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古歌生态意识浅析

2016-03-16丁筑兰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侗族

卜 莲, 丁筑兰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侗族古歌生态意识浅析

卜莲,丁筑兰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侗族民间古歌反映了侗民的生存理念和传统观念,其中贯穿着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等丰富的生态智慧,共同构成了侗族先民对自然的关怀与尊重。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所形成的共生共存、相互交融的和谐的整体意识,使得侗民族获得了久远的发展,也给当代人类社会应如何正确对待自然以体悟的蓝本。在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今天,对于侗族古歌的生态解读,不仅可以丰富生态美学理论,也可以为人们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更丰富、更全面、更有启示意义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侗族;生态文化;万物有灵

在远古时代,人类刚刚从蒙昧中走出,由于科技的落后、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人们还没有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自然本身的神秘感,加之人类因为无知所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使得先民对自然界充满了尊敬。人类怀着崇拜之情,与自然和谐共存。然而,伴随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人类不再用原始的生态思维去考察周围大自然的一切,自然的神性被人类的工具理性所磨灭,对自然的崇拜感也消失了。工业时代以来,为了寻求经济效益,人类疯狂地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残暴的掠夺与破坏,最终走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当初和谐美好的家园般的图景已不复存在。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但人类却从未停下脚步去认真反思。可贵的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在贵州省等地生活着的侗族同胞们,在与自然界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等朴素的原始宗教习俗和观念,这些生态意识使得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长期以来木林茂盛,古树参天,自然景色优美宜人。本文就以侗族古歌为个案,探讨侗族人民的生态意识,侗族古歌是一部讲述侗族人民艰苦创业的长篇史诗,完整地记录着侗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及观点。我们能从其所反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先民在自觉不自觉中所形成的生态意识有所了解。相信侗族古歌的研究对于当今生态观念的重建具有一定意义。

一、对自然的认识——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是将自然万物赋予神秘化、人格化的特性,这种认知根源于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未知。在人类进化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低下、对于科技一无所知,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频繁发生,而人类又无法左右时,人类便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列维·布留符曾说过,在原始思维中,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是统一的,在任何时刻里,看得见的世界的事件都取决于看不见的力量。任何事情,即使是稍微有一点儿不平常的事情,都立刻被认为是这种或那种神秘力量的表现[1]45。

侗族原始祖先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散发着灵性的世界,自然界的生物是拥有生命与灵魂的,存在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时时刻刻影响、左右着他们的生活。例如,降雨能够滋润庄稼,洪水则会带来灾难;阳光能够温暖大地,而持续的太阳则会导致干旱无收。侗民认为,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完全取决于自然界,这一看法其实就是万物有灵观念的最初体现。从侗族古歌中不难看出,万物有灵的观念一直渗透在他们的思维之中,影响着侗民的行为方式。

比如,当侗族祖先四处寻找家园、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迷路时,会通过唱歌的方式请求老天给予指引。我们来看下面的歌词:

我们祖公对天喊三声,迎空甩出手中的手杖,迷途中求天来问卦,请老天给指个方向[2]137。

用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行为显得有些滑稽,但是在心灵单纯而美好的侗族祖先眼中,先民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微妙感知的关系,一切自然万物所散发的灵性都可以对侗民有所指引和帮助。侗民因此执着地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人与自然互敬互爱。

再如,古歌中有一段描述雷婆与丈美的故事。雷婆被困铁屋时,丈美曾施水救她,雷婆感恩在心。歌词中描述道:

为了报你送水恩,我今拔下牙一颗,送给你后莫丢落,何时下雨何时种,能够救你一命活[2]14。

雷婆与丈美的这段对话是自然与人类的一种富有灵性的交流,雷婆是侗民将自然施以人格化解释的外形,而一颗牙能够在危难之际救活一条人命则表明侗民对自然神力的无限推崇。由此看出,侗族古歌中的万物有灵观不是理性求知欲对其内在原因探索而得到的产物,而是侗族先民对集体需要、集体情感的回答,阐释了侗族先民依赖自然,渴望在自然的关照之下,获得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二、实践的依据——自然崇拜

在传统农耕社会,人类把自己当作大自然运行中的一个部分去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并通过大自然的帮助和恩赐去获得农作物来维持生计[3]190。山川、巨石、森林、古树、河流、雨水、动物和植物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崇拜也就应运而生了,保留着农耕生产方式的侗族社会也普遍存在着自然崇拜。

侗族古歌中记载了侗民对于土地神、山神、水神、井神、路神、桥神、树神、火神、崖神、雷神等自然事物的崇拜。比如,侗族祖先在迁址前一定会先祭拜土地神,并通过歌唱的方式请求神灵予以指引。

祖公吹支直笛祭地脉,吹把芦笙引龙神,试出了龙神宝地能住人[2]108。

类似于土地这种被我们现代人称之为无生命的事物,侗族祖先却将它们视作神灵一般来对待,向它们表示敬仰、膜拜或是畏惧,和它们交流心事、祈求赐予,这正是自然崇拜的生态理念对侗民行为的影响。

再如,在侗族人民举行婚礼仪式前,会按照惯例先歌颂天神、土地神、山神和水神,感谢自然界的神灵给予人类的福祉。

一唱天,二唱地,感谢丈美和丈良。

三唱山,四唱水,好山好水好田塘[2]57。

在侗民看来,天、地、山、水都是侗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万物庇护着侗民成长,侗民也理所应当地崇拜自然、依赖自然。不仅仅如此,侗族对于自然的崇拜可谓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风调雨顺、谷物丰收时,侗族祖先们会通过集体唱歌的方式来讴歌自然、感恩自然。天气恶劣、谷物无收时,侗民也会唱歌来祈求自然。

侗族古歌中包含着侗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通过庄严宣唱的方式将感情表现出来。在侗民看来,自然是神,是完美的、高尚的、不可亵渎的,人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皆是因人类做了错误的事情而受到因果报应的惩罚。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之首这样的观念是不可能在侗民的认知中存在的。这种自然崇拜现象反映了侗族人对自然的思想和情感,生动体现了侗族人对自然的尊重。正是由于自然崇拜的心理,帮助侗族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意识。在侗族古歌中所体现出的侗民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反映了侗民朴素的、直观的、经验性的生态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侗族生态文化。

三、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在初期,关于人、关于自然、关于万物,在尚未开化的人类看来还是一片浑浊。生命的最初寓言认为天人合一,世间万物系一个共同体,人与天地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不同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侗家人民生活在一个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相伴的世界,本能地将他们的生活与季节的更替、草木的生长凋零等自然万物的变化紧紧相连。在侗民的思维世界中,自然界与人本为一体。侗族流传的古歌中也曾记载,松恩和松桑生了十二个孩子,其中有自然界的动物,也有人类。

王龙能够进大海,王蛇能够入江河,王虎一跃进深山,王雷能把屋打破[2]4。

侗族先民认为人类与龙、蛇、虎等其他物种源于同一母体,人类与其他物种生来平等,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浓厚的亲缘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态精神的体现。人和万物共生共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

在侗民所生活的世界里,自然界是幸福的源泉,是人类的本根。如果没有自然,那么侗民的家园也无处可寻。如古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依山傍水建村庄”[2]71“专选依山傍水的幸福窝。”[2]87侗族族民一般会选择树木茂盛、水源丰富的地方安家落户。家园建成后,侗民会在周边栽种很多树木,并定下村规保护周边花草树木,以保障村寨家园的自然环境。在村约村规以及侗民集体环保意识的影响下,侗民与自然彼此之间朝夕相处、紧密联系、互为作用,和谐共存。古歌中曾描绘过这样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图景:

高山的松柏互相配,百花园中的花粉自相传。天上的繁星伴月亮,地上的丈良丈美结成双。天地日月都欢喜,万水千山齐唱歌[2]52。

这其实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其中有作为植物存在的松柏与花,有作为大地存在的万水千山,有作为天体存在的日月繁星,这些都与作为人类存在的丈良丈美紧密相连。侗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共生的,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所提供的一切生态物质资源是一种和人类共生共存的物质,如果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必然会惹怒自然,招致灾难。唯有保护好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长久之道。这些简朴的生态意识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侗民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已经融入侗族人的生活实践和思考方式之中,成为侗族的文化印记,是侗族自然观的反映。

四、侗族古歌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在人类凭借科学技术逐步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的神秘外衣被剥离,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摧残导致自然与人类成为彻底对立的两面。马克斯·韦伯认为:“由于现代范式对当今世界的日益牢固的统治,世界被推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情况只有当我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改变。而这就要求实现世界的返魅。”[4]自然的“返魅”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自然的神圣性。而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观念细细研读侗族古老的歌曲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恰恰是这样朴素的语言、纯净的感情,使得侗族人民过着自然简单而又诗意的生活。虽然侗族先民对自然的认知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更没有系统的生态知识以支撑,但侗民因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行为,使得侗族祖先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中保持着的一种敬畏、爱护的平等关系。基于这样的生命共感和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已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协调关系。

侗族古歌中所包含的传统生态智慧对于解决人类现今面临的生态困境、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一,在过去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侗族地区的人民恪守着保护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改造自然。他们把利用与保护、索取和再生合理地结合起来,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这些宝贵的生态经验,为现代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本。其二,侗族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性,追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生存环境,这与当代人类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不谋而合。侗族古歌生态文化理念对于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三,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是时候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抛弃现代社会简单的、野蛮的、粗暴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观念,学习侗族初民朴素的生态经验,重返侗族初民的精神世界,伴着古歌的旋律一起去回望当初民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社会。回望当初,不是说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物质文明遗弃,不是说返回到未被开化的蛮荒时代,而是一种对原始文化的再思考、新探索。退回到那个带有原始神话思维的社会,体会侗民与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从中领悟原始侗民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机械观念,重建精神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履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行动。

参考文献: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杨国仁,吴定国,等.侗族祖先哪里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3]全京秀.环境、人类、亲和[M].崔海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4]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贵州少数民族生态审美观研究”(10BZW020)。

作者简介:卜莲,1990年生,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通讯作者:丁筑兰,1970年生,女,贵州贵阳人,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6-0020-03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Ancient Songs of Dong

BU Lian,DING Zhu-lan

(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Abstract:Dong ancestors’ songs contain rich ecological wisdom.Such survival concept and traditional concept as animism,nature worship and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make the Dong ancestors care and respect more about nature.The reason why Dong ancestors could keep a long development is that there are symbiosis and harmonious awarenes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people and society or people and nature.Moreover,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leading for nowadays humans and society about how to take a right attitude towards nature.Being fac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lacks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study of Dong ancestors’ ecological awareness will not only help individuals to improve their ecological aesthetics ability,but also can offer mor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Key words:Dongzu;ecological culture;nature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