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16-03-18杨静平顶山市中医院儿科河南平顶山467000
杨静(平顶山市中医院儿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杨静
(平顶山市中医院儿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 分析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胸部X线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aO2和pH值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胸部X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新生儿期危重症,是导致早产儿呼吸衰竭的常见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极易引起儿童慢性肺疾病,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1]。本次研究对平顶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平顶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胎龄27~35周,平均(33.3±3.5)周;体质量为(1.5±0.6)kg;1 min Apgar评分为(5.64±2.13)分;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胎龄29~37周,平均(33.7±3.3)周;体质量为(1.6±0.4)kg;1 min Apgar评分为(5.65±2.12)分。两组患者性别、胎龄、体质量和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防寒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抗感染等。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7.5 mg/kg,每隔6 h注射1次,连续治疗3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首先将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放置手心温化,使用注射器吸入5 ml,进行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分泌物,患儿取仰卧、左侧、右侧卧位,通过气管导管迅速注入气道,每个体位注入1/3剂量,注射药物后使用面罩气囊呼吸器进行加压呼吸2~3 min,若未出现气道阻塞现象,6 h不翻身、叩背、气道吸痰,给药后进行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胸部X线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PaO2和pH值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胸部X线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胸部X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PaO2/mm Hg PaCO2/mm HgpH对照组(n=45) 治疗前治疗后7.15±0.03 7.31±0.03观察组(n=45) 治疗前治疗后44.21±6.25 66.41±5.57 43.82±6.56 35.37±5.68 7.16±0.06 45.27±6.41 29.05±4.64 43.04±6.02 89.37±4.717.39±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胸部X线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胸部X线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3.36±0.51 1.01±0.32 3.30±0.52 1.67±0.39观察组(n=45)
2.3 临床指标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临床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机械通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5)78.2±18.3 18.6±5.7观察组(n=45)56.2±11.8 11.1±3.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发绀、呻吟以及进行性呼吸衰竭等,高发病例为早产儿、过期产儿等。肺表面活性组织是一种复杂脂蛋白,其主要集中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3]。肺表面活性组织的生理功能主要为:①减小肺泡表面张力,提高其顺应性;②保持肺泡的大小,提高其稳定性,避免肺泡塌陷;③维持肺泡和毛细血管间正常流体压力,避免肺水肿;④减小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张力,增加肺通气量、肺泡内氧分压,起到保护上皮细胞的作用;⑤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的张力,避免毛细支气管痉挛和阻塞[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和pH值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胸部X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从容.持续正压通气结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672-674.
[2] 薛俊芝.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6):80-81.
[3] 汪晓阳,楼方.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3):344-347.
[4] 梅玲华,刘增芳.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59-60.
(收稿日期:2015-09-04)
【中图分类号】R 725.6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