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传统仪式与保护策略

2016-03-15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舟温州

黄 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传统仪式与保护策略

黄 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龙舟竞渡活动传统上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其主要程序分为五个阶段:请神,进河,摆祭与参龙,斗龙,收殇。它主要有四个特色:一是竞渡习俗极为繁盛和普遍;二是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越王勾践训练水军,并祭祀“五阴太保”“36殇官”等神灵;三是由“参龙”这种祈福辟邪的祭祀活动发展为一种口头诗歌竞赛;四是具有水上台阁这种观赏性龙舟。历史上温州龙舟竞渡常出现安全事故和经费摊派的弊端,因而屡遭官府严厉打压甚至强行禁止。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中,应按着传统面目复兴温州龙舟竞渡习俗。

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

温州端午习俗有划龙舟、吃粽子、吃薄饼、悬挂菖蒲艾蒿、系长命缕、“撞蛋”①孩子们用自家带来的咸鸭蛋互相碰撞, 没破裂者为赢.等。其中最为盛大、最有特色的是龙舟习俗。它也是温州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习俗。

温州临海,城区河流纵横,又有很盛的龙信仰和水神崇拜。温州人团体意识强,争强好胜,由于经商风习浓重而更加讲究求吉辟邪。这些都是温州龙舟习俗繁盛的重要因素。

传统时期,温州各村镇都有龙舟,举办龙舟赛的水域很多。《温州市志》对划龙舟习俗概述如下[1]:

温州东部平原,河道交错,几乎各村都置龙舟。南宋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划龙舟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十前后结束。赛龙舟时,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飞,岸上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壮观。解放前,常发生两龙舟斗殴与观众拥挤坍桥落水事件。民国23年(1934年)和建国前夕,永嘉藤桥、梧埏因龙舟相撞引起斗殴,溺死41人。自南宋至民国,历代政府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70年代末,温州龙舟复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导,消除迷信色彩,加强安全措施,遂成为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这段文字记述了温州龙舟习俗的盛况和演变脉络,也说明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温州端午龙舟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

温州龙舟竞渡活动的时间一般为十天,夏历四月三十日进河,五月初十收殇。也有些地方五月初一进河,初六或初七初八收殇。筹备事宜在四月就开始了。如果要造新船,四月初一就在庙里举行开殿门仪式,祭祀殇官神,开始造船的诸项事宜了。其主要程序分为五个阶段:请神,进河,参龙,斗龙,收殇。

(一)请 神

也叫点殇或点香①温州话“殇”与“香”音近, “点殇”“殇官”“收殇”中的“殇”也被说成或记作“香”.。就是祭祀和请出掌管龙舟的太保神和殇官神。时间在夏历四月下旬的某个择定的吉日,有的地方请道士主持仪式,不请道士的地方就由参龙师主持。太保是掌管36位殇官的神,有的地方说太保有五位:张德、彭方、张贤、洪武、周陆,称五阴太保;有的地方说太保神是一位②上述五阴太保之说是瞿溪镇参龙师任银河所讲述, 参见∶ 文献[2]∶ 216. 而徐高发主编的《瓯海龙舟参龙》记载∶“据民间流传, 划龙舟赛事由三十六位神仙掌管. 以周鹿太保为首, 内分施令(打鼓)、鸣金(打锣)、摇旗、掌舵、划船等等.” 讲述人与具体村镇不详. 参见∶ 文献[4]∶ 27.。殇官神是专管划龙舟的神。温州人认为龙舟上的每一个职位都是由一位殇官管着的。一般龙舟上有36个职位,也就有36殇官。按传统的龙舟设置,36个职位包括:划船手26人,另有执旗者1人,唱神者(参龙师)1人,司鼓2人,掌锣2人,托香斗者2人,前后掌舵者2人。大船要48人,其中划手36人,参龙师和掌旗各增1人,其他职位同小船。36殇官各有其姓名和位置职司,如船头杨一将军,船尾周六相公,阵头队长一道殇官杨文显,阵后哨长二道殇官蔡伊忠等。下面是瓯海区某个地方参龙师所诵点香词[2]27:

今天黄道吉日,本村划龙舟首事弟子、法门弟子,敬请太保点出神仙三十六位,点天道、地道、年道、月道、日道、时道、阴阳二道。

谨奉宝香,初焚宝香。衷心奉请周鹿大仙,将大令交法门弟子总管,三十六位神仙随时听候指令。

据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任银河讲述,当地传说五阴太保原是战国时期越国攻打吴国时统领水军的五位长官。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借民间划龙舟训练水军,历经十年,在公元前473年的端午节,以变民为兵的水军作为攻打吴国的主力军,攻破吴国国都。战争结束后,越军请唱神者为战斗中牺牲者的亡灵招魂,带他们回归故土,这就是最初的“收殇”仪式。后来每年端午节划龙舟时,这些殇鬼都难忍在阴司的寂寞,来到人间参加划龙舟。这些亡魂附在划手们的身上,帮助他们取胜,也造成不同龙舟队之间的争强好胜、争执斗殴乃至翻船事故。所以人们在庙中塑起五位太保的神像,每年划龙舟之前都要拜祭他们,请他们管束36殇官。有的地方也塑起36殇官的神像[2]31。由此传说可知,温州端午龙舟竞渡起源的民间解释是为纪念勾践训练水军,而不是为纪念屈原。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一《风俗》明确记载:“端午竞渡,旧志云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2]72。还有一种说法,36殇官是36种冤死鬼的管束者。古人将未成年而夭折的亡灵分为36种,每种冤死鬼都有一位负责管理的殇官,这样就有36殇官。这些冤死鬼常到人间捣乱作祟,人们就拜请36殇官管束好这些冤鬼[2]216。

2015年瓯海区瞿溪镇蒋桥村的请神仪式是夏历四月二十六日由参龙师主持的③2014年以来, 我与温州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的万军老师多次实地调查了温州龙舟习俗, 重点考察了其中的参龙习俗, 访谈了多位参龙师.。凌晨五点左右,本村龙舟队的头家、参龙师和队员们集合起来,列队走向本村的颜鲁公圣庙。该庙供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蒋桥村人自称颜真卿是他们的先祖。他们身穿统一的黑色队服,肩背斜挎红绸带。因蒋桥村代表的是黑龙,故其服装、高帐及旗帜都是黑色的。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净水师①净水师是专门负责在仪式中撒净水的人. 请太保时净水师要先给自己洒水净身, 再给来请神的人撒水净身, 再给神庙里里外外撒净水, 意为除去不洁净, 表达对神的敬畏之心. 净水是经仪式处理过的水, 先由道士或参龙师念咒语、焚烧净水符, 再把灰放进水里. 龙舟竞渡期间每天活动开始前都要撒净水.、锣鼓队、举着本村高帐和龙舟令旗的人。队伍到圣庙门口时燃放鞭炮,告知神灵请神队伍的来到。当参龙师在香案前开始参香案时,头家带领本村的人站在参龙师的左右前后随着参龙师祭拜太保神和殇神,双手合十向神祈祷。仪式完毕,头家把香案上的香炉(代表太保等神灵)抱在胸前,参龙师拿起香案上的令箭,把诸神请走,来到河边事先为太保等搭建的临时行宫,行宫内设敬奉太保的香案。就在此行宫内举行神灵安位仪式。将香炉和令箭放置于行宫的香案上,大家祭拜诸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期间,诸神被请到这里,等活动结束,再被送回庙里。安位仪式结束,参龙师拿起令箭,头家抱起香案上事先放置的另一只香炉,带到龙舟上。龙舟沿着村头、村尾来回划三趟,俗称“三趟哑巴船”。此后再把香炉和令箭放回临时行宫的香案[3]。请神仪式结束。

(二)进 河

就是龙舟竞渡很快要开始前做的下水仪式。进河仪式与竞渡活动的间隔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方是上午搞进河仪式,下午斗龙竞渡。有的地方进河仪式后过几天再竞渡,也有地方做完进河仪式马上开始竞渡。举行进河仪式的时间,一般在四月底或五月初一的凌晨。瞿溪镇是选择四月底五月初的某个黄道吉日进行。2015年的进河仪式是在6月15日即夏历四月二十九日。首先参龙师要带领龙舟队到太保临时行宫,祭拜神灵,参龙师唱进河词。例如有位参龙师唱进河净船词为:“绿遍山原白满川,三清教主净龙船。先净龙头千年吉,后净龙尾保平安。”所唱请太保下船词为:“香烟袅袅透九天,龙舟奉请太保爷。三十六道你掌管,严令众仙保吉祥。”[4]27然后参龙师拿令箭,头家抱香炉,把诸神请上龙舟,从村头到村尾划一圈,再划到埠头停下,船头一定要朝向本村请太保的神庙方向,参龙师唱敬神求吉词,再从村头到村尾来回划三趟,然后敲鼓、点炮、放焰火。再划到任桥村朝圣点去报到。到这里是朝拜一位为竞渡获胜而溺死的当地英雄划手任一角。当地有任一角溺死河中后成仙显灵佑助本村龙舟队竞渡获胜的传说[2]218。这一带各村龙舟队开始竞渡前都要先来这里朝圣。瓯海划龙舟有个规矩,就是第一个划到任桥报到必须是青龙队。当地人说,如果不是青龙第一个划出来报到,这一年的竞渡就会出乱子、打架,青龙第一个来报到,这年就平安无事。实际上这也是一起搞竞渡的各村龙舟队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维持秩序的一种建构方式。然后龙舟返回,把太保、36殇官送回临时行宫里,把龙舟抬上岸翻过来放好。进河仪式完成。

有的地方将请神仪式与进河仪式连在一起,一次做完,也不搭临时行宫。

(三)参 龙

参龙就是由参龙师以摆出的特定物品为题吟诵祭词和吉利诗句。参龙分布在龙舟竞渡的各祭祀仪式中,这里指在端午节期间斗龙之前择吉日专门搞的参龙活动。它本是唱颂敬神祈福词语的祭祀活动,但在特定环节,本地民众将它延伸放大,成了一种带有仪式性的文艺活动,部分环节还有竞赛性。参龙分为“参香案”和“参红”。前者是参香案上摆着的贡品,后者是参系着红绸的竹竿上挂着的物品。这里的“参”是温州方言的特殊用法。“参龙”的“参”应该是“参拜”的意思,至于“参香案”“参红”“参某物”中的“参”则应是由“参龙”之“参”顺延、引申来的用法,意思大致相当于“咏”“就某物作诗”。其中参红是多个参龙师一起参,看谁参得又快又好,带有竞赛性,是谓“文比”。这样端午龙舟活动就有两种竞赛:“文比”和“武比”。“武比”指龙舟竞渡。

参香案的地点多在摆祭的人家门口。摆祭就是摆出供品祭神。在举行参龙活动这天,有些人家就在自家门口设香案,香案上摆着供品和几件要参龙师参的物品,请参龙师来,以香案上摆的东西为题唱参龙词。也有在河边摆香案的。有求神保佑儿女考学顺利的,有求财的,有求子的,就把要保佑的人或所求的事写在红纸上,放在香案上。放置的物品也常与所求的事有某种联系,便于参龙师唱出自己所想听到的吉利话,如求考学成功,放置文房四宝。参龙师唱完以后,主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他。如面对香案的开场词:“春宵一刻值千金,龙到大宅会高亲。今日恰遇黄道日,摆祭奉敬太保神。”[4]33参书本的参龙词:“天下文章知识深,从小学习要认真。大学毕业考博士,留学归来成名人。”[4]109参红礼炮的参龙词:“万紫千红总是春,主人热情设‘迎红’。礼炮声声震天响,诚心诚意接神公。”[4]29谢红包的参龙词:“花有清香月有阴,大宅主家听顶真。收你红包讲多谢,一倍付出万倍增。”[4]36

参香案结束后,是到河边参红。据我们访谈的参龙师任银河讲,一定要先参香案,再参红,因为参香案是祭神、主要是让神高兴的,参红主要是让人高兴的。参红时,一些人家在龙舟要经过的河边用红布条将竹竿拴在石栏上或树上,竹竿上悬挂着几件物品,等待参龙师来参。这些物品五花八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是当地百姓用来考量参龙师的才艺的。也有的在竹竿上挂一个纸牌子,上面写出要人参的东西,如写“四大美人”“瞿溪二月初一 参一节”等。龙舟路过一挂参红物品时,要稍作停留,参龙师要很快唱出词来。如参洗衣粉的:“讲起洗衣人人愁,最怕服装染污油。如今有了洗衣粉,干干净净勿用愁。”[4]96参口琴的:“伯牙交朋古圣人,红挂口琴意义深。梅花三弄如意曲,高山流水遇知音。”[4]114参清凉扇的:“凉扇一把多功用,文扇胸背武扇裆。展合应手藏诗画,访亲会友增风光。”[4]118参田螺的:“云淡风轻近午天,阿郎种田转回来。饭热菜香谁制作,田螺姑娘亲手烧。”[4]148参龙词一般是四句七言,偶句押韵,也有超过四句的长诗。内容必须是吉祥或有积极正面意义的词语,忌讳不吉利、负面意义的词语。如果参龙词犯忌讳,会受到观众的恶评或埋怨。由于参红摆的东西五花八门,设计的范围很宽,需要参龙师文思敏捷、知识面宽,故难度大,最能体现参龙师的水平。邀请几个村的龙舟队到一个地点参龙,就形成竞赛的局面。

端午节的参龙,当地称为“参水龙”,就是有水上活动的参龙。还有一种参龙,是元宵节参龙灯,没有龙舟下水的环节,都是在庙里和街巷里的活动,叫做“参旱龙”。

(四)斗 龙

斗龙就是龙舟竞渡的当地说法。斗龙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参加的龙舟越来越多,到初五达到高峰,初六以后越来越少,一般到初七初八就结束了,晚的能到初十。具体到各个河段参加竞渡龙舟数量在日期上的分布则有区别。比如温州竞渡最盛的上河乡,仙门河河面宽直,宽约70至80米,长约800米,可容纳五六只龙舟并列竞渡,最适宜竞渡,场面最为盛大,初四五六的下午很多地方的龙舟都赶到这里来比拼,别的竞渡河段这几天自然龙舟就少了。上河乡有“初二三马桥河,初四五六仙门河”的说法。

温州河流纵横,端午期间可以竞渡的地方很多,比较热闹的竞渡河段就有十五六个。唐宋时期,会昌湖一带是最著名的竞渡区域,到明清时期湖面淤缩,竞渡规模衰减了。仙门河的竞渡也有久远历史,南宋时期已有名声,明清以来则是温州最有人气的竞渡区域。这里汇聚的各村镇来的龙舟最多,赛程最长,比拼最激烈。别的河段划二三百米就结束一轮,这里至少要斗800米,多的要来回斗上2 400米才确定输赢。2010年市政府发布公告指定了市区内各镇或街道分别进行竞渡的水域12处,禁止在指定的时间和水域之外搞竞渡。

端午竞渡期间,每天开始前,先从临时行宫或庙殿里请太保和36殇神上船,再开始比赛,一天比赛结束再送神灵上岸。过去每天都要到任桥朝圣点去报到,现在只在进河仪式和送殇仪式这天才去朝圣点。

竞渡不仅比拼划手的力气,而且比拼队员们的技术、应变能力和配合协调能力。“坐在此船中,只盼此船赢。”这种好胜心是必然的。分属不同村镇的队员与观众也有很强的地方荣誉感,都盼自己的队赢了,能增强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虽然如此,按着竞渡的规矩,不同社区的龙舟队之间也要讲礼仪。比如竞渡场最近的村子作为主龙,对于来自其他村子的客龙要客气。客龙来时,主龙所在村庄要放鞭炮迎接,结束比赛离开时要送行。比赛过程中,如果客龙实力明显弱,主龙超过客龙一米左右,击鼓者就发暂停划桨令,不把客龙甩得太远而“划白水”。如果客龙实力太强,主龙要心平气和地让人家胜出,当天结束比赛后再研究策略,争取第二天挽回名誉。话虽如此,难免有的队员输了不服气,致使龙舟队之间发生斗气冲突。

龙舟竞渡往往吸引许多当地百姓前来观看。沿河两岸人群熙熙攘攘,连绵数里。河面上彩旗飞扬,锣鼓震天,数舟争先,河岸上呐喊助威,人声鼎沸,场面甚为壮观。清代永嘉人叶树玉有诗描述此景:“端阳笳鼓竞龙舟,士女骈阗逐队游。肘后香囊致叩叩,低头只为见郎羞。”清代另一位永嘉人吕渭英《端午看斗龙歌》则描述龙舟竞渡的全景,既写到两岸拥挤的人流,也生动描述水面奋勇争先的龙舟划手,最后几句形容水上台阁的华丽:“端午节高喧金鼓,南塘两岸观如堵。轻舟下水名斗龙,捷足先争日卓午。勇者猛进思直前,才到中流夸雄武。再衰三竭转瞬间,反贻后至来欺侮。乡人踵事复增年,点缀佳辰多仿古。男红女绿装束工,百态争妍献媚妩。丝棚结构似棚灜,油壁繁华如官府。是为台阁沿俗称,未知于义何所取。”

划台阁是温州龙舟活动的一个特色习俗,也是体现端午繁盛景象的一道奇观。水上台阁又称“彩舫”“彩龙舟”,是一种观赏性的龙舟。它比一般竞渡龙舟大,船身宽约4米,长约18米。船的两头是木雕彩漆的龙头龙尾,船身两侧也画着色彩鲜艳的龙。船身上搭着三个楼阁式亭台,亭台上有20个小孩装扮成戏剧人物或鱼虾精灵等,或动或坐,姿态各异。龙头龙尾与楼阁之间各设秋千架,架上挂一个大仙桃,仙桃中间坐着露出半身的俏丽儿童,额上留着刘海,面涂胭脂。前后两个亭台上还各有一座风车式秋千,每个秋千上坐着四名身穿戏装的小孩,随着秋千的起伏而腾空翻飞。船首船尾各有一对妆扮成戏剧人物的艄公艄婆,手持艄桨,服饰艳丽,煞是可爱。居中台阁之上立有“帅”字大旗,四周插着许多彩色旗幡。划手4人,一边两个,坐在旗帜遮掩着的不显眼的地方。台阁缓缓而行,阁中的管弦乐队奏着悠扬的乐曲。水上台阁由于观赏性强,比竞渡龙舟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前来观看。台阁所到之处,两岸观者如潮,场面壮观,盛极一时。吟咏水上台阁的诗词很多,如清代方鼎锐《竹枝词》:“午日江城竞渡时,绮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做水嬉。”清代郭钟岳《瓯江小记》记载了温州水上台阁:“龙舟竞渡,带水城郭皆有之。温则异于他处,舟须数十人曳缆以行,舟上设秋千,扮剧文,彩旗绣繖,光辉夺目。舟后扮艄婆,或一人,或二人,以俊童为之。曾扮艄婆者,指以为优伶之属,人共耻之。必多给钱其家。一船之费总计数千缗,虽华采绮丽,然笨矣。”[5]33温州划台阁以梧田街道最为有名。划台阁所需费用较大,当地常因资金问题不能举办。1933年划台阁之后,中断了70年,直到2004年才重办。这次所造台阁花费20余万元[4]93-94。

(五)收 殇

又叫“收香”“收仙”,是请神仙回归庙中原位的安神仪式。在竞渡结束后选定的时间,将龙舟划到竞渡地点,大家焚香祭拜众神仙,参龙师唱收殇词。如请太保离船上岸的参龙词:“今日划船锣鼓敲,奉请太保离船舱。太保上岸千年古,村头村尾保安康。”收36殇官的参龙词:“仙风吹下御炉香。龙舟游嬉收神仙。收齐神仙三十六,鸣锣击鼓把船开。”请太保归原位的参龙词:“金银财宝大家分,谢你礼炮散众人。本地太保安原位,龙船回营收仙神。”[4]39将龙舟抬上岸,在庙里举行请神仙归位的仪式后,再找妥善的地方收好龙头、龙尾和船只。最后,在庙中大殿举行酒宴,名为“太平福”“解缆福”“三官福”等,欢庆当年龙舟竞渡活动结束,全村每户派一人参加。

二、温州龙舟习俗的组织方式、存在问题和传承困境

温州端午节的龙舟活动,传统上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其负责人称“头家”。每年由各村镇选举产生。通常有三种人适合做头家,一是在本地德高望重的人,二是家里有钱又热衷龙舟活动的人,第三种是通过“摸文”(即抓阄)产生的人选。第三种是目前最流行的选头家方式。头家负责筹钱、购置用具,组织造龙舟、请参龙师、安排各项活动等,其工作是义务性的[3]17。一般有十来个人协助他操持,组成由头家为首的一班人,每年轮换。

龙舟活动所需经费较多,特别是造新龙舟乃至划台阁花费更大,所以经费的筹集是个比较关键的事情。传统的筹钱途径有四种:一是善捐。头家发出倡议,大家主动捐钱,有的富裕人家捐资数额很大。二是摊派。由头家挨户(本地称“镬灶脚”)摊派。因为龙舟活动是敬神祈福的事,通常大部分人家对这种摊派是乐于接受的,但也有一些经济困难的人家有怨言。所以历史上屡有政府禁止划龙舟搞摊派的事。三是收“媛主银”。温州话称姑娘为“媛主”或“媛子”。就是向近几年出嫁的女子所嫁人家收钱,认为是女婿报答岳丈家的钱。近年来这种形式很少出现了,主要因为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不须要收这种钱了。四是从香资支出。各村镇皆有神庙,龙舟活动皆依托于某一神庙做仪式,这样就与神庙有了密切关系。有些神庙收到的香资很丰厚,从香资支出造龙舟等花费就够了,就不需要搞摊派等筹资方式了。所以过去温州有些地方的龙舟活动是依托于神庙,以神庙为组织单位的,龙舟队之间的竞赛也被看做神庙之间的竞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神庙祭祀活动的复兴,香资作为龙舟活动主要经费来源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除以上四种途径以外,还有其他途径:有的地方是村委出资,有的地方是当地企事业单位出资,有的地方由本社区某人独立出资,等等。每年活动结束会用红纸张贴公布收支明细账目[4]114。

高端农膜产品的技术研发,一方面投入比例要远远高于中低端农膜,另一方面需要先进的高分子新材料技术、高分子加工技术以及界面和表面材料科学技术,且开发周期长、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和素质要求高。另外,开发高端农膜需要高盈利率公司运营和管理结构的支持。

温州自古以来龙舟竞渡之风极盛极普遍,固然总体来说是一种良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活动经费摊派给经济能力不足的居民,给他们带来过大压力,甚至有强行勒索的情况发生;二是龙舟竞渡会引起龙舟队及其所属村镇之间的争端、积怨、仇隙,甚至发生伤亡惨祸。这些问题在明清以来的历史文献中不乏记载。明代姜准《岐海琐谈》卷七之二四三记载[6]:

自城市以达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逢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遍掠祭户以及祭户之姻亲,而补已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较之官府之争,殊益有甚焉者矣。及其争斗夺采,少有

不平,鼓枻相击,损伤肢体,甚至殒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踰有衣斯哉!

从这段文字可看出明代温州龙舟活动的盛况及其两大弊端。从“遍掠”“鼓噪”“劫夺”等用词来看,作者对竞渡持否定和反感的态度,对之仅看到其负面因素,但也由此可知明代这两种问题已经很显著了。清代孙同元、徐希勉《永嘉闻见录补遗》则直接称之为“恶习”:“端阳节竞渡龙舟,好事者争先恐后,时有坠足灭顶之祸。官厅虽悬为厉禁,终不能梗众议。恶习移人,良堪浩叹。”[7]

温州历史上最严重的龙舟竞渡事故当属1949年的梧埏街龙舟惨祸。这年夏历五月初七,梧埏街各村在梧埏河段进行的龙舟竞渡进入高潮。下午两点左右,大堡底村的一艘龙舟停歇在林氏宗祠附近,慈湖北村的龙舟划到这里,本打算休息一下就回村了,但当两艘龙舟并排时,两船上的人又临时兴起竞赛的欲望,奋力争先而赛。赛到湖桥边时,大堡底的龙舟稍为领先。按着民间竞渡规约,两船中有一船的船头领先几米,已分出胜负时,胜方应发停划令,不把对方甩得太远,是一种竞赛的惯例和礼仪。而此时大堡底村方面,“掌舵手为取得全胜,竞违反竞赛惯例,乘势绕过北村龙舟船头。于是,北村龙舟便将船头顶住大堡底龙舟的船尾。大堡底龙舟后尾的水手四五人见状,便跳入北村龙舟,指责对方撞坏他们的船尾。双方始则口角,继而动武,北村龙舟因一时立人过多,造成超重,又因船上正互相殴斗,遂使船身失去平衡,酿成翻船的惨祸。”船翻后,除少数会游泳的人自己上岸及被一艘路过的客轮救出外,其余全部淹死,后来打捞上23具尸体。傍晚,北村龙舟载着本村23具尸体划到大堡底村巷口,北村大批人跟随而来,死者的远近亲友数千人闻讯也从温州各地赶过来,有血洗大堡底村之势。该村人纷纷外逃。驻扎梧埏的解放军21军及时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赶到现场,劝阻北村民众,暂时平息了事态。初九,经过地方士绅出面召集并有部队首长、政府干部参加的会议商定解决纠纷方案,让大堡底村负责遇难者安葬费用和给予每一死者家庭一万斤稻谷的抚恤金。直到当年夏历十月才解决完此案。在此期间,大堡底村民大多在外地逃避,致使农田荒芜,颗粒无收,后来很多村民因无法生活而外流逃荒。北村遇难者家庭的稻田也大幅减产①孙兴福口述、梧埏联络组撰∶ 《梧埏大堡底龙舟惨祸》. 参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瓯海县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瓯海文史资料》第二辑, 温州市西山印刷厂1988年2月承印(内部资料)∶ 126-128页.。

由于龙舟竞渡存在以上两大弊端,明清以来竞渡屡次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和禁止,有的时候令行禁止,但长期来看屡禁不止,显示出龙舟竞渡民间传统的根深蒂固和顽强生命力。

清末张棡《杜园日记》记载了官府严禁划龙舟的具体情况[8]37:

宗观察严禁龙舟

五月初五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五月初五,本年宗观察湘文出示严禁龙舟竞渡,于旧岁冬底委员四出分巡,各村各镇凡有龙舟处,悉命勇丁持锯解为数截,如数载上缴官,并敕各处船行船户出具干结,不许代造龙舟,违者察出重究,而此风今岁遂为永绝。每年才交四月初一即闹龙舟,鼓声咚咚不绝,俗谓之“开殿门”。今岁端阳节届,绝不闻一鼓声,亦可谓令行禁止矣。

但到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的日记就记载了龙舟极多的情况[8]125:

谒陈邑令谈龙舟不禁之弊

四月廿六日

晚饭后,同林屏周去谒毛二尹吟笙,面谈本年河乡龙舟极多,不早行严禁,恐有竞争酿命之祸。二尹深以为然,乃偕予二人同进衙署谒陈明伦大令,于花厅晤谈。大令问:龙舟已经谕禁,何民违禁犹乃尔?予答以本年龙舟极多,河乡总汇之河凡四处,曰拱端山河,曰莘塍河,曰塘下河,曰穗丰河,此数河内斗龙不下数百只。问何以如此之多?则由于地方无赖敛花红银之故……而无赖等名利双收,制新龙舟以娱乐地方耳目,将来之或酿巨祸不计也。

到宣统元年(1909年),龙舟活动又遭严禁。张棡日记记载了警察抓捕参与活动的百姓并处以刑罚的情形[8]146:

瑞安余令亲来禁龙舟

五月初三

十点半钟,瑞城余令带同警察兵数十名、差役数十名,自华表桥上岸到本地禁拿龙舟。夏姓龙舟闻风抬下垟去,被警察兵拦追不获,反被警察兵拥挤落水。警兵遂由塘路赶到后岸,适张姓龙舟诸愚民正抬出庙门遇见,被警兵拿去二人,一严金英,一张阿丰,均当官笞执三百,地保则笞执七百,龙舟被其捣毁,一面饬差到龙舟倡首者张田式家严办。噫!无端生事,横罹法网,蚩蚩愚氓,可恨又可怜也。而余令如此猛厉,亦从前所未有也。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官府和部分乡绅对民间龙舟竞渡的严禁与恶评。他们不理解民间为什么这么热衷此事,再三禁止惩处,仍然屡禁不止,而归因于“无赖敛花红银之故”。他们一方面因为龙舟竞渡容易生出争执祸端且损耗钱财从而禁止龙舟,这有一定道理;另一方面则看不到民间举行龙舟竞渡的合理缘由,完全否定,指为恶习,则是错误的。上文对组织和参与龙舟活动的百姓称之为“无赖”“愚民”“愚氓”,显示出作者作为地方上层人士对民众的傲慢和歧视;称龙舟活动为“无端生事”则显示出对民俗活动的不解和偏见。

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1949年端午节发生了梧埏大堡底龙舟惨祸,也由于龙舟竞渡中固有的民间信仰、宗族习俗等内容被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视为“封建迷信”,以及存在经费摊派问题,温州市各级政府对民间龙舟活动严格管控,一般是禁划的。“文革”期间,龙舟活动更被视为“四旧”而被严格禁止。20世纪80年代之后,温州龙舟活动复兴,但因其仍存在固有问题,90年代之后逐渐被禁止。先是1990年瑞安县场桥、仙岩、梅头三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禁止划龙舟的决议,接着瑞安全县禁划,然后平阳县也禁划。1994年,鹿城、龙湾、瓯海联合发布《关于暂行禁止龙舟活动的通知》。直到2004年,温州市政府通过了《关于温州市区民间划龙舟管理暂行办法》,这年端午节龙舟活动才开禁。虽然开禁,温州市政府对龙舟活动有严格的限定和管控。2005年发布的《温州市区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民间划龙舟活动时间定为10天以内,具体活动时间由市人民政府每年根据端午节和高考、中考的时间确定,以通告的形式予以公布。准许举办划龙舟的具体水域,由各区人民政府确定,以通告的形式予以公布。禁止在政府确定的时间和水域之外进行民间划龙舟活动。”[4]125传统的龙舟活动时间和地点按民间习惯确定,照此规定民间活动的传统习惯就要改变,且如果端午节龙舟活动时间与高考、中考时间重合,就不能划龙舟。2016年端午节期间,温州市区就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举办龙舟活动。可以划龙舟的水域也是政府严格规定的。该公文还规定:“不进行迷信等有害群众心理健康的活动。”[4]127这里所说的“迷信”活动应该是指传统的请神祭祀仪式。《瓯海区2008年划龙舟管理工作总结》将本区龙舟数量较多视为工作存在的问题:“龙舟数量居高不下。今年全市龙舟1 408只,同比减少112只,减幅近8%。而我区龙舟数量却仍然居高不下,几乎占了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娄桥和南白象街道在龙舟总量控制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去年都有所减少,但也有个别镇(街道)不减反增,值得引起反思和重视。”[4]151在其“工作建议”部分的第一条则说:“要想法设法减少龙舟总量。我区龙舟数量多,管理难度大,工作压力大。因此,我们要在减少龙舟数量方面多想办法,多出措施,可以考虑按减少的龙舟数量或比例进行物质奖励。……”[4]152在这样的管控之下,龙舟活动的传统特色很难保持,也很难兴盛起来。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温州市政府对龙舟活动的传统仪式不再排斥,并采取了一定的支持鼓励措施,龙舟活动的传统特色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三、温州龙舟竞渡习俗的保护策略

由以上内容可知,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主要有四个特色:一是竞渡习俗极为繁盛和普遍;二是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越王勾践训练水军,并祭祀“五阴太保”“36殇官”等神灵;三是由“参龙”这种祈福辟邪的祭祀活动发展为一种口头诗歌竞赛;四是具有水上台阁这种观赏性龙舟。这几点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很突出和很有地方特色的,弥足珍贵。要保护温州端午习俗,必须珍视、保持和传承好这些特色,而不能因为它们有某些弊端或出于误解而歧视、限制、打压之。

首先,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与保护不能搞“去信仰化”。在温州,民间信仰要素是端午竞渡的传承动力,也是竞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方式。温州的龙舟活动自始至终都有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这是它的传统特色,也是它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的本相。如果去掉这些民间信仰活动,温州端午龙舟活动就变得面目皆非,跟单纯的体育竞赛差不多了。

其次,将举办龙舟活动的主动权还给民间,由民众按着传统民间方式来组织和操办龙舟竞渡活动。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加以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但不能越俎代庖、管得太死。对于龙舟竞渡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经费摊派的弊端,应该能够采取措施予以避免,而不能因噎废食地取缔或打压龙舟竞渡。

[1] 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 温州市志∶ 卷十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497.

[2] 徐高发. 瓯海龙舟[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3] 万军. 瓯海参龙[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 2016∶ 49.

[4] 徐高发. 瓯海龙舟参龙[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5] 陈瑞赞. 东瓯逸事汇录[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6] 姜准. 岐海琐谈∶ 卷七[M]. 蔡克骄, 点校.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25.

[7] 孙同元, 徐希勉. 永嘉闻见录补遗[C] // 陈瑞赞. 东瓯逸事汇录.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3.

[8] 张棡. 宗观察严禁龙舟[C] // 俞雄. 张棡日记选编.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The Study of Dragon Boat Race Customs in Wenzhou——Concerning Traditional Ritual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HUANG T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have been organized spontaneously in folk traditional ways. Their main procedur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worshipping gods, putting boats in waters, laying out sacrificial offerings and racing struggles among dragon boats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ceremony. There are chiefly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races in Wenzhou∶ firstly, the customs of dragon boat races are extremely prosperous and popular. secondly, there is a legend in Wenzhou that the dragon boat race originated in the memory of Goujian, king of Yue Kingdom, who once trained navy by dragon boast. Meanwhile, gods like Wuyintaibao and 36 Shangguan are worshipped on such occasions. Thirdly, a kind of oral poem competition has developed from Canlong , a kind of ritual blessing activity. Fourthly, there are ornamental dragon boats existed then similar as overwater folklore activities. Because safety accidents and expenditure apportions constantly appeared in history,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were severely suppressed or repeatedly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Toda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nzhou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race customs have to be revitalized.

Wenzhou;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Boat Race

K890

A

1674-3555(2016)06-0037-10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6-06-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课题(CRIHAP201506)

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语言民俗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舟温州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屈原 端午 龙舟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龙舟
《金娃——龙舟》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