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耻而不为”的逻辑式微

2016-03-15张树俊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耻感学派反省

张树俊



“知耻而不为”的逻辑式微

张树俊

“知耻而后知不为”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从“知耻”到“不为”包括人的思想内控和行为外约,中国有一整套理论模式和逻辑体系。这套理论模式的构建基本按照“知耻而后知仁”→“知仁而后知修身”→“知修身而后知反省”→“知反省而后知不为”逻辑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耻而不为;理论模式;逻辑体系

一、知耻而后知仁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非相篇》)荀子这一番话说的就是人与草木、与禽兽的区别,强调的是人的仁义之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是倾向性善论的。如孟子就曾指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良知,其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人“仁”的本质属性。事实上,中国的主要社会标准,特别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也一直是以“仁”为核心的。“仁”者,二人也。“仁”是做人的标准。这说明中国老祖先在造“仁”字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人与人相互依赖的这一特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五千年来,人们都一直在追求仁义,倡行民风淳厚的理想社会。历史上的儒学,自宋代以来,已经十分注重“仁体”的观念,在他们的运用中,大体上说,心学是把仁体作为心性本体,而理学则把仁体作为宇宙的统一性实体。在宋明理学的理解中,仁体是万物存在、全体流行的浑然整体,所以天、地、人、物共存共在而不可分离。仁体不离日用常行,即体现在生活和行为,无论是识仁还是体仁,人在生活中的践行和修养就是要达到仁者的境界,回归到与仁同体。[1]以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为例,王艮一生不忘天下之仁,其理想就是人皆为仁。他说:“梦周公,不忘天下之仁也。不复梦见,则叹其衰之甚,此自警之辞耳。”[2]他认为,“仁”乃“万物一体之道”。他所作的《勉仁方》就是教导人彼此切磋砥砺相勉于仁的。他的族弟王栋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品人伦,但他认为“仁”是义礼智的统领,他说:“仁而四德(义礼智信)皆在其中,亦犹春生之气流地贯彻于一岁之周,举春而五行之气无不在其中矣。”[2]

中国也是一个讲“耻”的民族。对于“耻”的含义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且不同的人对于“耻”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人讲的“耻”其主要标准是是否有“仁心”与“仁行”,所以中国的“耻”与“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如果知“耻”也就会知“仁”。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耻感的产生总是以社会规范为参照系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当,就是因为他察觉了自己的言行或心思与社会习惯、标准不相符合。而人们对于“耻”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是否有“仁心”、“仁行”为参照系的。“仁”是当今媒体应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媒体对“仁”的践行主要表现在媒体的“爱人”、媒体的“克己复礼”及媒体的自律意识与对理想媒体的追求等三个方面。[3]知“仁”是亲近社会的基础。一个人有了仁的意识,就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怪圈,想到他人,想到社会,想到自己做人的原则。

二、知仁义而后知修身

解决“知仁”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修身”问题。中国的古人很重视修身,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修身之外,其他一切都无可无不可。”[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是天条,不能打乱或违反。实际上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务,也是终生任务。对修身意义的认识,我们不能绝对化,但也不能放于次要地位。古人的观点有时虽然有点片面,但他们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使人通过“知耻”而内修是有积极意义的。

古人讲修身重点讲“仁修”或“修仁”。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世界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4]人的世界不只要有好的行为“景象”更要有好的内心“景象”。我们强调知“仁”,同样强调的是“内心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内仁”。好的内心“景象”靠修炼,“内仁”也要靠修炼。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说过“廉易而耻难”。为什么说廉易耻难呢?因为“廉尚可矫,而耻不容伪”。[5]“耻不容伪”说的是行为上可以伪装,而“心”却伪装不了。当然,知仁不是简单的懂得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仁心。王栋认为,仁有两种,即天下归仁和家邦无怨,但这只是一种形容,实际上真正的仁应该是人人无怨归于仁心。他说:“行仁义者,遵依仁义道理而行,不由心生者也。”[2]也就是说,知仁不只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在“心生”上。他所说的“心生”之仁就是一种“内仁”。“心生”之仁或“内仁”核心是修“心”。俗语所说的“降魔先降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修“心”是一种自觉,自觉修“心”需要心诚。泰州学派的学者们就常说“诚意正心”或“正心诚意”。如王艮认为,诚意的根本目的是“端本”。他说:“本必端。端本,诚其心而已矣。”[2]显然,王艮的“端本”其本质就是诚意修心。所以,有时候王艮干脆把“诚意”与“正心”说成是一回事:正心即诚意,诚意即正心。王艮把“诚意”与“正心”混同起来并不准确,但他看到了正心与诚意的紧密关系,并突出了正心对于诚意的意义。再如,太谷学派所说的“圣功”,是一种净化心灵、增强善质的精神修养过程,也是一种正心端本过程。“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敬’、‘信’、‘仁’、‘孝’等伦理道德的培育;二是通过类似于今日‘气功’法门的精神修养以剔除非分的欲望。两者相辅为用,以正心诚意。”[7]太谷学派的思想集大成者黄葆年说:“心正意诚而后能为其所为、欲其所欲。”[8]可见,修仁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蓄或被动的行为约束,而是一种内心的自觉。

三、知修身而后知反省

自觉修身是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古人认为,自觉修身最重要的方法是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反省,古人也叫反身,就是反观自己,从自身的心灵深处寻找不足。儒家认为,立身处世,应该做到躬自身而薄责于人,多进行自我检讨。如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孟子则将道德反省、自我分析看作是人改过自新的前提。荀子要求人们“见善,修然必以自荐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如果说传统儒家强调反省修身的话,而提出严格反省修身的则是明代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秉承传统儒家的反身思想,并在“身本”思想指导下,一方面强调反己的作用。如王艮认为,反己是正己的手段。他的“淮南格物”说,本质上就是反己立本说。他认为,“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挈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矩正则方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2]正由于己身是天下万物之本,所以他把反己看作是“格物的工夫”,主张人的一切道德行为(信、爱、敬等)都应从反己做起。另一方面,他们主张严格反己。他们的反己思想不同于孔子等人的“一日三省吾身”,而是要于无过中搜索出有过来。反省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反己的程度。王艮的反己可谓是相当彻底的。比如,如果讲说不明白,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引导不及时,是自己的过错;见人有过而不能容,是自己的过错;能容其过而不能使之改正,也是自己的过错;如果说自己无过错,是自己的过错;如果说别人有过错,同样是自己的过错;人不爱我,不是别人不仁,而是己不仁;人不信我,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王艮在其《答问补遗》中说:“既知吾身是个本,只是毋自欺,真真实实在自己身上用功夫,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略无纤毫假借、自是自满之心,是谓自谦。”[2]所以要复初,就一点也不要有什么“假借”和自是自满之心。[2]

当然,反己也不容易。其一,反己要有一种揭自己面具的勇气。明朝洪应明曾言:“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意即自我反省的人,接触到的事物都是修身戒恶的良药。其二,反己要善于自我找过。他打比喻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不怨胜己者,正己而已矣。”善于自我找过的人要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2]另一方面反己心胸要开阔,能够容他人之过。如王艮就曾说过:“见人有过而不能容,是己之过也,能容其过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过也。”[2]太谷学派的黄葆年也说:“羞恶是非之心,施诸己者也。施诸己而己受之,物斯格矣。”[2]为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以“羞恶是非之心”要求于己,以“恻隐恭敬之心”施诸于人。黄葆年还说:“人之无非也,己之无是也。”[8]黄葆年的这一观点与上述王艮容人反己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四、知反省而后知不为

知反省具有两大行为功能。一是知反省能使自己及时地改正错误。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律与反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经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过程,所以反自己具有自我改造的功能。[9]二是经常反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现代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说的是这么一种现象:如果一所房子的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修补,那么用不了多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不当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问题可能会越过越大。而要使自己的窗子不破,就必须及时反省,使不当行为得到及时控制。比如,领导干部握有一定权力,拥有一定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在身边。那些想以你的权而谋私的人,那些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一定会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地向你进攻。而如果你经常反省,就能端正品行,挡住诱惑,攻击再猛对你无效。

反省的主要路径是与社会规范对照而发现存在的不足,再从不足中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从道德的角度说,人通过反己找到了不足和原因,人就会产生某种“耻感”或有了“知耻心”。知耻心的基础是对社会规范有正确的认识,有按社会的利益标准去规范自己行为的心理需求。有了“知耻心”人就会加强自我修改,并努力去改正错误。所以“知耻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从本质上讲,耻感是人的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的行为约束的内在力量。“耻感”发挥作用的机理与面子有关。“面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英文名为阿瑟·史密斯)说,“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描述说:中国人的“面子”犹如南太平洋海岛上土人的种种禁忌一样,有一种不容否认的巨大力量,同时它又变幻莫测,不能简单地应付了事。[10]有了知耻心,人们就会懂得所能为与所不能为的道理。当然这种约束是自觉而逐渐地实现的。比如3-4岁的小男孩夏天的时候光着屁股到处跑,他并不感到有什么“耻”,大了一点,发觉别人都穿了裤子,于是乎套上了开裆裤。再大一点,穿开裆裤也感到不好意思了,这说明“耻感”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耻感对人的约束作用也是自然而然的。

耻感不是简单的反省静思。一方面要自我用功,并注意“悟”“行”统一,另一方面要学会静处而不受诱惑。王艮在强调反己的同时就提出“体用一原”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做到“体用一原”,才能真正达到“端本”的目的。当然,强调修心也不要忽视修行的作用。事实上,修行对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也有促进作用,所以,修心、修行也是统一的。修行,就是要用规定、使命、任务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如遇到红灯停一停,这是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员干部的使命;开拓创新,努力做好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等等。

[1]陈来.宋明儒学的仁体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5.

[2]陈祝生.王心斋全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8.

[3]季丽莉.媒体核心价值观之“仁”[J].新闻知识.2014(10):27-28.

[4](法)雨果.悲惨世界(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72.

[5]田东江.清廉乃为官底线[J].大众社会科学.2009(6):70-71.

[6]仙樵.修身[J].师资建设.2010(5):89-89.

[7]詹石窗.《太谷学派遗书》评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128-130.

[8]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四)[C].扬州:广陵书社.1997:311.

[9]谢尔兹编译.感悟生活中的210个小故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47.

[10]娄荫池.爱“面子”的代价[N].辽宁晚报.2010-05-25.A11版.

责任编辑:李玲

2015-11-02

张树俊,男,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江苏 泰州,225300。

D261

A

1672-3562(2016)02-0101-04

猜你喜欢

耻感学派反省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壹月记事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消失的耻感
反省与克制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