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才培养战略之“勇毅”维度

2016-03-15汤文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孟子

汤文平



论人才培养战略之“勇毅”维度

汤文平

在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勇毅不像核心价值那样充当“家园”的基础和支柱,却是各种价值的守护力量及推行力量,扮演着能源的角色。就像“熵”的概念所提醒人们的,没有新的能量介入,一切事物都将衰变——在精神领域,是勇毅在防止衰变。应广泛比较勇毅在中华传统文化及西方背景的不同作用方式,继承以儒家“三达德”为核心的中华勇毅思想,在国家伦理系统中展开成体系的“养勇”工程,使勇毅成为当代中华师道及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维度,成为整个民族的突出品格。

勇毅;人才培养战略;国家伦理系统;文化复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国家伦理建设的使命,正与中华师道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任务相汇流。

国家伦理建设是通过人们内省与践履来实现的,与私德修养不可分割,对于国家人才战略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国家伦理建设又超越了私德修养,成为一个浩大的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其间师道担当者将扮演设计师和示范人的角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曾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为适应当时需要,成功地创建和发展了伦理系统,造就数千年伟大文明。在晚近一百七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封建礼教作为“笔墨”终于悖于潮流,被人民在革命中抛弃了。但是这项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任务,执政党曾以十分诚恳的语言——“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向世人表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礼乐文化里,从朝廷的分封、世及、禅让、铨选、封禅、祭祀一直到暗室里的洒扫、进退、应对,祖先们无不衡之以义、精心安排,既有规模宏大,也有综理密微,“不学礼,无以立”的论断绝非妄言。有志为新时代裁成礼乐制度的领袖和思想者,恐怕也一定要继承这种为天地立心的气魄与耐心。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执政党、民众和知识精英的持久努力。要在大致和谐的环境里充分地对话,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求得共识,并加以提炼升华。要从社会各个阶层、生活各个领域寻找主题和素材,也要向历史和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吸取经验教训。在这个家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基石,也是支柱。不过本文并不直接着力于价值的研究,而是探讨“勇毅”。勇毅可以成为各种价值的守护力量或推行力量,但是它难以在价值序列中找到独立的位置。在人类文化的早期,当人类还在自然界压力下求生存时,勇毅曾经高于一切(从下文涉及的荷马史诗里也可以看出端倪)。但是,随着人们对话、协作平台演变为日益精致的“价值体系”时,勇毅沉潜入底。所以它在中国古代,只是三纲五常这些核心价值的“哼哈二将”,[1]而在西方,也不过是神圣、智慧、正义手中的利剑。然而它始终“在场”,从未离开,古往今来,所有自尊自强的民族都热情歌颂和不懈追求勇毅品格。在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勇毅不像价值体系那样充当家园的基础和支柱,它却是能源。

勇毅由勇和毅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结合而成。古希腊思想家所称的“四主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其中勇敢和节制显然与勇毅相关。在荷马时代,勇敢几乎是英雄美德的全部,史诗当中的英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他肯定是勇敢的。西方在很长的时间里,军事上的勇敢侵入了民事领域,最极端的体现就是决斗。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各诸侯国就以鼓励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为国策,否定了个人决斗的合法性。所以当项羽向刘邦发出决斗邀请时,被后者一句“斗智不斗力”轻巧地打发了,刘也绝不因此而蒙羞。西方的骑士和后来的绅士们可不同,决斗至死竟然成为一种娱乐,往往一个眼神就招来“为荣誉而战”的杀戮。在东方的日本,勇毅也是极为重要的伦理追求。日本武士道在血腥味上毫不逊色于西方的决斗。一个武士对自己要能忍人所不能忍,对人更是残忍到底。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武士们也被要求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为了使武士们不惮于死,武士道思想家们绞尽脑汁寻找理论支持,从孟子到王阳明再到禅宗,辛苦爬梳,最后造就了一大文化奇观——以佛教教义来指导杀戮。这些东西方文化中的勇毅,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究竟能否成其为“勇毅”,以及在其谱系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很有疑问的。

儒家尊勇为“三达德”之一,《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很重视以仁、义、礼以及学来引导和发展勇。他说,“仁者必有勇”[2],“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3],“好勇不知好学,其弊也乱”[4],“勇而无礼则乱”[5],使勇在一个价值体系里找到恰当的位置。就毅提出了著名论断的是曾子,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6]后来朱熹分析这句话说,“毅是忍耐持守,著力去做”。[7]这些话很好地阐明了,毅较之于勇最大的特色是,它关注漫漫征途上下求索的坚韧,而不是图穷匕首见式的爆发力。毅是与恒心和节制紧密关联的品质,但它又不仅仅是恒心和节制,[8]它还包括明确的目标,要求在行动之前和行动之中,秉持宗旨,贯穿始终,所以曾子在那句话的后面还进一步提到——“仁以为己任”。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勇毅还有境界之分。孟子对其最高境界有生动的描绘,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还曾表达了对王者之勇的看法,即文王、武王之勇在于“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9]庄子则将勇划分为四种,依次为“渔父之勇”、“猎夫之勇”、“烈士之勇”以至于“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的“圣人之勇”[10]。庄子推重的圣人之勇显然与智慧不可剥离。荀子又以义利之辩为旨归对各种之勇表达了更为强烈的取舍态度——“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12]深值注意的是,荀子虽然认可“不辟死伤”、“轻死而暴”甚至“猛贪而戾”也是勇的外延所及,但是明确指出了这只是袒露动物本能的“狗彘之勇”或者“小人之勇”。荀子这种思想以及孔子有关“暴虎冯河”的批判数千年来深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中国人一向蔑视那种为了虚妄的荣誉所作的无谓牺牲。所以子路下马结缨而受死,人们以为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人们竟感其勇;方孝孺在明成祖篡位结束之后再“猛批龙鳞”以至近九百人连坐弃市,有人也叹其愚。[13]与动辄为一个眼神或者一记碰撞而拼个你死我活的骑士和武士相比,中国人是“重死”的,所以梁启超先生1904年仿照日本武士道作《中国之武士道》时,只能至汉初而收笔,此后就很难找到这种原始性武士道的范例了,中国的勇者既不嗜血,更不找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教导其子孙要注重避祸养生,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决不可贪生,即为义而死和死不可避时。《礼记》里说,“临难不苟免,临财不苟得”。“不苟”二字,是颜氏教诲的着眼处,也是中国勇者的立脚处。

勇毅,尤其是刚烈之勇,常常与死亡相联系。孟子倡导“舍生取义”,并且引述孔子的话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14]。但是在生死之间,孟子等先哲始终将“义”摆在第一位,他们绝不赞同像神道教熏染下的日本武士那样以一死为万事大吉,他们也从不向樱花或彼岸的天国讨要安慰,他们所关注的是今生的“义”否。在“舍生取义”之外孟子还提出“可死可不死,死伤勇”的命题,这是远较武士道或骑士道高明而人道的勇毅观。

勇毅品格在当代中国伦理建设及人才战略实施中至少有如下重要价值:其一,促使人们知耻改过。儒家文化十分重视“耻”和“勇”之间的关系,《中庸》在对人性深入观察以后作出了精辟论断——“知耻近乎勇”。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们正进入一个权力分化的时代,个人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内省和自我批判已经不是少量掌权精英的责任,而是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这种自我批判显然需要勇气,需要“过则勿惮改”。[15]

其二,使人们在“新长征”路上做到坚忍不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是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许多人在温柔乡里丧失了斗志,这时尤其要加强整个社会的意志力的培养,要抱定宗旨,始终坚持伟大目标不动摇,否则如逆水行舟,一退千丈。

其三,使人们勇于担当,“见义勇为”。此处见义勇为并不是专指一般意义上的打抱不平,而是泛指根据“义”的要求勇挑重担、勇于牺牲。比如在地震灾难中,老师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党员群众们冒死苦战在抗灾前线,这固然是“见义勇为”。而在科学研究中敢于牺牲,捍卫真理;或在司法活动中维护法律权威,奋勇迎击丑恶现象,如此等等,也都是“见义勇为”,都是需要勇毅精神作支撑的。

其四,推动民族复兴,增强世界和平因素。勇毅与军事、和平等主题联系极为紧密。“不战而屈人之兵”有赖于许多因素的配合,除了经济、军备、自然资源等硬实力之外,也包括文化等软实力,而一个民族作为整体所显现出来的勇毅精神,往往是决定性的软实力。纵横家标榜的一个形象为其绝佳写照。中国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的鼻祖应数纵横家,其经典《鬼谷子》里最重要的篇章——《阴符本经》说“分威法伏熊”:要学习伏卧在原野的熊罴,无声无息而威势达于四方。儒家是一向轻视纵横家的,但是《阴符本经》描绘的这一境界,却是实现儒家推崇的“和谐”世界的可行道路,在这个核武时代里甚至可能是必由之路。从核武诞生的那天起,关于人类命运的乐观展望在很大程度上恐怕都是盲目的了,美军那种四方征逐的“熊罴”迟早会毁灭世界,除非另有力量使世界找到平衡与平静。默克尔总理曾嘲讽中国说——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配称“大国”。她说得并非没有道理,不过中国完全可以输出价值观,而且是永保人类安全的价值观,那就是“和谐”和“和平”。随着两岸的统一以及西北的安靖,中国终有一天,可以“法伏熊”而分威于天下,竖起先祖墨子的大旗——“非攻”,成为世界和平的代言人。然而在那一天到来前,我们这些中华师道的传承者,也须学好墨子及其祖师大禹那种“摩顶放踵”的勇毅。

如前所述,勇毅品格是伦理系统的一部分。不过这一品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初步认为“养勇”工程可以如此展开:

首先,以包含勇毅品格的理想人格鼓舞向上之心,比如自觉地追求前引孟子倡导的强健人格。这也是《大学》昭示的修身途径,即讲究“知止而后有定”,首重“止于至善”。

第二,培养使命感、责任心和“民胞物与”的大爱。老子讲过一句高深难测的话——“夫慈故能勇”,甚至将慈与军事上的攻守胜负捆绑到一起,所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16]金刚怒目的“勇”如何于慈眉善目的“慈”找到了渊源?这不能不让人费解。韩非子则解释说,“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17]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在一些极端激烈的场合,如徐洪刚、谭千秋等人壮烈的英勇行为就只能以使命感、责任心和大爱来解释。而在学者生活的勇毅体验方面,也常常可以找到同样的动机。比如清初大儒王夫之抗清失败以后,五十岁始筑茅屋于湘西,立愿“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不畏清廷特务迫害,二十余年如一日著书立说,至死方休。王夫之没有职称,没有课题,没有稿费,没有同行学者的认同,只有文稿湮灭和文字狱的威胁,只有文化传承的悲壮使命,只有对民族的大爱。这种勇毅同样是有崇高动机的。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8]当今世界,民族之间互相倾轧、物种之间迭相毁灭,亟需和谐,张氏名言可谓对症良药,也点出了勇毅行为最崇高的动机。

第三,加强内省和践履。勇毅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培养起来的。所以孟子介绍的勇士北宫黝已及中世纪骑士、日本武士们为了养勇不惜“睚眦必报”;普金总统自述的少年时代养勇经历,也是街角打斗打赢为止。不过儒家还有另一套修炼方法,此处以曾国藩为例来说明。作为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以词臣被封为武侯——一等勇毅侯,“勇毅”二字,名副其实,曾氏堪称勇毅的典范。综观曾氏治身经验,始终不脱敬、恒二字,并且特别强调自纠自弹,内省日记从三十岁写到死前两天。凭借这些高强度的自我训练,曾氏以书生带勇纵横天下,其勇毅的心志影响所及,青年毛泽东都“独服曾文正”。曾氏事迹是儒家修炼路径的完美注脚。儒家学说在《中庸》里就引用了汤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励勇毅自修;孟子倡导“善养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以及“勿忘勿助长”;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要求,当无事时,反观己心,一一检点,去浊存清……所有这些经验,都强调直指本心、强调与旧我决裂的魄力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强调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这在今天仍是应该坚持的。

第四,社会环境的配合。比如通过荣誉、仪式、师友夹持、共同体互勉等指导和强化个人的养勇努力,使勇毅成为当代中华师道及人才培养战略的一维,成为整个民族的突出品格。

[1]例如封建王朝的谥号制度就是一个力证,在整个谥号序列中,最尊显的是“文正”、“文忠”,“文毅”大概与“文襄”、“文庄”、“文介”相仿佛,如果“勇毅”并称,就是武人的封号或谥号了,与代表“核心价值”的“文”字头一比,相去更远。

[2]《论语·宪问》.

[3]《论语·阳货》.

[4][5]《论语·子罕》.

[6]《论语·泰伯》.

[7](宋)朱熹:《朱子语类》卷37.

[8]唐史大家严耕望总结“工作要诀”为“恒、定、毅、勇”,现身说法,发人深省,参见氏著:《治史三书》,世纪出版集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0.

[9]《孟子·梁惠王下》。

[10]《庄子·秋水》。

[11]《荀子·荣辱》。

[12](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正学学案》。

[13]《孟子·万章》。

[14]《论语·学而》。

[15]《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6]《韩非子·卷六》。

[17](宋)张载:《西铭》。

责任编辑:徐映奇

2016-02-01

汤文平,男,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632。

D261

A

1672-3562(2016)02-0097-04

猜你喜欢

孟子
孟子不朝王
孟子“善战者服上刑”之说辨微
杯水车薪
《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