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

2016-03-16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民国

杨 乔

(1.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

杨乔

(1.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桐油主要产于四川和湖南、湖北、浙江等长江流域省份,还有部分产于广西。长江流域便利的水运体系使长江沿线四川、两湖地区出产的桐油可以通过水路运往汉口转销海外。桐油作为民国时期的农产品出口大宗,一直位居对外贸易数值的前列,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民国;长江流域;桐油贸易

桐油是中国的特产,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出口物资。早在1516年葡萄牙人航海东来,在广州以欧货换取桐油,就开创了中国桐油外销的记录。桐油主要产于四川和湖南、湖北、浙江等长江流域省份,还有部分产于广西。长江流域便利的水运体系使长江沿线四川、两湖地区出产的桐油可以通过水路运往汉口转销海外。国际市场的需要,促使桐油贸易的迅速增加,同时也带动桐油产业的加工、运输、检验等环节逐渐形成标准化。桐油进一步加工和检验的发展和这一时期桐油出口国际市场息息相关。因为运输、市场都在国外,在某种意义上桐油贸易趋向于近代化和国际市场化的进步。

民国时期桐油不仅成为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可以替代橡胶用于工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桐油防水、防锈和防腐的特性使其成为化学工业制造的原料广泛用于飞机和特种工业,在军事工业和军需工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国际需求刺激下,我国出产的桐油是典型的外向型农产品,外销数量占到桐油输出总数的95%以上,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各国。民国时期我国桐油产量长期占世界桐油产量的80%-90%。桐油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宗,民国时期长期位居对外贸易数值的前列,30年代在全国商品出口总值中位列第一,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时期,桐油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发挥了稳定的经济效益,桐油业成为整个原料加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长江流域桐树的种植、桐油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也随之迅速形成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向型农业视角下就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问题予以考察,对于深化农产品贸易史的研究无不裨益。

一、从海关数据看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的几个阶段

民国时期中国桐油贸易经历了抗战前兴盛、战时国家统制和战后衰退三个时期。在民国前期特别是一战结束以后,桐油出口数量激增,国民政府设立了商品检验局对桐油品质实行一系列标准化的检验程序,中国桐油商人在榨油工艺、加工程序及包装存储等方面进行改进,促使这一时期我国桐油的生产和销售呈标准化运作模式,与国际市场接轨,进而销量大幅度上升,1918-193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桐油贸易的全盛时期,在1935-1937年三年当中桐油出口价值在我国对外出口商品总值中名列前茅。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挽救战时救济,偿还对美桐油借款,对桐油贸易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此时期我国桐油主要经粤汉铁路运往香港出口,因为战事海运时断时续,影响了桐油出口,贸易呈现紧缩局面。抗战胜利后,因国际市场对我国桐油需求量降低,国内内战爆发,经济崩溃、通货膨胀严重,桐油贸易逐渐走向衰退。

第一阶段:民国前期的长江流域桐油贸易(1914-1936)①

一战以后,正值世界工业迅猛发展之际,各工业国由于战备的需要对原料品的需要日益剧增,各国家竞相制造武器,展开军备竞赛,对于飞机、战舰、坦克车等一切战争工具的制造,使桐油的需求量日益巨增。这种国际大背景,为长江流域桐油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直接表现为桐油出口贸易的激增和桐油产业标准化的制定。这一时期,国内交通运输业的急速发展,特别是航运、铁路、公路运输量的大量提高,同样为桐油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地外部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欧美各参战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调整,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桐油市场竞争加剧。一战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期,桐油出口数量一直稳步增长,在1935-1937年三年当中桐油出口总值在我国对外出口商品总值中名列榜首,1918-193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桐油贸易的全盛时期。桐油输出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国外经济复兴及军需工业的膨胀,对桐油的需求激增,销场畅旺所致。桐油产业是和国际市场需求息息相关的。中国是世界上大量生产出口优质桐油的主要输出国,桐油出口数量不断增加,20年代以后,桐油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对外销售范围也持续扩大。

桐油的出口数量和所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在1933-1936年这几年当中所占比重较为稳定。桐油在一战结束之前出口量非常小,被列为植物油中的一项,1919年桐油单独列项,出口数量稳步上升。由于抗战这段较长时期的桐油积压,抗战胜利后,桐油的出口数量是相当多的,这一时期,中国其他出口商品都有所下降,只有桐油的出口有所恢复,因此,桐油在整个出口货物中所占比值达到惊人的15.2%。

在1922-1932这11年当中,全国桐油产量一直比较稳定,年均产量约为64 451.3吨。到了1933年全国桐油年产量一跃超过了10万吨大关,1933-1936年四年当中桐油年均产量约为119 942.5吨,是整个民国时期桐油年产量的高峰值。20年代桐油平均出口量占产量达到了惊人的84.51%,全国桐油出口量占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930年,当年桐油出口数量占到了产量的99.57%,出产的桐油几乎全部用于出口②。其后几年桐油出口数量占产量的百分比虽然有所回落,这是由于桐油总的产量增加了缘故,桐油出口数量并没有减少。桐油是我国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桐油以海外为主要销售市场,所以对国际市场剧烈变动的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

再来看民国时期桐油输往国别和地区的情况,桐油输出地点以美国和欧洲各国为主。从桐油净出口的国别来看,无疑是美国占了很大比例,1922-1936年这15年当中,输往美国市场的桐油都占到全国桐油净出口数量的60%以上,这15年输往美国市场的桐油数量平均占到进出口总量的69.8%,1922年输往美国市场的桐油占桐油净出口数量的百分比更是达到了82.7%。其次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这是与一战过后欧洲各国经济迅猛发展有关。桐油作为重要的军用物资,需求量也因此大大增加。美国是我国桐油的最大买家,因此也操纵着我国桐油对外贸易。桐油从1914年海关册单独列项之后,桐油出口数量保持在平稳状态,贸易相当兴旺,1928年、1929年、1930年这三年桐油净出口数量更是突破1 000千公担,1928年达到1 094.3千公担的惊人纪录③。

从抗战前各年度全国各海关桐油净出口数量来作一个观察可以清楚看出从汉口海关净出口的桐油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之,上海的桐油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1933-1936年间从上海出口的桐油数量占全国桐油净出口数量的很大比例,这四年间上海出口的桐油数平均占到全国净出口桐油总量的百分比为85.5%④。从1933年起,汉口的桐油出口数量远不如上海。这是因为汉口地处中国内陆,远离海岸,从汉口直接出口的桐油数量并不多。汉口桐油的输出大多要转口上海后再出口海外,直接出口国外的桐油所占比例非常小。

在民国前期特别是一战结束以后,桐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桐油出口数量激增,中国政府及桐油商为应对国际市场对桐油的需求和品质的要求,努力从促进农业改良、改进榨油技术及包装、加强检验和度量衡的标准化等几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了竞争能力,推动了桐油产业和桐油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农副产品的经营方式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桐油产业作为农业经济作物当中的一种,在民国时期同样也体现了经营方式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桐油商业组织的专业行业的应运而生和细化、组织类型的分工明确以及交易环节的完备等方面。桐油贸易进入国际市场后,原来作为杂货行业务之一的桐油贸易,迅速成为市场上的专业商行,经营者日渐增加,行业内的分类也日渐细化。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外贸物资,桐油的销售市场绝大部分在国外,贸易的外向性特征特别突出。桐油业的分类详细可以提高桐油产业专业化水平,加强产业内部分工协作,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保证质量。桐油业从业人员众多,反映出桐油出口贸易的兴旺。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1937-1945)

抗战爆发后,我国出口物资的种类及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大宗商品如生丝、茶叶由于产地的沦陷,在出口贸易中一落千丈,而大豆也由于东北被占领而不再出现在海关贸易的统计中。但战前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桐油等农产品主产于中部、西部各省,生产受战争影响较小,成为战时重要出口物资,中美之间签署了桐油贷款协议,其贸易性质和此前不同。

战时海陆交通被日军截断,桐油出口受阻,加之国民政府对桐油实行统制,由复兴公司统一经营,实行低价收购,长江流域产桐各省出口锐减。

总体来说,桐油贸易在战时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数量都是逐年下降的,桐油贸易退缩得十分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口受阻,桐油出口数量急剧下降,全国大部分桐油经香港运出国外市场,“1937年经香港运出的桐油数量仅为全国桐油进出口总数的20.6%,1938年、1939年、1940年经香港运出的桐油数量分别占到全国桐油净出口总数的80.2%、89.8%、66.0%。”⑤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运输几濒断绝,桐油出口数量骤降,桐油出口陷入困境。1942-1943年全国桐油出口量仅占产量的3.2%左右,1944-1945年全国桐油出口量仅占产量的0.4%左右,几乎没有出口的途径。从海关数据所呈现的情况来看,虽然国民政府对桐油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并随着时局的变化有所修订,但就桐油生产贸易而言,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后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1945-1949)

抗战胜利后,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国际市场的恢复带来了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一些资金雄厚的油行纷纷着手复业。战后1946-1948年这三年中出口美国的桐油数量有所回升,年平均占到全国桐油年净出口总量的42.9%。战后仍然经香港运出国外市场的桐油数量年平均占全国桐油年净出口总量的38.3%⑥。就桐油出口量占产量的数额相比,1947年之所以会出现102.59%⑦的状况是因为战争时期积压下来的大量桐油,在战后恢复出口,造成了战后出现了当年桐油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年产量的状况。1946-1949年四年间桐油年均出口数量为57 514吨,仅为1937年全国桐油出口数量的55.9%左右⑧。

统制条例废除后,长江流域桐油贸易得以继续发展,这说明桐油商人在自主销售的前提下,较为灵活地抓住了市场机遇。然而好景不长,正当桐油贸易刚刚苏复之际,却马上面临了通货膨胀,财政崩溃势如决堤的毁灭性打击。1946年6月内战爆发后,因内战、灾荒、征兵、征粮、捐税等原因,长江流域一带经济疲惫不堪,局势混乱,油料作物生产贸易深受影响,各地交通受阻,进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各地油号、油行相继倒闭。在内战环境下,桐油贸易终究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崩溃走向了衰退。

二、民国时期长江流域桐油贸易口岸的变迁

桐油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桐油产业包装、运输、储存、检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桐油产业这些方面形成规模和标准化运作以后,更加促进了桐油贸易的兴旺。同样的,随着桐油产业加工、运输、检验机构等环节进一步形成标准化运作,带来了桐油贸易口岸的变迁。

中国桐油输出外洋,首先从各产区运到集散市场,如四川的万县、重庆;湖北的老河口、宜昌、沙市;湖南的岳州;浙江的杭州、温州等地,都是桐油贸易重要的集散市场。接下来由集散市场,再输运到终极市场,如上海、汉口、梧州等埠,桐油汇集上述终极市场后再集中出口。至于桐油贸易口岸的盛衰和兴替的变迁状况,“1920年以前是岳州、汉口、万县、重庆为最多;1920-1932年间,则以汉口为最多,梧州次之,上海又次之;其后上海位居全国中心,金融与交通都极发达,加上洋行林立,市面灵通,所以成为桐油出口的第一口埠”[1]123。1864-1932年这一较长时段内,汉口一直是国内最大的桐油输出口岸。由于汉口桐油输出贸易的迅速扩大,带动了汉口桐油产业加工、检验、运输等环节的发展。

1930年以前,汉口成为长江流域桐油的运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主要与长江上游航运的特殊性密切相关。“长江上游汉口段上行至宜昌,江流较为平顺,两岸十分开阔,但宜昌以上江流形势大变,宜昌经巫山到重庆一段水势险恶”[2]12。“下游运来的大量洋货,西部内地出口的土特产都不得不在汉口或是宜昌挂船”[3]。在普遍使用轮船之前,长江中上游的桐油只能在汉口中转,这就为汉口桐油市场的存在创造了条件。桐油作为传统燃油的一种,在还不具备完善的包装方法和运输设备前长途运输容易引起火灾。由于桐油是一种重量较重的产品,将桐树果实直接运到终极市场的运输费用较高,所以需要在产地加工成桐油后通过集散市场转运汉口,之后再集中进行提炼加工。汉口具有存储、精炼加工的优势,再加上优越地理位置促使了汉口成为了民国时期桐油最重要的市场。通过长江航运将长江中上游各省的桐油汇集到汉口,经过精加工,再出口到上海或者国外市场。

但到了30年代,当轮船运输可以更便捷地深入长江上游等地,桐油集散市场如长沙、万县等地方也成立了检验机构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川沪航线的日益发达,“自1929年起,长江上游的桐油一变汉口成交的旧例,而改为直接运到上海,不复运往汉口”[4]。从产地运来的桐油每到一个口岸都要付一次转口税,所以直接从产地运输到上海海关相对所付出口的运费要低得多,上海逐渐取代汉口,成为长江桐油贸易的主要出口口岸。

三、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所呈现的特征

其一,民国时期长江流域桐油产业链大都采用洋行加农户的联结模式,由欧美大型洋行深入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等桐油产地收购,将各地分散的桐油集中到长江中游的汉口进行精加工,确定等级,装大船运往长江下游的上海报关出口,直接将桐油运送到欧美市场进行销售。包括了在桐油产地收购桐油的油号、在汉口经营桐油汇总及精加工的油行、在上海经营桐油报关出口、运输海外业务的出口行相结合的方式。桐油自产地榨制装桶后,即由小油贩前往收买集中,再转卖于油号。油号收油后运往汉口油行,油行收集各地油号运来的桐油后集中进行精加工,最后集中运往上海的出口行。洋行的经营规范了桐油的品质等级和包装规格,使来源广泛而又分散的桐油能够在对外出口时形成标准化、有国外销路的产品。

其二,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外贸物资,桐油的销售市场绝大部分在国外,贸易的外向性特征特别突出。桐油从中国偏远农村远渡重洋,到达纽约等国际市场,是以国内各级市场分工合作为前提条件,通过收购、运输、加工、包装、出口等环节正常运转为根本保障的。长江流域桐油的市场分布是以汉口为中心,以交通便利的中小城镇为中转,以欧美各国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以产地市场、集散市场、终极市场三个层次,形成了桐油商品流通网络。民国时期长江流域较为重要的集散市场有万县、重庆、津市、长沙、老河口、沙市、宜昌等处,这些地方汇集的桐油大都集中运往汉口,在汉口市场集中的桐油主要经长江水路运往上海。30年代,汉口桐油市场逐渐被上海所代替,长江中上游各埠产油区域将桐油直运上海不再来汉口集中,但是汉口仍然是民国时期国内最重要的桐油集散市场之一。

其三,在不同时期政府对桐油这种外向型农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民国前期政府对桐油贸易实行了引导和扶植的自由贸易政策。20世纪20年代,政府进行基础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到各级市场的通达性;1929年以后,政府陆续制定了废两改元、裁撤厘税、关税自主及统一度量衡标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1928年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成立,各省逐步设立了农业推广机构。例如在产桐大省湖南,各县都成立了植桐委员会改良品种、传授技术、提供贷款来鼓励农民种植桐树;1929年以后,陆续在桐油的集散市场汉口、万县、长沙等地成立商品检验局负责桐油品质检验。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对桐油贸易实行了国家干预的统购统销政策。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复兴公司代理桐油的收购和运销,1940年1月,国民政府拟订了全国桐油统购统销办法,对桐油生产贸易采取核定价格、统制收购、限制储存和管制运销的措施。1941年3月,因战争局势的转变,桐油的统销和统购两方面都很困难,政府又颁布全国桐油调节管理暂行办法准许商民自由采购存储转运桐油。抗战结束后政府适时取消了桐油统购统销政策,允许桐油产业自由贸易,但桐油产业元气大伤,再也未能恢复到战前兴旺的局面。

四、结语

民国时期长江流域桐油的生产贸易与民国以前的桐油生产贸易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集散市场、新的运输路线、新的贸易交易方式、新的销售地点。在20年代,出现了水运、公路、铁路并存的运输方式,运输条件的改善十分有利于桐油的大量出口。种植桐树的农户和桐油商人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主动对桐油产业进行了变革,出现了新的种植方法和组织方式、新的生产机器、新的包装储存方法、新的运输工具。桐油商人将桐油的包装进行了改善,使用了铁桶听装、散装、铁桶装这些新型的包装以适应长途运输方式的需要。桐油交易过程中形成了标准化的交易单据和方便快捷的资金周转方式。桐油到达汉口、上海市场后,桐油贸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检验、报关、堆栈、出口过磅、装载等程序。在长江流域桐油的产销网络中,桐油贸易专业化倾向日益明显,桐树种植、桐油的生产、加工、包装、收购、运输、交易、出口等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在民国前期政府对桐油贸易实行了引导和扶持的自由贸易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对桐油产业实行了国家干预的统购统销政策。正是由于宏观环境的转变,使长江流域桐油贸易呈现出革新与保守两种倾向并存、并容,细化制约和互动的较为复杂的局面。

桐油在民国时期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宗,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了经济利润。长江流域的桐油贸易是整个民国时期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桐油成为了民国时期长江流域农村的一项重要副业。

注释:

①1914年以前桐油出口数量较小,在海关册中被列入他种植物油项中,未单独列项。

②数据来源全国产量、出口量见中国油脂总公司.桐油参考资料油脂商品研究第1号[R].北京:中国油脂总公司内部资料,1950:23。

③数据来源: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345-654。笔者根据各年中国海关册所记载数据整理计算。

④数据来源: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67-246。笔者根据各年中国海关册所记载数据整理计算。

⑤此数据根据1937-1940年各年中国海关册记载计算得出,1937-1940年,经香港运出桐油净出口数量分别为212.4、558.1、300.7、153.5千公担,1937-1940年,全国桐油净出口总量分别为1029.8、695.8、335.0、232.5千公担。

⑥该数据根据各年中国海关册记载计算得出,1946-1948年出口美国的桐油净出口数量分别为162.8、248.4、393.2千公担,1946-1948年经香港出口的桐油净出口数量分别为102.2、408.1、267.0千公担,1946-1948年全国桐油净出口总量分别为352.6、805.4、760.9千公担。

⑦数据来源:全国产量、出口量见中国油脂总公司.桐油参考资料油脂商品研究1号[R].北京:中国油脂总公司内部发行,1950:46。

⑧数据来源: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主编。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150-1178。笔者根据各年中国海关册所记载数据整理计算。

参考文献:

[1]朱美予.中国桐油业[M].上海:中华书局,1939.

[2]聂宝璋.近代航运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张丽蓉.长江流域桐油贸易格局与市场整合——以四川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2):112.

[4]即明.汉口之桐油[J].银行杂志,1934(1):17.

收稿日期:2016-04-2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外向型农业视角下民国时期长江流域桐油产业链研究”(2015M572181);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外向型农业视角下民国时期湖南农产品贸易研究”(15YBA252)。

作者简介:杨乔,1981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6-0012-04

On the Tung Oil Trade of Yangtz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 Qiao

(1.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2.Hun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angsha,Hunan410008)

Abstract:Tung oil is mainly produced in Sichuan and Hunan,Hubei,Zhejiang and other provin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some are produced in Guangxi.Convenient water transport system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make tung oil produced in Sichuan,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be shipped by water and were sold overseas.Tung oil as the bulk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in the forefront of foreign trade value and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commodities.

Key words:Republic of China;the Yangtze River basin;tung oil trade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民国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长江流域园区经济发展环境调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