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民间信仰资源的旅游开发
2016-03-18邹春生
邹春生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民间信仰资源的旅游开发
邹春生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普遍,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应树立正确的理念,积极开展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地域特色,优先开发民间庙会和宗教建筑文化资源。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间信仰;旅游开发;客家文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加大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为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尽管赣闽粤边区并没有被划入“一带一路”的重点部署区域,但因为该地区毗邻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和文化认同,所以与“一带”和“一路”之间存在着基于地理和文化、历史和现实的种种联系,因此赣闽粤边区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践过程中大有可为。赣闽粤边区是客家族群的形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客家人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实现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对客家民间信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指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来的,其愿景是:为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通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他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为《愿景与行动》),作为“一带一路”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3]7-14在中央高层的积极推动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中央政府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和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了与沿线有关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的沟通磋商,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旨在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倡导,是依靠中国与邻国和地区现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借用历史“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经济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主要目标,但文化交流与合作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前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认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4]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的提升,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没有忽略文化,而恰恰在很多方面是要求文化先行。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对客家民间信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建设,尤其提到要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3]3-23这对于推动赣闽粤边区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宗教旅游研究是我国旅游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宗教旅游研究中,关于“宗教旅游”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研究者却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对“宗教旅游”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观点是从旅游的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宗教旅游”乃指宗教信徒出于宗教目的而进行的诸如云游、传法、朝圣等旅行活动。另一种观点是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认为只要是与宗教资源相关的旅游活动就可称为是宗教旅游。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宗教旅游就是通过参观、考察、参与、学习宗教景观、宗教生态环境、宗教活动以及宗教习俗等内容,旨在了解宗教彼岸世界,体验宗教活动带来的神秘气氛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消费者既包括从事宗教目的的宗教徒,也包括普通的观光者。
民间信仰资源是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关于民间信仰的宗教性质,虽然至今仍存争议,[5]但关于民间信仰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旅游资源则是众所周知的。
首先,民间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庙宇、神像、法器等物态化资源,成为一种比较富有独特韵味的旅游资源,为地方社会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其次,民间信仰中保留了祭祀、游神、祷告、打醮、社火等仪式活动,这类活动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具有互动性,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旅游的娱乐性。
再次,民间信仰中蕴含了大量原生态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文学等艺术元素,这些元素值得整理发掘,设计成各种旅游产品,可以大大吸引游客,推动整个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总之,民间信仰蕴藏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如同正统宗教那样,同样可以为观光者带来宗教般的身心体验,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开发。
赣闽粤边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延伸之地,同时也毗邻广东、福建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建设地区。该区域是客家族群的形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客家人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这里保留了丰富的客家民间信仰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基本尚未进行旅游开发。这些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不仅为这一地区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也为这一地区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机遇。
二、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民间信仰旅游资源的特点
信仰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以相信为基础,是对某一崇拜的思想、事物、偶像产生的价值信念。民间信仰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属于精神范畴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现象。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民间信仰具有以下特点:
(一)民间信仰普遍存在,是客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客家人信奉多神崇拜,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十分庞杂。天地信仰是客家地区最普遍的自然神崇拜,这在神灵庙宇的建立和民俗方面都有体现。宁化县、宁都县等地建有不少玉皇庙、玉皇宫,供奉的主神就是玉皇大帝;客家人把土地神称为“社公”“土地公”,几乎每个客家村落都设有土地庙或神位进行祭祀。此外,客家人还保存着敬天的习俗,如每年正月初九,民间有“拜天公”“祭天”等民俗活动。
除了自然崇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格神。人格神源于原始先民的灵魂不灭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生前有功于人,死后转升为神一直是创造神灵的重要规则。在客家地区,也祭祀大量人格神。如会昌县,民间迷信说法:“头顶三尺有神明”“生为人,死为鬼”。[6]522福建永安、明溪、将乐一带建有“四贤祠”, 祭祀杨龟山、罗从彦等理学名儒;赣南宁都、石城一带建有“汉帝庙”,祀奉刘邦和张良等汉代君臣;粤东北建有“石固庙”,祀汉末以身御敌、死节城下的勇将石固,等等。
客家地区的神灵信仰也是客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例如,农耕作业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行业,所以客家神灵系谱中农神占据了重要地位,且受到客家人的虔诚敬奉。如长汀县“正月第一次到田间劳动,拿香烛纸钱到途中社公菩萨前祀神,或放在田塍田角上,表示对田神的尊敬,祈求丰收并庇佑劳动平安。”[7]会昌县历来信奉“五谷神”,“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这天家家不煮生米,只能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保五谷丰登。”[6]523此外,还有许多职有专司的其他神灵,如,专治天花的“天花娘娘”, 专司救产、保胎、送子“临水夫人”,保驾护航的“水府老爷”等。民间信仰是客家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大力开发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游客对客家族群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宫观庙宇分布广泛,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建筑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还是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都明确把“古建筑”列入“文化遗产”加以严格保护。建筑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游客通过对古建筑的参观和游览,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庙宇是民众为神灵所安排的栖身之处,也是信众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朝拜的神圣场所。客家人重视祖先崇拜,村落中往往建有大小不同的祖先宗祠。据统计,宁化县现存祠堂235座。[8]又如,在赣县白鹭村,在这个人口不足2 000人的小村庄中,保留了世昌堂、洪宇堂、佩玉堂、宝善堂、王太夫人祠大小不等的堂屋、祠宇共69座。[9]在宁都东龙村,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然也存有“发龙祠”“经达祠”“雪堂祠”等大小宗祠、房祠共计73座。[10]客家祠堂一般位于村落中心,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建筑风格恢宏壮观,往往是村落中最为壮观的人文景观。因为客家人奉行多神信仰,所以除了祖祠之外,客家村落还供奉着神性不同的宫观庙宇。这些庙宇有些是佛教、道教等正规宗教场所,但更多的是民间信仰的祭祀场所。例如,赣县白鹭除了大量的宗族祠堂之外,还遗存有福神庙、仙娘阁、江西福主庙;宁都县东龙村遗存了玉皇宫、将军庙、蛇阳庙、三仙庙、七仙庙、杨公庙、谷雨庙、相公庙等民间信仰的庙宇。
赣闽粤边区宗祠、庙宇的大量存在,不仅说明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神灵的敬畏,而且也反映了当地“尚巫信鬼”之俗对客家人的影响至深。这些精妙的祠庙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构成了一个古朴文雅的建筑单元。在这样的建筑单元里行走,无疑是一种美妙的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三)祭祀仪式丰富多彩,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仪式是神灵信仰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客家地区为神灵举行的庙会很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规模大,仪式丰富。客家地区的庙会很多,几乎每月都有。如,宁化县,六月十一日和八月十八日,要为“陈林李”三位娘娘举办“出行”。 七月廿五日要为“双忠公”举行庙会,九月初九为“城隍爷”举行庙会,九月廿八为上“五通神”举行庙会,十月初三又要举行福星庙会,十月初十举行城西庙会,十月十二举行草苍庙会,十月十八举行下“五通神”庙会。[11]武平县也是如此,几乎每月都有庙会。如辖内的万安乡,从正月到十月,光是神灵生日,就要为“剥皮公爹”“五显神”“观音”“关帝”“十方相公”等神灵庆贺诞辰。[12]
客家地区的迎神赛会非常热闹,仪式内容很多,持续时间也很长。如长汀县的客家人迎神赛会很喜庆,比逢年过节更为隆重热闹。迎神活动一般有打醮、鼓乐、游神、游神等项目。时间持续较长,光是演戏,“短则三、五天,长则一月半月”。[7]750宁化县也是如此,如据县志记载:六月十一日与八月十八日,为城关下进坊天后宫的陈、林、李三位娘娘出行之日,届时前有凉伞旗帐作仪仗,后有“故事”、高跷等表演,铳炮锣鼓喧天,号角管弦盈耳。尤其三架数丈高的灯棚,与沿街花灯交相辉映,十分壮观。七月廿五日为湖村乡店上山双忠庙庙会,迎神盛况持续3天,朝神赴会的远及外省外县,途几为塞。庙内烛火辉煌,爆竹震耳。[7]853-855
这些庙会迎神活动除迎神游走之外,一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既有宗教韵味,又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民俗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这些活动的开发,增强客家民间信仰旅游的互动性。
(四)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 充实了民间信仰的文化意蕴
传奇故事的流传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一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传奇故事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传说中事件、人物和相关的地点、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不仅可以使游客在欣赏优美秀丽的自然风景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一场身临其境的文化盛宴。尤其是那些在旅游现场讲述的曲折离奇、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更是让游客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对旅游地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兴国县三僚村,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自然景观资源十分贫乏,但这里丰富的风水信仰故事却使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的游客,听到导游介绍“七星池”“包裹石”“蛇形祠”“九尾杉”“阴阳水”等故事,感觉这些原本十分普通的石头、房屋、树木、泉水变得空灵、鲜活起来。
在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中,流传着大量神灵应验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增加了赣闽粤边区的神秘氛围,有助于招徕游客。例如,宁都县就流传着一个关于青龙岩得名的传奇故事:相传元末明初名士曾抱蟾在青龙岩讲学修道时,曾有一条在潭中修炼千年的青龙前来呼救。原来是因蔡五九聚众造反,杀死朝廷命官。玉皇大帝恼怒该地生出犯上作乱的恶棍,下令大旱三年,以示惩罚。青龙不忍生灵涂炭,毅然施雨救众,因而犯了天条,遭来杀身之祸。曾抱蟾深为青龙义举所感动,就按照青龙的吩咐,搭一高台,底置一碗清水。抱蟾坐于高台之上,朗诵《易经》,青龙则藏于水碗之中并因此逃过了天谴。[13]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使自然资源底质原本十分普通的青龙岩,就变得深刻、隽永起来,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文化内涵,景观就失去灵魂。一个景区的营造,光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是远远不够的。在一定局域内,自然景观资源毕竟十分有限,人工添造的景观又将使景区经营成本猛增。传奇故事作为景区文化方面的重要因素,以其故事主题的多样性,演绎手段的可变性,为景区深层次的挖掘提供无限的活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赣闽粤边区客家民间信仰资源的旅游开发
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往往融幽雅的自然环境,厚重的文化积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吸引着游客。而民间信仰更是以贴近当地民众生活,反映地域风情,展示地方风貌,而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因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要做好该地区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客家民间信仰资源的价值
有人认为,民间信仰宣扬迷信的东西,如果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是在宣传封建糟粕,这与提倡建设积极、健康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我们承认民间信仰确实带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主体上来看,我们更要看到客家民间信仰继承了许多中原和南方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大力推动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
一方面,客家民间信仰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客家文化保留了大量中原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却因为战乱、族群融合、时代变迁等原因,在中原地区消失了。例如,客家地区至今还保留了中原古礼中的“婚姻六礼”。“问名”是婚姻古礼中的礼仪之一,梅州一带至今还有这样的“问名”婚俗:在媒人的穿引下,如果双方家庭都比较满意,女方就会把写着女子生辰八字的“庚帖”送至男方,男方父母会把庚帖掩埋在米缸中放置七天,七天之内男方家中如果过得平安和顺,就会把庚帖取出,连同男方的年庚,一同交给算命先生占卜,如果占卜认为男女双方命运不会相冲相克,双方家庭才会进行下一个婚礼程序。[14]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包含了许多积极向上、劝人为善的内容。劝人为善是宗教伦理的基本内容,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十分要求信民多做善事,以求来生有个好的结果。客家民间信仰也包含了许多积极向上、劝人为善的内容。这在客家神灵传说、寺庙楹联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例如,连城县城关的城隍庙的几幅对联中,就明确表达了劝人为善的积极内容:“三炷香,几张纸,保你身,保你子孙昌盛,任你虔诚祷告;一寸心,两条路,也有善,也有恶,也有是非功过,凭吾簿籍施行。”“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乃灭;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灭乃昌。”[15]此外,在客家神灵的灵验故事中,还有很多关于神灵为民造福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描述神灵劝导民众扬善惩恶,有的宣扬因果报应思想,通过对这些传奇故事的演绎和讲述,使游客经受一场文化沐浴,肃敬、仰慕之心油然而生。
(二)要优先开发民间庙会和宗教建筑文化资源
客家民间信仰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资源分散、经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全面开花”,只能进行重点开发。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抓住最能反映客家风土人情且具有旅游开发可操作性的资源进行优先开发。
一是庙会文化。承前所述,客家地区的庙会活动十分活跃,无论县城、集镇、乡村都有庙会。客家庙会持续时间长,且又有祭祀、游神、演戏等节目,极具开发潜力。尤其是在庙会期间,信徒云集,游人如织,这就促进了庙会经济的发展。如清代瑞金壬田,“壬田有英显庙,俗以九月十三为神诞,自月朔至二十日,圩市百货骈罗,牛、马、鸡、豕充斥郊圻,衽帷汗雨倾动。”*同治版《瑞金县志》卷16《记闻》。石城县高田将军庙会,“每年九月朔日会期演庆,商贾云集,浃旬乃散。”*乾隆版《石城县志》卷3《祠庙》。在赣西北铜鼓县带溪乡,每年农历九月十二至二十六日,是祭祀古大帝的庙会。庙会期间,周边各县甚至湖南、湖北、浙江、上海的商人都会前来交易。[16]客家地区庙会经济如此活跃,潜藏了巨大的市场商机,理应得到优先开发。
二是祠庙建筑文化。客家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宗族祠堂和神灵庙宇,一座座矗立在客家村落中的庙宇、祠堂,犹如一个个历史文化元素,点缀着静谧的客家乡村,使正在经历着现代化洗礼的客家乡村仍然保留了不少古典元素,成为客家地区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客家地区的神灵庙宇、宗族祠堂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造型、构思都是颇具匠心。尤其是在这些建筑中还包含了楹联和雕刻等装饰性的物品,这些饰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特质和客家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值得保护和开发。
(三)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发掘地方特色
民间信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发掘。
在客家民间信仰中,也蕴藏了不少地方特色。例如,端午节划龙舟,各地都有,都是在大江大河上举行,但在赣州龙南县杨村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要祭祀祖先和龙神,此外,还会在人工开挖的池塘中举行划船比赛,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池塘龙舟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参观。又如,赣县白鹭村至今依然有“打轿”的独特的祭祀习俗。在每年正月初七这一天,白鹭村家家户户点燃彩纸扎的各式“彩灯笼”“彩纸船”“彩纸轿”,等等,并提着这些纸扎巡游村中各个宗祠。除此之外,还要在祖祠“世昌堂”前举行“打醮”仪式:数百名百十名青壮男丁使出吃奶的力气抢夺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谁抢得这木架,就意味着来年运气好,尤其是祈求添丁生子的家庭,愿望更加迫切,大家都以能领到它为荣,此外,客家人在祭祀神灵时往往有许多灯彩表演,如宁都竹篙火龙、石城茶篮灯、于都甑笊灯、连城芷溪花灯、连城姑田游大龙,等等;在祭祀神灵时常表演的“走故事”“打醮”“上刀山”“过火海”“烧瓦塔”,等等,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值得进行旅游开发。
在挖掘客家民间信仰资源的地方特色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最能展示客家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时,还应该把与客家民间信仰相关联的饮食、医药、仪式等方面的资源挖掘出来,统一放置到旅游规划之中。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尽管客家大本营地区并没有被划入“一带一路”重点部署区域,但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这一战略行动中,充分发挥客家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客家地区的经济腾飞。
旅游业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客家民间信仰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客家族群的生产生活、神灵信仰、宗族结构、民俗活动、餐饮文化、庙宇建筑,等等,几乎涵盖了客家文化中的所有内容,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不仅如此,客家民间信仰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散播到世界各地,神灵信仰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客家人的重要纽带,不少虔诚的海外客家人都有强烈的回到客家祖地参拜神灵祖庙的愿望。因此,大力开展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推动客家祖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客家人回到客家原乡游览参观,有力促进世界客家人的联系和交流。因此,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应该得到重视,这不仅是呼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要,更是客家地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然,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形态的文化事象,民间信仰有其自身的活动特征和要求。我们在进行客家民间信仰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严格遵守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这不仅是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尊重,同时也是客家民间信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9-08.
[2]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3-10-03.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44-46.
[5]路遥.“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丛书序言[M]//李远国,等.道教与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6]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卷三十二《风俗与宗教》“迷信与忌讳”篇)[G].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522-523.
[7]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卷三十五《风俗》“祀田神”)[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840.
[8]刘善群.宁化祠堂大观[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3.
[9]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客家古村白鹭[G].2002.
[10]邱新民.客家千年古村——东龙[G].田埠乡人民政府、宁都县史志办,2007:38-39.
[11]刘善群.宁化县志(卷三十二《民俗》“会期”篇)[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01.
[12]林默涵.武平县志(卷32《风俗·宗教》“风俗篇”)[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750.
[13]宁都县志编辑委员会.宁都县志[G].1986:581.
[14]房学嘉.客家民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5.
[15]林水梅,谢济中.连城县城关的城隍庙会[M]//杨彦杰.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7:22-23.
[16]刘劲峰,赖文峰.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2006.
责任编辑:朱学平
·客家研究·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akka Folk Beliefs Resour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ZOU Chunsheng
(HakkaResearchCenter,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idea of "The Belt and Road ", it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akka culture. Folk beliefs containing common in Hakkan region are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with high exploitable value. Being guided by correct idea, we should take action actively to exploit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Hakka folk beliefs. What reminds i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sure priority to exploiting Hakkan resources of the folk festivals and religious buildings culture.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folk beliefs; tourism development; Hakka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27;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12-06
作者简介:邹春生(1971-),男,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客家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YJC850038);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3SH03)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53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