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

2016-03-15林琛琛

关键词:温州人温州风筝

林琛琛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

林琛琛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民间玩具构筑着温州人的童年世界。温州民间玩具拥有地域海洋文化的特质,体现着温州人在艰难谋生的缝隙中寻求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潜藏着与海洋和谐共生的传统民俗信仰。作为谋生之技的民间玩具制作和表演充分呈现了温州人的灵性、务实以及敢为人先精神。温州民间玩具一直在神圣与游戏之间徘徊。

温州地区;民间玩具;地域文化

传统民间玩具是一种使民众精神愉悦的娱乐工具,俗称“耍货”“玩意儿”等,主要对象是儿童,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民俗特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质的猪狗等,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出土过类似的陶质小物件。这些陶猪陶狗系对当时猪狗的写照,其形态中所含蕴的观赏、把玩功能已十分明显;换言之,这些陶质物件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玩具。人类一旦拥有了玩具这样的存在物,其童年时代的恐惧与快乐、神秘的幻想以及神圣的敬畏,都不可分割地融贯到这些玩具之中。透过民间玩具这一视角来研究它与育儿习俗、儿童教育、商业文化,尤其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无疑是可行且有价值的。温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民间玩具是竹马玩具,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载:“竹马坊,谢灵运出守,儿童骑竹马相迎”[1]。温州民间玩具按照制作材料分类有竹木玩具、食品玩具、纸玩具、金属玩具、布玩具等类型,近80种。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罗兰·凯洛斯的观点,玩具强调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需要:模仿、入迷(vertigo)、竞争和机会[2]17。温州地区的玩具除了强调“四种截然不同的需要”之外,还渗透着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共同建构着温州人的童年世界。

一、温州自然环境资源对民间玩具的影响

温州古属瓯地,位于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邻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海经》称之为“瓯居海中”[3]。囿于这样的地理位置,温州在古代陆路交通就很不方便。在古人眼里,温州近乎被山围困着,仅有面海一个出口;用温州话来说,即死路一条(温州话中的“水”与“死”读音相近)。因此与外边世界交往走水路相对方便。温州人面朝大海不可能欣赏到诗人海子的“春暖花开”,而只能体验到向其讨生活的艰辛;从“死(水)路”上闯荡世界,锻铸了温州人胆大、吃苦耐劳的品性。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温州人经商意识非常浓厚,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当代温州人能跑到世界各地做生意,就跟这样的生存环境有关。如果说“玩具、茶具、电动火车和建筑组装玩具是代代相传的美国生活仪式的一部分”[2]2,那么,贝壳玩具、鱼骨玩具、木质玩具以及矾塑玩具就是温州人就地取材的自娱自乐式玩具。

洞头是温州的海岛县,盛产各种鱼类和贝类。在洞头最具有代表性的玩具是贝壳玩具和鱼骨头玩具。过去海岛渔民把小贝壳穿成串,做成项链和手链;把形状各异的螺贝,做成各种小玩具。孩子满月时,给他挂上榧螺,俗名长寿螺,意在祈福避祸。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创新,尝试把几个贝壳组合粘叠,做成各种日用品、工艺摆件和贝壳玩具。贝壳玩具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在此基础上,洞头还成立了贝雕工艺厂,陆续开发生产系列贝雕产品和贝壳玩具。在洞头曾经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玩具,即用废弃的鱼骨头制成的鱼骨头玩具。洞头的岛民祖祖辈辈多以捕鱼为生,每次出海捕鱼好几个月,在船上闲暇之际,渔民就会摆弄吃剩的鱼骨头,根据鱼骨的形态制作成飞鸟、螳螂等各种虫鸟造型。出海归来后,渔民便会把这些鱼骨头做成的玩具送给小孩们玩耍,颇受他们喜欢。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技术含量高的新玩具,以鱼骨制作的传统民间玩具渐渐淡出温州人的童年世界。

概而言之,温州民间玩具具有地域海洋文化的特质,温州人被置于死(水)路而后生,有在艰难谋生的缝隙中求乐的人生态度,也有与海洋和谐共生的传统民俗信仰。温州渔民出海捕鱼没有随便丢弃垃圾,而是别出心裁地利用起废物;既调剂了他们海上捕鱼的枯燥生活,又为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制作出精美的玩具,甚至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仪式。从贝壳、鱼骨玩具中我们能触摸到温州人对家的温暖情感。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平原很少,多属丘陵地貌,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富于创新精神的温州人用木材创制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玩具。泰顺地处浙南山区,盛产小杂木、松树等。泰顺的民间艺人利用当地优势开发了系列木制玩具产品,其中车木玩具最具地域特色。泰顺车木玩具是以木偶造型为基础,结合车木工艺,加以雕刻、拼接、彩绘以及装饰创作而成的立体造型玩具。它是当地有着民间文化底蕴的木偶制作工艺和成熟的车木工艺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上[4]。泰顺车木玩具以人物形象居多,也有可爱的动物,其造型简练概括、圆浑饱满,色彩鲜艳、色调协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泰顺车木玩具的代表人物为季桂芳大师,代表性作品有《民族娃娃》《西游记人物》等。这些富有童趣的泰顺车木玩具,深受温州儿童的喜爱。

温州山多树多,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苍南矿产资源最多,明矾矿储量约占全国的80%,该县的矾山镇有“矾都”之称[5]。矾塑又称明矾塑形工艺,是矾山人利用当地出产的明矾,借鉴传统彩扎塑形工艺创造的一种工艺品,也是儿童的玩具。它具有通透空灵、雅韵天成的特点。据当地传说,矾塑的创始人在无意中发现一棵小草结上明矾珠子,在晨光下闪着亮光,很好玩,出于好奇,便试着用竹篾和线扎成各种“小玩意”如青蛙、蜻蜓、螳螂、鱼虾等,放入明矾结晶池内结晶,结晶后的小动物像翡翠一样通透光亮。后来艺人在制作小玩具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技艺,使矾塑成为千姿百态、别具韵味的艺术珍品。温州矾塑玩具糅合了彩扎、堆塑等工艺技法,以线条为主,点、线、面、块组合造型,既用写实的手法造型,又以明矾晶莹剔透的天然神韵表现一种特殊的意境,从而塑造了温州人充满灵光的童年世界。

二、温州作为“百工之乡”的手工技艺对民间玩具的型塑

上文述及温州偏居浙南一隅,山多地少,虽然寒热气流来到温州都是强弩之末,气候不太热也不会太冷,但每年夏秋两季常遭遇台风袭击,是故生存环境较为严峻。不过,凡事有弊必有利,如交通闭塞在某些特殊历史阶段却使温州成为逃避战乱或政治迫害的世外桃源,于是各种文化在此交锋乃至冲突,最终各种文化的交汇使温州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大熔炉。远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就有一批来自良渚的先民,几经辗转,最终落脚在温州市鹿城区上戍乡渡头村的老鼠山[6]。其后又有数次中原人口大规模的迁入,如西晋末年的中原士族南渡与后来的宋室南迁。这不仅给温州带来各类能工巧匠,更重要的是使之逐渐形成先进的思想理念,诚如杜佑《通典》所载:“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7]。

另外,温州本土生存条件不够理想,可耕土地贫乏,逼迫着温州人想方设法去谋生糊口;要么磨练生成积累相关技艺,要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走出温州,到外面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温州人闯荡世界靠的就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温州人依靠技艺外出闯荡世界的同时,接触学习并带回了全国各地的手工技艺,再融合外来移民文化,使温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工之乡”。所谓“百工”,所谓“艺”,其中包括了民间玩具的引入与制作。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技艺有刘氏风筝、布袋戏等。

风筝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大约在五代时期风筝成为玩具,唐代时是上层社会的高级娱乐玩具,到了宋代渐入民间。随着宋室南迁,北方风筝也被引进偏隅东南一方的温州,这使南北风筝制作技艺得以相互渗透,为最终融合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文字风筝”夯下了基础。温州竹枝词对本地民间放风筝有过生动记述:“百丈丝纶握手中,纸鸢飞趁日轮红。愿郎平地飞腾早,万里前程正运风”[8]。温州人把对人生的美好愿景寄托在放风筝的娱乐之中。放风筝是温州民间的户外娱乐,制作风筝的技艺过程本身却不是为了单纯娱乐,主要是为了谋生。越是生活在逼仄的环境,越是梦想温州之外的“万里前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人放风筝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也是对谋生之技的超越。

因此,温州风筝的制作非常考究,并别具匠心,刘氏风筝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温州的刘氏风筝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创始人是刘益卿先生。刘氏风筝作品在传统风筝制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镂空文字风筝的研究、制作方面颇有建树,最有特色的是“福”字风筝。刘氏文字风筝的技术难点就是在文字风筝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其受风均匀。刘氏风筝创始人打破常规思维,设计出合理的骨架结构,在制作工艺和材料运用方面获得突破,使文字风筝在空中的稳定性得到有力保障。温州竹资源丰富,为刘氏风筝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它以本地三至五年生的冬季毛竹为原材料,该类毛竹具有轻巧、弹性好等特点。刘氏风筝传承人还不断创新,将温州瓯绣与风筝制作两种不同的手工技艺进行完美对接,采用温州瓯绣工艺代替风筝传统的手工彩画,创作了全国首只刺绣风筝。这只瓯绣飞天彩蝶体现出瓯越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凸显了温州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特色。

温州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又称“掌上戏”,它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全套行当仅为一肩挑,一个艺人,手、脚、嘴并用,即可完整表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正所谓“一副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温州布袋戏演出更能发挥其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表演优势,便于民间艺人游走各地演出赚钱,这也是“百工之乡”的主要谋生之技。

温州苍南、平阳等地的布袋木偶戏来历有北入说和南入说两种。北入说认为,布袋木偶戏在在南宋初年时即流入平阳。因北方金兵进逼,南宋朝廷从临安(今杭州)迁徙至温州,布袋木偶戏也随之传入温州民间。南入说认为,布袋戏源于福建泉州,在清中后期随福建移民被引入温州。从其称谓、表演风格、用闽南方言道白、在闽南方言区域行演等方面看,南入说更有说服力。布袋戏引入温州之后受地域文化影响,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布袋木偶是布袋戏表演的主要形象道具,也是儿童的重要玩具。布袋木偶由木制的偶头、布制的偶身、木制的手脚组成。偶头一般由不易裂变的木材雕刻而成,身体是用各色布缝制而成,布袋木偶因其形状酷似布袋而得名。布袋木偶内部没有任何支撑,主要靠操作者五个手指和手臂的运转来完成表演。布袋木偶具有操作便利,携带方便的优势,特别适合儿童玩耍或表演,故为儿童喜爱的玩具。

移民社会成就了温州的“百工之乡”,其“艺”其“技”丰富了本土民间玩具的类型和工艺美学。作为谋生的“百工”之技其实隐含着温州人——当然包括历代移民——使出浑身解数赚钱养家的糊口史。而包容兼蓄各地民间玩具之精华的温州民间玩具,却给温州人的童年世界抹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三、在神圣与游戏间徘徊的温州民间玩具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第六》中就曾记载说,“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9]。可见,温州民间信仰自东瓯王时代就已经很发达。而移民社会的多元碰撞,使得“中原和苏杭民俗与温州民俗渐趋交融,而温州南部因毗邻福建,历史上边邻交易较密,经贸往来频繁,居民中亦不乏来自闽地者,故民俗上互有影响”[10]。这也影响到温州人的民间信仰,使之更加丰富多元,“温州的民间信仰主要是地方俗神信仰,俗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共同构筑了温州人的精神‘防火墙’”[11]。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俗文化几乎全方位地渗透到温州人的生活世界,自然也介入到温州人的童年世界,使之呈现出神圣的面相来。诚如美国民间玩具史专家克罗斯所言,“男孩和女孩们的玩具都反映了传统工作角色和终身伴随着他们的工具。但是它们却并非自觉地要去‘训练’孩子。这些玩具通常并不有意刺激幻想,也不去与流行文化的大世界相联系。玩具主要是成年工具的微缩版,其目的是让孩子们预演传统的成年角色”[2]34。与美国人的童年相比,温州人童年的预演更具神圣性。温州的民间玩具即凭借岁时节日的摆祭等习俗和人生礼仪中的过渡仪式,而深度模塑着温州人的童年世界。

温州的岁时节令民俗历史悠久,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创生了大量的节令玩具。节令玩具是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它是节令民俗事项中最为活跃的角色。有些节令玩具是民俗活动本身所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它们又使民俗文化实践更成熟、更稳定。流传至今达一百多年的温州童谣曾描述过这样的民俗活动和节令玩具,如《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12]

温州童谣中的“正月灯”系指温州民间元宵节的花灯会。元宵节以挂灯、赏灯、玩灯为中心,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民俗活动。温州元宵灯会,从宋时就有玩灯之举。南宋永嘉著名思想家叶适有诗云:“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子携孙看灯来。”[13]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温州元宵灯会是何等的热闹非凡。温州元宵节灯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显示了温州历代民众的智慧。花灯又名彩灯,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功能。花灯丰富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是元宵节这种民俗文化的标志,它充满喜庆、寄托希望,同时花灯也以玩具的形式传递着节日的信息。在花灯中可称得上是民间玩具的主要有走马灯、肖形灯、孔明灯等。走马灯既是灯具又是传统的玩具。明代,温州已有此灯,“走马灯、假灯气运机,顺逆交驰者”[14]。走马灯是对热气流的巧妙利用,带动画面连续旋转,产生动画的效果,这是元宵节儿童最喜欢的观赏玩具之一。在平阳县南湖、昆阳等地,走马灯的制作技艺远近闻名。平阳的走马灯外形多为六角、八角形亭台结构或圆形宫灯状,独具特色。肖形灯是元宵节期间普遍时兴的玩具灯,常见的有车灯、鱼灯、蟹灯、兔子灯、百鸟灯、狮子灯等,其中车灯是民间玩具灯中的重要品种。肖形灯造型可爱、可玩性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元宵节的晚上挑灯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手持肖形灯聚在一起比灯形、比亮度,一边玩一边唱,其乐无穷。

在温州民间,中秋节陈列小摆设赏月风俗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古代温州民间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称“月光佛”①参见∶ 叶大兵. 无微不入有美毕臻∶ 温州小摆设应该争取申遗[N]. 温州日报, 2006.,亦谓摆祭习俗。初期在小桌或茶几上,摆放一大月饼,周围放十只小碟子(木、铜、锡制作),碟中放各种果品或特制的动物图案糕饼,还摆放金鱼缸、小烛台等,供儿童赏月时玩赏。以后中秋小摆设的物品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温州中秋的一项特色民俗。每年的中秋节前后,一些商店的橱窗和人家的中堂桌子上专门摆设各种十分逼真的小模型,有乐器、花圃、楼台、灯彩、烛台、盘碗等。这些物品是在民间围绕赏月举行小摆设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摆设集各种工艺之大成,微缩至原物的几十分之一,采用玉、铜、锡、木、石等材料制成。小巧玲珑,精细纤巧,惹人喜欢。当节日过后,有些小摆设就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据清张棡记载,他在光绪廿六年(1900年)的中秋节,曾两次到城区观看小摆设,第一次“闻五马街施祥兴中小摆设甚佳,因往观之。见其陈设约十余桌”,其中的小桌椅、榻床、锦屏等均“用红木雕成”,各式小型乐器、吹打器、神亭、神轿“均雕镌精致”[15]。

捣糖糕是温州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它具有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童谣中的“十二月糖糕印状元”就是指温州捣糖糕习俗。根据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资料,南宋时期,温州的鹿城、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地便都有了这种过年的习俗。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中有“除夜……炊粉米为糕糍”[14]的明确记载。温州糖糕是用糯米掺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趁热捏成长条状,称扁担糖糕,或者用糖糕板的模具压成状元郎、财神爷、龙凤、牡丹、蟠桃、鲤鱼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称压印糖糕。心灵手巧的师傅会捏出各种糖糕玩具给孩子们玩,有捏新年的生肖动物,有捏鸟、鱼、刺猬等各种可爱造型,有糖糕模子印出小玩意,还做大大小小的元宝。孩子们拿着可爱的糖糕玩具爱不释手,有的孩子会边玩边吃,把快乐和甜蜜存在肚子里。有的孩子则带回家摆放,把快乐和美丽看在眼里。儿时过年过节趣事都是与这些民间玩具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人生礼仪对于温州人来说也极为重要,一定要举行相关仪式,以使其顺利通过一个个“关口”。出生到满月、周岁,到成人、结婚,再到寿庆等,民间玩具都伴随在这一系列的人生礼仪中,并较为直接地传达出温州人的真情实感。诞生礼是人生第一大礼仪,它寄托着父母及长辈对新生儿的美好祝福与期待。在诞生礼俗中民间玩具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在温州,孩子出生后,外婆家要送“月里羹”[16]154,其中给孩子的礼物除了衣物和包被外,还有银铃、巴棱鼓儿、羚羊角奶吮等玩具。银铃、巴棱鼓儿等是音响玩具,尤其当婴儿哭闹时可以哄逗。羚羊角奶吮可玩性强,是婴儿比较喜欢的玩具。一般大人会把奶吮系在婴儿的手上,供其玩耍。婴儿会把奶吮放在嘴里舔,或者抓着,玩得不亦乐乎。等小儿周岁,要举行对周仪式,俗语叫“对对”[17]。对周那天外婆家送来四季衣,各种裤、帽、鞋等,还有各类儿童玩具和银制的项圈、银锁、银牌、脚镯等。旧时对周给孩童送的玩具一般有竹木玩具、食品玩具、布玩具等,近年来还加送小儿车和中高档的智能玩具。银器装饰品是必送的礼物,银是贵重金属,具有吉祥的寓意和辟邪的作用。在“对周”这天,在温州旧时还有“摸周”的习俗,“摸周”是将各种玩具和各个行业的代表性物品陈列于小孩面前,督其抓取,由此卜其日后前途和志向。活动结束后,部分物品就当作孩子的奖品供其玩赏或食用。

温州米塑在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有关史料记载,温州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在宋代逐渐形成,在清代得以发展并形成特色。温州米塑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产生,并积淀成地域民俗文化。它用途很广,最早用于寿庆①参见∶ 叶大兵. 温州市民俗学论文集[M]. 温州∶ 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 1995∶ 136.。旧时在温州,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结婚、做寿、丧葬、逝后周年,都要做寿桃,它具有辟邪的作用,象征健康和长寿。温州人很重视祝寿礼,对献寿桃的礼节也特别讲究。在祝寿礼上必送米制寿桃(扁形福桃),用以祝老者健康长寿。最有名的是寿桃山,上面有一百多个大小寿桃和大小不同的米塑戏曲人物以及鸟兽、花卉等装饰,大都为60岁以上老人祝寿之用,宴后供孩子们欣赏和玩耍之用。小孩“对周”时做的寿桃称对周桃,形状比较简单,大多是圆形或桃形。桃形的又称花桃,即在小寿桃上捏红花绿叶(多为牡丹花)。旧时在温州米塑发展鼎盛时期,有很多家米塑店专做寿桃。另外,还有一些民间流动的米塑艺人,他们会挑着米塑担在街头巷尾、集市上摆摊子做“米人儿”[18],有各种小动物,也有戏曲人物等。惟妙惟肖的米塑小玩意儿,是孩子们的最爱。近年来,温州米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以表现民俗题材为主的艺术新路,并把重点转移到实用上,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了,增强了可看性和可玩性。

温州婚嫁有送“糖金杏”的习俗,温州方言把石榴叫“金杏”。糖金杏是将白糖染红煎汁,用石榴状模具压制而成。温州的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女儿出嫁分糖金杏”[16]138,这是温州一项特有的婚嫁习俗,寓意新婚夫妇婚后如石榴般多子多孙,幸福美满。“送日”(男家选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时,男方将插有彩色绒球的大糖金杏和若干小糖金杏送到女方家,大的摆在新房中;小的送给亲友们,主要供孩子玩。小的糖金杏小巧可爱,惹人喜欢。旧时零食很少,家里送来糖金杏则令孩子兴奋不已,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这是不可多得的婚俗中的喜庆玩具。

民间玩具本身就具有游戏性,学界甚至认为玩具就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活动。荷兰研究游戏的大学者胡伊青加就断言:“人类社会中的那些伟大的原型活动(archetypal activities),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游戏”[19]。温州民间玩具也不例外,我们从其节令玩具即摆祭习俗中的小摆设以及伴随于人生礼仪的各种玩具,都能看到这样的游戏特质。与中国其他地域民间玩具不同的,或者说独具温州地域特色的是,温州民间玩具浸透着源自本土的民间信仰等习俗,而这些习俗建构了其神圣的维度。因此,温州传统民间玩具一直在神圣与游戏之间徘徊,并逐渐形成地域特色。

四、结 语

民间玩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它是一定地域的文化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温州民间玩具是温州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的生存与发展都与温州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移民社会的构建都为温州民间玩具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温州民间玩具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但温州的民俗文化孕育发展了温州民间玩具艺术,同时温州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温州的民俗文化。温州民间玩具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又是温州民间玩具产生、发展的沃土。

[1] 王瓒. 弘治温州府志[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85.

[2] 加里·克罗斯. 小玩意∶ 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M]. 郭圣莉,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3] 刘歆. 山海经[M]. 史礼心, 李军, 注.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178.

[4] 周锦云. 温州工艺美术[M].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162.

[5] 肖耘春. 苍南县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394.

[6] 赵晔. 湮灭的古国古都[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 242,

[7] 杜佑. 通典[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4859.

[8] 叶大兵. 温州竹枝词[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278.

[9]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399-1400.

[10] 温州市志编撰委员会. 温州市志∶ 上册[M]. 上海∶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8∶ 479

[11] 韩雷. 在神圣与世俗的边缘游走∶ 温州模式与民间信仰之关系初探[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 (3)∶ 83-87.

[12] 诸松华. 温州童谣[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25.

[13] 叶大兵. 温州民俗大全[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16.

[14] 姜准. 岐海琐谈[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176.

[15] 张棡. 张棡日记[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59.

[16] 叶大兵. 温州民俗大观[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17] 叶大兵. 温州民俗[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 100

[18] 周吉敏. 民间绝色[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 2011∶ 56.

[19] 胡伊青加. 人∶ 游戏者[M]. 成穷,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 2007∶ 4.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from Folk Toys in Wenzhou

LIN Chenchen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Playing folk toy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Wenzhou people’s childhood life. Wenzhou folk toys possesses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marine culture embodying the life attitude of Wenzhou people seeking happiness even if life is harsh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folk belief living with ocean in harmony. As the skills to earn a living, the making and exhibition of folk toys fully reflect the intelligence, pragmatism and pioneering spirit of Wenzhou people. In a word, Wenzhou folk toys have been wandering between divining and playing.

Wenzhou Prefecture; Folk Toy; Regional Culture

K890

A

1674-3555(2016)06-0047-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6-05-10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Wyk11072)

林琛琛(1977- ),女,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美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温州人温州风筝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温州人都进来看看”——温州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学做风筝
鹿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