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在《山水梨园》桂林音乐演唱会之后

2016-03-18颜宾

歌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彩调桂林演唱会

●颜宾

写在《山水梨园》桂林音乐演唱会之后

●颜宾

2016年3月29日晚,在桂林市省立艺术馆这座建于抗战年代,有着成功举办“西南剧展”光辉历史的“文物剧场”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掌声如潮,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山水梨园》桂林音乐演唱会隆重上演。

演唱会以研究院的演员为主要班底,桂林市艺术学校辅助演出,演唱曲目以桂林风景、风情、风物为创作原点和表现对象,涵盖桂剧、彩调、文场、山歌、民谣、渔鼓等多种音乐元素。如以桂剧音乐元素创作的《桂林迎客歌》《桂林有戏》和《山水梨园》,还有以彩调元素创作的《王三打鸟》《双黄旦》和《争上游》,以及文场元素创作的《桂林迎客歌》等,这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音乐素材,经过“跨界融合”之后,竟然焕发出如此炫丽的艺术光彩和视听魅力,着实叫创作者们始料不及。

时隔多日之后,回顾整个演出的策划、创作和后期加工包装历程,的确有诸多发人深思、受益匪浅之处。

一、打造“桂林音乐”的“痴心妄想”

享誉世界的电影《刘三姐》,除了直观地展现了桂林仙境般的奇山秀水,同时,以桂林彩调和山歌音乐元素创作的经典唱段,更是整部电影的精华,所以流传至今、绕梁不绝。

近年来,广西乃至国内外音乐人士,均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整理、合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广西音符”,先后创作了大量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仍然呈现出非常“散”的局面。再看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尤其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拥有自己极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的“音乐面孔”,独一无二,惊艳难忘。

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为什么一直形成不了像文学界的“三剑客”和“新桂军”、美术界的“漓江画派”那样,能得到社会和业界广泛认可的“音乐体系”和“音乐流派”呢?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广西音乐的“根”在何处。

知道根在何处,才不难寻找“家在何方”。深扎、细磨、巧汲取,成为“痴心妄想”打造桂林音乐的桥梁。

二、广西音乐的“根”在桂林

桂林,学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元代设立广西行中书省,治静江府(今桂林)开始,历时540年,曾是广西的省会城市。因其“甲天下”的秀水奇山,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流连沉醉,留下无数瑰宝级的诗词歌赋和传说故事。

桂林的好山好水,孕育出丰富的表演艺术样式,比如桂剧、彩调剧、文场、渔鼓、零零落等等。桂林还生活着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歌舞文化,蕴含着浩瀚丰沛的音乐符号。

在语言方面,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吐词准确清晰,颇具表现力。与四面八方来客交谈时,讲着桂林话的人们,甚至无须说普通话,只要适当控制语速,就可以进行便捷交流。很多游客表示,听桂林人说话就像在唱歌,语调绵软细腻,颇有吴侬软语的韵味。这也解决了“桂林原生态”传播狭窄的难题,成为了“易学易唱易流行易传情”的传唱典范。

通过两年多的采风和创作,拿出《醉梦漓江》《桂林迎客歌》等几首习作之后,我们的创作团队更加坚定了初心和愿景。由此发现,以桂林丰富的音乐符号构成的“桂林音乐”,独一无二,魅力无限。以桂林话语音语调构成的音乐律动,科学有序、行云流水、沟通无碍。以历史传说故事创作的“桂林音乐”,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唱写常新。

三、“挑剔公婆”喜欢上了“丑媳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形象及相关代表性识别标志日益凸显,与此相关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音乐,在培养和提升大众素质方面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成为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纵观目前的桂林音乐文化状况,从市场上就能发现很多端倪和问题。在各个音像店和旅游产品销售点,除了老版电影《刘三姐》在货架上可以看到,其他能代表桂林丰富文化内涵的音乐类音像产品,简直是零零散散,给桂林“文化名城”的形象带来不小的缺憾。

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旅游文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抓住以上利好和契机,“桂林音乐”的重磅打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方面,也必将起到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以民族传统的音乐元素为基础,以歌曲为载体进行广泛传播,以当下年轻音乐爱好者为观众群,将流淌着浓重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桂林音乐”,经过全新演绎呈现出来,可谓天时地利、一举多得。

让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文章开头,好在挑剔的“公婆们”,并没有嫌弃这位忐忑不安、羞羞答答的“丑媳妇”。《山水梨园》桂林音乐演唱会,在桂林打响火爆了。

其实,打造“桂林音乐”的工作,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中国西南风情演唱组合“焦点乐队”,以彩调音乐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流行摇滚歌曲《尖尖谣》,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唱响,同时受邀赴韩国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韩国KBS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韩歌会”。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万岁》晚会上,《尖尖谣》是广西唯一的代表节目。再后来,利用桂剧元素创作的《醉美漓江》,特别是《桂林迎客歌》和《桂林有戏》,更是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

紧接着,彩调歌曲《双黄旦》和《王三打鸟》,以民谣为基础创作的《月亮谣》和《小城小街小巷井》,以文场为基础创作的《漓江花雨》和《咏桂林》,用桂剧、彩调、文场跨界融合的《美丽中国、幸福桂林》等,首首极具时尚流行风格,句句又不失传统韵味,足以看出“桂林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四、“桂林音乐”大有可为

在笔者策划创作“桂林音乐”中尝到甜头之后,不由得举一反三生发诸多念头和联想。

如果在由“深扎”到“深掘”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成立“桂林音乐”创作项目组,收集、挖掘、整理桂林乃至周边地区以及广西周边省份的有声资料、音乐类型和表演形式,为下一步创作储备资料,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桂林音乐”。

首先,组织优秀的音乐创作人、制作人和市场营销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新锐音乐人”,做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进行针对性、课题性的采风创作,那这些“私人订制”的音乐作品,一定不会像过去那样“养在深闺人不识”。

然后,要打造系统的“桂林音乐”产品:制作“长销”的流行歌曲音乐光盘、视频光盘,丰富旅游文化产品,提升广西文化形象,传播广西文化。整理不同类型的桂林音乐,如桂剧、彩调、文场、渔鼓、山歌,汇集成册保留传承,亦方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品味收藏。

其次,以桂剧、彩调、文场、渔鼓、山歌为基础,创作制作极具桂林特色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无论流行摇滚、非主流戏剧、小剧场音乐剧均可,打造以“桂林音乐”为源头的衍生音乐剧和演唱会,既能丰富桂林的文化演出市场,又能吸引和培育青年受众。

所以,打造“桂林音乐”品牌的时机,不仅已经成熟且蔚然成风。在已经成型的一系列作品的基础上,把“桂林音乐”作为驱动点,继而发力拓展成面向全国的“广西音乐”和面向世界的“中国音乐”,是所有广西音乐人的愿景和使命!

颜宾,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三级演员。

猜你喜欢

彩调桂林演唱会
桂林行
My Dream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乐!乘动车,看桂林
娃娃彩调扬名声
春天的演唱会
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