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造物特征
——论岣嵝峰佛教石刻艺术
2016-03-16刘东立
刘东立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清早期造物特征
——论岣嵝峰佛教石刻艺术
刘东立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摘要:石刻艺术是人类遵循现实社会生活及精神面貌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岣嵝石刻包涵着清初期宗教、民俗文化成份,用外在的造型艺术颂诵和表现其精神内诣,同时呈现人类自身存在的艺术天性。本文运用社会伦理、宗法、美学的规律,分析视觉感官语言与文脉传承,提炼清初期造物艺术特征。通过对岣嵝石刻艺术与宗教、民俗文化及当时人们对宗教精神的期望和需求作一番探讨,阐述造型、图像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对当今设计艺术的启示,倡导东方地域艺术元素符号,以打造有中国精神特质和个性的造型设计艺术为契机。
关键词:瑞丽吉祥元素;雕刻手法;审美取向;文人意趣
一、岣嵝石刻艺术感应概说
岣嵝石刻艺术遗址座落于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正当佛教临济宗鼎盛阶段,此阶段又是临济宗独步佛坛的时代,禅宗北来引发浩大礼佛运动,并流传极多的灵性禅意故事,出现佛教五叶一花的盛况,至今在民间仍保留那个时代留下来拜佛的生活痕迹。二百多年间,因兵灾及政治浩劫导致原有庙宇道场损毁,仅遗留三、四十处佛教墓址和碑额雕品,散布于山野之中。笔者通过田野现场考察,发现石刻作品蕴藏着丰富史料和艺术信息、因年代久远而产生文化隔层中的互补审美情趣,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清早期具有精湛石刻制作技术。它在艺术上追求瑞丽秀美,同时凸现当时社会群体精神状态和情感。这些收集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我们研究清代审美取向、造物特征、临济宗历史提供了依据。石刻作品内容涉及广泛,大部分关联教旨释义、诗歌颂诵及教化内容,也有一部分渗入道教思想和地域民俗文化,清代初期兴起的文人文化占据重要比例,优雅逸致文化提携整体艺术品格,起到了精神骨架作用。
就石刻雕品技术特征而言,清代初期都保持雕工精美、细腻出活的共性,制作手法上讲究方中求圆,造型自然而有韵律感,南北各家都有自我完善的制作方法,尽管传承取向异同,但大体上遵循雕琢有层次,绮丽中求变化。如果与同时代家具比较,手法上没有明显差距,但取与舍的量感上存在区别,木制品可采用多层镂雕,甚至玩空空对套的技法,清式家具一直出现众多繁缛图案,原因在于攀附瑞丽、祈福元素太多,相应忽视应用功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造物必须做到使用功能、表层装饰高度统一,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法则,因此华藻雕饰的作风导致穷工而不过,此是学术界对清样式的普遍认识和看法。石刻艺术由于坚硬材质限制了雕琢任意发挥,唯有率性就材,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如大面积空白、主体图案圆雕、图案底板粗砺处理等等。注重石雕凹凸形态而厚薄分明、飞禽灵草设定于最佳精神状态是清代石刻另一个共同特征。传统文化中有关精气神方面的理念渗透入骨,欣赏自然景物时总有为之一振的定格,认为是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如鲜花盛开、飞禽婉啭回首等富有诗情画意景象。文人意趣的渗入体现于细节的处理,是逸致审美最佳衡器,造型中的开放与收敛、疏朗与繁荣相互约束,以体验的心态构成趣味图像,恰好文人式审度给予造物适度指导性。自清早期以来,大批文人积极参与各行业造物实践,遂渐促使产品出现文人画手笔痕迹,如四君子、岁寒三友等题材,形简意骇而有个性特点,花鸟、山水中的情趣及诗歌隽永颂诵提携造物艺术格调。此类造物理念组成与工匠精神联席,并兼顾多种流行文化元素所形成风格连绵延续变化,我们可以觉察到细微奥秘。从整体上分析,清早期造物有一条潜在的文化脉络,但后期随工业革命的来临而渐渐消退。
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论述家具普遍存在病态时认为弱靡是症状之一,认为造型结实简约能够很好传递形状的视觉感知,伸张、曲变,大小变化能得到有效传达。其次是雕琢附着其表,传达瑞丽吉祥等时代信息,只能达到遣兴、心怡等等多种内在追求满足,若将使用功能置之以外,全面繁琐雕琢以体现好大喜功心态,炫耀自我恰恰裸露造物弊端,以物召唤尊卑礼教或有意砍伐实用功能的用意,常常会失去造物在空间中的视觉冲击力度和舒适度。应用方面的造物必定涉及到设计人性化诸多因素,如结构、比例是否合理,顺畅性、个性风貌是否统一等等。不可否认,某个时期、某个阶段都会呈现审美趣味,明清时期除了工匠制作技术传承外,社会流行文化是其重要因素和载体,反映当时社会群体环境心理和祈求而决定造物审美取材,自清代以来,祈福沾喜心理占踞上峰,因而开辟一个文玩风尚,热衷于工雕细刻工艺技术,以各类花藻灵兽作为设计元素,并扩散到各行业产品上表层装着。岣嵝石刻是清早期造物中的一个异数,首先是两个必然存在的、难已弃去的条件:一是硬性脆质材料,技术制作上不得不从简,以少胜多的方式来周全造物完美;二是无需过多考虑应用功能尺度,唯求视觉感官上的谐调和室外筑构合理,尺度和量感相应增大,以致承优从简从清式弱靡中脱颖而出。
任何门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非无本之源,离不开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状态,宗教的发展也是如此。它与官家支持与否有极大联系,若能维系社会稳定,具备安邦兴旺等良好条件,必将是一场宗教盛会,临济宗的发达即是一个见证。自满清入关,在文化艺术上出现满汉民族审美大融合,特别是以满清为代表的皇家倡导的审美取向成为风向座标,遂渐改变明朝单一绚丽风尚。岣嵝石刻艺术产生于临济宗兴起之时,题材内容包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又揉合道教中长生不老、仙境妙界等理想信念,制造一个无比美妙的极乐境界,诱发教化、颂诵、纪念作用,通过石刻形象、诗歌偈句达到视觉直观、诗文想象的感唤效益。
岣嵝石刻艺术主要体现清早期流行的两种文化思维:一是对瑞丽吉祥寓意性文化的推崇,它绵延近两百年,波及并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其二是文人意趣渗入,透露对幽僻、物趣静思,体现安好自乐的理念境界。两种文化思维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变幻而民众饱受战争灾难,祈求平安富足变成常态。另外清早期社会环璄是一个特殊时期,很多汉族读书人问政不能,处处受异族的压制,唯有寄情山水诗歌和艺术。另外大批明朝遗民、皇室后裔遁入空门,满腹经纶的前半生归宿于静纳无为世界中。因此,清早期的文化艺术浸入了优雅逸气、空闲僻静情致、乞求吉祥平安的特质,故佛教中教义恰好迎合民众意愿。
二、临济宗渊源及视觉传达分析
岣嵝石刻在视觉感官上具有强烈感染力,保持清早期器型敦厚秀美特征,剔去明代时期纤细枝展造型,以比例适度为造物要素,不作无节制伸张变化,保持石质材料团状块形状。视觉上更为整体简练,体量感处于造型语言首位,纹饰缛设作为重要装饰手段。经营位置和布白上,有如传统白描手法,以中央图型为主,周围以肌理作填充,转角处圆敦自然饰以阴线勒界,四级组石塔层形状有变化,六边形的石塔竹节嵌角,立面微隆曲变,此种艺术处理手法与清早期玉器制作殊同归途,精美程度优于晚清,达到上乘工艺水平。
石刻艺术中构思、手法多样化,有较好亮点和巧妙之处。本土工匠们的奇思妙想来源于自由状态之下的创作,其中代表性作品有鱼化龙造型。鱼化龙本是中国科举文化中的吉兆物,因适应当时祈福社会心理被广泛用于造物装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时尚美好母题。鱼化龙在细节处理上颇具匠心,龙头刻划细腻,鱼身及鳍部采用交叉方格线填充,类似新石器时期庙底沟纹饰,朴实而快捷的方式体现民间艺人犀利去繁的创造手法。时空交错手法主要体现于龙、鱼造型于一体,吐出水沫变成连贯的缠枝花而打破了单一时空程序,成功表达传诵中的神话故事。清代金石学、考证学及世俗言情小说的兴起,各类因素集聚体现在石刻艺术上,如捧桃稚猴若有所思、偷吃葡萄的老鼠倒挂悬走等文学描写情结,类似《山海经》中景观给人丰富想象。
上述鱼化龙呈S线造型,神态上达到最佳状态,充分表达了欢天喜地或热情洋溢的情感,这与传统喜庆文化有关。人们在生活中求字意、吉语、图案隐藏祈福含义等,可见当时人们的情感祈求,凸现了清早期流行文化特征。又如“神鼠”题材在民间广泛流行,至民国时期仍然可以从齐白石水墨画中窥见传承和延续。此种经久不衰、流传在民间有关“鼠咬开天”、“老鼠嫁女”等等故事,寓意民间对灵鼠的崇拜,袪灾纳吉、子孙旺盛的美好愿望。石刻中的“老鼠偷吃葡萄”也是是清早期流行的题材之一,图像在比例、面积分割上极具理性化,通过不同形态交叉构造组成团状图案。重情趣而非繁缛堆积,是岣嵝石刻的重要特征,虽然无皇家富丽典雅之气,但多了一份亲近感。
岣嵝石刻艺术手法上以圆雕、浮雕、阴阳线刻为主,线型、肌理组合有序,从整体上仍遵循石材体块进行雕琢,重点或中央位置视觉突出,细部构造衔接清晰明朗,擅长借助阴阳勾线体现结构凹凸,曲面造型有层次变化。自汉代以来,石刻艺术沿袭用线特征,造物求韵律兼写意,但此个时代已摈弃过去两个特征,即造型圆浑厚实和流畅用线,却多了一份精致视觉感。由于两个时代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追求的精神旨意完全不一样,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与南阳汉画像石主要体现神、人、自然的力量和神秘冥想,清早期则建立在吉祥祈福文化基础之上,因此石刻中出现大量飞禽瑞兽、灵草花卉。汉石刻深沉雄大而具有力度,清早期石刻瑞丽通情,流露高士和文人情结,精致制作手法体现造型语言周全。
岣嵝石刻大部分散落于山野南面,依坡而建,与庙宇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区域中有亮点的人文景观,对于佛教教化、瞻仰先祖有一定作用,烘托教宗高洁、功德圆满等情愫。从历代佛教发展史上分析,政治环境、宗教意念及民间习俗三大条件影响派生宗教艺术,岣嵝石刻在风格面貌上具有时代烙印。此中题材与丰富,能够给观者至深印象,笔者感叹于石刻艺术在农耕文化时代的求精精神、文人式的自我表白,艺术造诣高于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墓葬石刻作品。通过作品分析和论述,解读清早期的造物优秀品质和独特审美特征的意义在于泓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设计艺术创新提供脉络和思路。
岣嵝石刻形成的重要前提是临济宗的崛起,这也是一场佛教新生运动,由于具备优秀潜质而脱颖而出。临济宗最初是禅宗五家之一、流传时间最长的佛教宗派,因发源于河北临济院,故后来遂称之为临济宗。此宗有喝道棒打辛辣教风,提倡顿悟,据记载义玄禅师“常赞大愚”,曾受数杖而大悟。岣嵝石刻上有“优昙长棒日,觉树益参天”、“真狮子”等楹联颂诵,是临济中人以自信自为而独步禅林的真实写照。临济宗因不断变革和创新得以长时间延维宗系生命,以反对因袭传统教风而成为当时禅宗最为突出的主流。
石刻艺术以石刻楹联、偈语、围合式碑塔、围栏雕刻石板等形式构筑,形成清早期石制墓葬形制。石制牌楼建筑是清代通用形式,构造上采用横梁与立柱的榫卯结合,与南阳汉墓、龙门石窟的毗邻寺均有类同结构,有高大挺拨印象,适合岣嵝坡地筑造。至明清时期已无大规模造像运动,小范围内流行精美石刻艺术,石刻遗址均保持独立完整,以照壁式的碑坊、组合式石塔、栏干式围合形式组合,为参观、纪念、教化提供良好环境氛围。
三、石刻艺术对当今设计的启示
清早期石刻艺术经历岁月积累和沉淀,已形成清晰文化脉络,影响和启迪后来文化艺术,是一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绮丽之风、瑞丽吉祥元素均为现代中国设计难已舍去的文脉,以合理拿来、取舍积极态度适应具体国情需求,融合、吸收是当今艺术设计发展途径之一,对于东西方艺术需通过释解、接纳、消化、创新等途径,达到更高艺术境界。
清早期石刻艺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丰富的文化底蕴,代表农耕文明之下的工匠水准和精神面貌,如果与民国初期工业革命兴起相比较,其形式手法和品格具有优越性,凸现独到、隽永艺术造诣。笔者研究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清早期充沛的审美情趣和求精精神,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精髓认识、开拓设计视野、为择取设计路径提供借鉴和学习、创造有个性的中国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晓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2]高玉春.临济宗研究十五题[J].高校社科动态,2008(8).
[3]张永权.康县清代石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J].美术观察,2013(9).
On Features of Creation in Early Qing Dynasty——On Art of Buddhist Stone Inscription in Gou Lou Peak
LIU Dong-li
(College of Fine Art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Abstract:The art of stone inscription is a kind of art form which produced by human being's following to reality social life and needs of spirit.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Gou Lou Peak includes the elements of religious and folk cul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It used the external plastic arts to praise and performance its spirit connotation while rendering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he human being itself.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isual sens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efined the art features of the creation by using the social ethics,religious,aesthetic laws.The paper,through discussing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art and religion,folk culture and the expectation and demands of the people to the spirit of religion,elaborated the meaning of the creation and image itself existed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oday's design art.The paper advocates the eastern regional artistic elemental symbol to create design art with Chinese spirit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Ruili lucky elements;carving techniques;aesthetic orientation;literary interest
收稿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明清佛教石刻艺术研究”(2012D47)。
作者简介:刘东立(1964—),男,湖南衡阳人,讲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2-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