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理论内涵和落实切入点

2016-03-16顾榕昌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

顾榕昌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理论内涵和落实切入点

顾榕昌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辩证发展、为民发展的典范。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创新发展的关键靠人才,协调发展的重点是补短板,绿色发展的关键是转观念,开放发展的目标是共赢,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共富。

新发展理念;哲学依据;理论内涵;落实切入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根本立场和宗旨,是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的理论总结,具有充分的哲学依据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十三五”时期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一)系统运用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发展的典范

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物质客观性原理是科学认识的起点,物质客观性原理决定了看问题、想办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发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决定了事物及其内部诸要素总是作为相互联系的系统而存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联系的无限性,也就决定了作为系统存在事物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决定了看问题、想办法总要从整体的、全面的或系统的角度出发,这就是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和战略思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的事物又是作为发展中的过程而存在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方面或复杂事物当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不同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性质和规律。随着事物的发展,事物的主次矛盾或主次矛盾方面又是不断转化的。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根据变化了的事物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和调整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发展理念以发展为主题,以统筹协调为抓手,以创新为主线,以绿色为条件,以开放为背景和依据,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通篇充满系统思维、大局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内政、外交、国防,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大局,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治理新问题、国际社会新秩序,破解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系统整体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内外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是辩证发展的新典范。

(二)系统运用唯物史观,是为民发展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群众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通过认识、发明或创造性地运用新工具、新技术,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构成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要素总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观念等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机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了,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调整就会推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发展是人民之需,是兴国之要,是建设、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新发展理念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深化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和观念,在改革中创新发展理念、实践及体制机制。新发展理念以建设法治社会为保障,坚持依法治国,把人民群众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法治维护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当家作主的权力。新发展理念以国内、国际协同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生产,拓宽发展思路和视野,提高发展水平。新发展理念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因此,新发展理念又是全面发展、改革发展、为民发展的典范。

二、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代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知识的更新、高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此起彼伏。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如果不在科技发展、社会体制变革中把握世界发展潮流,势必在未来发展中失去先机。20世纪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动力源自于经济活动生产体系的内部变革。事实上,党历来重视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也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科技整体实力还比较落后,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当中尚处于中低端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国内产品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针对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和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创新的要求猛然提高,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2]。

推动社会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对推动社会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制度创新是保障。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和经济形态的飞跃无不伴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和社会体制机制的变革。科技创新是关键。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3]。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4]。文化创新是动力。创新需要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况且,创新不仅仅是少数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事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各领域的创新,必须形成和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共识,为全社会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完成了西方国家近两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积累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东部与中西部、人与自然、生产与需求等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要看到这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也不容小觑,突出反映了我国改革初期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方面的不足。强调协调发展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发展中经济与社会、文化、科技及国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财富增长与保障民生、社会生产和大众消费、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等重大关系;就是要均衡发展速度和效益、公平和效率、数量和质量,处理好先富和共富、城市和乡村、东部和中西部,资源和环境、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各种重大关系和问题。

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和矛盾,方法就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习近平强调指出,“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5]。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是强调生态保护、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理念,既是对我国传统天人合一价值观念的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过度依靠资源投入并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一是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2013年中国GDP是全球总量的12.3%,却消耗了全球21.5%的能源。二是生态持续恶化。过多的能源消耗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恶化。近年来,雾霾天气、饮水安全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集中暴露,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严峻形势。据环保部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中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71个城市不达标。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6]。三是供给和需求失衡。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制造、光伏、石化等众多产业严重过剩,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一些企业长期陷入亏损。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若成为工业大国而不保护自然生态,无不付出艰难治理的代价。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曾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采取对外开放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打破了封闭僵化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经济社会同世界各国深度融合,进出口贸易增长了上百倍,引进了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中国由经济、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培育了像海尔、联想、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一系列世界级的知名企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开放的发展政策有关。

在看到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放初期的条件和优势已经成为过去,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应对和解决。一是我国生产制造在世界分工体系当中还处于低端下游;二是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规则中的话语权还比较弱小;三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对中国的崛起还不适应,世界保护主义抬头。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向世界宣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发展的世界各国;同时,世界需要发展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动力,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中的一条重要价值标准。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使得人民群众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地位。邓小平同志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贫困落后经验教训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群众通过诚实劳动率先富了起来,获得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果不兼顾社会公平、不消除两极分化,必然背离改革的初衷和丧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8]由此可见,实现共享发展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之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庄严承诺,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

三、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切入点

(一)推动创新发展关键靠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素质决定了社会生产的能力水平。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关键靠人才。中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整体性突破,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器械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成为影响这一重大战略能否实现的首要因素。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研发人员的全职当量全世界第一,我国的科研投入也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但企业人才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人才不足是不争事实。从目前我国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就业倾向来看,绝大多数愿意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关键还是能够把部分优秀人才留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企业,他们才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引导优秀的人才向科技企业流动,营造自由、畅通、有序的人才交流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必须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条条框框,消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人事交流方面的种种弊端,建立高效、有序、畅通的人才交流体制和公平、公正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在技术培训、职称评定、科研经费保障、子女入学、社会福利等方面,为中小企业人才提供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同等的制度保障。再次,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的单一人才评价体系,确立与创业、创新、创造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全社会人才的创造潜力,为实现我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二)推动协调发展重点是补短板

木桶定律说明,整体功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它的短板功能。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其协调发展程度也往往受限于其薄弱环节。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短板”,这些“短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发展区域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和乡村发展差距加大,贫富收入悬殊。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经济水平依然落后。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是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却比较滞后;在经济领域,经济总量很大,但经济质量、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事关群众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短板。要发展就要补短板。一是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把调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推动力,补齐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的短板。二是把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补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释放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三是把社会投资的重点放在民生领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社会需求不旺的短板。四是保护好生态、卫生、食品安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补齐生态、卫生、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

(三)保障绿色发展关键是转观念

面对我国生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地方政府在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习近平斩钉截铁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9]。习近平的“三山”思想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指导我国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指针。保障绿色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加以贯彻落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入基本国策,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对唯GDP论英雄片面发展认识的纠正,强调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障环境,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观念确定了,就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中。一是要破除唯GDP论的片面发展观,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二是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区域功能定位,设立生态保护区,划定环境保护红线,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生态保护区域,严格禁止污染企业落户。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降产能。对“三高一低”产业和企业亮红牌,敢于忍痛割爱,主动配合中央政府降产能、调结构的目标。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发展低碳、循环、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五是加大环境治理和环境执法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污染零容忍。

(四)开放发展的目标是共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指出,我国开放发展“必须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8]。所谓“共赢”,一是通过深度开放推动国内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企业之间投资、经营发展深度开放,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让不同所有制企业享有投资经营开放的便利;二是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加快投资便利,减少国际间投资和贸易壁垒,破除国际合作中所谓零和博弈论调,打造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无论是让走进来的外资企业还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要尝到开放发展、互惠互利的甜头,从而打造更加牢固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一要进一步放宽企业的投资市场准入,积极营造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公平、公正、透明的投资环境,探索和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我国与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接轨,增强外资投资信心和提高我国市场行政管理的效率。二要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运用“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便利条件,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我国从单纯的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由资源型低端产品向高科技装备制造、技术服务、高端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转变。三要深化与国际社会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为推动开放发展保驾护航。四要充分运用我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规则体系的制定,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五要承担大国责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承担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

(五)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共富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初衷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兑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首先,消除贫困、缩小差距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因此,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关键是如何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如习近平2013年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10]。其次,推动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依然很大,需要从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制度完善等方面予以推动,实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劳动就业和财税制度等城乡一体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并通过制度配套加以保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检验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财富收入、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等各个领域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1]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加强科技创新事关祖国富强民族振兴[J].科学新闻,1999(23).

[2]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01).

[3]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01).

[4]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01).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EB/OL].(2014-06-05)[2016-05-10].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3zkgb/201406/ t20140605_276480.shtml.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8]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01).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01).

[10]“平语”近人——习近平的“三农观”[EB/OL].(2015-12-29)[2015-06-02].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12/29.

责任编辑:郑好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4.001

D61

A

1009-0339(2016)04-0005-06

2016-06-22

顾榕昌,男,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馆长、讲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制度。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