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思想探析

2016-03-15刘秀玲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1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传统文化

刘秀玲(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思想探析

刘秀玲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的众多因子都蕴含着协商民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孕育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仁”思想、民本思想、中庸思想蕴含的协商民主基因相互契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协商民主;协商思想

【DOI】10.3969/j.issn.1009 -2293.2016.01.004

在任何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真正能够反映该民族精神的是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文化,也就是令一个民族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民主政治发展与文化紧密相联,不同的文化理念,孕育不同的民主模式。这主要在于任何一时代的思想不会在后一时代销声匿迹,而是在后一时代的思想中能够若现端倪。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的众多因子都蕴含着协商民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孕育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和”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其哲理十分深刻。它自古以来就始终贯穿于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与这种“和”政治文化恰好相契合,并深深沉淀于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强调的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并注重兼容并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因此,自古以来,“和”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重要条件。民主是历史孕育的,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熏陶下,当今的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和”的思想。当然,这种“和”的思想也不是古代先贤凭空臆想而出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这主要是因为宇宙之间的一切自然万物都按照一定规律,均衡有序地运动,保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以及大地的春、夏、秋、冬四季,总结出它们是按照规律运转和出现。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哲人还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生物圈,而总结出世间的生物也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适应关系,这种关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和谐规律。“如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量固定在有机物之中,以供人类和动物消费利用,而人与动物的排泄及残骸由微生物分解后又回归自然,为植物提供养料。一切生命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能量转换链条中建立了生态平衡关系,使生命不断延续发展下去。一切生物只有使自己的生命节律与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谐一致,同步运行,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大自然巧妙地安排整个生物界多姿多彩,井然有序,和谐地发展着。”[1]于是,在这种万物都以和谐有序存在的环境之下,逐渐浸润了中国古代“和”的思想。恰如荀子所言:“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因此,“和”的思想是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其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向往和谐。孔子在《礼运》篇中曾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因此,孔子所描述的这种和谐的“大同”社会不存在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存在关系也是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这深深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寻求和谐的精神。因此孔子一直极力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二十二章》)。“和谐”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价值理念。儒家经典《中庸》说过:“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由此可见,和谐、中庸的儒家思想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传统文化源泉,也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把“和”视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形成共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实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2]然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批判和继承了这种古代的“和”优秀政治文化传统,而且使其更加具备了新的时代涵义,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等进行协商,进而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最终达到和谐一致。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体还是客体乃至于协商的动态过程无不浸润着“和”的思想。中国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以及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诸多协商主体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通过协商进而形成各协商主体均可接受的方案,这种差异的主体和尊重差异的协商动态过程均体现了“和”的思想。总之,中国协商民主思想是古代中国“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二、“仁”思想

“仁”的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重要传统文化来源。“仁”是人之本,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对士敬忠,对平级恕、友、悌、信、义,对下级做到慈、惠、觉、厚的根源。这样可以顺利地解决上、中、下各个层次的矛盾,有利于化解社会纷争,避免各种矛盾的发生。因此,孔子所主张的“泛爱众,而亲仁”正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仁”的思想集中体现。当然,这种文化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古人用其来协调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因此这种思想在处理伦理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指出仁的涵义,如果想要自己能够站得住和飞黄腾达,也要使别人站得住和做事通顺,这就是所谓的仁。当然,这种“仁”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因子。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下》)。由此可以看出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墨子也指出了:“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由此可以看出,仁者做事之时,要做对天下人有益的事情,并将此作为天下之法度。中国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对事关国际民生的重大决策要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社会阶层进行协商,即对天下有利之事进行协商,契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因此,这种“仁”的思想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先哲对“仁”注入了众多解释,然而“仁”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博爱。《周易》中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可见,仁是最基本的人道之法则。显然,这足以说明了“仁”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董仲舒言:“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显然,董仲舒指出了仁的方法,主要在于关爱别人。当然,也指出了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爱,即便自爱,也无法称之为“仁”。韩愈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韩昌黎集·原道》)。由此可以看出,博爱称之为仁,做事情合情合理称之为义。仁与义均有固定的名称,而道与德则无固定名称。在这里,韩愈所讲的道德,是融合了仁与义而论的天下之公理的道德。

纵观中华几千年之“仁”的思想之文脉,无不浸透着一种从博爱亲朋好友到博爱民众,再到博爱世间万物的思想。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博爱世间万物之“仁”的思想,所以这种博爱思想也顺理成章地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种下了因子。中国协商民主的的目标在于通过协商的过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社会各个阶层代表人士以及无党派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这样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求良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科学民主地决策。这充分反应了中国执政党博爱民众的“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仁”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加之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加之存在着多个民族和多个宗教,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多元化和复杂化。然而,中国协商民主的目标恰好在于通过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充分有效地反映各个民族的观点和愿望,切实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化解民族矛盾,减少冲突。当今,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边疆地区,偶尔也会发生民族矛盾和冲突,通过中国协商民主的协商平台畅通了各民族利益渠道,充分化解了众多矛盾和纠纷,实现不同民族和群体的利益整合,切实体现了仁爱的精神,这正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的思想。总而言之,中国协商民主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各个党派以及各个社会阶层对国家的重要问题以及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进行协商,深入体察民情,进一步了解民意,这深深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

三、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深深镌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时刻涵养着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不断成长。毋庸置疑,中国协商民主被界定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同中国协商民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有重要联系。而中国协商民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自然而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联。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万姓仇予,予将畴依”(《尚书·五子之歌》)?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有着巨大无穷的力量,绝对不能轻视,而且要关爱他们,要重视他们的意见,使人民其成为国家的根基。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反之,如果统治者暴虐无道,与人民群众的意见相对立,万众“仇予”,国家社稷将不保。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孟子·尽心下》)。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民统治者顺利统治的重要条件,如果君王想要得天下,必须要得民心,以人民为本。这乃是最根本的“道”。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纵观中国千年之历史,任何文明鼎盛朝代,均是统治者以人民为本,采取了一系列重民、爱民的政策,并意识到协商的重要性,轻徭薄赋,少动干戈,使所辖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得以发展。而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协商而促进社会和谐,这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自古以来就起着非同凡响的作用,这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所以孟子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换言之,也就是当统治者如果能以百姓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视为自己的忧愁之时,尚何愁天下不归?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也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以民为本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唐太宗在执政几十年之中,励精图治,据史书详载,太宗执政初期,恰逢天灾,加之外族入侵,粮食价格迅速高涨,于是太宗励行勤俭节约,恩泽普天之下。当时,有很多百姓沦为盗贼,有官员建议用严厉刑法加以制止,而太宗却制止了官员的建议。不仅如此,太宗并告诫官员百姓沦为盗贼的原因出自于赋税繁重,并提倡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也让官员为政清廉而以民为本。所以,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被历代开明统治者积极重视。当然,民本思想正是中国几经跌宕起伏,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思想保证。不仅如此,通过中国协商民主所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党和国家上至大政方针下到民生政策都既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反映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从而协调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毋庸置疑,这种民主重在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重民、安民等都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之重要基因。

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借鉴思想。

四、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一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庸”二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此,孔子把“中庸”上升至“德”的境界,也就是凸显做事无过无不及的价值理念。总之,中庸思想重在强调为人处事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保持适中的原则。中庸思想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积奠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庸思想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绵至今的重要条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同胞在为人处事之中一直秉承中庸之道。在《中庸》里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这里,重在强调“中和”的一种主体价值认定。因此,中庸思想可以理解为能够应允“差异”存在,对世间万物秉承宽容和中庸态度。《中庸》篇里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在这里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唯有达到至诚境界的人,才可以真正尽自己的本性。因为只有尽自己的本性,才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只有尽知他人的本性,才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归根结底,“至诚”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的前提。总之,“至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可以理解为对不同人的意见、事物主张包容而不偏不倚的一种胸怀。中国协商民主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与来自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的群体之间进行协商,最终达到协商的共识或一致。因此,中国协商民主思想继承了中庸思想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切实体现了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庸价值理念。

中庸思想还强调的是人做事情要知进知退,把握合理的尺度和分寸的做事方法。《周易》篇提及:“‘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乾·文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事业、荣誉、地位等方面已经上升到很高位置,也就是处于峰巅状态,如果还是心存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存而不知亡,只知得而不知失,那么这样的人称不上为圣明之人。而那种时刻知道应该保持进退存亡并一直持有诚善之心的人,这种人才能称的上为真正的圣明之人。可见,这里的知进退的处事原则也是中庸思想精髓。“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博志》)。显然,无论中庸思想无论是在为人处事乃至上升到道德境界都注重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平衡,并强调人与世界万物兼容并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中国协商民主思想正是通过协商的民主形式,有利于包容不同阶层群体的建议,能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采取知进退的一种合理执政方法。这更加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之精髓。

由此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商民主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为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程静宇.中国传统中和思想[M].北京:社会出版社,2010:17.

[2]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责任编辑:刘亮红)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293(2016)01 -0018 -04

作者简介:刘秀玲,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BKS042)阶段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传统文化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