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平山与早期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浅议——基于广东团的考察

2016-03-15黎抒屏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年团共青团广州

黎抒屏 张 琳



谭平山与早期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浅议
——基于广东团的考察

黎抒屏 张 琳

谭平山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爱国者、民主党派负责人,曾是中共广东党团组织早期负责人。曾参与推动中国共青团早期地方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使广东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团组织创建时期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并促成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积极引导青年成长,为革命培养得力助手,在共青团组织创建历程中留下了宝贵足迹,并从中可见其与中共早期党团组织的较深渊源。

谭平山;早期中国共青团;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一大”

“因为比较自由”这句短语,是中国共青团“一大”研究中常被提及的一个史实[1],用来描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早期组织的称谓)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的广州社会环境,而它恰好出自早期中共广东党组织负责人谭平山在1922年3月6日写给临时团中央代理书记施存统的信中,可见谭平山在团“一大”会议召开的历史中并非局外之人。不过,此处重提只想顺藤摸瓜,探源索流。中国共青团组织之所以得以创建,虽有高屋建瓴、振臂一呼之力,却终究离不开天地人和,芸芸之中,谭平山之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足迹难以抹去。以“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人士、民主党派负责人”而载录于史册中的谭平山,在五四时期积极推动新文化新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地区的传播,积极推动广东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力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为团“一大”)在广州召开,继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助力青年成长,其作用可书、经验可鉴,略为述之。

一、推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1886年9月28日生于广东高明的谭平山,家境虽艰但自小好学,辛亥革命前后,积极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及民国初年广东省的政治活动。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投身于爱国、民主、进步的思想文化运动及政治活动,成长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知识分子之一”[2]。之后,作为早期组织负责人,在参与创建广东共产党过程中积极推动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谭平山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新潮》、《政衡》等刊物的创办活动中,撰写了许多论文、时评、报道,宣传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新文化新思想,并从中初步认识到组织劳动阶级政党之正当性等。他于1919年3月25日发表在《新潮》杂志第1卷第5号上的《“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一文就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巨著《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之一。他在1919年4月为《新潮》杂志选译的一篇关于劳动问题之解决的文章中谈到:“夫劳动者,自己组织团体以充满其防卫自己的利益之手段,实劳动者正当之行动”[3],反映了对于组织劳动者政党的必要性及正当性的认识。1920年3月,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后的谭平山又在上海与同伴们创办了《政衡》小报,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表达了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从根本解决各种问题的意旨。他还把《新潮》、《政衡》等杂志寄回在广州读书的同乡,在书信中向他们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及时报道五四运动的情况,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在广东青年运动中崭露头角,影响日扩。1920年10月,谭平山和北大毕业回到广州工作的同学又创办《广东群报》,创刊号上,不仅邀请了有影响力的陈独秀撰写《敬告广州青年》一文,自己也发表了多篇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列宁等社会主义运动领袖生平及思想的同时大量报道了各国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在《对于文化宣传的我见》一文中,谭平山表达了宣传和发展具有人类共同生活标准即“群性”新文化的宗旨,“我们应该以全民幸福为最高理想[4]”。这样,以《广东群报》为主要阵地,加上《广东中华新报》等刊物,谭平山和几乎与李大钊同时在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杨匏安一起,掀起了广东地区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吸引了一批青年人开始了解、认识、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推动了广东地区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群体性聚合,从思想上促进了中国共青团早期组织在广东地区的创建。

1920年8月,在陈独秀函约及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影响下,谭平山等人开始在创建中共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同时展开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工作,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其过程相当曲折。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李大钊在“南北相约”建党时即开始重视建团,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即指派年轻的俞秀松等人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同时亲自函约或指导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联络各地先进分子在建党中不忘建团。谭平山在接到陈独秀函约后马上就与陈公博、谭植棠等人着手组建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首先组建了一个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动员和吸收一些先进青年如刘尔崧、杨匏安、阮啸仙、梁复燃、王寒烬、冯菊坡、谭天度等,他们大多都成为广东早期青年团组织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困扰,受早期广东共产党组织创建中复杂情况的影响,组建之初与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互助团”合并,青年团成员复杂,思想信仰不一,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信仰无政府主义者,还有工团主义者,活动难以进行下去,不得不于1921年3、4月间宣布停止活动。5月,各地早期共青团组织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等骨干赴苏联学习也暂停了活动,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得以恢复。

1921年7月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青年团组织有了明确的思想指导和有力的组织领导,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恢复、整顿。谭平山作为早期中共广东共产党组织负责人,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并受临时团中央委托,带领青年团员们进行团组织的恢复、整顿工作。1921年10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以临时团中央局名义向各地发出通知,表示要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正式章程,组织正式中央机关,以联络统一全国S.Y运动[5]。据此,从1921年11月起,谭平山就分别派人到佛山、肇庆、汕头、苏州和广西梧州、南宁等地联络组织广东各地区分团,1922年1至2月间,又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的筹备会议,极大地推动了青年团的恢复与发展,第二次筹备会议召开时团员人数已有140人。1922年2月26日,谭平山与杨匏安、阮啸仙等人组织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青年周刊》在广州创刊,表示“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期间,谭平山广泛地与广东各地进步青年取得联系,给他们写信,寄马列主义书刊,对他们进行宣传教导,争取靠拢党、靠拢团组织。1922年3月1日,在汕头工作的纫芳曾经写信给谭平山说:“你因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写封最诚恳的信给我,并赐寄给我许多最宝贵的书和章程,我收到了真觉得有莫大的荣幸和欣慰”。信中又说:“平山先生,一个迷途的人忽然面前现出一条大路而且是捷径,还有‘拾而不由’的道理吗?”[6]。做过教员的谭平山也善于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引导青年团员们,带领团员们设立青年剧社、讲演队、劳动通讯社等等,自己既兼任剧社主任,也是演员,还自己编写新戏,和青年们组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1922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的日子,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选择了这一天召开正式成立大会有着特别的意义,可以说是在纪念马克思和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实现重生的,谭平山受临时团中央委托主持了大会,与会嘉宾达3000多人,会上谭平山致答词时明确表示:“本团的组织,纯以马克思主义做中心思想,因为我们确信马克思主义有改造社会的能力”[7],会后,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通讯选举方式继续选举了谭平山为书记。正式成立后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设立执行委员会,下设劳工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军人运动、政治宣传、社会教育等7个委员会和文书、宣传、劳动组织、财政、总务、地方分团等6个部,全省团员500余人[8]。

综上可见,尽管过程曲折,但谭平山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创建工作可圈可点,他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大会上说:“查表青年团前年已经发起于上海,各省成立的也有八区,广州一区在前年八月亦经成立,兄弟亦是当时一个职员”[9],这里有点谦虚了。作为中共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负责人,谭平山亲力亲为地参与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初创、恢复与整顿的全过程,为早期中国共青团广东地方组织的创建作了重要贡献。

二、促成团“一大”在广州顺利召开

一封信真的可以撬动历史的罗盘吗?与其猎奇不如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逻辑。谭平山在广东团正式成立后积极利用广东地区较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动青年团组织发展和青年运动的开展,促使广东迅速成为继上海、北京后中国共青团早期组织创建活动和群众运动最有影响的区域之一,成为团“一大”在广州召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20年代的广东特别是省会广州,的确有着较其他省区所没有的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孙中山依托广东(广州)作为根据地继续高举民主革命旗帜进行护国护法斗争,这无疑为陈独秀、谭平山等人从事共产主义党团创建活动、从事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等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各地设立分部,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广东也因此顺势而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南方重心。中国共产党在广州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南方分部,谭平山既是广东共产党支部执行委员会的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南方分部的主任,又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一身兼几任,重担在肩。1922年初,谭平山在进行恢复整顿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的同时,也密锣紧鼓参加工人运动,协助筹备召开全国劳动大会,陆续通知和迎接各地代表来广州与会,所以当上海临时中央召集会议时,谭平山顺势提出在广州开的建议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其他各地青年团在派代表出席团“一大”过程中也有面临着分身乏术、迟迟不能确定出席代表,或者没有经费出席会议等实际困难,也有合并会议的愿望或想法,所以提议为中央接纳。难能可贵的是,谭平山在认真执行中央决议中能够及时判断形势并主动提出建议,表现了政治自觉与纪律的统一。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后,谭平山进一步把青年团的发展和青年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广东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都发展很快,影响扩大,波及邻近省区。以上方面因素都为中共中央和团临时中央在决定会议召开问题上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最终决定将团“一大”放在广州召开。

1922年4月底至5月初,为进一步落实会议召开事宜,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了党的领导干部会议,谭平山作为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党对即将召开的全国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的指导方针,同时也初步讨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开幕,谭平山出席了会议,并参与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广州工人在第一公园(现人民公园)集会庆祝国际劳动节,会后举行游行,参与民众高达10万人,谭平山扛着红旗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可以说,全国劳动大会的开幕掀开了一个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广州五月”。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一百零四周年纪念,这一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在广东党团的动员组织下,当天的开幕式上规模达到1500多人,出席大会有来自上海、长沙、武汉、南京、北京等15个地区团组织的正式代表25人,代表各地团员5000多人,还有广东团组织的骨干和广州各界代表。团“一大”会议持续到5月10日,共6天,先后举行了8次会议,通过了七项决议案,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期间,谭平山正式代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出席了会议并向大会报告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展状况。这次大会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使之成为中国青年的先进群体和中国革命的新鲜力量,极大地推动了青年运动的深入发展。

三、在国民革命中助力青年团的成长

团“一大”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一步突显。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党的最低纲领,并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阵线》和《中国共产党章程》,8月底,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决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国民党成为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组织。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又在广州召开“三大”会议,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以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谭平山作为广东党组织代表出席了党的“二大”,之后虽然因为“陈炯明事件”而短暂调离广州,但不久即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事业的建立而被委以重任。于是,曾经追随过孙中山又受陈独秀影响推动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谭平山,不仅自己积极投入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各项工作中来,而且在他帮助和影响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入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洪流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

1923年3月,谭平山从北京回广州主持中共广东区委执行委员会工作,一方面继续推动广东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等群众运动;另一方面,开始与国民党人联系,酝酿国共合作事宜。4月,被孙中山委任为大元帅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5月,他推动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区组织工作的改组,经中共组织同意和指示,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区各小组组长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选举阮啸仙为书记,代行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职权。谭平山不再兼任广东团负责人,其工作重心转向国共合作方面,尽管如此,他依然很支持青年团工作。6月,“三大”会议后中共中央迁往上海,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成员的谭平山留任了驻粤委员。随之,遵照中共“三大”会议的决议精神,和中共广东区委具体负责落实国共合作的一系列具体工作,谭平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协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同时,他支持成立以青年团员为骨干的“广东新学生社”作为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公开领导学生运动的机关,推动广东青年参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谭平山得到孙中山信任,向大会作《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并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负责主持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的日常事务工作,这也为他帮助青年团员投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提供有利条件。在改组后的国民党组织机构中,谭平山先后选拔和推荐共产党员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彭湃和罗绮园任农民部秘书、冯菊坡和刘尔崧任工人部秘书、高恬波任妇女部秘书等,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也藉此积极发展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等,广东青年运动也因此得到初步发展,广大青年团员成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与后备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据当年谭平山和阮啸仙的报告,党员发展到一百八十三人分布在各地,其中在广州的就有四十五人。团员也发展到二百一十二人。党领导的工会有二百零三个,会员十万人以上[10]。

由于谭平山在党团组织建立初期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广东及邻近省区,其影响所及难以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但是,现有的大量材料说明,谭平山对中国共青团组织创建所作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谭平山作为中共广东党、团早期组织的创建人和负责人之一,努力使广东的党、团工作逐步得到发展,在担任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主任期间,领导推动广东早期的工人运动发展的同时推动着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与初步发展,当时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所在地同时也是广东团机关所在地。因此,谭平山在广东以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老同志在回忆党在早期的革命活动时,将谭平山提到很高的地位,林松寿在《缅怀先烈李大钊同志》一文中说:“当我知道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同时听到中共建党初期有三个党的领袖,北方(北京)是李大钊,华中(上海)是陈独秀,南方(广东)是谭平山”[11]。谭冬青在回忆早期广东党团工作时也说:“当时有南谭(平山)、北李(大钊)、中间陈(独秀)’的说法。称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地区。当时,我接受新思想时,除了知陈独秀是领导人外,其次是谭平山了”[12]。由此,谭平山创建中国共青团广东地方组织的历程表明,以民主党派负责人著称的谭平山,其实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渊源。纵观谭平山一生,其路途虽崎岖曲折,但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立场,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进步事业中前行。

[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8.

[2][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中共佛山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谭平山研究史料[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362.

[4]谭平山.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5]青运史研究[J].1981(1).

[6]青年周刊[J].1922-3-22.

[7]谭平山.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3.

[8]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广东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9.

[9]谭平山.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3.

[1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报告选编[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77.

[11]李葆华,罗章龙,楚图南.回忆李大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二)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58.

责任编辑:李玲

2015-11-02

黎抒屏,女,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州青运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琳,女,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州青运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广东 广州,510006。

D041

A

1672-3562(2016)02-0084-05

猜你喜欢

青年团共青团广州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与‘团一大’ ”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多彩广州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