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解——基于泰尔指数的实证分析

2016-03-18陈立梅刘冬辉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

陈立梅,刘冬辉(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解——基于泰尔指数的实证分析

陈立梅,刘冬辉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文章考虑农村信息消费发展,采用泰尔指数模型对1988-2013年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考察并对其进行空间分解,以确定江苏省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样本考察期间内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在于区域间信息消费差异的下降。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受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影响,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据此,提出解决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关键在于消除区域间信息消费发展差异。

关键词:泰尔指数;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农村信息消费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2.004

刘冬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

一、引言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促进信息消费增长,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1]。信息消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Purvi Mistry、Ameya Samant对已经成功在印度提供的一项移动农业信息服务展开研究,指出该项服务能够增加收入,减少农业损失,对农户的生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给部分农户带来了重大的投资回报[2]。Robert LaRose等基于联邦政府提供的农村宽带补贴政策,通过抽样调查,从联邦政府补贴和公共教育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最大化推动当地信息建设[3]。Lorin Hitt等着眼于消费者在线消费内容和数量变化的讨论,并针对宽带用户与窄带用户之间网络消费差距的可能原因进行考察和探析[4]。马哲明认为消费具有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并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点[5]。进一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视角出发,得到一系列研究结论。如Hailiang Meng等通过建立Logit模型,指出环境特征对农村居民现代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最大[6]。张同利指出居民收入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革以及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消费均有显著影响[7]。马哲明等对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在1985-1997年、1997-2006年两个样本区间内,消费与收入的相互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差异[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转型优化。梁达指出信息消费增势迅猛,逐渐成为继汽车、住房等之后的一大消费亮点[9]。蒋序怀基于对时间序列信息消费数据的动态分析,指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内部结构总体上呈现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10]。郭妍等通过对信息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信息消费边际倾向高于其他单项消费,并且增速较快[11]。由大量文献可知,我国信息消费发展迅速,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王林林等运用CATS方法将中国划分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数据检验显示,发达地区信息消费总体水平及其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高于其他两大区域[12]。类似地,汪卫霞同样考虑城镇地区差异,基于平均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指标,将全国分为信息素质高、中等、低地区,研究结果表明,素质低地区通信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而信息素质高地区文化娱乐用品、教育及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并据此提出从提高信息素质和信息消费能力的角度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13]。王平等着眼于全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差距,通过构建AR⁃MA模型,指出城乡消费差距在未来仍存在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14]。肖婷婷同样从全国城乡信息消费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倾向以及信息消费结构三个指标的测算,得到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结论[15]。这种粗线条的省级信息消费差异分析,忽略了区域内部存在的差异,地市层面则是更具效率的研究尺度。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城乡信息消费差距明显,农村信息消费亟待进一步提升,但从现有文献看,关注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差异性研究的学者较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城镇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差异的研究[16]。

2013年,由江苏与上海、浙江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成为第6个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省作为长三角重要成员,近年来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业信息化和农民信息消费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着江苏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地区信息消费发展的水平和质态,本文以江苏省为切入点,基于江苏地市尺度的数据,从市域层次视角对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差异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采用人口为加权变量的泰尔指数和农业总产值为加权变量的泰尔指数对江苏省区域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分析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拉动农村信息消费的政策启示。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泰尔指数

目前国内在区域差异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差异测度方法主要有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指数两大类,前者包括标准差、极差等;后者主要有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17]。其中泰尔指数区别于其他测度指标的优点在于其可将差异分解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并且区分这两种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18]。该方法得名于泰尔运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的过程[19],其最早应用于分析收入差距,后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差异的研究领域[20]。本文拟采用泰尔指数来测度江苏农村信息消费的空间差异,并对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为T指标和L指标,其中前者以GDP为加权变量,后者以人口为加权变量[21],目前大多数学者,例如胡志远、王少平等均采用人口变量[22-23],在衡量区域差异时更多地考虑了人口因素,该权重下的泰尔指数表现出较好的稳健性。

本文在权重指标的选取上,出于稳健性原则,采用人口统计指标,对农村人口权重下的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同时信息消费受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考虑到两者的匹配关系和匹配程度,本文进一步采用农业生产总值为权重,对该权重下的泰尔指数进行测算,以验证人口权重下的研究结论。

本文按照江苏省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将江苏省分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南通)和苏北(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盐城)三大区域,各地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泰尔指数理论以及公式,可得以农村人口为权重的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差异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信息消费差异泰尔指数;TW、TB分别表示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泰尔指数;T表示江苏农村信息消费总差异泰尔指数;Yi为第i个地市的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额(相应人口和人均信息消费支出的乘积);Pi为第i个地市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YS、YM、YN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额;PS、PM、PN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农村居民人口总量;Y为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额;P为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口总量。其中用农业总产值GDP替换农村人口数量P,即得到以农业总产值为权重的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差异的泰尔指数。

(二)数据说明

由于对信息消费概念界定的视角不同,目前学术界仍没有被学者普遍接受的权威定义[24]。其基本含义为:为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消费均属信息消费,其中包括对获取信息的手段、工具、设备的消费[25]。为了对信息消费数据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统计,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江苏统计年鉴指标,本文借鉴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所提出的采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四项指标来界定信息消费的统计口径[26]。同时采用最早由马克卢普提出的加总法[27],即将以上四项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求得信息消费额。

本文通过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和实地年鉴查阅的方式共收集了1988-2013年江苏省以及各地市的农村信息消费、乡村人口和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其中在查阅整理信息消费数据时,发现江苏各地市年鉴的统计指标在1998年发生变化,没有对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的分类统计,对此,本文根据各地市年鉴的其他统计口径,具体采用文化生活服务支出项目(包括学杂费、医疗费、文娱费等)或者生活消费品中扣除衣、食、住、燃料剩余的用品及其他(主要包括文化娱乐用品、书报杂志、医药卫生用品等)和非商品支出(包括文化服务支出和生活服务支出)两者的和来计量信息消费支出。

三、实证结果

(一)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变化特征探析:基于农村人口权重

1.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总体泰尔指数分析

以农村人口为权重指标,根据江苏13地市1988-2013年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公式(4)-(6)对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区域总差异泰尔指数进行测算,并将总差异进一步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及区域内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人口权重下江苏信息消费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变化

图1显示,江苏农村信息消费整体区域差异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态势。20世纪末,信息产品及服务处于新兴和迅速普及阶段,更新换代周期长,市场开拓迅速,普及率快速增长,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因此在图1中体现为:1988-2000年间,区域差异泰尔指数整体下降;当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普及率增长到一定的饱和值,区域差异趋于平稳,泰尔指数平稳变化。

对区域间差异和总差异比较发现,两者泰尔指数极为接近,并且随时间的变化基本同步,呈现基本趋同的变化特征;而区域内差异很低,接近0水平轴,整体有所下降,呈现平稳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内差异仅是总差异的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图1还可以看出,在样本区间内,区域间差异泰尔指数始终高于区域内差异泰尔指数,表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信息消费差异相比全省区域内差异更加显著。江苏三大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带来区域间农村信息消费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较大的区域间差异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甚至带来地区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问题,因此在解决江苏农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问题时应该重点考虑缩小三大区域间的信息消费发展差距。

2.三大区域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泰尔指数分析

运用泰尔指数公式(4)-(6),得到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信息消费总差异泰尔指数在1988-2013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农村人口权重下江苏三大区域内农村信息消费差异泰尔指数变化

苏南泰尔指数整体高于苏中和苏北泰尔指数(仅在2007和2008年略低于苏北地区),表明苏南区域内农民信息消费差异相比苏中、苏北区域内差异最为显著。虽然苏南地区在江苏三大区域中综合发展实力最强、信息消费水平最高,但其区域内各地市之间信息消费发展不均衡状况最为突出。1988年以来,随着信息产品的迅速普及,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的实施,苏南区域内信息消费差异呈现缩小的变化趋势,与苏中、苏北逐渐接近。其中2007-2012年,苏南区域内差异又出现小幅度的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南部分地市创新性农业项目实施的影响。例如无锡市阳山水蜜桃的防伪系统、常熟市的董浜智能农业项目等,这些项目在实施和完善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的信息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苏南各地市之间信息消费的发展差异状况。苏中地区仅包含三个地市,其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比较接近,信息消费发展较为均衡,区域内差异相对最小,在0水平轴上方平稳变化。同时,苏北呈现出与苏中地区非常类似的变化特征。

3.各区域差异贡献率的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差异以及各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对各因素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进行测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两边同除以T,得:

对农村人口权重下的各区域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的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农村人口权重下贡献率的动态变化

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大体在80%和90%左右浮动,相应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在20%和10%左右浮动,区域间贡献率远高于区域内贡献率,即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区域内差异,全省农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在变化趋势上,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整体上升趋势,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两者反方向的变化趋势表明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力度在逐渐加强,而区域内差异的影响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重要影响部分。

苏南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显著高于苏中和苏北贡献率,表明江苏三大区域中苏南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相对最高,苏南对区域内各地市间信息消费的发展差距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变化特征的验证:基于农业总产值权重

对以农业总产值为权重的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及其贡献率的计算结果见表1所列。括号外数值表示区域差异泰尔指数测算值,括号内数值表示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农业总产值权重下的总差异泰尔指数整体高于农村人口权重下的泰尔指数,这种差距在2000-2008年期间进一步增大,体现为:2000年以后,人口权重下的泰尔指数在0.05的水平波动变化;而农业总产值权重下的泰尔指数经历了从2000年0.053 4上升至2008年的0.281 7,之后小幅度回落。泰尔指数的测算方法体现了考察变量和权重变量的匹配程度,农村人口权重下的泰尔指数体现了信息消费与人口的匹配程度,农业总产值权重下的泰尔指数体现了信息消费和农业GDP的匹配程度。考察变量占比与权重变量占比越接近,即当地区信息消费占全省的比例与其人口数量占全省的比例(或者其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例)越接近时,泰尔指数越小。以苏南为例,1988-2013年间,苏南农村人口占全省的比例在30%上下浮动,农业总产值占比在20%~30%之间波动,而信息消费总额占比在40%~50%之间变化。苏南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占比与人口权重变量的占比更加接近,而与农业总产值权重变量的占比相距较大,同时苏中、苏北也存在相似情况,因此以农业为权重计算得到的泰尔指数显著高于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农业总产值受到经济发展的较大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变化放大了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

表1 农业总产值下的泰尔指数及贡献率

农业总产值权重下的总差异泰尔指数从2008年开始持续下降,与农村人口权重下的泰尔指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两种权重下的总差异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

以农业总产值为权重指标的泰尔指数测算结果显示,虽然1988-1995年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江苏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以区域内差异为主,但从1996年区域间差异开始超越区域内差异,并且在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不管两者如何波动变化,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区域内差异,并且两者差距较大。同时区域间差异和总差异非常接近,增减变化基本同步。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影响部分。同样地,苏南区域内差异从1998年开始高于苏中和苏北,并且一直持续至考察期结点2013年。在这16年的跨度期间内,苏南区域内差异和全省区域内差异一直非常接近,两者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同样很接近,而苏中和苏北的贡献率都很低,在1%上下浮动。在农业总产值权重下得到的以上结论和农村人口权重下的基本一致,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以农村人口为权重指标体系下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

四、结束语

地区间信息消费差异问题一直以来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围绕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来源及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选取农村人口和农业总产值为权重指标,运用泰尔指数的差异测度方法,对两种权重下的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农村信息消费区域总差异下降的原因在于区域间差异的下降,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②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远高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区域内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③从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三大区域比较来看,苏南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高于苏中和苏北,其区域内信息消费的差异较为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解决江苏省信息消费区域差异的关键是缩小区域间的信息消费差异,而非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的发展差距。区域内经济政策的日益趋同,资源配置和使用行为呈现一致性,是资源空间层面配置的基本规律。苏南、苏中、苏北的自然要素和产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改革和高速发展时期出现差异也是正常现象,此类差异在短期内也很难人为改变。但是,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如果放任区域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差异的扩大,则会影响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协同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三个区域的社会发展差异,是本文的一个核心目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行之有效的江苏省信息消费发展规划必须着眼于消除区域间的差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特征。

囿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了《江苏省统计年鉴》进行人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但是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苏中、苏北的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频繁,大量的劳动力流出本区域,为其他省份或省内其他区域做贡献,但在计算区域差异的人口加权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则可能导致流动人口集中与人口流出区域之间差异扩大。实际情况是,苏南是一个人口流入区域而苏中苏北则恰恰相反。如果可以获取更为客观准确和更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则本研究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颜嘉.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J].学习与实践,2007(7):58-63.

[2]Purvi Mistry,Ameya Samant. How research assisted the roll⁃out of a mobil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2012,54(5):589-601.

[3]Robert LaRose,Sharon Strover,Jennifer L. Gregg,Joseph Straubhaar . The impact of rural broadband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a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1,28(1):91-100.

[4]Lorin Hitt,Prasanna Tambe. Broadband adoption and con⁃tent consumption[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7,19(3/4):362-378.

[5]马哲明.信息消费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12):1795-1798.

[6]Hailiang Meng,Xinquan Ge,Mingxia Xie.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1):33-39.

[7]张同利.我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6):58- 61.

[8]马哲明,李永和.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其收入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11):1701-1704.

[9]梁达.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消费新热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2(6):31-32.

[10]蒋序怀.略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消费经济,2000(5):33-37.

[11]郭妍,张立光.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7(8):16-19.

[12]王林林,黄卫东,仲伟俊.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差异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9):1392-1396.

[13]汪卫霞,汪雷.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104-108.

[14]王平,陈启杰.基于ARMA模型的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分析[J].消费经济,2009,25(5):3-6.

[15]肖婷婷.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0(2):46-48.

[16]郑英隆.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异研究述评(2006- 2011)[J].图书馆论坛,2013,33(2):17-25.

[17]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 (4):710-718.

[18]俞路,蒋元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3):17-28.

[19]苑林娅.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4(1):30-37.

[20]钱忠好,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及分析[J].管理世界,2012(7):67-75.

[21]胡望舒,孙威.基于泰尔指数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0(3):353-360.

[22]胡志远,欧向军.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J].经济地理,2007,27(5):719-724.

[23]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44-55.

[24]郑英隆.入世以来我国信息消费研究的新进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4-69.

[25]沈小玲.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5):81-83.

[26]陈立梅.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分析——来自1993~2009年的经验数据[J].管理世界,2013(9):180-181.

[27]汪卫霞.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核算及其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8):47-51.

[责任编辑:余志虎]

Dynamic Change of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and Its Spatial Decomposi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il Index

CHEN Li-mei, LIU Dong-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to consideration, applies the Theil index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 proces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carries out its spatial decomposi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88 to 2013,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ural residents’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 the province tend to decrease in the sample period. The decline i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is due to the decrease in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regions are affected by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to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region.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in the province show some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key to solv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s to elimi⁃nate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vince.

Keywords:Theil index;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within the region;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作者简介:陈立梅(1975-),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移动信息服务使用行为协同演进研究”(14TQB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Q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301080);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3SQA-02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007);产业信息安全和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项目(JDS213010)

收稿日期:2015-05-03

中图分类号:F127;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2-0021-06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
我国地区间高技术产业出口差异研究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泛珠三角地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趋势研究
公务员薪酬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绩效评价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及生产效率分析研究
武汉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测评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