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对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2016-03-16陈霞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陈霞(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和合文化对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陈霞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是其思想精髓,尊重差异、包容和合、永续发展是其时代价值。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与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和合文化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和合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启示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千百年来绵延发展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对中国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合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理念,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哲学,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一、我国和合文化及其思想精髓
(一)和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与金文。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至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连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为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孔子的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儒家学派之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皆以“和”为价值标准。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向,阴阳的相互碰撞、调和与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仲学派将和合并举,《管子集校》第八中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意为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人民就和合,和合所以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1]。至秦汉时期,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其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史,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之精髓。
(二)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是和合文化的精神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周易·乾卦·文言》中指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讲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意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人三者间的和谐。北宋哲学家张载,被国学大师季羡林誉为“宣扬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深刻最鲜明的代表”。他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自然和宇宙,并与之浑然一体;人民百姓皆为我同胞,万物皆为我同类;应以仁爱相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提倡人与万物、自然应和谐共生,均衡发展。其次,“和而不同”思想是和合文化的本质体现。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为君子能接受不同意见而获得和谐;小人只认同相同意见,而排斥不同意见,故得不到和谐。孔子深刻阐述了“和”与“同”的区别,将其视作处理客观事物的标准,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既要承认差异,又要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2]。第三,“和实生物”思想。“和”是中国古代对“整体”的理解和概括,“和实”是为了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融合过程;“生物”是指通过“和”可以产生比以前更丰富、更优质的新事物。“和实生物”承认并强调差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张差异和斗争必须保持或限制在可以调解的阈限之内,斗争受和谐、协同的统摄,斗争的目的和结果应当是达到更高一致的平和与协调[3]。以此循环往复,产生新的事物,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我国和合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角度,将生态文明视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类型;从社会文明的角度入手,将生态文明视作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社会文明要素;将生态文明视为一种社会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如果从我国和合文化视角去认知,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讲,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生产与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在享受高物质文明带来的愉悦之时也同样备受生态危害带来的困扰。人类过度改造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已使地球遭受重创,如何正确对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哲学话题。而和合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给出了最具生态伦理价值的回答。季羡林先生在其“天人合一”新解中提到,挽救这一危机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善向恶,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这为当今人们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伦理视角。
其次,从实践层面来讲,人类必须具备“和而不同”思想,才能客观地看待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而非一味索取,肆意破坏。人类必须在科学地分析和把握自然规律之上,通过对自然界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积极影响和实际效益。
第三,人类必须运用“和实生物”思维,承认不同事物之差异,在设法维持现有社会和平发展之下,必要时进行革新突破,以求新的社会进步。张立文教授也在《和合与对话》中指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新事物是指对立统一事物新的平衡状态与和谐状态,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我国在2007年,“生态文明”第一次被写进中央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专辟一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迈向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其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5],要求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样的讲话精神为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和合文化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
中华和合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和合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和合文化又体现出强大的融合精神,既承认不同事物间的客观差异,又能调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之有机地合为一体,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与新事物的产生。因此,可以充分借鉴和合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更多地从生态伦理层面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能力与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价值取向。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意在告诫世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应顺应天意,否则伤害自然必将伤害人类本身。而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恩格斯曾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按照“天人合一”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摈弃征服掠夺自然的非理性行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续发展状态[6]。同时,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国家和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遵循“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差异、矛盾、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体,不同事物、相反方面的存在及其相互激荡、和合演化才构成了无限丰富多样、永恒发展的世界。因此,“和而不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与状态[7]。在笔者看来,“和而不同”就是要求人们尊重个体差异,正确对待矛盾冲突,包容和合。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只有人与人之间和合,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合。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一是要重视个体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和谐。前面提到了人与人的和谐之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而人作为社会的肌理细胞,其自身的发展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子。季羡林先生曾说:“和谐社会,除了要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每个社会成员在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应该使自己保持一种和谐、和顺的状态。和以处众、内和外顺,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要倡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建立生态产业结构,采用生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建美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三是要推动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与监督管理。政府应在加快生态文明化进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生态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只有将“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并反观到每个人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使人们正确对待客观差异与矛盾冲突,包容和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三)遵循“和实生物”的思想,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和谐则万物生长繁衍,如果完全一致,则无法发展延续。放在当今生态文明视域下,则突出融合、创新、发展之意。事物的发展绝不是前后割裂的,必然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和实生物”即以“生”的方式将世界由旧系统向新系统过渡,在自然演变的进程中,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冲突融合,实现新旧交替,促进社会发展。这为人们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价值启示。一是伸张环境正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将污染环境的企业和有毒垃圾等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使得他们本国的生态危机有所缓解,但却加剧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球范围形成共识,而不应由西方发达国家占尽先机,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应对不发达及发展中国家讲正义,共享地球资源,共同保护开发,共同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篇章。二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与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社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必须遵照“和实生物”思想,重视环境保护与有序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倡导人们在生活中绿色消费,杜绝浪费;倡导人们传播绿色文化,增强生态意识;完善环保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促进“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建设绿色社区,在社区的设计、消费与管理中贯穿绿色理念,让社区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有益人们身心健康之作用;同时,又能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8]。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和合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折射出中国历代先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智慧。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永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正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历史必然选择。和合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中国古老文化与当代人类文明交相辉映、包容和合的过程,必将对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与实现民族永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1996(1-2):44.
[2]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1997(6):67-68.
[3]刘长林.“和实生物”与中国文化的未来[J].孔子研究,1996(9):95.
[4]陈岱云,李龙.生态文明建设时人类社会的自我拯救[J].山东社会科学,2014(2):100.
[5]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
[6]姚炎祥.“和·和合·和谐”之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1.
[7]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29.
[8]郭永龙,武强.绿色社区的理念及其创建[J].环境保护,2002(9):38.
(编辑:徐永生)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Harmony Culture for China’s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Xia
(School of Tourism,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A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rmony Culture embodies such essential concepts as "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nature and humanity" , "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and " vitality from harmony " while respecting differences, being inclusive and harmonious and developing sustainably are its new epoch-imposed valu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nce a new stag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beautiful 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well-being and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Harmony Culture for China’s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clude following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concepts by respecting, complying with and loving nature to improv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Harmony Cul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value implication
作者简介:陈霞(1980—),女,江苏靖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2400450016)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6)01-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