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7-01-09梁敬升
梁敬升
摘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具有培育新型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作用。东营市位居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黄河口湿地生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东营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选择。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城市生态文化理论政策研究、科学制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开发历史文化中的题材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文化产业;新型工业化城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31-05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迅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并呈现出集群式、跨越式发展态势。在中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就确定:将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利用文化产业增强山东省的核心竞争力。[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确定“十三五”发展的目标时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品牌”[2]。因此,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对生态文化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生态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在百度中甚至就没有“生态文化产业”这一词条,知网中相关主题的论文不足30篇。对于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只能从“生态文化—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的逻辑来理解。
生态文化是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为了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总和。[3]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大众化的认识是指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及相关产业的总称,其涉及九个行业三个层次,包括新闻、出版、影视、艺术服务的核心层,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文化产品、设备的生产及销售等的相关层。[1]关于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邓显超[4]、张文娜[5]、 江泽慧[6]等认为,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 以文化创意为内涵,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森林(竹、花、茶等)文化产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为表现形式, 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文化产业。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将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文化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下,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以生态文化为创意来源,体现生态文化理念,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形态的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和可参与、可选择的生态文化服务为主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活动,具有文化创意、绿色生态、产业经营、融合发展的特征。这一内涵的概括,一是确定了生态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二是界定了生态文化产业的范围,即它是众多文化产业中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部分,体现出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主旨;三是阐述了生态文化产业的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意识、增加生态消费的功能;四是阐明了生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独有的特点,即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可参与性、对自然生态的友好性及对人类道德情操的陶冶性等。
目前,中国以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为题材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很好地启发了大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网络、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生态文化服务活动在各地普遍开展,相关的文化产品、生产设备的开发销售也极大扩展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内涵。对此可以从生态型和产业型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生态角度来看,生态型文化产业虽然在形式上属于文化产业,但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例如以自然生态文化为题材、传递生态关怀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广播影视作品《森林之歌》《山林的呼唤》,以传播生态文化信息为题材的生态网络和动漫产品《天堂飞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演艺产品《印象云南》以及城市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等,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观察、思考、摹仿及生态型艺术作品和工艺产品的再创造。
从产业形态来看,生态文化产业内容上虽具有生态文化属性,但它不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在其生产上仍属于产业,具有直接的生态经济效益,具有经营的属性。文化产业主要是由市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机制自负盈亏,靠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生存发展。[1]例如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文化的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养生、茶文化产业等,都是通过自然生态景观游览、相关的生态文化艺术品营销、生态动植物科普知识展览、饮食、住宿等一系列生态文化产业来服务的,都是以共同实现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文化效益来生存发展的。
二、生态文化产业对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作用
新型工业化城市是指摆脱了资源依赖和生态环境污染的产业发展模式,向知识技术密集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城市。生态文化产业是一种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对接、自然演进与人类进步相统一的最佳产业,是既能实现经济文化发展又能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对于新型工业化城市来说,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可以走出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不同的道路,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态理念,为最终建成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一)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传统工业化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逐步脱离资源依赖和高污染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困境。在实现传统工业化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的道路问题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质量,是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通过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可以克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更多的关联产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发挥后发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可以实现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绿色、创新理念为引导的。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所谓的生态经济正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7]。生态经济具有绿色、低碳、可循环的基本特征。生态文化产业正是以绿色、创新理念引领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新兴产业。
(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可以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很好地统一起来。在将生态价值产业化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兴盛,既可充分挖掘生态系统的精神价值,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生态文化生活,又可赢取经济价值,实现服务社会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三、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自然生态保护最好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列为国家级战略,这是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基础。同时,东营市地处黄河口,
拥有广阔的湿地生态自然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东营市在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营市“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实现资源城市转型的战略,指出要“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引领的转变”,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8]。但是,人们观念中的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弱化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性,使生态文化产业的经营性、市场化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发展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必须转变观念,正视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一)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新兴文化产业,其创新发展是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系统中进行的,包括生态文化产业理论政策、生态经济发展基础、生态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生态艺术创新等多个领域,因此,东营市的生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区域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东营市是伴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其建市较晚,高等院校数量少,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机构相对也较少,因此,对生态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成果储备不足,缺乏对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对生态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定位和态势把握不到位,对区域生态文化产品的研发缺乏理论的支撑。由此导致生态文化产业经营机制落后、产业链条和产品生产不系统、文化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和运作能力弱等问题。
2.生态文化产业开发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较弱
由于生态文化长期被视作一种社会事业,缺乏市场机制,因此,东营市大多数生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缺乏市场经营意识,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生态文化产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除了黄河口文化的品牌效应比较强以外,其他能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几乎没有,而且缺乏生态文化产品的研发论证和产品营销工作机构,对生态文化产品的开发仍停留在传统的发掘、整理和欣赏层面。例如对孙子文化品牌的塑造,虽然设立了“孙子国际文化节”,但对这一在历史上和世界上影响巨大的文化品牌,还缺乏国际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文化产业化能力较弱。
3.生态文化产业链条不完整
东营市现有的生态文化产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形式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9],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如黄河口文化品牌缺乏产业化的经营运作(包括文化论坛、科普、影视、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开发销售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开发),多数生态文化企业还处在自发性状态。
4.生态型文化产业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少
东营市的生态文化产业专业创意人才严重缺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弱。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多是通过家庭作坊式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如目前宣传东营区域生态文化特点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几乎没有。自2015年开始举办的“芦月节”还局限在低级的模仿、复制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生态文化产业不仅是一种生态环保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一种依赖技术的高科技产业。相关技术和创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加强生态文化产业研究和人才引进工作
为了解决区域生态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偏弱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由政府牵头或委托区内高校与省内外其他学术组织组成协同研发团队,以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的形式,对东营地区的生态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二是积极举办“生态文化产业论坛”等研讨活动,让更多的外部专家以灵活的形式参与到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来。三是积极引进和委托培养生态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化产业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科研力量较强、科研成果较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布局、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机构的建立与科研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这一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2.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优化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布局:一是整合黄河特色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黄河口文化品牌,积极提升黄河口湿地文化和水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将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与生态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与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科普等密切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三是积极推动生态文化产品的开发,发挥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链,挖掘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水文化、古文化等的内在价值,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批量建设示范效应强的重点生态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生态农业和园林养生休闲产业建设工程、湿地生态旅游与文化产品开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生态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强生态文化与科技、资本的融合,培养新兴产业,提高集约化,形成产业链,扩大市场化,培养示范生态文化企业,发挥其引领作用。
3.挖掘开发历史文化中的题材资源
东营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广饶的兵家文化资源、黄河入海口的湿地生态资源、移民和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石油文化资源,[10]可从中挖掘、开发题材资源以促进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开发以黄河口生态资源、生态故事、生态民俗为主题的文化精品,注重生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渠道,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做好黄河口特色生态文化品牌资源的开发、创新与产业化,在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等方面寻求大的突破。如2015年东营市首部大型原创舞台剧《黄河口奇缘——天鹅》,以黄河口湿地作为原生态景观,以天鹅为剧情主角,突出东营湿地景观特色。这部舞台剧对东营生态文化产品的制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生态观念与生态文化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对这类题材的文化作品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大胆与国内外的影视公司、演出公司结合,扩大影响,进而打造湿地生态文化品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第二,积极发展民风民俗演出业。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孙子军事文化、吕剧、短穗花鼓、霸王鞭等进行再度创新,推出各种形式的、观众喜爱的作品,如孙子兵法智慧中的战略布局与现代的沙盘战争推演相结合的动漫、微电影、游戏等创新产品,体现黄河口民俗文化的民间服饰、用品、饮食、礼仪等的实物展示与戏剧演出等,通过深入挖掘黄河口民俗文化题材,做大做强这一民俗文化产业。
第三,扶持小微民间工艺产业发展。可积极投资和开发“齐笔、黑陶、刺绣、剪纸”民间技艺,生产一批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民俗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对各类民间艺术品制作进行创意引导和科技工艺的扶持,使小产品、小作坊式经营逐步走向特色化和产业化,培养出具有地理标志的工艺精品。
4.将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黄河口有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将生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能够打造出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建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各地专业人才共同打造黄河口文化精品。二是做好旅游文化演出。可结合黄河口民俗资源打造消费者可参与的旅游演艺项目,提高演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游客对黄河口生态文化的认知体验度,做到“寓教于游”,使游客“游有所获”。三是做好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赛事。结合已经初具影响力的“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文化艺术节、黄河口大闸蟹美食文化节、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十大文化旅游节活动” [11],塑造“黄河水城”的旅游形象,积极宣传黄河口文化。四是积极制作文化旅游影视作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打造类似《庐山恋》《云南映象》那样的经典作品。五是做好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好形式之一,是承载一个城市文化资源、让游客在短时间内能够直观了解当地文化的圣地。因此,要使“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地质公园博物馆”“黄河口湿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博物馆”“黄河古韵博物馆”“东营市吕剧博物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石油科技馆”等几所博物馆联动,打造博物馆旅游路线,形成东营市生态文化名片。
5.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
现代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文化与科技、资本的高度融合。东营市应充分利用黄河口湿地生态和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与科技、资本的融合,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产业园区内重点扶持和培育“现代传媒、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出版发行”等产业,将“数字设计、文化创意、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影视制作、数据库”等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提升创意水平,使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链,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像“大熊猫生态文化产业链”那样[12],以东营市的黄河水城、黄河口湿地为特色,围绕黄河口文化品牌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形成以黄河口文化旅游、黄河口生态美食、黄河口养生休闲、黄河口文学作品、湿地候鸟芦花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黄河口特色旅游纪念品等为链条的生态文化产业链。
综上所述,生态文化产业是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唯一能够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完美结合起来的产业,不仅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类似于东营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探索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的通知[EB/OL].(2008-01-18)[2016-08-10]. http://dzrb.dzwww.com/dzzb/dzzb-dzyw/200801/t20080118_3162286.htm.
[2]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2-02)[2016-08-10].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5-12/02/c_1117325891.htm.
[3] 庞昌伟,龚昌菊.中西生态文化视域下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转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4.
[4] 邓显超,袁亚平,幺翔宇.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J].经济导刊,2013(4):70.
[5] 张文娜,史亚军.北京山区生态文化产业SWOT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0):151.
[6] 江泽慧.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0.
[7] 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89.
[8] 中共东营市委.关于制定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2-10)[2016-06-20]. http://news.dongyingnews.cn/system/2015/12/10/010586639.shtml.
[9] 东营市统计局.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EB/OL].(2011-09-21)[2016-08-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1fIgd7I1WYAFOLY-zdOz29zB3OqT31NP6ON1K0Fv3IdiY5ULXqatur6MhlmYzh3xyE3IqzllX-hsGvY4ATp-zGhJLhySdrDwe9sa6KvnfS.
[10] 江华.现代旅游视域下东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3.
[11] 东营市发展改革委.东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2014-11-14)[2016-10-06].http://wenku.baidu.com/view/7aa710e902d276a200292ef9.html?from=search.
[12] 王均,梁守勋.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天府新论,2010(6):124-127.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new industrialized cities to achiev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t plays the role to nurture the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type industrialized citie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economy with green and innovation, it realizes the unity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Dongying, a cit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superior ecolog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o develop the eco-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ngying from a resource-based city to a new industrialized city. For this, Dongying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ory and policy, to formulate scientifically ecologi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to excavate and exploit the theme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 to build cultural industry park, and to build eco-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etc. By developing eco-cultural industry, Dongying can make breakthrough and open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ed cities.
Key words: eco-cultural industry; ecological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new industrialized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