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相互合作和发展空间,建议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3日,习近平又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了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和部署:

一是加强宣传和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出之后,习近平和其他中央高层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使普通民众对这个战略构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议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希望各国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发表《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讲话,提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在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各地也积极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如,2015年8月24日,由国家网信办主办的“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活动在新疆启动。这些会议和活动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0月17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委会文化传承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会议达成《敦煌共识》,提出要联合建设“一带一路”高校国际联盟智库。中、俄、韩等46所中外高校在敦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以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2015年10月17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30余个城市在开封举行会议,联合组建了“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并通过了《“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章程》和《“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开封宣言》。

二是制定行动纲领。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这份短短8 000余字的文件界定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共建原则、框架思路等,成为指导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纲领性文件。

三是建立“一带一路”领导小组。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副组长由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杨晶(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杨洁篪(国务委员)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四是签署合作框架。我国先后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如2015年4月28日,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名单最终确定并首次齐聚北京,对《亚投行章程(草案)》修订稿进行讨论。2015年6月6日,中匈两国外长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五是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如,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中肯签署了关于建设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相关合作协议。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的实施主要以与基础设施投资紧密相关的产业。相对于许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相关产业大都是我国的优势产能,“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将满足沿线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将有效促进我国优势产能的输出。尽管如此,“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样也十分强调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领域中的交流和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目标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重点建设方向,陆上是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是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这一宏大目标的提出,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贯通了亚、欧、非三大洲,所经区域是多元民族、多元国家、多元文化聚集的区域。丝绸之路不仅弘扬和传播了各区域间的多元文化,也见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承载了不同文化的思想创新与历史进程,汇聚了不同种族、民族的智慧与贡献。今天所要开创的“一带一路”,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和平、友谊、文明、繁荣。它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并将继续发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功能,促进今天沿线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友好交往。这一功能定位,使得它的文化内涵更加明显。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带一路”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的建议中指出:“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支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鼓励更多亚洲国家地方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

《愿景与行动》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纲领。该文亦多次指出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建设目标。如在“合作重点”中提出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1]12“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1]13在“合作机制”中,更是强调要努力做好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1]13“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1]16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既为客家文化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客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挑战,要抓住机遇,大力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

(一)“一带一路”对文化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自从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一带一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个支撑带”。[2]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新密不可分,“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需要文化先行,这将为文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巨大的机遇。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板块,“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同时,“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合作,这也将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既对我国原有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迫切要求,有力促进原有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同时也将为我国现有文化带来新鲜血液,有力推动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当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建设和实施是一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这过程中,必然使我国相关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的影响。随着进程的逐步深入,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诸如饮食、服饰、节日、婚礼等文化必然相互交流。这些具有强烈异域风格的新文化,既将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原有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保护原有的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参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深刻意义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典型支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积极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的意义也进一步突显出来。

1.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包含了大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和重要依托,尤其在“一带一路”所推动的开放格局下,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显得更为重要。以客家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为例,在闽西客家地区,有不少人祭拜“闽王”,“闽王”是指唐末五代时期的王审知,因开发福建有功,死后被祀为神。闽王崇拜在福建全境皆有信众,在闽西客家地区也不例外。如宁化县北城翠华山之侧白马庙中“白马三郎”[3],长汀县位于预备仓的白马庙中所祀“闽忠懿王”[4],以及清流县嵩口的闽王庙[5],所祀主神皆为王审知。诚如连城马埔蛤蝴庙所题楹联(联曰:“避战乱施廉政福建有福,开海禁富山林功盖八闽”)那样,闽王信仰的根源在于民众对王审知开发福建卓越贡献的缅怀与感恩。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闽王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闽王业绩的肯定,并把他作为楷模来学习和弘扬的。除了闽王之外,在整个客家民间信仰体系中,还包含了许多与闽王崇拜这样的先贤崇拜类似的事例。由此可见,弘扬客家文化,对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起过独特的凝聚作用,并且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客家文化中,也存在十分丰富的姓氏文化。客家族群是一个十分重视追根溯源、崇先报本的族群,建祠堂,修族谱,建立同宗联谊会是客家社会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客家人的外迁,不少客家姓氏也迁到港澳台和海外地区。例如,在台湾地区,在钟、温、邱、罗、彭、徐、邓、刘、姜、范、詹、涂、余、傅、简、古、曾、汤、黎、赖、宋、邹、廖、巫、卢等这些人数位列前100名的姓氏中,客家人就占了明显优势。这些客家姓氏,大多直接迁自闽西,或者祖先从闽西迁到他乡后,再迁到台湾。[6]这些迁到台湾的闽西客家人,在打猎、婚礼、山歌、神灵信仰等方面都保留了大量客家原乡的习俗。[7]这些保存完好的姓氏文化和原乡习俗,成为加强两岸客家人文化交流的基础。据原闽西上杭客家族谱馆馆长严雅英女士介绍,迁台的客家人并未数典忘祖。改革开放以来,寓居台湾的宁化张氏、上杭丘氏、永定江氏、上杭李氏等姓氏宗族,纷纷组织裔孙前来大陆原乡进行祭拜祖祠、访谒故亲。[8]这种文化寻根活动,不仅体现两岸客家人之间高度的文化认同,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客家人的血脉联系。

3.有效地促进了闽粤赣边区与其他客家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交流。由于海外客家人与客家原乡同根同源,因此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有助于促进闽粤赣边区与其他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例如,定光古佛被认为是闽西客家人普遍的共同神灵信仰,该信仰传到台湾的近300年历程中,两岸定光古佛信仰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与闽西客家原乡之间的定光古佛信仰文化交流更是十分频繁。据相关学者研究,1989—1991年间,台湾淡水鄞山寺住持胡俊彦两次带领信士跨越海峡,找到了台湾定光佛的祖庙就在闽西武平县的均庆院,并定下一条规矩,要求信徒每隔三年到武平定光古佛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此后,台湾与武平的定光文化交流就持续不断。[9]尤其需要提及的是,伴随着定光古佛信仰文化交流的同时,则是两地之间的社会和经济交流。据龙岩市和武平县的官方报道,2010年3-4月,以定光古佛信仰文化交流为媒介,台湾与武平县之间展开了密切的互访。3月上旬,武平县组成农业考察团前往台湾开展考察交流,并与彰化“定光古佛庙会”、台湾“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花莲县“劳工教育发展协会”等民间团体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此后,台湾一批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先后回访,并进行了文化交流、经贸洽谈和投资。如台湾“珙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武平县签订了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项目;台湾“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世良率彰化定光佛宗教文化参访团考察位于武平县岩前镇狮岩的定光祖庙——均庆寺,并就推进两岸宗教学术研讨作了进一步沟通;台湾狮子会考察观光团、大叶大学参访团前往武平县考察观光;台湾彰化县永靖乡乡民代表会主席江吉存前往武平县岩前镇考察,签订了两地交流合作协议书,正式缔结为姊妹乡镇,共谋合作发展之路。[10]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实施既给闽粤赣地区带来珍贵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实现闽粤赣边区经济发展的大飞跃,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

《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1]16在《愿景与行动》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地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大本营所在的福建和广东已直接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中,作为内陆省份的江西省虽然没有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圈,但其省会城市南昌也已纳入“一带一路”的规划中,将被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所以从总体上来看,闽、粤、赣三省已被纳入“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发展规划中,这给客家大本营地区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然而,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愿景与行动》中提到的重点打造的城市,都是属于地处沿海、沿江的地理位置好、基础深厚的城市,而客家大本营却远离这些城市,加上本身的交通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容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盲区。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之中,充分发挥内连中原故土,外联海外客侨的优越条件,积极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以推动客家大本营的社会经济大发展。

(二)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新理念,大力整合客家文化资源

不可否认,在课题立项、资金分配、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客家人存在你争我夺,相互拆台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客家人之间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损坏了客家族群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对客家事业的发展造成伤害。客家人的居住地有行政区、国别之分,但客家人的身份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我们要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的意识,把客家人的繁荣和发展当作共同的事业来打造。我们要真诚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和挖掘“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世界客都”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一起投身到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事业中去。只有这样,客家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发扬和光大。

(三)增强保护意识,提升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愿景与行动》多次提到要切实开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1]16闽粤赣边区保留了大量的客家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又有非物质的,它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客家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正如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客家历史文化遗产也面临不断消亡的命运,如不及时抢救,这些珍贵遗产将会很快消失。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保护意识,提升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要广泛宣传,增强客家地区民众的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古建筑、名胜古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待遇和传承水平,并积极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乡(镇、村)的申报工作,等等。只有这样,客家文化才能长盛不衰,青春永驻。

(四)多谋思变,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新突破

在《愿景与行动》中,十分重视以文化为内核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强调要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开发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同时也明确表示将支持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等活动。[1]132015年5月14日,中宣部在深圳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1]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族群性的双重属性,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闽粤赣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将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为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多谋思变,实现客家文化产业新突破。要充分挖掘客家围屋、土楼、山歌、采茶戏、服饰、婚俗、饮食等文化资源的潜力,大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拓宽文化产业市场,以进一步促进客家大本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崛起。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一项目标宏伟、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构想,它将给未来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实现,关键在于“通”。“一带一路”工程的合作重点,就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被看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1]12因此,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一定要充分理解“一带一路”所隐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认识到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优势,恰恰在于沟通和联系。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有着不同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产生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建设区域,地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大本营临近这一区域,处于“一带一路”的辐射区域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越性,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中去。闽粤赣边区是客家族群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客家人的原乡,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而且它还与中原故土和海外客家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交流和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要多谋思变,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理念,大力整合客家文化资源,让这些文化资源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客家文化产业新突破,实现客家大本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李克强.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R/OL].人民网,(2015-03-17)[2015-1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7/c1024-26702211.ktml.

[3]李世雄.宁化县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467.

[4]李志坚.闽王信仰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J].寻根,2015,(1):53-57.

[5]唐世涵修,马上荣纂.崇祯汀洲府志[Z]//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0:399.

[6]林瑶琪.台湾客家人的弱势族群情结[C]//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客家源流第8种.台北:台湾省各姓源流研究学会,1997:92.

[7]钟晋兰.浅论闽西与台湾客家的关系[C]//闽西客家联宜会.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报告交流论文汇稿.龙岩:闽西客家联谊会,2000(11):94-97.

[8]严雅英.客家族谱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85.

[9]邹春生.略论客家民间信仰的“非遗”属性及其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1-7.

[10]武平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台湾定光古佛参议团到武平朝拜[EB/OL].武平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2010-09-19)[2015-12-20].http://www.wp.gov.cn/cms/siteresource/article.shtmlid=930227532969070001&siteId=40185175012560000.

[11]刘奇葆.刘奇葆在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讲话[R/OL].新华网,(2015-05-14)[2015-1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7/c1024-26702211.html.

责任编辑:朱学平

·客家研究·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HUANG Jieqiong

(Fuji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to promote the Hakka culture, we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make full of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integration of the hakka culture resources,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onsciousness.In the meantime,we must enhance the level of hakka herita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n we could achieve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Hakka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new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 Hakka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18-05

作者简介:黄洁琼(1977-),女,福建连城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616.040.html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传承一带一路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