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轨迹对比分析

2016-03-18吴小节汪秀琼陈修德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熵值法生态文明

吴小节,曾 华,汪秀琼,陈修德

(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轨迹对比分析

吴小节1,曾华1,汪秀琼2,陈修德1

(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文章提出了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并以熵值法对2000-2012年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法对我国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发展和经济重心发展轨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在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平衡,其中在南北方向上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在东西方向的不平衡程度;第二,我国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发展不平衡;第三,我国经济重心对我国生态文明重心的空间变动格局具有东西横向牵引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和实施三大战略的同时,要注重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东西方向上,从而使我国生态文明在空间分布上均衡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重心;重心转移;熵值法;重心法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2.006

曾华(1991-),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汪秀琼(1983-),女,湖北咸宁人,讲师,博士,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陈修德(1982-),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工业SO2和废水的排放量升高、气候恶劣、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短缺等问题已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统计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总量的4%左右,却消耗了全球31%的煤、8%的石油、10%的电力,矿产资源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1]。在此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明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已有研究主要从生态文明的内涵[2-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4-6]、生态文明环境质量及治理[7-9]、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10]、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路径[11]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但缺乏从动态演进角度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探讨。基于此,本文采用重心转移的视角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动态演进关系。所谓“重心”,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社会属性的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点。观察这些经济社会属性的迁移与变化可以帮助了解各经济社会属性变量在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均衡发展问题,也可用于评价区域和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2]。重心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如徐建华等[13]、许月卿等[14]、冯宗宪等[15]和丁焕峰等[16]分别对我国经济、人口、产业和环境污染重心演变进行了研究,但关于经济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间动态演变关系的分析鲜见。因此,本文在对我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基础上,通过对2000-2012年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重心和经济重心发展轨迹的对比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重心转移的内在关系,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科学决策参考。

二、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纳汪秀琼等[17]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形态,其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相互协调发展之中。

(二)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主要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制度”五位一体的协调程度。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人口、生产、消费、文化、环境和制度等各个方面,在遵守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原则基础上,提出如表1所列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影响区域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5个子系统,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省市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

表1 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同向化处理

(1)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为对象(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因研究的区域多、时间跨度较大,本文选取每4年为一个时间段开展研究。数据来源于2001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各个省的经纬度坐标以该省省会经纬度坐标为准,各省省会经纬度坐标来源于谷歌地图。

(2)数据同向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先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把指标的绝对值转化为相对值,从而解决不同质指标的同质化处理问题。而且,由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代表的含义不同(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对正向、负向指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首先假设有n个地区,m个指标,构成指标数据矩阵X=(xij)nm, i=1,2,…,n;j=1,2,…,m;xij为i地区j指标的数值。正向与负向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四)研究方法

1.熵值法

使用熵值法对中国31个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任淑荣[18]的研究,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1)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的比重为: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公式为: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左右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公式为:

这样计算出来的某个指标的权重越大,对评价结果的贡献越大。

(5)计算每项指标的综合得分,公式为:

显然得分越高的省,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越好。

2.重心法

在区域经济和地理学中,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的某一个点,该点向四周的力量对比能够保持平衡。在学术研究中,主要体现在重心坐标、重心年际移动方向和重心年际移动距离三个指标上。

(1)重心坐标。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P构成,第i个次级区域的地理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则区域在该属性下的重心坐标为:

(2)重心年际移动方向。重心年际移动方向一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其中,i、j表示两个不同的年份;θi-j表示相对于j年的i年重心移动方向的角度变化(-180°<θ< 180°)。规定正东方向角度为0°,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当0°<θ<π/2时,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π/2<0<π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π/2<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当-π<0<-π/2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π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π/2,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

(3)重心年际移动距离。针对不同的区域,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年际移动的距离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其中,D表示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移动的距离;i、j表示不同的年份;(xi,yi)、(xj,yj)分别表示i、j年份区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坐标,即经度与纬度值;R 是将地理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常数,一般取其值为111.111。

三、中国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变动轨迹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得出每个省在各年的综合得分,见表2所列。

表2 中国各个省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综合得分

(二)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对比分析

表3 2000-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

(2)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变化轨迹。根据表3结果,以经度为横坐标、纬度为纵坐标,绘制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轨迹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可看出,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总体呈现由高纬度高经度向低纬度低经度移动的趋势,即向西南方向移动,但移动过程中的2004年、2008年是两个重要的拐点。具体而言,2000-2004年,生态文明的重心由高纬度、高经度向低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经度波动幅度很小,纬度波动幅度较大,移动距离为56.44km;2004-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没有继续保持原来移动的趋势,反而向着高纬度、高经度方向移动,即向东北方向移动,这期间,经度波动幅度较小,纬度波动幅度较大,但较之2000-2004年来说,生态文明重心在经度上和纬度上波动的幅度都要稍大,生态文明移动的距离为65.98km;2008-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再由高纬度、高经度向低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即向西南方向移动,但与2000-2004年相比不同的是,这次在经度上波动的幅度明显大于在纬度上波动的幅度,移动距离为58.35km。总体来说,移动距离在56.44~65.98km的范围内波动,波动的幅度较小。

图1 生态文明重心变动轨迹

图2 经济重心变动轨迹

由图2可知,2000-2012年我国的经济重心总体上呈现出由低纬度、高经度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即向西北方向移动。但移动过程中的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具体而言,2000-2004年,经济重心由高纬度、高经度向低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但在经纬度上波动的幅度不是很大,且移动距离较少,只有3.60km;2004-2008年,经济重心开始转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但通过表3的数据可知,其在纬度和经度上波动的幅度相等,只不过在纬度上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在经度上是由高经度向低经度方向移动,与2000-2004年相比,其移动距离要大很多,为13.93km;2008-2012年,经济重心继续由低纬度、高经度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即向西北方向移动,但在纬度方向波动的幅度较少,在经度方向波动的幅度较大,为纬度方向波动幅度的5.67倍,同时,移动距离更长,为18.99km。

(3)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比较分析。由图2可知,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基本上在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中心的70km范围内运动;经济重心基本上在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运动。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都在同一个省的两个相邻市域范围内波动,大致可以判断出两者存在某种关系。首先,2000-2004年,两者重心都是向西南方向移动。2004-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向东北方向大距离移动,而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相对来讲较少;2008-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再向西南方向大距离移动,而经济重心依然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相对较小。其次,经济文明重心在经纬度上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经济重心在经纬度上的波动幅度。最后,两个重心的变动范围明显偏离了中国大地原点陕西省泾阳县(北纬34°32',东经105°55'),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文明发展与区域发展总体上的不平衡。

(4)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经纬度方向上变动轨迹比较。首先,从纬度变动的总体情况来看,生态文明在纬度上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变化,而经济文明总体变化趋势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化。相对于生态文明来讲,经济文明在纬度上波动的幅度很小,如图3所示。

图3 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纬度变动轨迹比较

从纬度变动趋势来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都先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在2004年达到了波谷,然后都再次向高纬度移动,但在移动过程中,生态文明波动的幅度明显大于经济重心波动的幅度,且2000-2004年生态文明在纬度上波动的幅度稍小于2004-2008在纬度上波动的幅度。2008-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变动的趋势与经济重心变动的趋势明显不同。在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达到了一个波峰,紧接着再向低纬度方向移动,但这次波动幅度比前两个时期都小。而经济重心还是继续缓慢地向高纬度移动,波动幅度小。从具体地理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重心比经济重心更偏向高纬度的北部地区。

从经度变动的总体情况来看,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在总体上移动趋势是一致的,都是从高经度由低经度方向移动,但经济重心轨迹变化较生态文明重心轨迹变化要缓和很多,如图4所示。从经度变化的具体趋势来看,2000-2012年中,经济重心变化趋势一直没有改变,都是缓慢地向低经度方向移动,而生态文明重心在2004年、2008年分别出现了一次波谷和波峰,但总体还是向低经度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说来,2000-2004年,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都是从高经度向低经度方向移动,只不过生态文明重心波动幅度稍大,而经济重心波动幅度很小。2004-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转向高经度方向移动,波动幅度较2000-2004年要大很多,而经济重心继续向低经度方向移动,但波动幅度较2000-2004年波动幅度稍大。2008-2012年,生态文明在2008年达到波峰后再次向低经度方向移动,这次在经度上波动的幅度较前两次又大些,而经济重心还是继续向低经度方向移动,但在经度上的波动幅度较前两次稍微大些。在具体数值上,经济重心在2000-2012年的经度坐标值明显高于生态文明重心相对应的经度值。在具体地理意义上,生态文明重心比经济重心更偏向低经度的西部地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生态良好”,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良好的理念。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一词,这次大会对“生态文明”的肯定和运用,使“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

图4 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经度变动轨迹比较

(5)生态文明重心与三大产业重心移动轨迹在总体上的对比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将分析生态文明重心与三大产业重心变化的关系。根据重心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2000-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和三大产业重心的经度、纬度以及每四年移动的方向和移动距离(见表4-6)。同理,根据表4-6中数据,绘制出生态文明的重心和三大产业重心变动轨迹,如图5所示。

表4 生态文明重心与第一产业重心变化

表5 生态文明重心与第二产业重心变化

表6 生态文明重心与第三产业重心变化

由图5可知,生态文明重心总体上是由高纬度、高经度向低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在2004年出现了一个波谷,2008年出现了一个波峰。首先,第一产业的重心2000-2012年一直是由低纬度、高经度向着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即向西北方向移动。每个时期在经度、纬度上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少,移动距离也不断减少,在2008-2012年期间,移动距离仅为6.22km,相对于生态文明各个阶段的移动距离要少得多。此外,生态文明重心主要在高纬度方向移动,而第一产业重心主要在低纬度方向移动。其次,第二产业重心移动轨迹与生态文明移动轨迹有点相似:其一,总体上都是由高纬度、高经度向着低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其二,两者在2004年、2008年分别出现了一个波谷与波峰。由表4和图5可知,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移动距离上,第二产业重心移动的距离明显小于生态文明移动的距离,其最大移动距离是2004-2008年的38.09km,而生态文明最小的移动距离为2000-2004年的56.44km;②在波动幅度上,第二产业重心在各个时期的波动幅度无论是在经度还是纬度上都要小于同时期生态文明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的波动;③在地理位置上,生态文明重心主要在高纬度、低经度地带移动,而第二产业重心主要在低纬度、高经度方向移动。

图5 生态文明重心与三大产业重心动态变动轨迹

最后,由表5和图5分析可知,2000-2012年第三产业重心总体移动趋势是由高经度、低纬度向着低经度、高纬度方向移动。每个阶段的移动距离和波动幅度都很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第三产业重心在经度上是115.19°,而到了2012年其在经度上的重心是115.18°,变化仅为0.01°,在经度上移动距离仅为1.69km。由表2可知,第一产业重心在经度上移动的方向同样很小,2000-2012年,其在经度上只改变了0.2°,这与第三产业很相似。从地理位置来看,第三产业重心主要在低纬度、高经度方向移动,这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的地理位置很相似,而生态文明重心主要在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

(6)生态文明重心与三大产业重心移动轨迹在经纬度上对比分析。根据表4-6,可绘制生态文明重心与三大产业重心分别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变化轨迹,如图6、图7所示。

图6 生态文明重心与产业重心经度变动轨迹比较

由图6可知,生态文明重心与第一产业的重心主要在低经度方向移动,且生态文明在经度上波动的幅度要大于第一产业。从总体移动趋势来讲,两者都是从高经度向低经度方向移动,但第一产业重心是一直向着低经度方向移动,中间无转折点,且2008-2012移动趋势相当缓慢。而生态文明重心2004年、2008年在经度上分别达到了波谷、波峰,移动方向上发生了转变。再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者主要在高经度方向移动,即相对偏向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在每个时期都是向着低经度方向移动,这与生态文明总体移动趋势一致,在经度上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大。而第三产业重心在2000-2004年向着高经度方向移动,这与生态文明重心移动的方向相反,但2004-2008年、2008-2012年这两个阶段与生态文明移动趋势相同,都是在2008年达到了一个波峰后向低经度方向移动。总体上来讲,2000-2012年,第三产业重心在经度上变化的幅度相当小。

图7 生态文明重心与各产业重心纬度变动轨迹比较

由图7可知,生态文明重心在高纬度方向移动,即相对偏向北部地区,而其他各产业的重心相对在较低的纬度带移动。从图7明显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在纬度上的重心移动趋势与第二产业在纬度上的移动趋势总体上一致,在各个阶段移动趋势也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生态文明重心在纬度上波动的幅度比较大。然而,生态文明重心在纬度上移动的趋势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纬度上移动的趋势在总体上相反。

四、总结与建议

(一)结果讨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轨迹上显示出以下总体特征:

第一,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心基本上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区,表明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有类似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生态文明重心主要在漯河市为中心的70km范围内移动,2000-2004年向漯河市西北方向移动,2004年经济重心在许昌市,然而2008年生态文明重心再次回到了漯河市,2008-2012年经济重心再次向西北方向移动,2012年经济重心移动到了平顶山市。而经济重心在每个时期都是在以驻马店市为中心的30km范围内移动。两者运动的区域不相交叉,表明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格局上分布存在差异。生态文明重心在经济重心的西北方向,这主要是驻马店市西北方向的省市生态文明重心得分高而起到的一个拉动作用。在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上,生态文明重心也明显要比经济重心移动剧烈些,这表明生态文明的发展较经济的发展更为活跃。

第二,由图1、图6、图7可知,2000-2004年,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移动趋势一致,进一步讲,在这个阶段生态文明重心是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一致,这表明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生态文明重心的移动。这个阶段虽然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刚开始效果并不显著,并没有对经济重心移动和生态文明重心移动产生影响。根据原始数据分析可以得知,经济上的发展主要推动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的各个小指标的改善,而第二产业反而使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的小指标变得恶化,但生态文明总体上还是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相同,这表明经济重心对生态文明促进的力量大于使生态文明变差的力量。在2004-2008年这个阶段,从纬度方向变化来讲,经济重心向高纬度方向移动,且三产业的重心也都向着高纬度方向移动,这说明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拉动了经济重心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在经济重心的带动下,生态文明重心也向着高纬度方向移动。由原始数据分析可知,这个阶段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社会文明下的指标水平都有所改善,原因是2005年我国政府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新的战略确定了下来,这些政策措施都使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得更好[3]。从经度变化方向来讲,经济重心向着低经度及西部地区移动,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导致的,而生态文明重心反而向着高经度的东部地区移动,这说明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文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在生态文明方面的一些政策,开始大力保护生态文明,而不是再以环境为巨大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生态文明的重心整体上向东部地区移动。2008-2012年这个阶段,生态文明重心再次向着低纬度方向移动,但经济重心趋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再由图7分析可知,这个时期第二产业的重心向低纬度方向移动,这与经济重心移动的方向一致,第一、三产业的重心向着高纬度方向移动,同时这个时期国家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这是导致第二产业重心向低纬度方向移动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个阶段我国也在大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图7可知,这个阶段生态文明重心在经度上移动的方向与经济重心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与各个产业的移动方向一致,都是向着低经度的西部地区移动,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紧密关联。另一方面,我国在这个阶段也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都使得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向着低经度方向移动。

(二)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了熵值法和重心法考察了我国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和经济重移动的移动轨迹,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可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在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平衡。其中在南北方向上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在东西方向的不平衡程度,而这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加快我国南北方向区域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力度,而近几年生态文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有所缓和,这与我国政府近几年在生态文明上建设的力度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相关。因此,要继续加大这两方面的力度。

第二,在2000-2012年间,我国经济重心无论是在经度上波动还是在纬度上波动都不太明显。每个阶段经济重心都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内移动,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重心波动不是很大,但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总体发展不平衡。因此,要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重大战略的实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第三,我国经济重心对我国生态文明重心空间变动格局具有东西横向牵引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加快进行东西横向区域经济的调整力度,继续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国经济在东西方向上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在东西方向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在南北方向上,主要是第二产业重心对我国生态文明重心空间格局具有南北方向的牵引作用,因此在实施沿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时,要注重对第二产业在结构上的一系列调整,加快各区域在第二产业结构上的转型,同时加大南北方向各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文斌,余泳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吗?——基于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4):78-88.

[2]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1-63.

[3]古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

[4]关海玲,江红芳.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15):55-58.

[5]王会,王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12(3):28-35.

[6]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60-64.

[7]孙东琪,张京祥,朱传耿,等.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2):1600-1610.

[8]孙峰华,孙东琪,胡毅,等.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格局:1990-2010[J]人口研究,2013,37(5):103-112.

[9]李国平,郭江.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42-49.

[10]郭立伟,沈满红.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89-96.

[11]周红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与制度保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58-163.

[12]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4):13-19.

[13]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6-391.

[14]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1):117-121.

[15]冯宗宪,黄建山. 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50-257.

[16]丁焕峰,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0):1630-1635.

[17]汪秀琼,彭韵妍,吴小节,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4):25-29.

[18]任淑荣.基于熵值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6):179-182.

[责任编辑:余志虎]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Foc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in China

WU Xiao-jie1, ZENG Hua1, WANG Xiu-qiong2, CHEN Xiu-de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uts fort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ak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31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2 by employing the entropy metho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arries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foc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same period by using the gravity theory. The study shows that: First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unbalanced, in which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in latitudinal direc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econdly,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s unbal⁃anced, whereas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latitudinal direction is unbalanced. Thirdly,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has a lateral traction impact on th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u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when we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lement the three major strategie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djusting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shift of focus; entropy method; gravity centre method

作者简介:吴小节(1980-),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系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2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5JZD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JCZH142;14YJC630017;15YJAZH083);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YQ201506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40015292);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2WYM_0010;2013WYXM0032;2013WYM_0014)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2-0034-08

猜你喜欢

熵值法生态文明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结合的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