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史馆建设在江西:理念、实践与反思*

2016-03-18魏志龙张雪琼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

魏志龙,张雪琼

(赣南师范大学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研究·

村史馆建设在江西:理念、实践与反思*

魏志龙,张雪琼

(赣南师范大学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速度加快,大量新生博物馆出现。在实践探索中,经验和反思并存。文章以江西村史馆建设工作为例,分析其理念和工作经验,观察在继西方“新博物馆运动”之后,我国中小博物馆如何面对理念、工作重心的转向问题,指出村史馆建设是我国新时期乡村启蒙的重要抓手,对提高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文化自觉产生积极效用。

关键词:村史馆;文化自觉;乡村启蒙

近年来,我国注重文化建设和新型城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中国文化、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时,指出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农村的发展抛弃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发,逐渐注重文化研究先行,保护利用为主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中国进入一个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村史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种类,是兼顾文化建设和农村建设的有力节点,被许多地区重视、采纳。江西省是其中成规模、成系统、有计划推行的省份,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

一、 村史馆的概念

(一)村史馆名称由来

新中国最早出现“村史馆”这个名称,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5月10日,毛泽东就中共东北局与河南省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作出批示:“用讲村史、家史、社史、厂史的方法教育青年群众这件事,是普遍可行的。”[1]“四史”运动内容丰富、复杂,持续时间长,在“文化大革命”中亦未中断,甚至20世纪80年代初仍可见其余音。在这次运动中,各地开始建设“村史馆”。当时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发表。[2]

走进村史馆

见到两个天

一个是昨天

一个是今天

昨天那一面

一见鼻发酸…

今天这一边

越看心越甜…

从朴素的诗句中即可管窥当时村史馆的端倪:基本陈列以1949年为区隔,划分为新旧世界两部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心思想指导下,不脱“今昔对比”的叙述框架和“忆苦思甜”的叙事逻辑,书写对旧社会的控诉书,对新社会的赞美诗。村史馆作为“村史”编写的附属物,基本是当时国家意志的直观展现场所:新的民族、国家建立,急于重塑历史来满足当下的利益考量。[3]其直接动因即是现实政治的需要,成为政治运动的衍生物,始终为阶级斗争做意识形态的准备。在这种认知背景下建立的“村史馆”,其本身蕴含的许多因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历史研究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当时即有微词“满篇是血泪的控诉,是讨饭、扛活、逃荒的细节描写……显得公式化”。[4]

面对此种情况,史家的态度则更为专业、冷静。戴逸强调:农民历史知识贫乏,且充满谬误与不健康的东西,专业史家必须深入农村基层,编写通俗历史读物,通过历史教育,清除农民思想中不健康的因素,以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同时建议“应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编写一套有关中国历史的基本通俗读物,以满足农民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5]这种主张正是学人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旗下,发挥专业修养所做出的努力,希望通过通俗历史教育以启农民之蒙昧,恰恰是历史研究和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社会效用所在。

(二)博物馆学中的村史馆概念

各国各时期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多样的,但逐渐趋于一致: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从“人”与“物”关系和服务社会这两大核心来看,村史馆无疑是属于博物馆范畴的。但从类型上划分,综合博物馆、基层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显然都无法给予其准确定位。西方博物馆依据展览内容一般划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其中特殊博物馆包括生态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的内容涉及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6]

作为国家层面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大馆,收藏富有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展品。大部分普通乡村却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只有“丑妻近地家中宝”。所谓“丑妻”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比如生产生活用具;“近地”就是村民世代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而这些对于村民来说意义重大。

抛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政府工作方式,回归博物馆学术话语:村史馆应该是涉及一个村落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艺术的小型博物馆。

二、江西省村史馆建设

(一)村史馆建设工作

江西省属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常被“绿色的大农村”标签化。而在当今中国,生态乡村恰恰是江西的品牌和名片。江西历史悠久,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有86个,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有89个。2013年以来,江西省以这些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文化村落为重点,分期分批开展农村村史馆建设工作。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总体牵头,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协调建设文化等部门,对工作进行部署。

制定村史馆建设规划,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祠堂、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村史馆,原则上不再新建,力求保留村落自然历史特色。

为加大支持力度,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多方筹措资金,对每个村史馆建设项目各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各设区市、相关县(区)两级共同出资5万元,确保村史馆建设顺利进行。每项陈展设计4万元。从2013-2015年工作情况来看,从江西省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开始分批立项,由省社科联合会发布专项课题,要求“负责人需为历史、考古、民俗、艺术、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员由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当地业务骨干和实际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目前,就三年招标情况来看:2013年村史馆选题20个,共有33个课题组参与了竞标。申报课题负责人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27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2014年村史馆选题30个,共有100个课题组参与了竞标。申报课题负责人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73人,41人具有博士学位;2015年村史馆选题21个,课题负责人中,均有有副高以上职称,13人具有博士学位。投标个人、单位数量呈上升趋势,学历、职称逐年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竞标者专业多样化、团队组合科学化。竞标者多为高校教师或博物馆专业人员,以前大多都是关在书斋里写文章,现在要走进田野,既写文章,又做设计。既能从宏观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做到框架清晰,又能立足于实际工作,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村史馆建设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为江西文化建设培养、储备了智力资源。

(二)村史馆的功能

1.陈列功能

村史馆是博物馆行业中的“麻雀”,展品陈列是其基础功能。同时,由于乡村条件所限,村史馆兼具陈列和保护物品、资料的双重功能,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过程。村史馆展现了长期被忽视的村落历史,有助于村史资料的资讯服务,“深化”农村档案管理,“活化”档案资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关的村史资料, 并促进村史资源的广泛利用,促进村务工作。

新形势下,村史馆陈列工作也应有所发展。如江西省委要求村史馆的建设方法上,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祠堂、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村史馆,原则上不再新建,力求保留村落自然历史特色。这就使村史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成为可能。村史馆展出的文化遗产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努力保持这种有机的联系,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

2.传承功能

村史馆具有“存史、育人、团结、资政”的价值和功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封存历史,而且要记录动态的文化变迁,要具有更强的文化记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特别是对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培养、系列记忆工程的建设,要成为本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途径。

就江西省而言,除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红色革命传统亦为重要亮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对村史馆建设提出了“激活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的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24个字,在村史馆建设中突出红色历史文化、展示红色基因,立足村史馆弘扬优秀革命传统、开展红色教育。[7]把村史馆展示作为加强江西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新农村、新农民、新游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举措来落实。很多烈士在地化的身份就是村民的亲属,村民在村史馆中缅怀先人,接受教育。结合地情、村情和亲情实现党和政府的价值导向。

3.文化功能

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一个村落的生成、变迁、发展的历史沿革,是村落最可宝贵的历史档案,是农村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村史馆建设兼有农村文化的硬件、软件部分,村民在观看本村历史的同时,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成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趋同程度愈演愈烈,大量族群的传统文化特质正在消失。人们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无法认识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甚至弃之如敝履。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日益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中,村史馆作为基层文化细胞,尽可能地保存社区记忆,传承和发展了当地文化遗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利用发动当地群众征集民俗文物,村民发现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变成了博物馆的藏品,直观地提高其自身文化的自觉;随着村史馆的建成开馆,外地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伴随着赞叹,村民又一次受到了震撼教育。不再以自身的文化和生活为“落后”,其自豪感必然得到增强,进而坚定地自觉地保护好身边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一过程在学者眼中就是乡村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8]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4.乡村启蒙功能

博物馆可以承担社会的启蒙作用。如英国在19世纪推动工业革命的国际化,最大的动作就是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这也让博物馆学者领悟到:工人不是不看展览,而是博物馆没有普通工人看得懂的展览,科普教育从此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必要功能。维多利亚女王的Albert亲王,在提倡工业国家自由贸易的同时,趁机教育英国工人,每天都要做展览的大英博物馆,晚间为工人开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世界第一家露天博物馆瑞典的Skansen Museum就立下典范:其馆员每年3月-9月闭馆时期都要到各地去教导乡村博物馆的工作。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明、农村仍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要应对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免于被淘汰或同化,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是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态恶化十分严重,农村的科普教育靠学校已难以为继,用博物馆方法搞农村科普教育,是短平快、低成本的手段。村史馆所从事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是社区公众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村史馆建设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村史馆对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首要目的,是使村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决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社区”是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只有社区的成功,才有国家和社会的成功。所以村史馆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乡村启蒙手段,教育村民认识、尊重、利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三、村史馆建设的概念思考与实践反思

(一)村史馆概念思考

1.村史馆建设适应新的“遗产”概念

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精英化的偏好。藏品的重要特征就是稀有的、有价值的,这种取向限制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难以走近公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西方“新博物馆运动”,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内涵更广泛、更综合的遗产观开始广泛传播。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人类文化遗产”概念,1972年,人类自然遗产的概念被加入到文化遗产的概念中。一时间,大量的文化遗产出现,形成于欧洲19世纪中期的古典博物馆概念、功能受到新时期的挑战。

村史馆收藏的展品,相当数量是传统博物馆不会收藏的生产生活用具:锄头、犁铧、铁锅、铁锹;或者因物理尺寸限制无法入藏的物品:水车、脱谷机等;或者馆舍本身就是祠堂、老屋等古旧建筑。这里“遗产”的概念就是广义的,新的遗产概念,不再局限于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古典文物概念。

2.一定程度上兼容了“实物”和“社区”两个核心

博物馆的价值取向、方法论具有多样性。传统博物馆大多持以“实物”为核心的方法论。认为藏品永远是博物馆的基本要素、工作核心;博物馆的任何工作都必须永远尊重文物的审美、历史和自然属性(包括颜色、色调、结构、形态、尺度等)。[9]而以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新博物馆”,则持“社区”为核心的方法论。此类博物馆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特别是人类学的观点,注重把握“联系”与“环境背景”,注重开发当地民众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村史馆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兼容性。村史馆所藏展品是一个重要参数,但不是唯一参数。村史馆还包含当地的自然生态智慧、社区协调机制、村民行为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居建筑、农耕景观、生产技艺等,在维护过程中强调培养社区自主精神和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倡村民的主导地位。由村民主要负责村史馆的文化记忆与展示,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化。

3.设计的科学性如何界定

江西省委宣传部要求村史馆布展“要有观点做支撑,要有一家之言。”陈展设计人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展品的选择,那么哪些遗产可以进入村史馆,哪些被排斥在村史馆之外,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村民意愿?编纂陈展大纲的专家囿于专业限制,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科学?同时作为个体,无法避免个人感情因素,那如何避免选择中的偏好和随意?以及是否对村民、遗产负责?

这些疑问并非杞人忧天,20世纪 60年代村史馆的“史”就不能完全认为是历史的书写,反而契合当时社会政治氛围,满足政治宣传需要的成分大些。我们应该警惕再造村落历史、再造文化传统的闹剧再次上演。

(二)村史馆建设实践反思

1.各部门协调不力

江西省村史馆建设工作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总体牵头,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政府、村落多部门联动,但在实践过程中各部门缺乏有力协调,设计与建设脱节。从2013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陈展大纲的设计撰写者多为高校学者,在完成课题后,不能直接参与村史馆布展,许多设想无法体现或是不能完全体现,导致2014年部分设计人员只求立项、结项,不考虑后期实施。

2.经费管理问题

村史馆经费来源单一,基本仅靠政府专项拨款。江西省委宣传部一次性将8-12万布展经费下拨各县,部分县主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项经费,而是分作其他文化事业使用。村史馆建成后,由村里负责维护,政府没有后续经费,村民不会投入资金,缺乏其他来源,生存问题堪忧。

以上两个问题都说明,村史馆作为政府举措,管理体系不明确,没有纳入国家公共博物馆体系,制约了村史馆的发展。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制度保障

目前村史馆无固定的操作模式,为了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制定相关的行业管理政策,开展规划研究、指导日常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和考核目标,建立有针对性的由政府部门、相关组织、专家及当地代表组成的指导或协调委员会,建立相应的咨询、指导、协调、督察和管理考核机制。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可以考量设置村史馆工作站,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县博物馆或文化部门与各村史馆的工作对接,保证地方村落参与村史馆建设的积极性与专业性。在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指导配合下,村史馆工作站开展文化遗产的调查、信息的收集、整理,村史馆的维护等工作。

在相关政策指导下的村史馆,应当是科学规划、合法建立、管理有效、运行健康、发展持续的地方性公共博物馆。

2.财政保障

村史馆发展困难主要还是财力的保障不足。财力的充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应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和机制,为其运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支撑体制。鼓励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特别是调动当地企业、机构的积极性。争取各种合法的资金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比如以投资商为主将整个村落纳入景区投资,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进行规划并给予适当补助,实行居民主导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投资商在宏观管理景区的前提下管理村史馆,政府和文化部门负责行政协调和法制管理。

3.模式探索

在目前条件下,江西村史馆工作目标是建立起“政府领导、专家指导、社区和当地老百姓主导”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在村史馆的日常运行方面,应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广泛动员居民参与,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以及政府的支持、督导和专家的指导作用。

相应管理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核定相应的管理经费(包括工资、日常管理费用)包干下拨给村史馆,由村民自己选举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二是由文化部门选拔当地有相应工作能力的干部或村民进行管理;三是由投资商、村民、政府文化部门派人组成管理委员会,按村史馆的职能、性质、特征、任务、目标进行管理。

村史馆虽小,但涉及要素多,运营管理复杂,事先必须经过科学的条件评估与决策论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成功一个建设一个,切不可运动式地一窝蜂上马,快速制定全省村史馆建设与发展的规划。同时,注意村史馆建设与发展规划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7.

[2]潘湃.走进村史馆[J].山花,1963,(8):41.

[3]Kirk A.Denton. Exhibiting the Past: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Museums in Postsocialist Chin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4:8.

[4]黎凯.谈当前“四史”编写的一个问题[N].光明日报,1965-10-06.

[5]戴逸.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N].人民日报,1965-11-12.

[6]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13.

[7]江西省文明办.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N].宁夏日报,2014-08-27.

[8]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83-196.

[9]朱凤瀚,安来顺.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4,(4):8-12.

责任编辑:朱学平

*收稿日期:2016-05-2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09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4SH10);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4022)

作者简介:魏志龙(1982-),男,吉林省吉林人,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人类学;张雪琼(1966-),女,湖南桂东人,赣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2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4-0040-05

Village Museum Constr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Concept,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WEI Zhilong, ZHANG Xueqiong

(HakkaStudiesCollege,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eum of our country is speed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new museum. In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exist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Jiangxi Village historiographers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work experience, Observed following the "new museum movement" in the West, How to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idea and the focus of work in the middle and small museum of our countr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Village Museum building is during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enlightenment of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changes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sulting in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village museu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ountry enlightenment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1006.015.html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
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