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纪录片的存在形态与审美取向
2015-11-30闫伟娜
闫伟娜
摘要:在纪录片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传播媒介历经电影、电视再到网络的不断演化,催生出不同形态的纪录片类型,新媒体纪录片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前新媒体纪录片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网站自制纪录片、商业定制微纪录片和用户原创纪录片UGC。新媒体纪录片在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话语的商业性与精英性,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底层话语叙述的人文性与草根性,这两方面的审关维度在新媒体的发展语境下又呈现出趋近性,表现为个体创作与大众文化消费之间的链接。
关键词:电影艺术;新媒体纪录片;存在形态;审美取向;网站自制纪录片;商业定制微纪录片;用户原创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26-03
一般认为,1922年“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问世标志着纪录片的诞生。在纪录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传播媒介历经电影到电视再到网络的不断演化,并催生出不同形态的纪录片类型,新媒体纪录片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媒介工具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决定媒介内容的生产,以及媒介受众的选择。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将纪录片划分为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以网络、手机、移动数字终端、触媒等新媒体技术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纪录片较之传统纪录片而言并非单纯的传播平台的更换,更重要的是其创作内容、创作群体和受众人群的变化,进而在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话语的商业性与精英性,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底层话语叙述的人文性与草根性,这两方面的审美维度在新媒体的发展语境下又呈现出趋近性,表现为个体创作与大众文化消费之间的链接。
一、新媒体纪录片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形成了以体制内电视台为中心的传统产制格局,《纪录片编辑室》《纪实》《影像志》等品牌栏目也一度成为国产纪录片纪实书写的重要载体。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的加深,电视台逐渐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化道路,市场成为衡量节目和电视台水平的重要因素,收视率为王已经成为栏目发展的“不二法则”。在电视剧、真人秀、谈话节目和各类婚恋交友节目的合力挤压下,昔日风光无限的“荧屏贵族”遭遇末位淘汰,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的纪录片创作播出遭遇瓶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一语道破了这种现象:将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标准,如同削足适履,让纪录片陷入了投入低、收视率低、再投入更低的恶性循环当中。为繁荣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新世纪以来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的关于纪录片发展的第一个正式纲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纪录片发展提上国家议程,并直接推动了新媒体与纪录片的跨越式发展。随后,以搜狐高清纪录片频道开播为标志,新媒体纪录片应运而生。
新媒体纪录片是指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和发布途径的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类型的一种,它在创作手法等方面延续了一些传统纪录片的特质,但也因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具备了自身的独特属性。首先,观赏方式的自主性与非线性。传统纪录片在院线和电视媒介上的播放是线性的,作为“魔弹靶子”的受众只能在规定时间内被动接受“把关人”允许播放的影像内容,而新媒体纪录片的观赏则不受播出时段与线性播放的限制,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时段与观看内容,实现了观赏的自主性与非线性。其次,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二为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受众不再单纯以消费者的身份存在,由于摄录设备的平民化和新媒体更加开放自由的媒介平台,使得受众在消费纪录片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行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再次是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新媒体纪录片需要受众点击鼠标、选择观看的文本顺序来实现互动观看,但是这种互动又不完全是点击鼠标这么简单,正如《监狱山谷》的创作者亚历山大·布拉舍所说,“互动性是非常具有情感化的体验,在最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将要讲述的故事,以及我们如何去讲述这个故事。”学者理查德认为,“使用者可以创建内容已经成了互动性的核心。”并根据现有的新媒体纪录片提出了消费者式互动、处理者式互动和生产者式互动等三种用户参与互动性模式。最后,新媒体纪录片独特的消费模式影响了传统纪录片的生产制作理念。与传统纪录片“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不同,“点对点”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受众,实现了纪录片的个性化传播。而微博营销、话题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方式也将传统的“以媒介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升级为“以受众为中心”,传播与消费模式的更新对传统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营销等环节都产生促变,越来越多的传统纪录片开始重视新媒体营销和网络首发,《舌尖上的中国》和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就是新媒体营销最典型的实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将新媒体视为一种相对性和历时性的概念,一方面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另一方面新旧媒体之间并不存在取代更迭的关系,而是融合发展与相互依存,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融合发展与共生关系。
二、新媒体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存在形态
审视艺术形态和媒介本体的关联时我们可以发现,媒介不仅是信息、工具和平台,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融入其结果并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价值的诞生,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电影和电视。就纪录片而言,在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过渡的发展过程中也催生出新的纪录片类型即新媒体纪录片,而新媒体纪录片区别于传统媒体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商业性、定制性和草根性,这也分别对应着新媒体纪录片狭义上的三种主要形态:网站自制纪录片,商业定制纪录片和用户原创纪录片UGC。
(一)网站自制纪录片
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表明:商业与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播需求曲线的主体部分,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冷门的那些产品,即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边缘化的、非主流的、个性化的传播产品积累起来也能产生与畅销品同样的销售业绩在长尾理论的激励下,视频网站早在2008年就开始与纪录片联娴,但是早期的良友纪录网、奥视纪录片网、搜狐视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主要依托传统媒体的纪录片资源,如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依托央视强大的纪录片资源,拥有众多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的独家网络视频版权;搜孤视频纪录片频道与BBC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上海纪实频道、旅游卫视、深圳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和制作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依托传统媒体的纪录片资源实现了纪录片的新媒体跨越,但是伴随着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各类纪录片门户网站的涌现,“同质化”现象严重成为阻碍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视频网站的独特性、品牌性成为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二)商业定制微纪录片
商业定制微纪录片是由视频网站或影视制作公司专门为广告客户量身定做的纪录片,通常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如2011年爱奇艺与荣威汽车共同推出的大型商业定制纪录片《梦回滇缅》,在讲述云南抗战历史的同时将荣威W5品牌隐形植入,尽管片中并未明确提及荣威W5产品,但是“丈量960万平方公里”的活动让观众对其有了深入接触,并对其品牌精神有所领悟。
(三)用户原创纪录片(UGC)
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缩写,是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的全新视频生产方式,它使视频用户的观赏行为由单向下载进化成上传和下载的双向并行,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上传至视频网站并与其它用户分享。尽管较之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而言在创作条件和创作经验等方面均处劣势,但是借助网民庞大的基数优势UGC纪录片能够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知名度,也更容易一炮而红。国外的YouTube、MySpace等视频网站以及国内的土豆网、优酷网等都是UGC生产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三、新媒体纪录片审美取向的理性思辨——商业与人文、精英与草根的两极并立
以上三种重要的新媒体纪录片形态与传统纪录片共同勾勒出我国当前纪录片的发展版图,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播映渠道和平台,它更催生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纪录片在新媒体领域大有可为,却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从内容和质量层面来看,当下存在的新媒体纪录片形态存在两级分化,一方面网站自制纪录片和商业定制微纪录片以质取胜,强调以高画质、高品质的纪录片为内容核心,并在版权领域展开竞争;而另一方面,用户原创纪录片UGC的片源质量良莠不齐,作品内容、画面质量、作品版权都得不到保障,但却较网站自制纪录片更现实、更关注民生。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新媒体纪录片的商业性成为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底层话语,新媒体纪录片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纪录片人文性与草根性的彰显。于是,商业与人文、精英与草根的并立就成为当前新媒体纪录片审美维度上的两极化体现。
(一)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新媒体纪录片的商业性与精英性
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是文化商品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掘出来的产物。文化商品存在的前提是文化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文化商品化是指“对文化的大规模制造与销售”。纪录片作为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选择的合力推动下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而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媒体纪录片在诞生之初就以一种文化商品的形态存在,在文化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商业性。张同道曾做过这样的表述:在市场化的要求下,以消费型纪录片为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想要发展就必须生产出符合市场理念和模式的“商品”,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和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纪录片不再是个人意识的体现,而是越来越趋向于工业产品。在新媒体纪录片的三种重要形态中,非专业制作机构的原创内容对网民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而网站自制纪录片尤其是高品质纪录片是非常重要的盈利内容,这是由纪录片受众的精英性决定的。
(二)作为一种底层话语:新媒体纪录片的人文性与草根性
中国纪录片底层话语的萌芽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运动,独立纪录片作为体制内主流纪录片的补充将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呈现于镜头面前,于是,纪录片的内容主体由国家、民族、大江大河的集中表达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文方向发展,下岗职工、农民、边缘人群开始出现在纪录片中,并作为一种底层形象参与时代和社会的记录。然而,从新纪录运动主将们的身份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底层话语的表达是由体制外的“精英人群”来完成的,这里的底层是打上马赛克的“精英式”的底层。伴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影像创作设备的普及,原有的封闭影像话语权开始被打破,个人记录与表达成为一种潮流,真正的底层话语权开始表达与彰显,尤其是用户原创纪录片UGC的出现,使大量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阶层的个人影像作品有了播出放映的平台,草根话语的表达与大众文化的诉求成为新媒体纪录片商业化生产之外的必要补充,尤其是与公共性质的现实议题相关的UGC作品。
四、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的价值取向趋近
就当前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而言,商业性与精英性、人文性与草根性又有不断融合趋近的发展趋势。强调商业性的网站自制纪录片和商业定制微纪录片开始不断向表达底层话语的UGC纪录片取材,借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提升自身的商业价值,尤其是以公共性质的现实议题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而用户原创纪录片UGC也开始逐渐脱离其碎片化、粗糙化的创作水准,向着PGC(专业内容生产)的模式迈进。于是我们欣喜的看到,用户原创纪录片的水平不断提升,甚至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官方UGC用户开始出现。互联网时代独立制作的主体泛化和专业化发展无疑将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走向,新媒体纪录片将逐渐摆脱低端、业余、恶搞的不良形象,以一种反省的姿态将个体或群体的影像创作与大众文化消费相结合,并在商业性和人文性的枘凿中寻求平衡。从受众的层面来看,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大趋势下,草根阶层与精英人群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呈现出“草根的精英化”趋势,这使新媒体纪录片市场存在进一步繁荣的可能,新媒体纪录片的存在形态或将进一步丰富多样,与此同时也为新媒体纪录片版权市场的规范化提出巨大考验。
总之,新媒体纪录片商业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新媒体纪录片版权的规范化发展、新媒体纪录片与传统媒体纪录片的融合共生等问题都将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责任编辑:帅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