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016-03-18沈铭蒋敬东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沈铭 蒋敬东(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沈铭蒋敬东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高校科技产业作为连接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纽带,根据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导高校科学研究、专业体系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并且为高校发展提供必需的经济支撑,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科技产业;学科建设;主导
Abstract: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n university functions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actively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economic support is necessary in making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dominant force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echnology indust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ominant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渐从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发展自主创新企业的转变,对高校在这种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的设立和发展是大学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当前形势对大学的重要需求。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国家前沿和应用型科研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培养高水平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学科建设的强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为我国科学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十二五”期间,虽然高校学科建设工作获得了足够的重视,机制和体制上都进行了新的突破,高校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入社会,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到企业中,为企业注入了发展的活力,其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逐步显现,但必须清楚地看到,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比率是非常低的,人才的知识面和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脱节,这就体现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科的设置、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学科设置不够合理,与地方经济缺少互动
很多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缺乏能动性,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无法以地方产业为导向,与地方产业群相对接,使学科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从而缺少了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
(二)科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引导
由于受传统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老师往往身不由己地以发表论文,申报基础性研究项目为主,而高校在计算科研工作量是偏重于以论文和纵向科研项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老师对应用型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了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产出严重不足。
(三)学科建设经费的短缺
目前国内除个别国家重点支持的985、211高校以外,大部分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科研教学水平,均大量负债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及购置教学科研设备,为此高校负债比例过大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可持续的建设与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缺失
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评判,过于看中知识的吸纳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既有违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原则,也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一种导向性因素。
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为了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弥补高校发展经费的短缺,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高校创办企业,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校办产业确实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集团公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浙大中控等。为了加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科技部、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开展了以科技成果孵化为目的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通过汇聚政府、社会、高校的优势资源,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摇篮。
三、高校学科建设与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
(一)学科建设为科技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由于高校科技产业是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目的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一个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是和学科建设和发展成正比的,通过学科的建设能够集聚高水平专家,提高科研实力,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原创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研究成果,从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高校科技产业主导学科建设发展
从高校角度来看,许多学校虽然拥有了一些重要科研成果,申报并获得了大批的发明专利甚至是国际专利,但是这些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于社会,推动一个产业甚至地方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让它进入到社会经历现实的验证,否则若干年后这些束之高阁的成果就等同于白纸,国家投资的大量科研经费也就付之东流了。高校科技产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使学科在科技成果的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成果转化获得的社会资金更能够缓解在软硬件和人才引进方面资金的不足,提升高校的学科水平的同时激发了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实现高校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产业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的属性。高校科技产业又同社会产业一样具有企业的经济属性,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因此高校科技产业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使它天生具备了成为连接高校和社会纽带的条件,发挥高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作用,从而能够在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技产业引领科学研究方向
高校需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将它作为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窗口,将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和项目,源源不断地、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学科,将社会需求呈现在老师面前,带动学科的教师直接参与社会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使老师的专业思路不断得到开阔并实时运用在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更实用的新知识,以此带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1]。
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依托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成果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高端微纳装备研发与特种材料规模化制造并举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先后建立了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批准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获得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公司这一媒介,学校的光学学科的研究和地位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二)高校科技产业指导学科专业体系的合理设置
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它与地方科技产业建立的紧密关系,能够更快、更真实的反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使高校关注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要求,努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水平进步,使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的对学科、人才、技术等方面提出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特色优势,促进传统学科的高新化,指导学科进行重组、综合、交叉、渗透、融合,设置学科专业,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和延迟性,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逐步构成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符合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的学科集群。
苏州大学根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规划内容,组建了苏州大学丝绸产业研究所,并通过该平台对校内丝绸、纺织相关专业进行了调整、整合和新建,希望依托研究所建成符合苏州、南通地区纺织丝绸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实现苏州大学纺织学科建设与苏州、南通纺织丝绸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成为这两个地区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发源地。
(三)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后盾
对于高校来说,根本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产业的发展中,那么与社会企业合作形成新产品开发联合体,就成为了一个双赢的好途径。对于高校来说,这种形式的合作既发挥了高校在研制、开发和设计新产品的优势,又克服了自己资金短缺,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高校就能按照所占股份分得相应的利润,从而为高校建设、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并逐步形成“科研成果—科技产业—学校建设—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
苏州华稠科技公司与苏州大学合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政府1200万的资金支持,另外苏州大学的其他科技产业共申报成功江苏省重大可见成果转化基金5项,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这些科技产业在获得资金用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购置了很多国际领先的科研设备与学校科研共享,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创新科研平台,为学校科研省去了不少资金投入。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最初学校以部分设备评估入股占有企业部分股权,由民营资本为出资主体投资,学校科研人员为企业研发团队组建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并于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学校最初的投入得到了近50倍的回报,学校的光学等相关学科也借助企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更多的科技成果也借助上市公司得到了更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更多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产业-学科-成果-产业的可持续共赢发展体系。
(四)高校科技产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科技企业家的摇篮
高校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关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相脱节的矛盾,在科研项目和企业研发中吸收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从而兼顾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高校自身发展起来的科技产业,及时反馈社会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就能够建立不断适应学科发展、行业与社会需求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培养方案及时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向动态的,自适应、信息化的,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金鹏,杨超.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与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80-83.
作者简介:沈铭,苏州大学科技产业处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苏州大学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