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以ERP方向为例
2016-07-16陈其明刘荣秀
陈其明 刘荣秀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2.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高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以ERP方向为例
陈其明1刘荣秀2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2.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从学生和企业角度分析了高职信息管理专业ERP方向的人才学习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通过汇总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及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实现,提升了ERP方向的人才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水平。
关键词:高职;ERP;信息管理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或计划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的是ERP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然而,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却遭遇了“滑铁卢”,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也不得不让职业教育者深究其原因。根据对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分析,问题根本原因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所致,也就是专业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满足各方需求,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1]本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实践,探究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1发展历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成立于2001年,2001年至2004年与ATA联合招生培养,主要就业方向为数据库开发与维护。在与ATA联合培养招生结束后,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特色不明显,教研室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开发和IT技术支持,但岗位调研和课改没有贯彻执行,2005年政务热时又增加政务方向,最终也只招生了一届学生。2009年前与ERP相关课程仅一门《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ERP系统在离散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毕业生很少从事ERP方向的工作;[2]2010年至2012年是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确立了ERP方向为信息管理专业三大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并且通过调研企业ERP人才需求,探寻校企合作,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及技能水平,改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完善ERP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实践方法等手段,提升ERP方向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学生就业从事ERP方向的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三分之一;2013年至今为改革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深度,细化教学实践环节,提升教学实践案例质量,总结每个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提升ERP方向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人才培育效果。
2需求分析
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需求。2010年前,媒体或大学生于信息管理专业印象就是信息管理专业的“杂”与“广”,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学生对专业缺少兴趣[3]。据调查本专业学生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持有同样观点,且认为这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不足之处。这些观点主要来自网络传媒资料对于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介绍,学生普遍认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更加专一些,应该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对于学生的这个观点,进行专业教育时给学生详细分析专与广的利与弊,如何进行取舍,教育学生在年轻时应该让自己的视野更加的宽广,一个人在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选择专。而且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有限,都要逐步让自己往专的方向走。基于以往信息管理专业在“专”方面的不足,重点确立了商务信息、ERP系统实施及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三个方向,同时结合院系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进行小班化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就业技能。
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高职主要培养普通应用型ERP人才和中端ERP实施顾问人才,是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4]通过对企业ERP岗位详细调研及分析,了解到企业对于高职ERP人才要求主要体现在素质、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知识技能需求
3改革措施
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需要清楚知道哪些因素影响人才的培养,从而在改革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者认为课程体系、教材及案例、教学方法与考核、师资水平四个方面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课程体系是知识链,决定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顺序,决定了学生将会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教材及案例是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教学方法与考核是手段,是指挥棒,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师资水平是核心,决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
图中第一层是信息管理专业ERP相关课程链,前面的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是先行课程,整个链条说明了信息化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哪些课程中学习。
图1 信息化人才培养支撑图
第二层教学案例、方法与考核,案例是载体,教学方法和考核是手段。这一层是连接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桥梁,所有信息化人才的软硬素质与技能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案例和方法在课程中落实,并有明确的考评方法,做到学生、老师和学校都清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完成来获取,案例应该是源自企业,复杂的案例可以通过数据量或者结构的分解、逐步完成的方式来教学,而不是为了源自企业而不加改变,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和接受能力,做适当的简化。[5]考核方式是可以简化也可繁琐的一项工作,最为简化的方式就是一份试题,往往只是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对于沟通能力的状况、技能的掌握往往无法考核,可以灵活选择答辩、检查等方式。考核也不要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指挥棒,指引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应该在学期初就知道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整个课程的考核时点也应该有几个,而不应该只是在期末的时候考核,这样可以给学生调整或者弥补的时间和机会。
第三层素质与技能是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这些素质技能要求,则是学校与教师应该在专业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考虑,并且只有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中,才能有效解决一直以来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例如在《ERP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以通过小组完成任务和案例的方式培养,教师协助解决和同学互相帮助解决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解决一定要落实到实处;还可以建立一个问题库,同样的问题可以通过问题库由同学自行解决。
第四层是指学生在经过下面三层的课程学习、案例学习和项目训练,具备了相关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合格高技能人才。
4改革实践
改革实践主要从改革措施的四个方面来阐述。
4.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知识链,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顺序。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以往只开设一门《ERP原理与应用》一门专业课到增加如图1中的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从以往的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标准中规定了知识技能要求、教学案例及方法等,有助于老师了解每门课程如何实施,有助于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如何学习。
4.2教材及案例
教材及案例的转变是案例源自企业,由专业老师撰写符合高职使用状况的教材,学习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实践比例均超过60%。ERP方面的教材共两本,一本由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本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各章均是针对同一案例,案例的呈现以企业业务流为线索阐述,符合企业业务流的特点,能够有助于学生清楚企业业务是如何流动,各部门之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4.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考核是手段,是指挥棒,可以有效指引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方法与考核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这里通过一个案例来陈述不同教学方法的成效。对于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完成后会安排一周的强化技能训练,以梳理并巩固整个学期的知识。实训的主要任务都以实训指导书的方式说明,很多老师会在实训的第一节课才把实训任务发给学生,这样紧凑的安排会让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感觉良好,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良好的学生会刚好完成或完成大部分,而小部分较差的学生则完不成。后面的转变则是让学生学期初就知道实训要完成的内容或者实训前就知道,学生可以提前准备,这样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能够抽出时间帮助差的学生,也有空学习其他东西,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可以完成实训任务,较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这样老师轻松学生也轻松,目的也达到了。实训完成后的答辩不同老师也有不同观点。实训答辩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搭便车现象,可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因为公开的实训答辩,也会更加主动积极完成实训任务。
4.4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素,提高师资水平主要通过教师参加企业的培训、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实现,但因为绩效考核对于老师上课水平、技能水平及培养学生的水平没有明确的指标,课程的难易、好坏不影响教师待遇,所以老师对于提升自身能力的积极性并不一样。对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学院有很多积极的措施,如教师可以申请参加企业或协会组织的培训,可以申请参加半年的全职顶岗实践,实践期间,学院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教书育人职业的热爱,能够主动通过自学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水平,在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成就。
5结语
通过5年的改革实践,信息管理专业三个就业方向的特色确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对毕业生就业人数调查数据显示了课程质量的提升,专业对口率的提升,可以看出趋势向好非常明显,如表2、表3和图2所示。总结信息管理专业的改革可以用“四化”来概括,即岗位化、小班化、方向化和个性化。
表2 学生对课程评价
表3 学生的就业情况表
图2 学生就业柱情况
参考文献:
[1]童红兵,刘文峰,张秀平.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软件工程师,2013(12):43-44.
[2]汪清明.ERP原理与应用[M].广州:高教出版社,2004:2-3.
[3]李净,郭洪禹,袁小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教改研究[J].考试周刊,2011(79):8-9.
[4]陈荣元,徐学松,申立智.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以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0):41-43.
[5]陈其明,刘荣秀.高职ERP课程教学仿真平台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7(1):44-4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aking ERP Direction as an Example
CHEN Qiming1LIU Rongxiu2
(1.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510300,China; 2.Guangzhou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510030,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learning and post skills in the ERP dir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collecting the needs and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in different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a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etc, it had raised the level of tal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ERP direc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RP; informatio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201137)
作者简介:陈其明(1973—),男,硕士,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16)02-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