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016-03-18赵晨光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高教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赵晨光(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赵晨光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摘要:根据“家校合作互助”理念,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能够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性与发展性等不同功能充分的实现。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个案、小组等工作方式,以问题、预防以及发展为导向的工作介入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气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功能。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can fully realize the remedial and developmental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using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and group work, which is problems, pre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rien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shape a healthy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ctualize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home-school interac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单纯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纠正,没有对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心理品质培养等重点关注。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究,以“家校合作互助”为主,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影响。

一、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假设

(一)理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1)主观:对个体对象的主观体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2)个体:重点研究个体对象人格特点的影响与产生过程,如沟通能力等;(3)集体: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进行研究,如家庭、学校等。应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有效建立上述系统,促使人的积极心理与品质的发展[1]。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理对人的不同心理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进而将人潜在的积极心理与品质充分的激发出来,同时,应用积极的力量与品质,更好的帮助人们,尽可能的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进而获得高水平的生活。所以,高校必须建立相关组织系统,对人的积极力量与品质进行培育与发展,进而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奠定有效基础。

(二)现实情况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量的优秀人才与专业人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功能实现。现阶段,较多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咨询辅导的师资理想的现象[2]。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重视,每一个部分都积极配合工作,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营造较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中“家校合作互动”的介入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大学生具体生活充分关注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对具体的作用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不能是使学生对健康、病态等内容有所认识,不能只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传递。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进行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气质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如安全、尊重等,进而为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应采用健康积极的案例,按时积极心理,创设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心理品质的不断优化[3]。学生在对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充分掌握与应用,对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技能等不同方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与行为的稳定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必须对应用性与实践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课程失效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利用具体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中“家庭合作互动”理念的充分介入。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的“家校合作互动”介入

(一)补救性

现阶段,校园内与社会的环境变化较大,学生势必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相关思考,为家庭合作互助工作奠定介入基础[4]。可采用个案的方式,进行问题导向的补救性家校合作互助介入的方式进行探究。

此模式主要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属于传统的治疗模式,其可以根据个案的方式,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助服务,在对学生的心理异常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后实施治疗[5]。一般会采用开导、情绪支持等方式处理问题。

此种模式的介入能够根据心理普测以及心理咨询辅导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根据个案的应用,进行问题导向的家校互助工作介入模式的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预防性

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改变,积极改变就是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寻找机会促使自己不断发展,对能力提出一定要求的挑战,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并创造出新的能力与力量,能够成功的改变自己,在改变问题行为中,可以利用来自同学、家人等信任的不同方式与方法[6]。基于此,以专业教师为主,大学生社团为辅,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以预防导向为核心的预防性家校合作互助模式的探索,根据朋辈辅导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根据互助与自助的方式对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首先,服务新生的预防性介入。在以专业教室为核心,对全部新生在入学早期进行新生心理成长工作。其主要是与新生入学后适应情况与发展情况的结合,将家校合作互助工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新生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小组工作的实施,除了能够使新生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外,还可以促使其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增强。小组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掌握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技巧等多方面的内涵。学生对小组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积极性,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近一步,促使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明显提高[7]。同时,专业教室对高校朋辈辅导小组组员新生心理成长小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活动主题为“大学生活,扬帆远航”。朋辈辅导小组中的组员来自高校心理健康协会,都是通过专业教室选拔与接受专门培训的专业学生。活动根据海报或者现场招募的方式宣传,通过学生报名的实际情况合理筛选,最后将小组的数量与性质充分确定,各个小组都进行超过6个单元的活动,根据相关游戏,学生可以将内心的苦闷充分消除,使心理压力与紧张情绪明显减轻,进而不断的树立乐观与自信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次,实施以学生志愿者服务为主的校外活动。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如何培养与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学生全面素质充分考虑。在培养学生有效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也应该强化企业单位与政府机构等合作。现阶段部分学生家长也开始建立网络博客,高校也与社会教育机构从开展招募大学生心理教育志愿者等活动,可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互助模式更好的探索。

四、结束语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主体,根据个案、小组等工作方法,以问题、预防以及发展为家校合作互助模式提供实践探究,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补救性与预防性等不同功能。在家校合作互动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中效果较好,为存在相关假设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秀丽,苑旸,宋真,等.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6-167.

[2]庄濛杰,奚晓岚,王珏,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19):65-66+67.

[3]徐晓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72-75.

[4]张永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18-119+122.

[5]阮文玲.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3-104.

[6]吴樟,徐莉.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史志,2014(4):74-76.

[7]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41-42.

作者简介:赵晨光(1972,8-),男,吉林省永吉县,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处,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51-02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微信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
论辅导员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试论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现象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山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因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