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内在特质与价值性探析
2016-03-16孟凤英
孟凤英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内在特质与价值性探析
孟凤英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是政党协商民主常态运行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民主性、法治性、实践性、和谐性等内在特质。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必将丰富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促进党际和谐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内在特质;价值性
在我国现行政党政治制度框架内,政党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也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党协商民主。近年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议题,政党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政党协商”[1],特别是在《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首次在我国政党协商发展史上提出政党协商的涵义、原则和保障机制等,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科学内涵
在政治社会学领域,机制是由人们自己创设、并为自己使用的一系列规则、环节、制度、方法、方式等构成的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保障机制是机制按照功能划分出来的概念,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我国政党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1]。此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还强调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党协商。因此,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是指为保证我国政党协商民主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协商目的的有效实现,针对协商民主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有操作性、强制性的具体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对协商民主系统性规范和保障的制度与运行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对于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作出了四方面的原则性规范,主要包括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和协商反馈机制等[2]。知情明政机制是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党与政府的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在决策前和决策中,适时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等直接提供有关材料、专题报告或者邀请有关部门介绍情况,以便他们及时了解情况、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质疑问题,共商大事,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机制;考察调研机制是指党与政府的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为了调动并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围绕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由统战部门委托同级民主党派组织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结合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自身特色开展经常性考察调研活动,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参与调研,最终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代表提出合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提案的一系列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工作联系机制是指党与政府的各级职能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会议、专项调研、检查督导工作以及有关领导的国内外考察调研和重要事务活动等安排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列席或参加,保持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人士经常联系的一种工作机制;协商反馈机制是指各级各类需要办理的党际协商意见由同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统战部门交付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在3个月内把有关协商问题的办理情况向同级政府办公厅(室)报告,同时抄送统战部,再由统战部门反馈给各参政党、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一种管理机制。上述四个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统一整体,规范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二、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内在特质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体现,它具有自身的内在特质。
(一)民主性
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不渝追寻的目标。我国政党协商民主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为形成标志,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而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进程中,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不但保障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与参政水平都不断提高。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而颁布《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科学规范了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更加明确了执政党的领导责任,更大程度上保障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权益,更好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本质。
(二)法治性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政党协商的首要内容,能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顺畅进行和发挥应有的民主作用,客观上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规范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在政党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职能、权利和义务等,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性。审视我国政党协商发展历程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虽然我国宪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还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等法规文件,粗线条地规范了党际协商的领导与平台、原则与方针、参与主体和程序等,提高了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法制化水平,对于我国政党协商民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文件,操作性不够强,不能有效保障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实效性,也未能很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不但科学阐释了政党协商的涵义,而且明确了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等,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职能,相对于以往关于政党协商的法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法治性。
(三)实践性
政党协商民主的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与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实践须臾不可分离。无论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还是重大的人事变动,也无论执政党提出的协商议题还是参政党在协商民主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直接来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考察和调研,都有赖于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健全。协商领导是否科学,协商议题是否精准,协商意见和建议是否科学合理、正确务实,协商的保障条件是否合乎实际需要、协商反馈是否及时等,只能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检验。同时,政党协商民主的成效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因此,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四)和谐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下,政党关系和谐无疑是确保我国政局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传承并发展了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并通过这种民主形式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结起来,发挥其智力密集的优势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日益发展,政党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它客观上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适时完善管理体制,为政党协商民主的正常运行和效益提升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生动表现,为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载体,也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具有和谐性特质。
三、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保障机制的价值性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的民主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不断加强,政党协商民主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协商民主运行过程中,我国政党协商民主还存在协商民主制度的操作性不强、协商民主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协商内容的随意性、协商民主监督的不到位、新闻媒体对协商民主宣传不够等问题,因此,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要求,剖析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现实问题,对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丰富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理论
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总结政党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而升华形成的,是指导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实践的理论指南,它主要包括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内涵、载体与结构、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特征与价值、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等一系列内容。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理论缺乏保障机制这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实践成效。因此,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必将丰富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理论,促进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这些原则性规定都很科学,体现了理论的概括性,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反映出一些缺陷,影响政党协商民主的实效。如我国政党制度虽然明确了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重要事务和重大方针决策的规定,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哪些具体的国家事务和政策需要进行民主协商、谁能参与协商、由谁最终确定协商的议题、协商会主持人的资格是什么、协商结果如何表决等,导致有关部门对协商原则的解释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各项事务的商议和决策,分工不明确,责任易推诿,权利无保障,最终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协商效果,进而影响民主决策。因此,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制度上保障和完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探索有效形式。”[4]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若干规定,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将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一系列现实问题,提高政党协商民主的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党际和谐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党际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社会和政治稳定、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党协商民主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协商民主,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与“导民使言、兼听纳谏”的优秀文化传统[5];既合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治国理政方略。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其中党际关系居于首位。因为参政党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6],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党际关系的最佳途径是搞好政党协商民主,维护并保障好各个政党的各项民主权益。但政党协商民主既需要坚实的物质保障,又需要科学的精神保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审视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以往现实,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都缺乏一套系统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县处级及其以下单位和部门,政党协商民主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党协商民主的效益,不利于党外人士积极性的发挥,不但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某种程度上制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成效。因此,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构建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不但能够保障和推动政党协商民主实践,促进党际和谐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而且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政党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是政党协商民主常态运行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健全有效保障机制,才能解决政党协商民主实践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实效性。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01).
[2]冷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N].人民日报,2006-10-30(09).
[3]孟凤英.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发展经验与前景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4]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05-21(01).
[5]卢兴.协商民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4-05(07).
[6]刘洁.论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代表性的政治价值[J].长白学刊,2010(2).
责任编辑:杨绪强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4.007
D665
A
1009-0339(2016)04-0038-04
2016-05-17
2015年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Y49)。
孟凤英,女,广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