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002-2013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6-03-18马磊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技术进步

马磊(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002-2013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马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文章借鉴Acemoglu建立的CES生产函数,构建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函数,将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引入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框架中,并使用中国30个省区2002-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缩减作用,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的相对比重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更加显著。基于实证检验与研究结论,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与缩小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城乡收入差距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2.010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的中国速度。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我国各个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特别是在1985年改革触角自农村向城市延伸后,居民地区收入差距呈现阶梯上升态势(高连水,2011)[1]。研究人员通过对居民地区收入差距的分解分析,发现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最主要的是来源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对地区间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在40%以上(李实,2010;周云波、高连水、武鹏,2010)[2-3]。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成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领域中的主要难题与障碍,如果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也将随之加剧。因此,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有助于把握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制,进而调节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与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外学者从政府发展战略(陈斌开、林毅夫,2013)[4]、城市化(王子敏,2011;陈斌开等,2013)[4-5]、政府支出结构(王艺明,2010;钱争鸣等,2012)[6-7]、转移支付(胡宝娣,2011;余菊等,2014)[8-9]、财政分权(陈工等,2012)[10]、开放经济(王海军,2010;阚大学等,2012)[11-12]、人力资本投资(陈斌开、张鹏飞,2010;侯凤云,2010;杜育红等,2011)[13-15]、金融发展(胡金焱,2009;温涛等,2014)[16-17]等视角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由于城乡人力资本结构存在差异,城乡收入差距却仍在不断扩大,更加凸显出了人力资本结构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引入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框架中,探讨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图1 1978-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图2 1978-2013年历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二、文献回顾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可以从经济增长理论中溯源探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包含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是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差距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连水,2011)[1],同样也包含技术进步因素在内。

人力资本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自学术界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伊始就被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库兹涅茨认为低收入社会的劳动者大多受教育水平低下,主要从事农业工作,随着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分布不平等会随之加剧,农业社会的城镇化进程会加快,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会扩大。但是,也有学者经过实证数据的检验,发现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理论在一些地区并不适用,劳动力的教育分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大。在中国,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影响,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周云波,2009;王子敏,2011;陈斌开等,2010)[18,5,13],导致城乡间人力资本积累与结构存在显著的二元特征。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扩张使城乡间教育分布更加平等,但是由于城乡人力资本结构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同时伴随着教育收益率的升高,城乡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反而加剧(李鹏、王明华,2014;Carnoy & Loyalka et al.,2013)[19-20]。此外,由于政府投资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其收益也表现出巨大的城乡非对称性,在市场理性选择的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必然持续扩大(侯风云等,2010)[21]。也有学者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发现公共教育通过改变人力资本结构、社会保障通过替代效应,综合影响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最终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刘渝琳、陈玲,2012)[22]。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城乡间人力资本的差距(郭剑雄,2005)[23]。

技术进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有关文献相对较少。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国家收入和增长的差异大部分来源于TFP而不是要素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能完全解释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认为需要有一个TFP理论。Acemoglu基于有关技术进步偏向的早期研究者的思想,重构了有偏技术进步理论,并对美国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技术偏向型技术进步会提升技能型劳动者的相对工资,进而拉大收入不平等程度[24]。彭国华(2005)在测算和分析我国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发现是TFP而不是要素积累对省区收入差距起关键决定作用,并且TFP的收敛导致了收入的收敛,对TFP的分析是更好地理解地区收入差距的必要条件[25]。杨新铭、周云波(2008)基于我国1995-2005分省数据的面板分析发现我国城镇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缩小作用,而农村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显[26]。刘凤良、易信(2013)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理论,通过我国199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偏向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提升非对等,致使资本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更为有利,从而放大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导致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27]。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与技术进步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研究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作用,对调节城乡收入差距以及防止城乡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具有参考意义。但是,现有文献大多是在城市化、政府支出结构、财政分权、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仅仅涉及城乡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收益以及技术进步,并未将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因此,本文鉴于已有文献对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不足,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Acemoglu基于Tingbergen在1975年关于收入分布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连接经济技术前沿与劳动力供给同工资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ES形式构建了生产函数:

其中,Yit为地区i在时期t的产出;Lit、Hit代表地区i的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Ait表示地区i的技术因素。杨新铭、周云波(2008)[26]借鉴Acemoglu (2002)[24]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其中,Yj为产出;Fj为生产函数;H为人力资水平;A为与不同人力资本相匹配的技术因素;u、r分别代表城镇与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通过对(1)式进行一阶求导并求方差,可以得到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

其中,σ2I、σ2A、σ2H分别表示劳动力收入、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方差。基于上述推导分析中劳动力收入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出城乡收入差距的估计模型:

其中,GAPi为地区i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标;Labui、Labri分别代表地区i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结构;Tecui、Tecri分别表示地区i的城乡技术进步;α、β为各变量的影响系数;ε为误差扰动项。

为了更加全面地验证人力资本结构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本文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人力资本因素以及相关控制变量,构建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Humui、Humri分别表示地区i的城乡人力资本水平;控制变量Xui、Xri是地区i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变量。

(二)数据与变量设定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历年统计年鉴。本文整理相关数据得到2002-201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严重,故不包括在内),进行面板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将基本模型(5)、(6)转化为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GAPit为省区i在t年份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标;Labuit、Labrit分别代表省区i在t年份的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Tecuit、Tecrit分别表示省区i在t年份的城乡技术进步;Humuit、Humrit分别表示省区i 在t年份的城乡人力资本水平;控制变量Xuit、Xrit是省区i在t年份的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变量;α、β为各变量的待估计系数;cit代表常数项;εit为误差扰动项。

面板回归模型中GAP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定义为城乡人均收入比,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得到。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各个变量的含义与设定如下:

Labit表示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定义为城乡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除以高中及以下从业人员比重,即Labit=Labcolit/ Labsenit。其中,Labcolit、Labsenit分别表示城乡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与高中及以下从业人员比重。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由《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历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构成计算得出,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由《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历年数据估算整理得出。

Humit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定义为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将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四个等级,由各个教育等级人口比重与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

其中,pri、jun、sen、col分别表示省区i在t年份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比例。

Tecit表示技术进步,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TFP,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省区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本文测算的人力资本水平Humit数据,采用DEA方法通过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分解法分别计算得出城乡TFP。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测算公式为:Kit=Iit+(1-δit)Kit。其中,Kit表示省区i第t期末的物质资本存量,Iit表示省区i第t期的新增固定资本实际投资,δit表示固定资本经济折旧率。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新增固定资本的估算值,同时参照张军等(2004)的处理方法,δit为各省区取无差异固定资本经济折旧率9.6%[28]。本文产出数据使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城乡总人口的乘积代替(张艳华、刘力,2006)[29],人力资本存量数据使用上文计算的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Humit。本文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过程中,资本类数据均使用GDP环比指数平减为2002年不变价实际值,以消除各年价格因素影响。各省区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统计概况见表1所列。

表1 各省区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的曼奎斯特指数估计结果

Xit表示与人力资本相关的控制变量,本文由教育发展水平表示。控制变量具体定义为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对数,分别代表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出城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等级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之和,然后取对数。计算公式为:lneduj=ln (pprij+pjunj+psenj),其中,j=u、r,ppri、pjun、psen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面板数据各个变量的数据概况见表2所列。为了便于比较省级面板数据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地区间差异,本文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的区域划分标准①,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从2002-2013年分地区面板数据可以发现:①全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的平均值为3.015,最大值为4.759出现在西部地区,最小值2.034出现在东北地区,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并高于全国平均值。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城乡收入比的方差较小,而西部地区方差较大,说明西部各个省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异比其他地区明显。②城镇人力资本结构方面全国最高值在东部地区为1.586,最小值为西部地区的0.091,但是从地区平均值来看,大专及以上劳动力与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者比例最低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并且只有东部、西部两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中部与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亦是如此。③全国各个地区间城镇人力资本水平差别很小,处于平均值上下0.2~0.4范围内,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方面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其他地区。④全国城镇地区技术进步方差较小,而农村地区技术进步方差较大,说明各个地区之间城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不大,而各地区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较大。⑤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次之,西部与中部地区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且中部低于西部,是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的地区。

表2 面板数据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续表2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面板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是一个基本问题。豪斯曼检验假定在原假设“H0:ui与xit,zit不相关”成立的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是最有效率的,即RE(随机效应模型)比FE(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但是如果原假设不成立,则RE不一致,而无论原假设成立与否,FE都是一致的。使用Stata12.0进行豪斯曼检验,根据p值是否显著确定是否拒绝原假设,以此为基础选择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面板数据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结果

在豪斯曼检验的基础上,各个地区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检验,估计各个变量的系数,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对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面板回归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t值、标准差等统计结果整理见表4所列。

表4 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对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影响的估计结果

续表4

根据以上面板回归结果,可以估计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

(1)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在全国层面上系数为-0.207,并且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说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与高中及以下劳动力的比例每增长1倍,城乡人均收入比将会减少0.207。加入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控制变量后,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系数为-0.254,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更加显著,表明教育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城镇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更加优化。城镇人力资本结构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对城乡收入差距均存在缩减作用,且在东部与东北两个地区的缩减系数大于全国层面,但是仅在东部地区呈现显著性。

(2)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的估计系数在东、中、西三个地区显著小于0,而在东北地区显著为正,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可以显著减小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城乡收入比差距,但对东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反而具有扩大作用。加入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控制变量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增加,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程度出现下降,说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可以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缩减收入差距。其中,农村大专及以上劳动力与高中及以下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1%,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会相应减少1.197%、8.55%、13.22%,而东北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将会上升11.11%。

(3)城镇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缩减作用,并且在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以及全国层面上呈现显著性。其中,城镇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全国层面城乡收入比将会减小0.109,东部地区城乡收入比将降低0.008,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将减小0.118、0.199,东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减小0.138。在引入城乡预算内教育经费后,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系数绝对值均有下降,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系数由显著变化变为不显著,说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削弱了城镇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

(4)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影响趋势,且此种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性,仅有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具有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中,农村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扩大0.111,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129,西部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将扩大0.149,而东北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减小0.455。加入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控制变量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明显降低,而加剧效应小幅度减弱,表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对农村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减弱影响。

(5)城镇地区技术进步、农村地区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减作用,对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作用,虽然不显著,但可以说明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加入城乡生均教育经费作为控制变量后,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程度加大,扩大收入差距的程度有所减小,说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可以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也有利于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

(6)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对各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一致的影响作用,虽然只有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城镇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对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减作用,而农村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对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效应。其中,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最明显:城镇生均教育经费增加2.7倍(对数值变动为1),中部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将会降低3.098,东北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减小4.734,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减小0.957;农村生均教育经费增加2.7倍,中部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将会扩大3.031,东北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减小4.284,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减小0.939。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面板模型回归结果,综合各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可以归纳总结以下研究结论:

(1)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减小全国范围以及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大专学历及以上劳动力相对比重可以显著缩减当地城乡收入差距。所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突破口。

(2)技术进步对各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减作用。虽然不显著,但是城镇技术进步、农村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一致的缩减作用,却会加剧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种效应差异可能与技术进步类型是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有关。

(3)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城镇、农村两类区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城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减小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反而具有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向。这种与预期相反的效应很有可能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收益具有较强的外溢性所引起的。

(4)教育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与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相似:城镇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缩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具有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突出表现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效应结果很有可能是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导致的。

(二)对策探讨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可以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等方面加以选择。

(1)优化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最根本的在于增加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数量,在扩大增量的基础上实现存量的增加,进而提高地区大专以上学历劳动力的相对占比。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充裕,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偏少,这种地区分布不均衡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同时也对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造成了严重阻碍。国家实施了旨在促进地区间高等教育公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度降低东部地区中央部门高校属地计划比例,将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扩大中西部地区生源规模,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招生录取率的差距,从而实现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

(2)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造成了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不同效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则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前者主要在东部地区,后者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为了有效发挥促进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给予一定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虽然技术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高新技术行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生产与发展效率,需要财政支持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与发展,所以在兼顾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收入分配调节的权衡下,合理制定财政与税收优惠力度。

(3)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调控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人力资本水平与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之所以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应,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所造成的,而根本原因在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经济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倡仪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仪的框架下,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加强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协作,支持培育西部核心城市为龙头的重点经济圈,发展地区特色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腹地经济新引擎”,引领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所导致的人力资本外溢,反过来进一步缩减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注释:

①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的具体划分是: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3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参考文献:

[1]高连水.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地区收入差距水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30-139.

[2]周云波,高连水,武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1985-2005[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38-43.

[3]李实.我国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2):5-9.

[4]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5]王子敏.我国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再检验[J].经济地理,2011(8):1289-1293.

[6]王艺明.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3-80.

[7]钱争鸣,方丽婷.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非参数可加模型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0-97.

[8]胡宝娣,刘伟,刘新.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49-54.

[9]余菊,刘新.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地理,2014(3):79-84.

[10]陈工,洪礼阳.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政研究,2012(8):45-49.

[11]王海军,李愿宏. FDI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8-123.

[12]阚大学,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3(2):110-116.

[13]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36-43.

[14]侯凤云,张凤兵.山东省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0(2):143-149

[15]杜育红,梁文艳.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0-78.

[16]胡金焱,卢立香.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17.

[17]温涛,王小华,董文杰.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西部地区40个区县的经验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27-36.

[18]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2009(3):1239-1256.

[19]李鹏,王明华.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2):24-32.

[20]Carnoy M,Loyalka P,Dobryakova M. University Expansion in a Changing Global Economy:Triumph of the BRICs?[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21]侯凤云,张凤兵.山东省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0(2):143-149.

[22]刘渝琳,陈玲.教育投入与社会保障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联合影响[J].人口学刊,2012(2):10-20.

[23]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27-37.

[24]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1):7-72.

[25]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26]杨新铭,周云波.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基于我国1995-2005年分省数据面板分析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9):19-25.

[27]刘凤良,易信.资本偏向技术进步是否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0-16.

[28]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9]张艳华,刘力.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61-65.

[责任编辑:余志虎]

Human Capital Structure,Technical Progress and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3

MA Lei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of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progress drawing on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established by Acemoglu,and incorporates urban-rural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and empirically tests and analyzes the model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3. The study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which means that increasing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employees with college degree or above and improv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re conducive to re⁃ducing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he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to regulate and reduce the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test and research conclusions.

Keywords:human capital structure;technical progress;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作者简介:马磊(1985-),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31)

收稿日期:2015-02-10

中图分类号:F124;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2-0056-08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技术进步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