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2016-11-11于淼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洛奇反讽戴维

于淼

摘要:戴维·洛奇是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学者型作家。《小世界》是其1984年出版的一部英国战后校园小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小世界》虽然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如泛性论、解构、拼贴、戏拟和元小说等,但作者通过运用反讽、戏拟对主人公们在“小世界”中的世俗追求和学术腐败现象进行的细致描写体现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特征,由此向我们展示了其现实主义的革新特征——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实验革新因素的融合。本文通过阐释文本所运用的反讽与戏拟手法入手,进一步论及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戴维·洛奇《小世界》;反讽;戏拟;现实主义;革新

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23-02

英国伯明翰大学有一位著名的教授——戴维·洛奇,他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被誉为英国学院的双子星座之一,之所以如此称呼他是因为他横跨文学和理论两大学术研究领域,并分别在这两个领域之中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校园小说三部曲《换位》、《小世界》、《美好的工作》使他一举成名,其中《小世界》的问世使他名噪一时。《小世界》也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我觉得我不会再写出这么有意思的作品了”。学术界对此作品也评论火热,众多学者对此作品看法不一。本文就《小世界》中反讽与戏拟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讨论这部作品在现实主义方面的革新。

对于小世界的定位,我读到很多评论家对此做出的评论,他们都认为这部作品是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又或者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我曾经也由这部作品的元小说、蒙太奇、戏拟、互文性以及所表达的意义无法企及等特点判断此部小说为一本不折不扣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是,在查阅并学习了几份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事实并没有如此之简单。此外,阅读这部小说后,在反讽与戏拟的技巧与运用上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本篇读书报告欲阐述一下我在《小世界》所属流派类别及反讽戏拟手法运用方面的思考与所获得的心得。

洛奇于1984年出版的《小世界》自问世后稳定各项大奖,评论界给予了一致好评,这也实现了洛奇本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即“要写出读者读了一遍还要再读的小说。”文本中涉及到了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泛性论、解构、后解构主义、符号化等众多文艺理论。也就是这一点使读者难以否认这部作品属于后现代主义。与此同时,《小世界》在成书之际又恰逢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入成熟时期,作者本人受当时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在他的文本中也反映了后现代的诸多创作特征,比如上面提到的把很多学者的学术活动和日常生活片段集中放到一起进行叙述描写的蒙太奇手法,还有用脱衣舞娘的舞蹈去描述作者、文本、读者彼此之间关系的解构主义,通过对柏斯追求安吉丽卡与作家弗洛西比尔由于greasy这个形容词而笔涩的描写来表现语言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反应和干扰反映出的意义无法企及的解构思想,及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元小说特征。并且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有仅凭者戏拟、狂欢化反讽、拼贴和元小说断定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

从本部作品的结构与内容来看,此两者都与神话和中世纪传奇文学中关于寻找圣杯的故事不无联系。而现代派经典作家在创作时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借用古代神话传说来帮助其谋篇布局,利用神话所提供的阴雨和象征意义来表现现代社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而这一点又使得本部作品具有了现代主义的印记。

如此看来,《小世界》是一部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一体的小说,其结构框架反映出现代派的手法,其主题内容却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产物。然而,我后来读到一篇丁兆国副教授做出的一项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戴维·洛奇校园小说研究”,其成果显示上述观点不尽准确。其观点为“《小世界》所体现出的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对此说法我本人颇感新颖。那么,为什么如此说呢?究其原因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本部小说的创作继承了英国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是在本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的革新因素。而后者主要通过文本中“戏拟”这一形式特征来揭示说明。

瞿世镜先生认为,虽然洛奇的校园小说的表层叙述结构接近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但绝不是回归到传统现实主义。而是折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者的“后小说”。我们都知道英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摆锤效应,也就是说英国文学历史上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交替出现的,彼此都略带有对方的痕迹,贸然的断定某一部作品属于某一种特定的派别都是不准确的。

《小世界》的开放式结尾、拼贴和戏拟的运用更接近于实验主义,而表层结构之下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内容,即自由人文主义精神和深刻的道德关怀。也就是说,它不是现实主义,不是现代主义,不是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三者的简单调和,而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现代化的现实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发展。洛奇本人也曾说过自己基本上属于反现代主义,但其中也吸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成分。

上面谈到的《小世界》中大量使用的反讽与戏拟手法无疑是本部作品的一大特点。那么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对本书中使用的反讽手法的认识与看法。

“小世界”这一书名本身具有象征隐喻意义,它取自歌德的《浮士德》。当浮士德准备跟随魔鬼靡非斯托离开书斋时,他问魔鬼:“咱们去哪里?”魔鬼说:“咱们先看小世界,后看大世界。”悲剧的第一部就是写浮士德在小世界中的漫游。在魔鬼的引诱下,他沉迷于酒色之中,几乎不能自拔。洛奇将小说命名为“小世界”其实就是暗讽学者们的小世界。他们在这个小圈子中追名逐利,渴望浪漫的爱情经历或风流韵事,他们匆匆忙忙地在不同的大陆之间展开各式各样荒唐可笑是的追逐。从更深一层的隐喻义来看,“小世界”又指地球。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却又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是在书名中运用的典故反讽。

洛奇对小说的开头也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他认为“小说的开头就是一个门槛”,“是分隔现实世界和小说家虚构的世界的界限”。小说序曲的第一自然段,“四月,甘霖阵阵,把三月的旱魃,连根拔去……”,是对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头一段话的复述。这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了典故反讽。此种开头可以起三种作用,一是可以确立二元对立结构的基本模式,奠定全篇的反讽基调;二是将当代学者们开研讨会与古代基督徒的朝圣对比,一次讽刺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和学者们的堕落;三是序曲的开头与小说第一部的开头形成巨大反差,以达到反讽目的。

《小世界》的情节结构是对圣杯传奇的滑稽模仿,其中的现代学者们也都是“寻求冒险和荣耀的游侠骑士”,他们自己也在寻找自己的“圣杯”。但这“圣杯”并不是学术,而是功名与性爱。对圣杯传奇的滑稽模仿也暗含着“荒芜与拯救”的主题。洛奇在用典时有时以典故为隐喻,到达反讽目的,如小说的书名及柏斯、金费舍尔等人名的取用;有时是对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如小说对功名与性爱的追寻就与圣杯骑士的追寻有着不同的意义;有时是将两个表达相反意义的典故并置以实现反讽,如小说序曲的开头及第一部分的第一句

而小说中的戏拟手法则主要是综合性的,体现了其戏剧性及元小说功能。洛奇自己就曾引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解释自己为什么成为小说家而没有成为诗人:“对散文艺术家来说,世界充斥着他者的词语,他必须在其中为自己定位,他必须能敏锐地辨别他人话语的特点,他必须具备把他人话语引入他自己话语层面的能力,但却不能破坏自己的话语层面”。洛奇对戏拟这一文学传统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小世界》中的戏拟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戏拟和局部戏拟二种类型。前者主要是针对具体作品的戏剧性模仿,后者是对写作模式、叙事技巧和社会思潮等问题的严肃思考,但也往往兼有戏剧性嘲讽。在设置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如通过对中世纪圣杯传奇的戏拟来描写现代学者的各色人生追求时,洛奇就运用了整体戏拟的手法,现代教授与中世纪骑士一同出现在戏拟的双重结构里。而局部戏拟则被用来讽刺之前已经使用了戏拟手法的文本并且表达作家的意图,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文本具有了元小说的功能,进而揭示出小说创作与批评以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在阅读完戴维·洛奇的本部著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其中戏拟与反讽的大量使用是作家文学创作手法的重要的特色。《小世界》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在摆锤运动中得以吸收融合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实验革新的多种优势与特色,成为了不同于以往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新型现实主义。这应该是本部作品取得的战后英国小说里程碑式的成就,并同时开拓出了一条英国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洛奇反讽戴维
劫匪用上“大数据”
劫匪的大数据分析
临界之美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
大侦探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