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EGP)与计算机专业融合的ESP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6-03-16李志萍
李志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国际学院 重庆 401331)
高职公共英语(EGP)与计算机专业融合的ESP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
李志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国际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能够满足某种特定需求的教学实践,国内研究现状表明,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探讨,实证性研究不多;偏向于本科院校的ESP教学研究与实践,对高职院校ESP课程建设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从课程设置、需求分析、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及ESP课程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阐述ESP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旨在探求解决ESP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计算机英语
0引言
长期以来,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从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都各自为政,缺乏衔接过渡,学生无主动性与积极性。传统的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英语教学有必要向与专业融合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转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刘法公2003:31-33)。建设基础英语与专业融合的高职ESP课程,规划协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师资培养以及完善课程评价等英语教学改革, 不仅是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所在, 也是高职院校增强自身竞争力, 维持其生存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EGP与ESP的内涵及关系
EGP教学与ESP教学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实现共同的语言教学目标的一体两面。EGP是指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用语言知识及技能;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立足于需求分析,以培养学生在特定职场中使用英语交流能力为根本目标,凸显专业性和实用性。EGP是ESP的前提,ESP是EGP的延伸。
2ESP的本质特征
ESP教学与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属跨学科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为ESP发展奠定了基础。Hutchinson和Waters(1987) 指出ESP是一种方法,他们认为ESP与学习者为什么学习一门外语有关。Strevens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特征:一是满足特定的学习者需求;二是内容上与特定专业相关联;三是词汇、句法和语篇与特定专业相关;四是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Strevens,1988)。Dudley-Evans和StJohn(1998)修正了Strevens的定义并提出了3个根本性特征和4个可变性特征。3个根本性特征:(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特定学科特有的方法论。(3)关注与特定活动相关的语言运用。4个可变性特征:(1)可能与特定的专业有关;(2)有别于与基础英语的教学法;(3)学习者是大学生或专业领域的成年人;(4)学习者具有一定语言基础。ESP的本质可以归纳为:(1)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需求;(2)课程具有特定专业背景;(3)在特定领域中语言实际使用情况;(4)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余樟亚,2011a)
Robinson(1991) 强调ESP与学习目标的相关性。她认为需求评估是ESP课程设计的关键,这样教学针对性更清晰,更能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需求分析是指尽可能地分析学习者以英语为媒介能达到什么目的,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存在的问题,学生才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3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现状
The Lingu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Learning的出版(Strevens,1964) 开启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ESP教学与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EAP(学术英语)、EOP/EVP(职业英语)等。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杨慧中(1978)最先介绍了国外ESP教学发展状况及其内在环节。后来ESP研究较集中介绍ESP起源和ESP理论。随着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专业知识强同时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端人才在求职晋升方面明显占据优势,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得到广泛重视,研究涉及到ESP教学各个方面,如:ESP性质和范畴(秦秀白,2003),EAP需求分析(蔡基刚,2012),大学非英语专业ESP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随意、教学手段单一、教材质量低下、教学测试缺乏规范”(古志忠,2010)。
至此,国内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较少论及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多偏向于本科院校的ESP教学,对高职院校ESP课程设置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科院校ESP课程的共性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也普遍存在。
4EGP与计算机专业融合的ESP课程建设实践
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应用英语的能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外语教研室与计算机学院合作研究ESP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基于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EGP与ESP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的ESP课程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将通用英语与计算机专业通用知识相结合,兼顾EGP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及ESP的实用性,力求ESP课程建设既能体现语言与专业的融合,又能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职场需求,挖掘并提升发展潜力。
4.1EGP与ESP衔接的必要性
EGP教学注重于英语基础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以应对英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ESP课程的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在某专业领域里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只有将EGP与ESP有机地衔接,才能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应用语言能力。高职英语的EGP+ESP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有利于构建立体化评估体系,更加合理地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对ESP课程教材的编写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4.2研究内容概述
我们通过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的剖析,探究问题存在的根源,针对这些问题,以我校计算机大类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开发与应用专业2014、2015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以自编的ESP课程教材为依托,探索新型的高职ESP课堂教学模式,创建较为科学合理的ESP课程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4.2.1 课程设置
根据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特征、社会发展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基础,从语言、专业两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试验班级新生入校第一二学期为《计算机英语》必修课阶段,周学时4,学分8分。参与教改的班级使用我们自行开发的ESP教材《实用英语》(计算机方向)1、2。
4.2.2将需求分析作为开设ESP课程的前提
ESP教学研究从语域分析阶段、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到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阶段(余樟亚 2011b),ESP研究者认为只有通过需求分析,ESP课程设置才有成效(管春林,2005)。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课程设计前需要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以什么形式使用什么内容的英语。
因此,我们在设计及修订校本教材《实用英语》(计算机方向)时,首先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及行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调查对象:ESP授课教师,计算机学院2014、2015级试验班级120名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名。调查方式: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以纸质形式向调查对象发放。定性研究则采用探究性访谈,对计算机专业人士、计算机专业教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另外通过专业教研室主任明确行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专业需求程度。教学需求的问卷包括:①个人信息;②ESP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现状、英语学习障碍、对ESP学习的认识;③教材及教学评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教师问卷5份,在校学生问卷100份,毕业生15份。根据调查结果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对ESP课程设置(计算机方向)进行分析定位,确定教学目标。
4.2.3 编写适用的ESP课程教材
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性特征就是编写教材。Hutchinson和Waters(2002)指出编写教材的基本原则:(1) 真实性;(2)内容适用;(3) 语言准确、地道;(4)编排规范;(5)体现基本教学理念;(6)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ESP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编写教材,问卷的需求分析对我们编写教材有一定的启发指导作用,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如突出核心词汇(计算机基础英语术语)、熟悉计算机领域常用缩略词、能用英语简单介绍本专业基础知识、能翻译简单工作手册、能撰写规范的备忘录和技术文件、能用英语快速检索本领域信息并撰写摘要、能基本看懂引进的本专业相关信息等。语言技能方面:系统理清英语语法知识点,加强听说技能的训练。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力求体现EGP的基础性及ESP的真实性,同时也要融合EGP的人文性及ESP的实用性。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体现人本主义,凸显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和EGP培养目标,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在单元的设计上,重视语言的应用,分阶段呈现语言交际的重点。教材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贴近学生的职业需要。
TESTA针对语言共核,突出基础性,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基本技能;TESTB凸显计算机专业基础常识。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专业的通用知识、常规技术文档,最新专业技术动态等。TESTA选材以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为前提,练习项目设计以练习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TESTB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核心词汇、基本翻译技能,练习设计上以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为宗旨,该部分重点在于非语言基本技能,旨在介绍计算机领域的通用知识和最新成果,“学生在内容学习中‘习得’语言,扩大专业词汇,研究不同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及语言运用方法”(王艳,2011)。此外,为满足学生语言技能测试的需求,在教材编写时,做到“教、学、考”有机结合。遵循《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要求,设计了相关语言技能训练项目,从前两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这部分让学生获益匪浅,深受学生欢迎,达到预期效果。
4.2.4 师资队伍建设
ESP教师应主要由英语语言学教师组成,他们有着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Hutchinson&Waters,1987:160)。英语教师是ESP教师的主体,他们以ESP教学实践为载体帮助学生探究和使用语言实现在某一专业领域上的语言习得。高职ESP的职业化特点要求ESP教师应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语言教师。我们在ESP课程建设中,采取与专业教师合作的方式进行ESP教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英语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一起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活动、交流教学思想并组织学生实践活动。
在课程讲授之前,计算机学院的专业教研室主任以多种形式帮助英语教师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授课的英语教师除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经验外,还通过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学生解决计算机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应用问题。为更好、更准确地开展教学活动,ESP教师定期向计算机专业教师请教相关知识,逐步理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框架。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这部分教师已成长为骨干教师,ESP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4.2.5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ESP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用英语开展活动。ESP教学与专业目标需求密切相关,教学着眼于语言的语域分析,让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中学到某种特征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
“语域分析教学方法”“语篇分析教学法”在国外ESP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学强调通过语域和上下文分析语义、语法结构和语言功能。ESP教学不只局限于讲解词汇和语法结构,还需要通过阅读专业英语文章来了解该领域的技术知识和最新发展趋势。国内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采用“语法+翻译”、“词汇讲解+翻译”、“阅读+翻译”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重点突出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容易让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久而生厌。
ESP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长难句处理上,采用语法结构分析兼翻译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词义分析时则采用“语域分析教学法”,帮助学生领悟特定语域中的语义,如bank, 在普通英语中意指“银行、河岸”,而在计算机专业术语中指“内存库”。
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实用技能,我们尝试以“学练”结合的手段,探索为专业服务的高职ESP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任务型交际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习汇报,借助PPT图示用英语讲解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从日常生活到专业领域前沿,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师讲、小组讲、学生讲等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4.2.6创建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参照企业、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以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多元化立体评价体系。平时通过提问、作业、小组活动和学习汇报对学生学习做出动态评价,以课堂交流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期末通过笔试、口试和小组汇报,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做出终结性评价。
“评估的真实性是学生在测试中使用目的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相似程度”(Bachman&Palmer,1996:23),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针对性,不仅测试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同时考核其专业基础知识。在第二学期的评价体系里,基于ESP测试的真实性原则,在题型设计和内容考核方面兼顾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如用英语借助PPT图示讲解计算机7大部件;模拟职场接待并介绍项目等。
4.2.7搭建ESP课程学习平台
在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实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资源,搭建“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实践平台,开辟ESP课程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交互手段,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提供交互环境;同时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平台。
5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的价值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系统有效地增加实训环节,英语老师和专业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职场活动,如何提高学生职业交际技能,如何利用ESP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分享该领域信息资源等。我校的高职公共英语(EGP)与计算机专业融合的ESP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虽迈出了一小步,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ESP教学理念引入高职英语教学,对高职英语ESP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精心编写满足职业需求、学生需求的ESP教材,构建立体化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能满足特定行业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Bachman,L.F. &A.S.Palmer,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Dudley-EvansT. &M.J.St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Hutchinson&A.Waters. 2002.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Robinson,P. 1991. ESP Today [M].Oxford:Pergamon.
StevensP. 1988. ESPafterTwentyYears:ARe-appraisal[G]∥MTickoo.ESP:StateoftheArt.Singapore:SEAMEORegionalLanguageCenter.
白静,赵萱,郑仰成,等.2009. 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外语 (3):85-92.
蔡基刚.2012.“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与实践(2):30-35.
谷志忠.2010. 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5):25-29.
刘法公.2003. 论专门用途英语属性与对应教学法 [J] 外语与外语教学(1):31-33.
秦秀白.2003.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79-83.
王艳.2010. 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1):114-120.
杨慧中.1978.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58-60.
余樟亚.2011.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启示——以“电力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界(5):56-61.
责任编校:蒋勇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3-0153-04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李志萍,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OnESPCourseConstructionforComputerScienceCombinedwithEGPinVocationalCollege
LI Zhiping
Abstract: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is in essence a teaching practice addressing certain specific needs.The ESP reserach so far in China, however, provides few case studies on teaching of ESP courses. The status of domestic ESP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more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study th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er ESP cours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an that in universities.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scriptive case study of an ESP course “English for Computer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aspects of course planning, needs analysis, teaching materials, methodology,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SP course learning platform. The paper aims at giving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in ESP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EGP;ESP;teaching practice;English for compute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