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探究

2016-03-15李文砚

关键词:教育模式构建高校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北235000)



高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探究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别进行。论文通过分析影响两者整合的社会现实、青少年个性特点和现行教育体制、观念与方式等因素入手,探索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四结合”教育模式,并运用“互联网+教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别进行,这样割裂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共性,而且教育效果不理想。当前这两方面的教育效果如何,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就是2013年的“保钓”爱国主义行动中发生一系列“打、砸日本车、抢与日本有关的商铺”事件。据公安机关发布的数据,全国各地参与“打、砸、抢”事件的有近60%是在校大学生。这些数据不但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还要认真审视和研究高校当前执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说高校能不能从爱国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上入手,构建一个既能保证爱国教育质量,又能实现法制教育目的的新模式。

一、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

爱国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活动,与爱国教育一样,法制教育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教育活动,是与爱国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实践。要构建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首先要考虑会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人不可能跳出社会之外而独立生存。人的一切活动均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多样化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其中不乏有腐朽的思想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全方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的成就让国人扬眉吐气,但也给国人带来了不少困惑。困惑主要源于经济全球化形势的紧迫和全球信息网络化传播的迅速,西方世界各种思潮、文化和理论无时不刻不在冲击着国人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受其影响的主要表征是民族责任感淡化,民族文化观念弱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很有“市场”,影响力颇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仅关心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采取漠视的态度。也有一些学生,他们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远比关心本国、本民族利益要强,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在其脑海中悄然淡去。

此外,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着人们的经济神经,这也使人们获利的渠道和手段向多元化发展,甚至有些人在利益的巨大诱惑之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上述现象均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7-22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求知超乎寻常,尤其是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易接受新事物。我们必须承认,青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社会事件的判别能力还不高,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认为“爱国无罪”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爱国就是“打、砸、抢特定国家品牌的商品”。尤其是被一些图谋不轨者精心包装后,“爱国无罪”极易误导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假若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被网络运营商(游戏开发商)精心包装后,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游戏中的暴力场景、个人英雄主义等这些信息都是青年学生最易不加批判接受的信息。

(三)现行教育体制、观念与方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学校实施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为“专业课”让路。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类似于“西安焚烧日本车案”的惨案发生。

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观念不统一。在这种情形下,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无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价值观培养。家庭为了孩子毕业后找个体面的工作,家庭认为学校是否开展爱国主义及法制教育对于孩子的后续发展没有关系,教育观念的不统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及法制教育的影响因素。

上述影响因素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必须认真思考的。之所以要认真思考是因为它们既是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先决条件,又是一种不可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运用教育影响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近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这个工程不仅需要周详的谋划,还需要综合来自各方的教育力量,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对青少年的教育上。因此需要有一个立体的、持续的、全面的教育模式来统领各方教育。具体来说,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应该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的教育模式

无论是爱国意识,还是法律意识,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教育既属于情感教育范畴,又与法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研究表明:价值观正确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选择合法的爱国形式,能强化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反之,他们会因为价值观混乱而不能自觉地遵守法纪。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极易在不良的社会舆论挑唆下“借”爱国之名进行犯罪活动。悲哀的是受挑唆的大学生多数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因此,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理性爱国与法制意识的治本之法,而爱国情感积极引导和法规的教育则是治标之法。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他们一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爱国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通过与法规对比自觉敬畏法律,理性选择合法的爱国方式。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义利观。简言之,就是教育大学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得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特定的时期,还应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准备。当前,大学生完全摒弃功利性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完全否认功利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是毫无效果的,因此需要培养大学生合理的功利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让大学生明白通过合法、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可贵性。

(二)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应是“四结合”的教育模式

内因是学生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促成学生发展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根据这一哲学原理,学校的爱国与法制教育在内因上要激发学生学习爱国与法制教育知识的兴趣,在外因上就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

学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是改变学生思想的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过去我们仅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而将受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力量置于教育模式之外,这显然不是尊重学生的做法,自然这种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不会很理想。所谓“四结合”的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方共同合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家长主导地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校是爱国与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早在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以决议的形式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爱国和法制教育,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应设置专门的爱国教育课程和法制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也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渗透爱国与法制教育内容。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观和敬畏法律的意识。比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家长们就应利用这一规律,从一言一行做起,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爱国与守法意识养成的影响力不亚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中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在染指学生纯洁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有关心下一代发展的责任意识,要以诚实守信、爱国兴邦的视角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爱国与守法并不矛盾。在“四结合”的教育模式中,最关键是学生自己。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来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理性爱国问题;要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在爱国与守法的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以愉快的心情将自己的感悟感染周边的同学,为营造积极的教育舆论创造条件。四方教育并非是孤立实施,而是要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四管齐下”,共同协作,形成确实有效的教育网络。

(三)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应是“互联网+教育”模式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开展网络爱国与法制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其他网络终端产品获取爱国与法制教育的学习资源,如果能用好“互联网+教育”这一锐器,便能有效地促成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

互联网+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构建思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托学校现有的爱国与法制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爱国与法制教育向“主动”学习爱国与法制教育内容转变,由“课堂学习”向“在线学习”转变,由“听”到“看”,由抽象枯燥学习到亲身体验转变,最终驱动爱国与法制教育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模式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展示性”模式转变。在“互联网+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具体任务是教育素材上传下载、新旧资源的整合、典型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习空间”“讨论空间”“交流互动空间”和“自评空间”中进行。模式运用“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教学化”教学手段开展“形象教育”,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互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爱国与法制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高高等院校爱国与法制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民主法制观念与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35-38.

[2]张燕红.关于加强高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36-137.

[3]罗双燕.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的历史审视和现实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73-175.

[4]王宇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22-225.

[5]周凤瑾.论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8):57-58.

[6]徐加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26-29.

[7]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4):243-248.

责任编校刘正花

作者简介:李文砚(1974-),女,安徽阜阳人,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形势政策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2013szxm037)

收稿日期:2016-03-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154-03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构建高校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