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河南省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研究*
2016-03-18任爱莲
任爱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推动河南省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研究*
任爱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河南省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级战略,大力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各地多个具有特色的创新联盟已经形成,研发经费和创新成果不断上升,但大部分合作停留在某一个创新项目上,合作的层次较低,时间较短,缺乏长期、系统和稳定的高层次战略性合作。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创新联盟的运行情况,探索其成功经验,为河南省促进创联盟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产学研合作; 创新战略联盟
1河南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国家级战略顺利实施,加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很多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为促使产学研深度持续融合,省政府重点推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3年,河南省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结合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状况,提出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目标、任务、申请构建联盟的基本条件、构建期间及主要工作等具体的实施要求和办法。为深入贯彻办法,科技厅发布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阐述了技术创新联盟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15年省级以上联盟总数达到30家,到2020年省级联盟总数翻一番,力争达到60家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联盟建设的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程序与管理方法及将要采取的措施和支撑条件。为了完成上述目标,省政府一方面加强创新联盟的理论研究,不仅通过常规课题诸如社科规划课题、政府招标课题及软科学项目等立项引导学者们多视角多方位对予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深入研究,还特意为联盟建设立专项,优先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物、冶金、化工、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以及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共性技术领域开展联盟建设;另一方面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2016年,省工信厅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河南大学等省10多个科研院所到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实地调研创新联盟建设状况。省委组织部组织专家到中关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从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政策支持等全方位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同时,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积极促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的达成和顺利实施。2014年,中科院、浙江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和省内企业组建技术中心。2015年,洛阳市政府分别与中关村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60余个科技项目与洛阳市企业对接;6月,濮阳迈奇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2河南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工作已经逐步展开,但产学研战略联盟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合力不够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中,企业是主体,科研院所是次主体,政府是调控主体。各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但河南省某些科研院所及企业参与创新联盟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科研院所重视教学工作和理论研究,轻视与企业合作。据调研,70%的高校青年教师不愿意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另外,一些科研院所担心科研成果外露,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二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的动力不足。据笔者对20家的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51%的样本企业与科研院所没有合作;以单个项目为依托的临时合作占36%,仅有6%的企业愿意和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盟。这可能由于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只关注短期市场需求而不愿进行长期创新。
2.2人才是创新联盟构建的瓶颈
产学研联盟是创新要素的整合,核心是创新人才的整合。但是人才是河南省创新联盟建设的瓶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人才匮乏。一方面我省高校的层次较低,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较少。虽然近几年培育了“中原学者”5名、“杰出人才”29名、杰出青年21名、省创新型科技团队60个。但由于城市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高端科技人员的增长并不显著。(2)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首先,我省科技人员主要集聚在科研院所和金融行业,制造和服务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匮乏。再者,科技人员主要汇集在郑州市,其它地市的科技人员较少,地方性企业的科技人短缺,商丘市和平顶山市的产业集聚区内80%的制造性企业科技人员不足,59%的企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3)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不高。我省科技人员的学历较低,科研成果较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近年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科研人才,但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僵化和创新氛围淡薄,他们不愿长期进驻企业。再者,由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科技人员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
2.3政策体系不完善
支持政策是影响创新联盟一项重要的外部因素。为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河南省相关部门从各自领域制定推动创新联盟构建的政策。但河南省创新联盟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与其相关的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1)可操作性不强。河南省目前仅仅出台了创新联盟组建的方案和指导意见,而管理与激励的政策法规相对偏少,针对创新联盟的扶持和保障政策更是空白,激励创新联盟发展的人才、资金、财税、金融政策力度和灵活性体现不够,对联盟单位的进退机制、合作契约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重要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2)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体制阻隔,从本部门视角制定相应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相关性。如教育厅出台的有关高校教师工作管理政策、科技厅出台的科研成果评价政策、人力资源保障厅出台的职称评定政策、组织部出台的干部晋升政策等,政策之间没有关联性。
3国内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践
很多世界知名的成功创新项目是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进行长期合作的。我国一些产业集聚区也通过创新联盟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河南省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和良性运行具有借鉴价值。
国外通过创新联盟取得成功的当然是美国。原子弹、计算机等重大创新项目,都是由政府引导众多主体共同参与完成的。凝聚了七大产业的硅谷科技园区的成功离不开产学研紧密的战略性合作。为了促进创新联盟的构建和良好运行,美国政府制定了针对创新联盟制定了系列指导性政策。如资金支持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制定鼓励产学研合作,涌现了很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如企业和大学交叉用工,企业高层和技术人员在大学兼职,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最新技术信息和技术咨询,企业则为科研院所提供顾客需求信息、科研资金和研发设施等;政府为保障产学研战略合作,制定了资金、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系列指导性规划。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使其成为了世界技术的领导者。在1995年,日本就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方针,制定“产学协作教育制度”,设立了多个产学合作中心,强化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并推出相应的协作机制。
在我国许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都是采用创新联盟进行的。如“两弹一星”项目、中顺丁橡胶的产业化项目等。尤其是近些年,各地为了实施创新驱动,非常重视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和运行。广东省在2005 年与教育部联合签署了 合作创新协议,选择若干高新技术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建战略创新联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性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系统性、长期性和紧密性发展。到2012年,广东省已经组建了大约一百个创新联盟。上海市2004 年就开始整合高校技术创新研发群、高新技术企业群,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如由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电气、上海汽车工业 ( 集团) 总公司等多家企业集团组成了研发战略联盟,共同出资成立了创新基金并建立了数个研发中心。
4国内外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由于文化、社会等因素差异,国内外成功的创新联盟在构建模式和支撑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有诸多共同点值得借鉴:
4.1重视人才
人才是创新联盟运行的关键要素。美国硅谷是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日本为培育年轻的科技人才付出了巨额费用,高学历人才据世界首位。广东省不仅是国内优秀科技人员的集聚地,还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正是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成就了当地成功的合作创新联盟。
4.2完善的保障制度
美、英和日本为了保障产学研创新紧密合作,不仅制定了真针对性的指导计划和发展规划,还制定了相应的保障制度,营造有利于紧密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这些制度可以提升企业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经费和设施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励科研院所主动和企业合作。
4.3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日本政府为了引导本国的产学研合作,制定了系列展望和计划。这些由科研院所的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制定的展望和计划,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结晶,也是日本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途径。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引导和提供咨询,对产学研合作联盟进行监管和协调。美国政府对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也为大学提供大量的基金鼓励其和企业一起共同开发研究。
4.4良好的政策环境
美、英、日通过制定资金、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体系促进创新合作联盟的运行。美国将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相结合,推出系列政策。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良性运行。广东省也推出了系列保障和激励政策,满足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需求,保障其顺利运营。
5结论
从国内外的技术创新联盟实践看,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分散创新风险、整合创新资源和互补创新能力,从而能够完成更为先进和复杂的创新项目,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合作创新联盟不仅不需要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完善的内部机制,也需要外部创新环境尤其是合作平台、资金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有效支撑。虽然河南省一些技术创新联盟已经成立并进入良好运行状态,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引导规划和政策支持,但还存在着合作动力不足、创新人才不足、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河南省需要借鉴国内外合作创新联盟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继续探索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和平台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占仓.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5.
[2]张忠迪.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校责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96-99.
[3] 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4):97-103.
[4]杨守森,高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机制研究[J],社科纵横,2012(4):147-150.
[5]石火学. 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 高等教育研究,2000,(3)
The Research of Develop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n Henan Province
REN Ailia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successfull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is built in Henan province.Now a number of innovation alliances with features have been formed. R & D funding and innovation results continue to rise. But most alliances only develop a innovation project, and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is lower, the time of cooperation is short, stable and system innovation alliances in Henan province is lack. The paper analyzed operation successful innovation alliance at home and abroad, explor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innovation allianc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收稿日期:2016-05-06
*基金项目:2015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5B080)
作者简介:任爱莲(1972—)女,汉,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0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16)02-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