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力量训练与运动力学分析
2016-03-18焦万芹
焦万芹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公体部,郑州 451150)
竞技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力量训练与运动力学分析
焦万芹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公体部,郑州 451150)
摘要:为提高竞技篮球运动员基本力量水平,以某篮球俱乐部青训队员为样本,结合双手传接球技术、急起急停技术、突破技术、后仰投篮技术等方面进行力量训练,并进行运动力学分析.实训结果表明训练效果良好,可以为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篮球技术;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专项训练;运动力学
篮球运动以其集体性、高对抗性、趣味性、观赏性等特点风靡全球,美国的NBA联赛、中国的CBA联赛深受国人喜爱.随着我国CBA联赛的发展与影响的进一步提高,篮球职业化进程飞速发展,赛制和规则得到不断完善,我国篮球竞技拼争日趋凶悍激烈,其水平亦随之水涨船高.现代篮球比赛特点之一就是高速度、快节奏[1-2],而要适应现代竞技篮球的要求,离开力量的保证是不可能的,否则再好的技术在高频率攻防转换下也不可能发挥出来.国内外学者指出力量训练的重要性,Gray[3]认为孤立的、非专项的动作练习通常只是单关节、单一平面的力量训练,并不总是能够产生出有效的、动力十足的运动能力;Payne等[4]认为通过抗阻力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力量水平;赵丙军[5]指出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了单学科研究起步,双学科研究拓展到多学科研究协同共进的过程;马祥海[6]认为力量训练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中教练员最关注的问题;郭树涛等[7]指出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显著增强青少年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王保成[8]认为专项力量是指那些在时间—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田虹[9]认为技术训练也应根据身体训练的发展程度来决定具体的训练内容;韩春远等[10]根据专项动作模式的特殊需求以及运动员体能特点进行专项针对性核心力量训练.然而,传统的力量训练往往忽略与篮球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的结合,为此以某俱乐部24名青训队员为样本进行双手传接球技术、急起急停技术、突破技术、后仰投篮技术训练,并进行运动力学分析,为时10周.这些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8±1.2岁,平均身高为185±4.6 cm,平均体重为82.2±0.4 kg.
1双手传接球技术
传球是队员之间有目的地转移球,而这前提就是要接好球.所谓接球,就是对球施加相应的阻力以阻止球的空中运行.稳定的接球与巧妙的传球能够创造更多进球机会,提高进攻效率,而这多在运动中实现的,因而主要训练小臂、手腕、手指的迅捷发力.
1.1训练方法与要点
在训练中,首要注重传球的基本功训练,准备姿势为双肘自然弯曲,手指自然分开,手心自然空出,拇指为八字型,将球置于胸腹之间,以手指肌肉感触球;传球时,双手用力握球,前臂迅速伸出,手腕一翻,食指和中指抖动发力.在掌握正确持球动作后,再进行上肢肌肉力量练习,增加传接球的连贯性.运动员上肢力量专项提高训练方法见表1.
表1 运动员上肢力量提高训练表
训练结果:提升传球有效率,双手传球的距离提高了1.91 m.
1.2运动力学分析
迎接队友传球时手臂要伸直,手指碰到球后肘部要迅速后曲,这样就减弱了来球的力量.按照功率定义W=F×S,传接球成功率与接球时的力量和距离有关,显然伸直手臂迎接队友的传球以及手指触球后迅速屈肘、屈臂,即是增加球的作用距离与减弱来球的作用力.
传接球技术要求传与接无缝衔接,队员接到球后不是静止的,而是屈肘、屈臂缓冲到一定程度立刻传给位置合适的队友,从而增加了球的弹性能的利用.
在球的动量传递过程中,根据动量原理FΔt=mv1-mv2,F与Δt成反比,快捷迅速的传球就是通过增快速度、减少时滞来增大进攻的威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用强劲,强行为之,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耗损动量,使得肌肉在发力之前拉力角不能达到最佳,进而影响到肌肉各环节力的传递,减缓传球速度.科学的传接球技术是发劲于人体近端,再向远端传递,其力量稳定浑厚,这样在远距离传球时,人体下半部的制动动量传递至上部肢体,进而传递到传球手臂上,内劲有效转化为外力,传球速度得以加快.
2急起急停技术
2.1训练方法与要点
篮球比赛中的急起急停、突然变向和变速的移动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其要点就是运动员为了争取有利的时间与空间,采用各种急停、转向的脚步动作以及变速跑,选择与抢占球场位置.针对移动技术的要点,重点训练运动员的急跑和急停.急跑急停技术在篮球快节奏攻防中的重要作用毋容置疑,现代篮球比赛中的快攻,已是防守方的首要反击手段,因而对5名场上球员的运动爆发速度与运动绝对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传统肌肉力量训练中,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由于大多采用抓举、负重深蹲的训练方式,股四头肌的力量确实得到了加强,但股后肌群力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产生后肌肉群易受伤、折叠动作差、摆动速度慢等后果.因此,移动速度训练时保持两者肌肉力量训练的平衡,既要进行最大力量训练,也要加强特性力量、快速力量训练,目的是发展肌群间协调能力,使肌群能自然放松等用力.
训练中在进行杠铃、跳跃、跑步技术、下坡跑等专项练习时,发现下坡跑的训练能够提升球员自身爆发速度,最快的达10%.运动员速度、爆发力及力量专项提高训练见表2.
表2 运动员速度、爆发力及力量提高训练表
训练结果:10 m跑训练前成绩为1.90±0.30 s,10 m跑训练后成绩则为1.73±0.30 s.
2.2运动力学分析
运动员加速跑的专项力量取决于步幅的大小、髓关节后伸的幅度、髋关节伸肌群的力量以及蹬踏用力的协调性.运动员起跑后,一定的加速度下加速,这样伸髋肌群在上一步速度的基础上连续发力.跑动过程中,以摆动腿为支点,骨盆快速转动,肌肉收缩产生肌力,并通过支撑腿肌肉收缩应力的传递,使得支撑脚与地面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而球员跑动中的急停,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失衡与平衡的过程,即跑动的速度越快,重心越高,着地角越大,急停起来就越难.由于急停的突然性,其战术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3突破技术
3.1训练方法与要点
突破技术分两种,一是持球突破,二是运球突破.但是二者的技术特征没有太大的差别.在篮球比赛中,两队僵持的情况下靠突破打破僵局是屡见不鲜的.突破技术的特点是冲击力强,效果显著.持球突破技术是由蹬跨、转体扭肩、拍球、加速等四个环节组成,进行突破时,四个环节动作联系要紧密,动作要连贯,随时随地准备变换速度与改变方向,及时合理地做出急停、转身、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
球员运球突破技术的训练应着眼于实战要求,要求能够在高强度的激烈对抗中完成与运用.训练中特别强调摆脱技术的熟练掌握,摆脱的速度与突然性兼并,重视摆脱假象、步伐、起动的训练,解决好动作速率、多变性运动等问题.运球突破重点是在突破时利用步长的变化速率,可以一步或两步超过防守队员.这里重点研究突破时步幅的长度及速度的多变性.
本训练主要围绕髋部周围的肌肉进行力量练习,专项训练项目见表3.表中的拉绳减阻练习(加速等),就是两人对抗性练习,当进攻队员加速时,同伴松开拉绳.训练中打破单一的步幅模式,使每步的步幅都尽量的大或小,根据比赛情况的变化避开防守队员,可以使其中的任意一步大或小、快或慢等,改变动作节奏,掌握好突破的“时机”,要在防守者身体失去平衡的“瞬时”完成.训练中要避免队员盲目运球,频频变向、转身、死拼硬撞,勉强投篮或传球等.
表3 运动员突破技术力量提高训练表
训练结果:持球突破成功率提高了18.9%.
3.2运动力学分析
突破实际上就是在防守队员身体重心向一侧失去平衡的“瞬时”,进攻队员向另一侧移动迅速超越防守队员的过程.球员在进攻时无论是持球突破还是运球突破都要利用好身体任意部位(如头、手、肩、躯干、脚、眼神和球等)的假动作骗过防守队员,使他们身体向反方向移动.
球员欲获得较快的向前冲力与速度,主要依靠蹬地角来实现,蹬地角决定了水平分力.在持球突破时,是从脚的蹬地开始,髋部快速转动,摆动腿低而快,肩部转向防守队员,并指向防守者的中轴线外侧.理论上讲第一步要大,增加后蹬的力量,要超越对手.运球突破可以有步幅节奏的变化,第一步可以用小步幅、慢节奏,不超越防守队员,而第二步要大而快,实现超越对手.总之,步幅节奏要重新组合,给防守者一种新的时相,即利用时间差、空间差,完成突破任务.总之,人体在突破中是从平衡→破坏平衡→产生新的平衡→维持平衡→破坏平衡,循环往复地进行.
4后仰跳投技术
4.1训练方法与要点
跳起投篮主要指跳起单手投篮,是目前世界篮球运动员普遍采用的得分手段之一.运动员可以在不同距离、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情况下运用,如高跳高出手、快跳快出手、转身远离对手等.而后仰跳投是由跳投派生出来的,是为了避开防守队员进行的一种投篮技术,实战价值高.现代篮球比赛攻守转换快,对抗激烈,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从容出手投篮的机会,往往投篮时会遭遇顽强防守与封盖,而跳起后仰投篮则可利用时间差、空间差获得进球的机会投篮得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NBA的乔丹、科比.
急停后仰跳投的实现要求球员身体素质高,跳跃能力强,且快速、灵活,反应敏捷,于运球行进间合理地利用急停和快速起跳技术,并充分利用与防守者的时间与空间差,摆脱对方防守,投篮得分.急停后仰跳投有运球急停后仰跳投和接球急停后仰跳投两种形式:球员选择运球急停后仰跳投,投篮前一般都在做多变的低重心运球突破或连续运球,然后根据防守者的体位判断,突然急停、起跳并后仰举球投篮,其特点是起跳快、出手高,动作飘逸协调;球员接队友传球后急停后仰跳投,往往是突然发力向后上方起跳,同时后仰投篮,其技术要点是迅速屈膝降低重心,进攻突然性强,可随意出手,得分快,对对手的心理打击大.
在后仰跳投的力量训练中,既进行身体后仰跳起达到最高点投篮的训练,也进行身体后仰跳起滞空投篮及接球后仰投篮的训练.要达到训练目的,就要训练球员的躯干与肢体的相互力量补偿及力量潜力与协调能力.为此,采用向后徒手跳台阶与后跳上坡的方法,训练腿部肌肉的爆发能力;采用推吊实心球的方法,使上部躯干与肢体的各关节肌肉如胸大肌、肤三头肌、腕关节肌肉、指关节肌肉的力量得到同步提高;躯干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斜板收腹举腿,并由同伴推脚,运动员要控制腿下落的速度.所设计的力量专门性练习手段与方法见表4.
表4 运动员后仰跳投技术力量提高训练表
注:向后跳上坡长20 m.
训练结果:训练前投篮命中率平均为33.4%,训练后投篮命中率为47.2%,提高了13.8%.
4.2运动力学分析
按照力学原理,球员后仰起跳投篮时先双脚用力蹬地,然后依次伸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最后通过肩关节、手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的依次发力完成整个动作.球员后仰起跳的要点是快而非力量大,最后起跳的速度快而爆发力强.按照动量原理,前一关节肌肉的收缩产生的动量传递给后一关节进而产生新的收缩,动量依次传递与叠加,直至完成投篮动作.提踝、伸膝、立腰、举臂、手腕的快速抖动等都加速能量的传递,这些肌肉群的用力在后仰起跳投篮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后仰起跳投篮力量的衰减与腰腹的肌肉群密切相关,投篮速度的快慢直接受到其影响.
5结语
对该批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的力量实训基于篮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原理,过程中力量训练与篮球技术有机结合.训练及研究结果表明:双手传球的距离提高了1.91 m,10 m跑训练成绩提高了0.17 s,持球突破成功率提高了18.9%,后仰投篮命中率提高了13.8%.本训练方法专业特点明显,适用于有一定篮球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篮球运动员,而不适宜其他人员,尤其不宜少年儿童在相关方面的训练.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提高我国篮球竞技水平提供力量训练方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练碧贞.现代篮球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薛誉.篮球核心后卫的作用及能力培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9):91.
[3]GRAY C.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NSCA Journal,1997,19 (2):14-19.
[4]PAYNE V,MORROW J,JOHNSON L,et al.Resistance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youth[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sport,1997( 68):80-88.
[5]赵丙军.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跨学科知识整合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5):30-36.
[6]马祥海.根据肌肉工作特点对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7]郭树涛,张晓秋.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80-85.
[8]王保成.专项力量概念的界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72-76.
[9]田虹.篮球运动身体训练若干原则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28-31.
[10]韩春远,赵晓雯,王卫星,等.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J].体育学刊,2013,20(5):112-116.
[责任编辑王新奇]
Training on Basic Technical Strength and Analysis ofSports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Basketball Players
JIAO Wan-qin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Zhengzhou 451150, 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asic force of competitive basketball player, strength training and sports dynamics analysis were done by taking the youth training team in a basketball club as a sampl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chnology of passing the ball with both hands, quick starting and braking, breakthrough and fadeaway shot and so on. The train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effect is good, an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rength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layer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technology of basketball; strength training; speed training; special training; sports mechanics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焦万芹(1980—),女,河南杞县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公体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2
文章编号:1008-5564(2016)01-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