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在闽西苏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16-03-18林妹珍赖蔚英杨玉凤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群众路线实践探索

林妹珍,赖蔚英,杨玉凤

(龙岩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 364012)



·苏区研究·

党的群众路线在闽西苏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林妹珍,赖蔚英,杨玉凤

(龙岩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364012)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确立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不断丰富和发展等几个阶段,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革命斗争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党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群众路线;闽西苏区;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富特色的成果。它由“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方面构成。“两个一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来一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形成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它萌芽于党的创立时期,在土地革命时期孕育产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纵观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土地革命的苏区时期是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闽西苏区又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

一、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为党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产生是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国情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紧密相联的。

在红四军入闽前,闽西人民受大革命的影响,革命热情高涨,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闽西的共产党员邓子恢、张鼎丞等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领导龙岩后田、平和、上杭、永定等县农民的武装暴动,掀起了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一次高潮。1928年秋,在永定溪南区创建了福建省第一块红色区域,建立了第一个红色军营,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闽西土地革命的初步实践,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红四军入闽提供了条件,使红军有了立足之地。

1929年3月,红四军东进首次进入闽西,攻克长汀县城后,帮助地方创建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在了解闽西的斗争形势后,毛泽东审时度势,于3月20日,在长汀的辛耕别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蒋桂军阀混战的客观局势和井冈山根据地失守的客观实际,提出了红四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毛泽东认为党“在全国范围内要猛烈的夺取群众,这时候无论什么派别欺骗群众都敌不过我们共产党的事实。除工农外,兵士群众的夺取,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81经过热烈讨论,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南、闽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1]81,并提出“惟(唯)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1]82会议确定了开辟赣南闽西红色割据区域的方针,首次提出了“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即“根据地”与“群众”的关系。这是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创建根据地的实践中对“群众”在创建根据地中重要作用的初悟。在闽西期间,毛泽东亲自指导参与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并为闽西一大制定了“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贯彻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总结红军初创的经验,从而统一了党内认识,确定了建军纲领。在古田会议召开之后,针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上杭古田镇的协成店完成《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封长篇通信明确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2]98信中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这些思想正是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实践中的感悟,它也促使共产党人不断地总结斗争经验而完善“群众路线”。

二、党的群众路线在闽西苏区的理论创新

在党的早期文献中没有看到“群众路线”的书面表达,但已经有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而最早使用“群众”概念、最早阐述如何做群众工作的党的决议是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它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要求全党加以贯彻执行。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余部来到井冈山,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创建革命军队,成功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揭开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创建闽西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注意群众工作方法,使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伴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一)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的思想

红四军自1929年1月从井冈山突围到赣南、闽西以来,连续三四个月的游击奔波,军情紧迫,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重视群众工作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部滋长。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能够为红四军领导层中的大多数所接受。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会后,他前往闽西特委所在地上杭养病并兼做地方工作。为解决红四军党内纷争问题,1929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去一信,予以指示 (即九月来信)。“九月来信”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成绩和基本经验,提出了解决红四军党内问题的正确原则和方法。“九月来信”明确指出:党在军阀混战中,应该“发动群众,反对军阀混战。这一工作须与群众日常斗争相联系”。同时,来信还进一步指出红军的首要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实现这一任务,“九月来信”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着重阐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要求。信中指出红军到地方应该与地方的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开联席会,发生密切关系;要帮助群众建立自己的群众组织,提高群众对于自己组织的信仰与效能,增加群众组织的威信。党明确提出了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肃反和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经济问题也要经过群众路线。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正式提出“群众路线”概念。“九月来信”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的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发动群众、争取群众,以及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总结。这对《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和完善,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提出和阐述了党是“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思想

根据“九月来信”的精神,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了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八个决议案。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分析了单纯军事观点在群众路线上的反映:只是单纯打仗;忽视军队士兵会的组织及对地方工农群众的组织;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2]87为解决这些问题,《古田决议》提出了纠正的方法,并指出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2]86可见,毛泽东把打仗的目的看成是为了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并且上升同红军共存亡的地步,群众路线这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同时,决议还进一步强调,在红军的宣传工作中“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除一般地发布暴动口号外,还要有适合群众斗争情绪尚低地方的日常生活的口号,以发动日常斗争,去联系着那些暴动口号。”[3]98这就将红军的任务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了什么”的问题也呼之欲出。在“二苏大”会议上,毛泽东郑重地提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2]138毛泽东强调了改善人民生活对武装斗争、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指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2]119可见,中央苏维埃政府将“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述和强调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调查研究,形成“群众化”的工作方式

走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红四军入闽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群众化”的工作方式,使调查研究理论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闽西,毛泽东深入实际,进行了长时间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写成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初稿)、《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论著。1932年冬,毛泽东来到汀州福音医院休养,同时还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社会调查,为后来写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积累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素材,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依据。毛泽东在闽西起草和完成的大量光辉著作中,始终贯穿着群众观点和调查研究的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 正确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是“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2]112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经典论断。这篇文章,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初步形成。

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工作方法。毛泽东用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生动地说明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139他认为,领导方式不对,势必影响工作成效,使我们各项工作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毛泽东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他曾严厉地批评了“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的做法,结果是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也就极少取得成绩,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反对“汀州市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每一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2]124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群众化”的工作方式对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实行了“常委会制度”“值日代表制度”“星期六制度”等。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一是注意工作方法的问题。这表明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全党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同时也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内涵。

三、党的群众路线在闽西苏区的实践探索

在中央苏区,党紧紧依靠群众,通过群众性团体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群众路线理论指导革命斗争实践的过程。

(一)党在土地革命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

闽西是继海陆丰、井冈山之后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区域之一。如何动员农民群众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农会组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当时斗争实践的发展,闽西党组织认为要“从日常斗争中发动广大农民去扩大农会组织”[4],目的是使农会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乡村社会控制组织”。[5]于是,中国共产党便“在秘密农会中公开宣传土地革命,并坚决吸收农民党员”[6]58,以壮大农会组织,并指导农会开展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使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的宣传很广泛,很深入,也很生动,山歌小调到处流行”[6]66,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农民协会适时组建农民武装,于1928年3-6月,在中共闽西特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多次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后不久,特委宣传部长邓子恢和永定暴动总指挥张鼎丞等,就在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的永定溪南区进行分田试点。在土地分配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会的作用,提出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或农民协会分配。”[7]邓子恢等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贫农团的成员、农民代表共同制定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政策,首创了“抽多补少”的原则。1929年7月下旬,在毛泽东指导下,中共闽西“一大”贯彻党中央“六大”决议精神,尤其是对“六大”规定的土地革命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闽西的土地占有状况,总结了永定溪南等地的分田经验,讨论通过了《土地问题议案》,议案正确阐明了土地革命的意义,明确指出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在于解放农民,提高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解决全社会的生活问题。为达到此目的“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归于农民生产者”,同时强调“土地政纲与条规要向群众作普遍的宣传鼓动,使群众深刻了解而全面拥护之;没收分配方法,要在这群众大会表决通过,使群众认识没收土地是自己的事,才能引起农民为土地而斗争的决心”。[1]253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在上杭南阳召开了由毛泽东主持的联席会议(南阳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富农问题》决议案肯定了以乡为单位,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有益于群众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配原则。正确的土地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闽西各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所以“在很短的时间中,就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和永定纵横三百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五十多个区五百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六十多万人得到了土地,积极从事生产,提高了生产,改善了生活。”[8]

闽西苏区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土地革命实践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土地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党在闽西苏区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农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得以实现。

(二)党在武装斗争中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曾提出著名的论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随着土地革命的不断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也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发动群众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也就成为苏区时期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毛泽东曾指示邓子恢,“要建立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军事上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红军”[10],并着手帮助闽西组建闽西红军,将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龙岩和上杭等地方武装合编成第四纵队,且编入红四军序列。“闽西的武装力量除了第四纵队外,各县都加强了武装力量的建设,主要是发动群众收缴民团、豪绅的武装,组织赤卫队。”[11]115新建立起来的闽西赤色武装,配合红四军,分别于1929年6月和1930年1月,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对闽西苏区和红四军的两次“会剿”。为进一步巩固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各级苏维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中提出:“要运用一切组织上(如工会、贫农团等)的会议来进行经常的扩大红军工作,要组织各种座谈会、茶话会,加强政治上的宣传与教育”[12]“努力扩大红军的宣传,使群众明了扩大红军之必要。”[11]121在扩红运动中,农会等群众性组织起着桥梁的作用,它运用形式各异的宣传画报、漫画和客家山歌小调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使得参加红军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据《红色中华》及有关资料统计,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扩红人数闽西达到了三万余人。上杭的才溪乡成为整个苏区扩红运动的先锋,上、下才溪分别有88%和70%的青壮年男子出外当红军和做革命工作。当时,闽西各地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苏区群众之所以踊跃参加红军,根源在于共产党帮助农民解决了最根本的土地问题。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写到:“这样大数量地扩大红军,如果不从经济上、生产上去彻底解决问题,是决然办不到的。只有拿经济上的动员配合着政治上的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热潮。”[3]329-330农民群众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红军是工农劳苦大众自己的队伍,共产党给了自己以土地和利益,参加红军就是保卫苏维埃政权,就是保卫农民自己的根本利益。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有十万儿女参加红军,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重要来源地。闽西人民除了积极参加红军外,还不分男女,踊跃参加支前组织,支援前方作战。苏区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还在于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家属、慰劳红军工作历来不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身先士卒,带头执行优红条例,广大苏区干部也亲力亲为,积极参加礼拜六优待红军家属活动,为参军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当红军光荣。

由此可见,党和苏维埃政府依靠群众,通过群众性组织对农民群众进行广泛有效的政治宣传,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使得闽西苏区人民真心拥护和热烈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革命战争中。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6党领导闽西苏区人民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使党和人民军队始终根植于普通群众之中,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

根据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古田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闽西苏区群众加快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1930年3月,在龙岩召开了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西根据地正式形成。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苏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创造性地开展根据地各项工作。

在政权建设方面,闽西苏区率先通过民主选举,吸收广大工农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政权。发动群众参与政权,宣传动员是关键。毛泽东在上杭才溪乡调查后得知,才溪乡能成为苏区选举运动的模范离不开民众团体的宣传,“为着选举开的会很多:工会、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与反帝同盟合开会员大会”“所以今年的选举宣传,比去年普及得多,大多数人都了解选举的意义”。[3]325闽西苏区党组织特别重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真正代表会议精神,自乡区一直到闽西的代表,必须遵照选举法直接由群众大会中选出来。……这样才能使苏维埃得到群众拥护永远巩固。”[13]95并要求“各级政府工作,应针对群众要求,为群众解除痛苦。”[13]96毛泽东高度赞扬这一制度并指出:“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这是苏维埃政府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3]325闽西在推行选举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各级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运用苏维埃政府给自己的民主权利,参与政权,支持和监督苏维埃干部工作。广大苏区干部信念坚定,勤政廉政,一心为群众服务,使各级苏维埃政府成为真正为工农群众谋利益的机关。

在经济建设方面,闽西各级党组织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军民进行了以发展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和合作社为重点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苏区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工作的首位。在战争环境下,劳动力紧缺和耕牛、生产工具不足的现象成为常态,为解决这些困难,贫农团带领群众创造性地组织了劳动合作社和耕牛合作社。苏区政府集中群众的智慧,在上杭才溪农民创办第一个劳动互助合作社基础上,创办了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合作社组织,并在苏区迅速推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促进了闽西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军需和民用工业、商贸金融业得以建立和发展,使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当年,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汀州,手工业和公营工业就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50%,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苏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保障。

闽西根据地形成后,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当时闽西根据地80%的工农群众是文盲,在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明确就宣布:苏维埃政府“实行免费教育,编制教材,开办报馆及各科训练班,举行识字运动,以提高群众文化程度”。[1]768据此,闽西各地纷纷举办日学、夜学,开设了识字班、读报团、俱乐部等,贫农团发动组织群众,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接受不同形式的文化教育。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还要求:“学校必须与贫农团等建立经常的联系,依靠这些群众团体资助办学经费,并请他们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建议。”[1]791苏区政府还倡导群众创办文化团体,出版各类书刊,通过一切途径和手段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鉴于当时苏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各区乡还成立了药材合作社,贫农团带领群众上山采集中草药,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各区乡政府设立公共看病所,由政府聘请公共医生,不收医疗费。同时,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为解决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闽西苏区还开办“中央看护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创建,闽西苏区的学校体育事业也逐步开展。以“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为目的,苏区开展群众性的赤色体育运动,同时,各级的俱乐部也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俱乐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工农群众响应苏维埃政府号召,积极参加赤色体育活动。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领导闽西苏区群众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红色风暴,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压迫,获得了土地。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的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发动下,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武装斗争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根据地建设中,各级苏维埃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汲取群众智慧,总结了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做法并给予推广,创造了毛泽东盛赞的“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的业绩。闽西成为根据地建设的典范,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闽西的生动体现。总之,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期,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余伯流, 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子恢文集》编辑委员会.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5]曾耀荣,王亿祥.基层控制危机: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农民协会重兴问题研究—— 以江西、福建两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7):58.

[6]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穆清龙.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D].南昌: 南昌大学,2013.

[8]张鼎丞.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3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0]蒋伯英.闽西革命根据地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70.

[11]蒋伯英.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12]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73.

[13]《邓子恢传》编辑委员.邓子恢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侯伟浩

·客家研究·

主持人语: 赣闽粤毗邻区是客家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客家人在此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蕴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璀璨明珠。但限于地理、经济等因素,以古典博物馆学中的文物概念来衡量,客家地区的文博事业并不发达,许多博物馆存在实物藏品缺乏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博物馆行业逐步接受了“人类文化遗产”概念,认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器具、机械、建筑、工艺品、美术品等都涵盖其中。后来又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一时间,文化财产呈井喷态势,博物馆行业亦迎来新的时期——新博物馆运动。博物馆摆脱了精英化的取向,以社区为核心的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也做出了相应探索:华东、西南、西北地区建立了十余家生态博物馆,令世界博物馆行业刮目相看,为国际同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在这种大势之下,客家文博行业看到新的曙光和希望,走社区发展之路,提升客家人的文化自觉是可行的方向。本期以“客家与博物馆”为主题,组织文章有理论思考,有他山之石,结合现下地方具体工作的反思,望能尽绵薄之力。

——魏志龙

*收稿日期:2016-02-28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06基金项目:福建省2014年社科规划项目(2014B239)

作者简介:林妹珍(1970-),女,福建连江人,龙岩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赖蔚英(1970-),女,福建上杭人,龙岩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玉凤(1969-),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民主政治建设、党建。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4-0025-06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PC's Mass Linein Minxi Soviet Region

LIN Meizhen, LAI Weiying, YANG Yufeng

(IdeologicalDepartment,LongyanUniversity,Longyan364012,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PC's mass line goes through several stages of rudiments, formation, maturity,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CPC's mass line, the period in the Soviet Region is the very important on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Minxi revolutionary struggle,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formation of the CPC's mass line.

Key words:mass line; Minxi Soviet Reg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0955.010.html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群众路线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