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辩证思考
2016-03-16袁方
袁 方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辩证思考
袁方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摘要: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挑战的着力强调而忽视机遇;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意识形态性削弱其学术性;用西方话语权的学术性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学术性;重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性忽视实践性,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指导性替代多元文化对话等问题。这些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解上的种种误区,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从五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进行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马克思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权力与权利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辩证统一
话语权问题的研究自21世纪初逐渐成为学界的热门问题,并成为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随着全球化加速、互联网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指导思想的地位逐渐遭遇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而由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引发的国人思想分化也导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摇与争论,习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里头,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因而成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显性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视角多样,但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方法考察较少。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遭遇、基本内涵进行探索,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十几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在西方社会思潮和话语霸权面前,正面临逐步丧失话语权的危机,对此,人们多以悲观的论调看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未来。倘若就危机这个词语本身而言,并不仅仅意味着危险,而是危险与机遇共存的统一体。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危机或挑战也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反思重建的机遇。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来看,当时国际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大肆唱衰社会主义,西方一些思想家甚至将东欧剧变看作是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与此同时,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泛滥,有人质疑改革开放的动机和方向,也有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但是历史证明,东欧剧变不是历史的终结,《1999:不战而胜》的尼克松预言最终落空。改弦易张后的俄罗斯,资本主义并没有兑现给予人民幸福的承诺。正如索乌坦·扎拉索夫所言:“假如形势完全相反:我们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全速前进,达到了从前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曾有过的科技进步和国家富裕的顶峰,我们可能还可以说社会主义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有的只是与之相反的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终极的模式。”[2]变中收获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自省,收获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信心。
其次,从全球化整个进程来看,世界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将不可避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透过全球化繁荣的外表,显露出资本主义化的内核。西方发达国家打着全球化的招牌,利用网络技术、语言、文化、人才方面的绝对优势,竭力将本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各种途径渗透到欠发达国家,建立本国的意识形态认同秩序,推行本国的国家意志,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借助资本和技术的力量,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堂而皇之地打开欠发达国家的大门,被“文化入侵”国家的民族传统被逐渐消解和弱化,价值体系陷入混乱,国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削弱。资本主义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国家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和影响在我国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已然显现,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强大挑战。对西方话语的膜拜或推崇,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淡化或漠然已成为思想界的新常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否就此退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呢?马克思主义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呢?现实给我们打开了考察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另一扇门窗,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当下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发展,已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正在追赶国际信息化的步伐。随着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由于经济取得的成功而在国际上提高了知名度和认同度,中国参与世界的竞争能力提升,国际交往领域日益扩大,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在塑造,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享有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为我们向世界上其他国家输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反观西方,经历了金融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自由主义这幅灵丹妙药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在世界经济发展迟缓之时,却见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人们开始对自由主义思潮进行反思,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西方强势话语权受到遏制,多元化社会意识格局正悄然形成。这无疑为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创造了国内外环境的最佳良机。
毋庸置疑,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弥补了以广播、报刊、电视等为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共享性、及时性、匿名性和跨地域性,是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单向性、不可逾越性的超越,大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格局被打破。这种全新的双向互动、开放发散的传播模式使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虽然在新的传播时代,人们成了决定信息传播是否成功的关键,但网络传播依然存在话语权的归属和占有问题,如果说,传统话语权来自于权力的控制,而信息时代的话语权则基于对信息的控制。由于信息资源在世界各个国家分布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对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进行“殖民政策”,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技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拼命利用拥有90%的网络这一优势,力图输出其意识形态,实现其全球政治霸权和‘道德领导权’,这种现象被称为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3]107该正视的是,网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匿名性、开放性、随意性使人们在网络上充分、自由地发表言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和教化,削弱了传统信息的控制力。但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使网络既可以是藏污纳垢的信息收集箱,也可以是巨大丰富的资源库;传统媒介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到的挑战,也为网络媒介下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重建创造了机遇。网络平台的交互、共享、便捷性,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话语环境,话语环境的变迁必将引发马克思主义话语机制和话语内容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赋予自身网络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开辟话语传播的新形式、拓展话语传播新手段。历史曾经证明并正在证明,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此,从辩证的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内外部困境却正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话语权是“话语”和“权”组合而成的。随着社会变迁和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话语权的概念也衍生出不同的语义空间。可表达物质利益,可呈现意识形态,是哲学议题,也是群众意志的公开诉求等等。有学者把国外的话语权流派概括为三大派别:“一派是以福柯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派的话语权观,他们拒斥本质主义的、元叙事的、主体性的、罗各斯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关注个体的、碎片化的话语权;一派是以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话语权观,他们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持批评态度,或主张争夺话语权,或倡导话语民主权;一派是以萨义德等人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权观,他们深受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对帝国主义或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主张平等包容,消解西方话语霸权,认为弱势群体也要发出自己真实的话语。”[4]这三大派别相互批判,相互承接,相互缠绕,但总体而言,它们的话语权观都渗透着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学界并无“共识性”的概念,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有能力主导、领导、指导社会的问题。”[5]还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6]还有学者从政治合法性层面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依据其影响力,传播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政治认同,以增强其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合法性。[7]学者考察视角不同,对话语权的解读也各有特色。笔者认为,考察一个概念,首先要从概念最初的语义学出发,继而在概念的历史演变和不同视域的转换中把握概念的发展逻辑。所以,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解,也应从话语权的语义学出发。从“权”自身来看,其内在地包含着“权利”和“权力”两种含义,权利有多种语义,一般从法学层面而言,是合法性正当权益,从政治层面而言是普遍价值,强调个人自主性。那么话语的权利就可以理解为从制度上获得了话语的授权;话语的权力则可以理解为对话语支配的能力和支配的程度。从话语权本质上就是话语资源如何被享有和如何被支配的问题。因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解就应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即话语权的二重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资格”,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资格”或“资质”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资格”从何而来?其合法性何在?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了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资格”,它从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和保证。从理论形态看,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内在矛盾的剖析,对社会主义现实路径的构建等都体现出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从实践形态看,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虽然在一些国家遭受了挫败,但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些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没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导致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就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动摇的历史实证。
马克思主义话语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获得了话语权的资格,那么,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则应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运用能力及运用程度,这是话语权的本质体现。直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对社会思潮、公共舆论引领、规范的能力或影响力,在国家意识形态起到主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割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而只讲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就会丧失理论自信,底气不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的实践表达,如果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只谈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就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束之高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的辩证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它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即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价值旨归与知识形态的统一。目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科学理论,只有意识形态性,没有真理性,用意识形态性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或学术性。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宣传工具、宣传口号,就是假大空的代名词。借着人们对政治口号的厌倦,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虚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的否定。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资格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格正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一种理论能否成功获得话语权,关键在其理论的科学性。因为没有科学性,理论就不能彻底,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被广大民众所认同,才能在社会思潮中引领、影响其他社会思想,才能在社会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小平曾说,我相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趋势作出明确的判断,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这种科学性已经并还在接受着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奠定了理论前提和理论自信。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则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把“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8]11写在自己理论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人民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理论立足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阶级性,是超越资产阶级等一切剥削阶级话语权的阶级片面性和狭隘性,也揭穿无党性意识形态的抽象性和空想性。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科学性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才能实现如此彻底的革命性,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在当前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要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以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利益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而获得生命力。
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工业文明的理论学说或流派,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网络化时代,社会流动取代了阶级对立,社会的变迁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理论存在的土壤,不能成为引领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思潮,而西方的社会思潮可提供更多的选择等等。这种论调并不新鲜,马克思去世的一百多年里曾出现了多次,但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依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拥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何以继续与发展?这源于马克思话语权既是理论形态又是实践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其话语权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9]41列宁也指出:“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10]15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和动力,实践不断提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正是将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底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历史多次告知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放弃继承,没有底线的发展、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最终会葬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同时也不能为了继承,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而不根据历史环境的变迁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是为了更合理更科学地发展,而发展也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继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要始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话语,以多种媒介的形式,与民众日常生活统一起来,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根据新情况,不断对理论进行修正、丰富和发展,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活力。
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统一
当今世界西方话语的强势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在资本和技术力量的支配下,西方话语不断“入侵”欠发达国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引入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话语,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代表先进技术的西方学术话语几乎“攻陷”商界、学界甚至大学讲堂。西方话语的大行其道推动我国逐步形成文化多种样态并存的格局,从社会发展的视野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也应实行多样化,恰恰相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思想必须实行一元化,即一元指导,这同样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其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都是一元主导并且只能一元主导,而主导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拥有话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的根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才能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原则问题。它要求在宣传和传播中,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原则性和理论性的问题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指导与坚持文化样态多元并存不仅不相悖,而且二者共存于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统一体中,因为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中,不仅有起着领导、规范、引领其他文化的主导话语,还应有其他处在被规范、被引领的文化话语,以体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性起着支配作用。要构建有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元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主导决定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但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同多种社会思潮进行平等对话,对多种社会思潮保持尊重与宽容。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性正是在与世界多元话语的对话中才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与多元话语进行交流和碰撞,马克思主义话语可不断汲取其他话语的积极因素,丰富自身的话语体系,提升自身话语的生命力。如果只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允许其他社会思潮的存在,那么这种主导性就会显得僵硬,容易形成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就要实现二者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主导地位,又要积极引导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08.
[2] 丁军,杜宝玲.苏联解体给俄国死带来的消极后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78-82.
[3] 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汝绪华.话语权观的流派探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1):19-23.
[5] 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8.
[6]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46.
[7] 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6.
[8]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刘蓉】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YUAN Fa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n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such as, too much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has been ignored; the academic feature of Marxism has been weaken because of the ideological feature of Marxism; the academic feature of western discourse power has negated the academic feature of Marxism; Marxism theory is too much stressed but Marxism practice is neglected; the dialogues of Multi-culture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one unified guidance. We should study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by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Marxis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re are five parts: we should pay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he same attention;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s a unity of the feature of ideology and academic; its right and power should be unified;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be mutually focused; its one-unified guidance and multi-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Key words:Marxism; discourse power; dialectical unity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1-0026-06
收稿日期:2016-05-05
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反思与重建——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研究(1091—23215019)
作者简介:袁方(1969—),女,江苏泰兴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研究。
【政治与哲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