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后现代生态主义背景下田园文学的研究

2016-03-16沈月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反讽后现代主义田园

沈月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00)



美国后现代生态主义背景下田园文学的研究

沈月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美国后现代生态主义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是在传统的田园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有其时代特色。田园文学框架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得到了拓展,显示其多重性;田园文学在后现代生态文学中主要以“位置感”加以体现而田园文学中的话语则是通过其反讽性加以表现。

关键词:田园;后现代主义;位置感;反讽

美国的生态批评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出现萌芽,这段时间也是美国历史上相对于现代文学的后现代时期。从20世纪中期到后期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巨大的转折性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让人们从对物质极度追求导致的生存危机初步显现;20世纪后期由于资本高度运转及人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地球自然生态乃至精神和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衡。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关注人类生态平衡和精神生态的作品,表达了作家们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W.S.默温,加里·斯耐德,唐·德里罗以及索恩蒂诺和布罗提根,巴赛尔姆等诗人和作家纷纷举起后现代生态文学的大旗,呼吁人类关注生态环境,摆脱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的影响,寻求恢复和谐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不论是W.S.默温在诗歌中提出的“位置感”,加里·斯耐德“生物区域主义思想”还是后几位小说家作品中用反讽口味描绘的被产品化和符号化的自然环境都无一不在强调恢复自然在生态体系中的地位,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一个和谐整体的生物整体主义思想。

田园文学是美国文学历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经历了从最初以诗歌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到后来的戏剧乃至今天的小说形式的发展。最初的田园文学多讲述的是牧人们生活理想化的描绘,因而利奥·马克思认为“没有牧人就没有田园文学”[1]4,因而大多数评论家就如《英语田园诗歌企鹅图书》的编辑约翰·巴洛和约翰·布尔认为的在19世纪末随着乡村与城市差异消失,田园文化就不复存在了。但事实上田园文学就如《田园文学的模式》的麦克米伦专题汇编集的编者承认的一样:田园文学不是死亡了的形式,相反它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它已经变成了非常有争辩性的术语。凡是涉及关于自然、乡村、躲避和理想化的作品或者表达对自然喜悦的作品都被定义为田园文学派的作品[2]8。在后现代的环境下,“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岌岌可危的关系的全新认识,导致了新的田园文学形式的出现。”[3]32

目前,国内外生态文学批评界尽管有部分生态作家和批评家进行了或是田园文学发展的研究,或是美国后现代小说的生态思想体系研究,如国外的劳伦斯·布伊尔等评论家对田园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内的朱新福教授等研究了美国后现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和核心思想;但很少有生态作品批评家将田园文学放到后现代背景下,研究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所体现出来的田园主义的全新定义、它与传统的田园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在后现代历史条件下田园主义新的话语体现模式等,本文将从这几个层面对后现代生态批评背景下的田园文学加以阐述。

一、田园文学框架的多重性

田园文学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初出现在美国科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的“亲生命性”的概念中,从生态批评角度出发与后现代主义的“整体生物主义”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从文学角度寻求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传统的田园文学指的是具体文学形式技巧,常常涉及的是某种形式的躲避或返回,这是田园文学最根本的活动。

后现代生态背景下,田园文学与情感与审美发生了联系。行为生态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维根与动物学家和环境研究学家戈登·奥瑞安思写的《人类、栖息地与美学》论述了支撑田园文学的漫长历史的社会生物学基础,他们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栖息地的合适地点选择进行研究,说明人类自由选择田园式的住所,已经是出自审美的需要了[4]106。赫尔维根和奥瑞安思用大量证据说明人类喜欢可以攀爬的树木、可供观赏的动物、水源、鲜花等能够让他们视野开阔的自然环境,是因为这些自然景色能给予人类愉悦感。因而后现代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框架中应该包含了审美与情感的范畴,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后现代社会为什么作品中大量出现人造的国家级、州级、社区级公园;索恩蒂诺《蓝色田园》中描绘的沙漠般色调的现代田园场景;巴塞尔姆《玻璃山》主人翁不顾一切去追求的田园世界以及布罗提根的《美国钓鲑记》中的人造溪流景观无不证实了田园文学在后现代时代的审美和精神意义。

美国文学评论家劳伦斯·布伊尔曾指出“田园文学是西方思想界两千年来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装备。”[3]32后现代生态批评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有了更广泛的定义:一种对与城镇文化相对的自然或者乡村文化特质的赞美[5]1-29。在后现代的历史背景下田园文学出现了“弗洛伊德派的田园文学”、“童年的田园文学”、“生态女权主义田园文学”,“都市的田园文学”等。马克思的《花园里的机器》就探索了美国后浪漫主义田园文学的工业形式。在后现代社会,田园文学不仅涵盖了纯文学所指向的人们热爱自然和家园的情感,还触及了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领域。它不仅可以是一种对当前社会的政治社会评论,也可以是后现代社会各种矛盾没有结果的戏剧化的描述。劳伦斯·布伊尔认为“美国的田园文学不能被定位为一种单一的意识形式立场。即使在它最受责难的时刻——也就是它故意从社会与政治责任中退避的时刻——它的出发点也是一种战略化,而不是神秘化的考虑。”[3]44因而田园文学是有反面形式的能力,可以让读者保持一直警醒,从简单的意象中感受到美国文学中的对立性,从而让作品充满张力和多层次的冲突。读者在阅读W.S.默温的作品时,从优美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心,对剥夺自然发言权的严重不满和诗人想要恢复生态平衡强烈的使命感;读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能够感受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行为的对抗以及自然对人类的社会无声的报复。从这个角度看,田园文学在后现代生态视角下呈现的是其生态性、社会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等多种框架。

二、田园文学在意识领域中的延续性

美国生态评论家一直把亨利·大卫·梭罗看成美国早期田园文学的倡导者,受其影响,自然已经成为美国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代表自然的重要组成因素的田园文化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后现代背景下,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和作家们作品中受到田园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现代作家和诗人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是直接或者暗指“位置感”重要性,探其本质就是田园意识在后现代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延续,是诗人和作家对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对于后现代生态背景下田园文学对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读和定义。

作为后现代美国生态诗人代表的默温在1988年发表的《林中之雨》中第一次提出了“位置感”的口号,通过描绘后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机械和技术的依赖,反馈出人类精神生态的迷失,揭示人类与环境的不和谐。他指出:“西方文明用物质产品和媒介手段取代了直接的体验”[6]270。他延续了传统田园文学意识中自然的重要作用,又在后现代背景下加以阐述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特征。在生态学领域内,位置感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认识自己居住的环境,从而形成某个地方独特的意识。他强调理想的田园是生活在人们以往的体验和经历中。当人们缺失了“位置感”时,人们也就失去了自我理想的家园和田园。默温从《机场》人们因为自动售货机和玻璃围栏的装饰,而完全忘记了回家的路的描绘;《登机牌背后》中人们产生了方向感的错乱,一切关于方向的感觉都被剥夺的感觉;《故乡的树》中作者的父母对于他出生时期房子的位置和周围的树木已经没有记忆;进而在《房间的范围》中分析出产生“位置感”错乱乃至忘却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以技术营造出来的世界中。正如梅洛庞蒂所说的那样:身体所理解的,也就是身体所感受、所记载、所承当的东西。精神在事物中确认自己,而世界在精神中反观其自身[7]201。后现代社会里的大众传媒、消费行为、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等等,使人们封闭在一个与自然隔绝的环境里,也就不能产生与自然相通的感觉,人们难以去用自己的器官去感受青草、红花、绿树、朝霞、夕阳,当然也就不能有“位置感”。不难看出,默温对于往日繁花绿叶的描写及人类内心迷失的痛心,呼吁着新时代下田园生活的回归,呼吁生态文学背景下的新型田园文学的到来。

作为默温同时代的生态诗人斯奈德同样强调“位置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生存的特定区域不是通过人为的政治划分而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根据动物群、植物群、土壤、气候及其生态因素来划分;他希望人类能够彻底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重新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这个地球上[8]。1974年他发表的《龟岛》中将“天地山水风灵草木禽兽”定义为人类的家人或者朋友,“原始人了解到植物是食物系统的基源,植物是一切能源变化、一切生命递变的主宰。”在他看来“龟岛”就是他的家,他的位置感就来自于美国西海岸。

布罗提根的《美国钓鲑记》从显形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商品化,符号化的谴责,从生态角度深层挖掘不难看出后现代社会的人们还是在追求“位置感”,寻求一种田园意识,无奈的是这种田园意识已经不再是自然风景在人类大脑中的反馈,而是商品化的人造田园风光的反馈;巴塞尔姆《玻璃山》中主人公不顾一切的想要攀爬玻璃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心中位置感的缺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能找到这种位置感,然而在后现代社会完全与自然隔绝的环境中,这种位置感已经很难恢复,最终只能变成深深的绝望。尽管在两部小说中,读者不能看到作者象温默和斯耐德一样将位置感的概念表达出来,但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后现代社会人类对“位置感”的不懈追求以及迷失后的严重后果:位置感的缺失最终导致的是人的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衡。

三、田园文学话语的反讽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反讽性也在该时期的田园文学中加以体现。肯尼斯·博克认为:要谈及污染问题,报告文学和自然叙事问题远没有讽刺小说有效,因为报告文学和自然叙事比较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反讽的特征[9]236。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就如艾布拉姆斯所认为的“通过极端和反传统的试验实现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它提出以大众文化代替精英文化,以荒诞的主题来解构人类生存的目的”[10]168-169。在后现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精神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生态的失衡,人类对生态家园茫然不知所措。后现代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关于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展示这人生的荒诞痛苦和虚无”[11]385。因而在后现代生态田园文学中原来清新的传统文字描述方式不复存在,令人愉悦的乡村风光被后现代作家笔下的由于工业污染而显得色彩异常怪异的田园所代替。传统田园文学中的乌托邦被后现代作家笔下的“恶托邦”所代替。后现代作家反讽传统田园话语的机械性和理想化,来提醒人们以人类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哲学必然会导致人类走向灭亡,呼吁人们要重视自己绿色家园的修复和回归,也给予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田园文学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反讽的话语唤醒迷失的心灵。

索恩蒂诺在《蓝色田园》中不时流露出反传统田园倾向,他把主人公放在“落满树叶的郊区”,即使在这里,主人公夫妇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能感受的是“像弥漫着有益杀虫剂气味的山涧溪流那样变得越来越清晰”;当他们来到一处迷人地方时,他们看到当地推动旅游的宣传册“强大和玫瑰色的美国”这类诱人字眼,给他们的只有空空的感觉,毫无美感而言。文中田园修辞能激发的幻想反讽了技术污染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危害。作者在文中用反讽的话语描绘“小山像与石油公司签署的放弃公共领地的合同那样白……白得就像一片核弹蘑菇云似的。”“钱的甘美绿色”、“辐射损害身体的浅红色”、橙剂、黄色的健康烟雾、褐色的“大草原雾霭”等夸张的话语来描绘被人类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精神生态所造成的严重伤害。

综上所述,后现代生态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既是在传统田园文学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有继承了美国田园文学一贯的核心内容——呼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体现出生物整体主义的思想。后现代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田园文学颠覆了传统的田园场景、田园文学的主体以及田园文学的意识形态,赋予其后现代的时代气息,正如雷蒙德·威廉姆斯在《乡村与城市》中所说的“每个刚刚逝去的时代都有当时那个时代的独特的田园标志和价值观……”[12]60

参考文献:

[1]Terry Gifford.Pastoral[J].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9.

[2]Loughrey Bryan,ed.The Pastoral Mode[M].London:Hogarth Press,1984.

[3]Buell 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Wilson Edward O..Biophilia,Cambridge[M].Harvard UP,1984.

[5]Buell Lawrence.“American Pastoral Ideology Appraise”[M].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1.

[6]W.S.Merwin.“Notes for a Preface”,in William J.Martz ed.,The Distinctive Voice: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M].Glen-view:Foresman,1996.

[7]耿占春.技术时代的诗学[M]//.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8]Gary Snyder.Turtle Island[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4.

[9]Burke Kenneth.Why satire,with a plan for writing one[J].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1974,13(4):236.

[10]Abrams M 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M].Beijing:FLTRP,2004.

[11]蒋成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Williams Raymond.The Country and the City[M].London:Chatto& Windus,1975.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简介:沈月辉,1980年生,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6-0076-03

Research on Pastoral Literature in American Postmodernism

SHEN Yue-hui

(BasicEducationDepartment,NanjingCommunicationsTechnologyofInstitution,Nanjing,Jiangsu210000)

Abstract:Pastoral literature has its own features under the back ground of American Postmodernism.It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pastoral literature.Its literature frame can be explored to many aspects and reveals its multiplicity.Pastoral literature has been presented with“sense of place”and narrative technique is ironic.

Key words:pastoral;postmodernism;sense of place;ironic

猜你喜欢

反讽后现代主义田园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