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夫之的士人精神与风流思想

2016-06-14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王夫之

陈 杨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论王夫之的士人精神与风流思想

陈杨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摘要:“士”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与礼乐传统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生活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坚持士人精神,坚持维护民族尊严,树立道德自我,坚贞不渝、老而弥笃。王夫之的士人精神主要表现为: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的风流思想深深影响了湖湘大地,也影响了王夫之,这主要体现在他狂狷型的精神气质上。在他身上不仅体现着锐意进取、积极奋斗、敢想敢做的狂者精神,同时也有着率真洒脱、淡泊自持的狷者意志。

关键词:王夫之;士人精神;风流思想

“士”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对于“士”这一称谓,不少学者有过论述。《礼记·学记》郑玄注:“士,学士也。”刘向《说苑·修文》认为:“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班固《汉书·食货志》载:“学以居位曰士。”《公羊传·成公元年》何休注:“古者有四民:一曰德能居位曰士。”《国语·齐语》韦昭注:“士,讲学道艺者。”可见,“士”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专指有道德修养、有专门知识和突出能力的读书人。士人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不但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士人一方面是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礼乐传统的维护者。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目标。《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士人精神。

王夫之生活的时代在中国17世纪的明清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转折时期。王夫之的一生,经历了“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轨的大动荡,但是王夫之坚持士人精神,坚持维护民族尊严、树立道德自我,坚贞不渝、老而弥笃。笔者以为,王夫之的士人精神主要表现为: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

1.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思想。王夫之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一生就是为抗清复明而斗争的一生。他终身“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刘越石,即刘琨,身处“五胡乱华”时代,却胸怀恢复中原之志。王夫之生于明末清初,身处明清易代之时,他投身激流,以实际行动对抗满族贵族的入侵,他先是于1646年向湖北巡抚章旷上书,争取抗清力量的团结。虽然谏言并未被采纳,却也表明了他的一片爱国之心。身为一介书生,他还投笔从戎,积极组织武装力量,于1648年10月在家乡举兵抗清。事败后投奔南明政权,以图反清复明。在桂林就任行人司行人期间,他仍希望凭借自己的谏言消除党争,制止分裂,团结抗清,三次冒死弹劾党人,挽救民族危亡。在抗清形势急转直下、万般无奈之际,他避居偏僻山野,尽管生活艰苦,他仍坚持斗争。他深入思考总结历代王朝盛衰的经验教训,寻求民族复兴之良策,并以著述为武器,通过阐发爱国主义思想来鼓舞和教育人民。他认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和个人利益。正如他所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则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①他认为“夷夏之防”、“天下之大防”中首要之防,是“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而“君臣之义”是“一时之义”,比起“夷夏之防”来说,这是私义,“私者轻矣”。如果在民族危机存亡之秋还死抱着“君臣之义”不放,愚忠于某个皇帝或王朝,那是“执一时废千古”,“执一人废天下”,这是违反“义”的总原则的。因此王夫之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皇位可以“禅”,也可以“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革”,但“不可使异类间之”。②这种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认识,在当时应该说是相当超前而可贵的。

2.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王夫之坚持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治学凸显经邦济世的实用特色。其长子王攽在《大行府君行述》中指出,其父船山先生“慨明统之坠也,自正、嘉以降,世教早衰,因以发明正学为己事。”③王夫之在《自题墓石》中也写道:“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在他看来,所谓“正学”就是“张子之学”,亦即张载(横渠)的学说,它才是真正的“往圣之传”。在宋明道学中,程朱理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而张载之学则被视为“儒学异端”。然而,后者以《易》为宗,而朱熹“以《易》为占巫之书”,视往圣之学为“小技”,把人心引向了邪路。有鉴于此,船山自称“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对空疏无用的程朱理学展开了批判,同时为有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提供“经邦济世”的实学。

船山之学以史为归,凸现了经邦济世的风格,正如梁启超所说,“他有他的一贯精神,借史事来发表。他有他的特别眼光,立论往往迥异流俗。”④船山强调以史为鉴,并且写了不少的史论著作。他认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⑤他认为,真正的史书就要反应经世之大略,起到经邦济世的实际作用。

3.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夫之承认而且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王夫之的一生,有过很多的人生低谷和逆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丝希望,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反抗满清贵族入侵的民族战争失败之后,他长期隐居荒山,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坚持斗争。他“窜身瑶峒,绝迹人间;席棘饴荼,声影不出林莽”;含辛茹苦,埋头著书40年。确实做到了“历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则不为世所颠倒而可与立矣。”⑥综观其一生,“自强不息”成为船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虽然他为之努力奋斗的反清复明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泡影,但是他却创立了一个以唯物主义为基石,以辩证法为灵魂,以自强不息为重要特征,以民族至上为核心内容的空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4.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是王夫之自题画像的中堂联。前一句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详尽的研读、评注和创新;后一句的意思是明朝的灭亡虽然使自己心灰意冷,但是自己并不惧怕清政府的压迫。这两句诗体现了王夫之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王夫之身处“天崩地解”的时代,汉民族正遭受空前的劫难,而民族危机又源自政治危机。因此,他敏锐地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行更新。王夫之博览群书,精研经史子集,知识渊博,为全面系统地清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他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卓然不惑”的眼光为其创新提供了文化积累和批判的武器。此外,王夫之善于吸取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如格致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吸收利用科学知识,追求科学精神,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是王夫之创新的不竭动力。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在哲学、史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别开生面的理论创新;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也进行了清理,作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建树;在文艺美学方面,以其对个人的情感、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珍视而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

冯友兰在《论风流》一文中说:“风流是一种人格美”。中国人是亚洲风流思想的鼻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原则,把个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作为最终的追求。历史上,风流总是让人和魏晋风度联系在一起,而魏晋风度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现象。以“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的风流思想深深影响了湖湘大地。湖湘士人继承了“南蛮”、“楚狂”的禀赋,具有着狂狷的气质,他们狂放不羁,敢想敢做,敢于挑战权威和流俗;同时他们又率真洒脱,他们的人生道路、意志、志向也包含着淡泊自持的一面。这种思想和行为也深深影响了王夫之,这主要体现在他狂狷型的精神气质上。

在汉语词义中,“狂”是一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狂的解释是:“狂妄;猛烈;疯狂;纵情地、无拘束地。”⑦由此看来,“狂”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但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文士之狂却备受赞誉,那些敢于蔑视世俗,彰显自我的狂士精神因独具审美价值而备受推崇。狂是中国士人的一个重要精神传统,一向为儒家所推崇。狂士一词就出自于儒家经典。《论语·子路》记载:“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⑧在孔子看来,如果交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朋友,退而求其次,那一定要和狂人和狷介之人交朋友,因为狂人一意向前,锐意进取;狷介之人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会做坏事。“狂”作为一种人格品质,仅次于儒家理想的“中行”品格,受到了孔子的赞誉,也体现了儒家对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执著追求。

王夫之也从正面意义上肯定了狂狷型人格。他说:“圣人乐与天下共进于道,而其施教也,有所取,有所弃。其所弃者,流俗之所推许;其所取者,流俗之所疑忌。故自明其志曰:天下之流俗成乎习尚,而君子之取舍必在性情。……而我以性情谅之,断然与之而无疑也,则狂狷是已。”⑨狂狷是君子在与流俗对立时所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圣人在施行教化的过程中会有所取舍,而这一取舍则是由其性情所决定的。王夫之充分肯定了狂狷型的人格,并认为狂狷型人格是君子性情的自然流露和呈现。在王夫之的一生中,无论是奋起抗清、投笔从戎的军事斗争,还是刻苦著书、学术进取的文化活动,他均能表现出一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敢想敢做的狂者气象。所以,王夫之对狂狷型人格自然会表现出一种由衷的赞赏。

王夫之不仅在思想上赞同、肯定狂狷型人格,而且身体力行,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狂狷型的精神气质。王夫之锐意进取、积极奋斗、敢想敢做的狂者精神主要体现在当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民族危机时,他能挺身而出,毅然投身抗清复明斗争的第一线。在艰难困苦、残酷卓绝的困境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的狂者精神。他的诸多作品也表达了这种狂者的追求。在参与南明政权时所作《放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深刻反映了王夫之当时的思绪和情感波涛:“我生万历四七秋,显皇膏雨方寸留。圣孙龙翔翔桂海,力与天吴争横流。峒烟蛮雨困龙气,我欲从之道阻修。呜呼一歌兮向南哭,草中求活如蝟缩。风霾蔽天百日昏,今春别父而分奔。临行忍泪相劝勉,虽死不辱犹生存。千年抗贼受羁困,今吾托足望何门。呜呼二歌兮肠寸断,白发扶杖苦惊窜。”诗意表明,王夫之对当时“龙翔桂海”的永历政权满怀希望;对父亲嘱托自己“虽死不辱”,坚持民族大节也念念不忘,表现出他在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中,仍然积极进取的狂者精神。

风流思想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它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的风流思想对王夫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明显体现出了狂狷型的精神气质。这一方面表现为他锐意进取、积极奋斗、敢想敢做的狂者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率真洒脱、淡泊自持的狷者意志。狂者精神使王夫之在面对家亡国破的严酷现实中仍然保持积极进取心态;率真潇洒,性情正直的狷者心志使他能够审时度势,认清形势,从而下定决心跳出现实政治的漩涡,转入到思想文化和学术领域,继续有所作为。

总之,正是士人精神和风流思想的影响,造就了王夫之狂狷型的精神气质,从而确立了他积极的人生风范和崇高的学术地位。

注释: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96年。

② 王夫之:《黄书·原极》,《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96年。

③ 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④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

⑤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96年,第651页。

⑥ 王夫之:《思问录·侯解》,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0、16页。

⑦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第756页。

⑧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39页。

⑨ 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7册,岳麓书社,1990年,第756页。

⑩ 王夫之:《章灵赋·注》,《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1996年,第189页。

On Wang Fu-Zhi's Literati Spirit and Romantic Thought

CHEN Y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Abstract:The “literati”is a special class in a certain stage of Chines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s a participant in national politics and creator and inheritor of the music tradition.Liv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ang Fu-zhi sticks to the literati spirit,upholds national dignity,establishes the self moral,remains faithful to it until his death and the older he gets,the deeper he sticks to it.Wang Fu-zhi's literati spir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upremacy of national patriotism,practical and realistic spirit,the spirit of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full of self-confidence.The romantic thought,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rofligate and unrestrained and sincere and graceful,deeply influenced the land of Hunan as well as Wang Fu-zhi.It mainly reflected on his conceited spiritual temperament.On him,not only the crazy spirit of progress making,active striving,dare thinking and acting are reflected but also has a genuine free and easy,simple self overcautious will.

Key words:Wang Fu-zhi;literati spirit;romantic thought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陈杨(1980—),男,湖北襄阳人,博士,讲师,从事古代文学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2-0011-04

猜你喜欢

王夫之
微言大义
心送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乾隆时期官方学界对王夫之的认识
韩国学者船山学研究成果目录
试论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的深刻影响
王夫之 心托离骚,气凌衡岳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