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式”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金融法》课程为例
2016-03-14邱格磊
邱格磊
“多维互动式”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金融法》课程为例
邱格磊
摘要:互动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学生教学参与积极性、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多维互动式”教学法指的是多样化、多维度的互动教学模式,类型多样,交叉互补,从而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机制。金融法是实用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多维互动式”教学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特以《金融法》课程为例,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对“多维互动式”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探索,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多维互动;教学机制;金融法;实践
现代社会需要一批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互动式教学法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交技巧的学习、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成熟个体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已逐渐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不仅是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改革,更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的新高度。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所讲授的《金融法》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的交叉性学科,需要探索适合其学科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培养综合性高端金融人才的目标,其中“多维互动式”教学法便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金融法》课程的学科特色
《金融法》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主体和金融行为为对象,全面深入研究这些主体和行为的法律规范,对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及其由此而形成的金融法律制度进行理论诠释和实践引导。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金融法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主要金融法律的内容,熟练解决金融业务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不仅能够在今后金融管理或其他有关经济工作中懂法、执法、不犯法,而且能够较为独立地从事金融法规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研究,成为熟悉金融、通晓法律、善于经营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金融法》课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系庞大。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金融法的一般基础理论、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借款合同法律制度、金融担保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期货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信托法律制度、融资租赁法律制度、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法律制度、金融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等。所涉及内容可说是十分庞杂且具有较高的理论难度。
(二)交叉性强。金融法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金融和法律各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同时熟练地掌握金融和法律的知识,从而也加大了这门课程的授课难度。
(三)实用性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也赋予了本课程实用性极强的特点,其能够为一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具备金融及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掌握金融业务技能,并且具备良好的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和金融法制观念。
(四)前沿性强。金融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是现代经济最强劲的动力和源泉,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新的金融现象层出不穷。这导致了本课程前沿性很强,必须时刻关注金融最新发展和动态,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金融法》课程的学科特点说明,必须组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多年来讲授此课程的经历,在此主要探讨“多维互动式”教学法在此课程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二、“多维互动式”教学法在《金融法》课程的具体实施与运作
笔者认为,所谓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多样化、多维度的互动教学模式,类型多样,交叉互补,从而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机制。
(一)明确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
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传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所有教学行为和手段的先导。《金融法》课程既有理论性、体系性的金融法学知识体系,又有切实的实践教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法学课程。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各领域法律理论、规则和制度,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规则和制度分析和解决金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由此培育出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在当今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的复杂条件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互动式教学法能够通过明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实施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金融环境、分析各种金融问题时,能够充分运用已有的金融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观笔者在这么多年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一贯秉持“有效教育,教学相长”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里的“有效教育”并不是基于功利性的需求和出发点,而是指不能死板地传授知识点,为了教而教,而是应该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要学以致用,理论服务实务。很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可能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整体素养的角度出发的;但类似《金融法》这样的专业课则应该从“有效教育”的导向出发,因为这是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了就要会用,理论一定要联系实务。
(二)“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和类型例举
1.分组辩论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的对抗式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整堂课进行辩论,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小辩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调动。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实际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时,辩论主题的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辩论内容既要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要具有辩论性。举一例子说明:在课程第一章“金融法基础理论”中,讲授到“金融法基本原则”时,便可以对其中的“金融自由”和“金融安全”的问题设计辩论的环节。对金融自由和金融安全的权衡和偏向是金融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其涉及到一国金融监管的思路、导向及抉择。尤其与一些热门的金融监管问题息息相关,如对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等等。这样的辩题操作起来便显得内容丰富且合乎时宜。
具体操作方面,课前通过抽签分组确定各自辩题,学生通过课外的材料准备、积累,课堂之上的陈述、争辩,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通过辩论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检验和提高了学生的金融法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将理论与实务进行了紧密结合。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商科院校教学方法研究》,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2.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良法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一种较为普遍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许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科通过实践已经证明,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确效果明显,其教学优势也已经成为目前大学教育的共识。②金国华主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页。在《金融法》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对实践中的真实典型案例的解读,设计和分析金融法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本课程中“票据法”章节一例说明之:“票据法”属于《金融法》课程中比较晦涩、难懂、抽象的章节,很多概念、知识点单凭讲授很难讲得透彻。所以,对此章节的内容,案例教学应用得特别多。常用的教学案例基本分为两类:问题引导型和分析总结性。与每个知识点配套的小案例基本属于“问题引导型”,贯穿章节始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分析总结型”则是用一个典型、疑难的大案例来对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对章节知识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常用的一个“分析总结型”的案例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中的一个真实案例“支票旅行记”:一张普通支票经历了因当事人马虎大意看错票面金额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转手,后又被小偷偷盗,用支票在商场消费,最终被商场入账的迂回曲折的旅行过程。其中相关法律关系、法律问题盘根错节,涵盖了票据法中几乎所有的疑难问题,如票据的无因性、文义性,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票据权利的取得和丧失,票据抗辩等票据法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总结,学生对整个票据法的了解、掌握都更加清晰和深入。
具体操作中,主要分为几个环节:(1)案例准备阶段。将案例材料事先发放给学生,教师事先布置一些引导性的分析任务,也可在案例布置前进行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或回顾。(2)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阶段。案例布置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准备,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来可以集中案例课堂讨论的时间,二来可以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对于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常见的搭便车现象,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发言的环节来加以约束。并且一般要求小组讨论结束后要递交一份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且要明确标注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3)案例课堂分析讨论阶段。这是案例分析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师生互动最为充分的环节。建立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此阶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展示,陈述观点。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对各小组的案例分析展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总结时,要阐明案例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并指出各讨论小组的优点及存在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3.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典型的亲验式教学方法
所谓的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就是围绕课程中某一主题,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成情景模拟“剧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人物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形象直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角色扮演是指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情境模拟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之中,充分运用已学的理论来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金国华主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420~421页。
在《金融法》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主要应用于对金融时事热点法律问题的探讨。如前述,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前沿性,金融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相关的法律热点问题也备受关注。通过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金融热点事件中,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的认知,在准备和演绎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举笔者实际教学课堂中运用此法的其中一例:在探讨“银行存款离奇失踪案”这个金融时事热点问题时便采用了情境模拟教学法。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分为四组,组里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收集材料,有的撰写剧本,有的承担角色演出,有的进行知识点总结),然后布置情境模拟的主题,要求每组学生自行找资料了解和熟悉当前银行存款失踪案件的大体情况,通过收集资料、撰写剧本,编排情景剧进行情节设定和角色分配,课外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的演出。如有的小组呈现了当前银行存款丢失的最常见原因:银行内鬼(即工作人员)勾结不法分子利用高息揽存手段骗取客户的存款,有的学生扮演银行内鬼,有的学生扮演与银行工作人员勾结的不法分子,有的学生扮演受害的存款客户,有故事有情节地完成了情景剧。另外,对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考核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剧本的设定、角色的分配、实际的演绎、组员的总体配合程度,也包括对所涉及知识点的贯穿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深入了解了当前银行存款丢失的各种原因及可能性,直观易懂。在情景剧之后的知识点反馈总结中,学生都主动提到了当前关于“银行存款丢失案”的法律争议焦点问题以及对承担责任主体的探讨。可以说,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习效果是理想的、事半功倍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是令人欣喜。
(三)“多维互动式”教学基本环节设计——激、导、探、放、收
以上所述互动教学模式和类型在一个完整教学环节设计中并不是孤立或对立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些互动教学模式有时单独适用,有时则可以合并使用。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多维式互动教学法,一个完整的互动教学环节可体现为这么几个字——“激、导、探、放、收”。下面举一笔者实际授课示例:
在本课程“商业银行法”章节中讲授到“银行卡盗刷法律问题”时,因为这个主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金融法的学术前沿问题,所以主要采用的是专题讲授的方式,其中便综合应用了上述多维互动式教学法,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循序渐进。
“激”。首先,通过播放电视新闻节目中有关银行卡盗刷的新闻事件,先给学生一个视觉、听觉上的感观冲击,快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主题,顺理成章。
“导”。这主要体现为“案例导入法”,在授课过程中,选取发生在泉州市的一个有关银行卡盗刷的典型、疑难案例,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探”。在介绍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侧重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针对国内目前的立法现状和相关法院对银行卡盗刷案件的不同判决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涉及的争议焦点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对“银行卡盗刷法律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放”。在了解和学习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针对之前设置的典型疑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和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讨论中,通过彼此不同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对所涉及知识点起到一个巩固、加深掌握的效果。
“收”。有放就有收。最后,由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辩论和发言进行点评,并对整个主题进行总结,深化主题。
总而言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主题特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流程。可以说,多维互动式教学法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类型,可根据具体内容和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排列组合,合作发力,从而充实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三、实施多维互动式教学法的心得及启示
基于笔者自身多年来践行多维互动式教学法的体会以及学生访谈的反馈意见,积累了如下心得:
(一)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自然是教和学这两种活动的结合体,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分别属于不同的角色地位。教师的教最终还是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和个性形成上。从这个意义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师教的目的和体现,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形成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同步互动,促进教学相长。①田学岭:《高校教学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3页。
现代大学生是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具有诸多的鲜明个性: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有想法有激情,不轻信说教,不盲目趋同;他们乐于表现自我,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民主平等意识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②主琳,张建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改革与实践》,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012年第4期,第123页。要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沉闷无奇的课堂气氛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时,应时刻记住“因人施教”,“以学生为主体”这个中心来开展所有的教学工作。对此,多维互动式教学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实践。
(二)关键: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
“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的一个重点在于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合理定位是关系到此教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很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师主生从”式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而学生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在神经活动的层面上师生都形成了稳定的动力定型和习惯的行为活动方式。①田学岭:《高校教学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4页。
“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师生充分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②熊筱燕:《对推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两点思考》,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第1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自身的正确定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应当从惯常单一的“知识传送器”、“课堂填鸭者”转变为“课堂引导者、指挥者”甚至“评论员”的角色,应起到一个“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应该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助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以动力和引力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改变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能力”诸如此类的说法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往往是“知易行难”,知行之间存在严重的延迟性,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的师生互动性还是比较缺乏的。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长久的师生教学习惯、部分教师惰性的制约等,还有一些很现实的客观原因,如:1.高校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很多大班上课给开展互动式教学造成了诸多不便;高校的“多课程,少课时”现状也成为制约教师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原因。2.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业务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机制的单一性成为了阻碍教学改革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教学考核的难量化性以及科研业绩的可量化性,导致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发表之中,而不愿花大力气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诸多单位和部门的合力。其一,在“顶层设计”方面,由于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心血,需要高校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评级和激励机制。如对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报酬,在业绩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和支持等。其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摆正心态,做到“乐教乐学乐思”,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互动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是能够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多维互动式”教学法则能够使这种相互交融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实现师生更好的共同发展。本文虽以《金融法》课程作为一个范例和切入点来探讨“多维互动式”教学法,但实际上此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亦可运用于其他法学课程以及其他应用性的学科。因为此教学法“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 实现师生双赢,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实干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是大部分应用性学科所共通的,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
(责任编辑:苏婷)
【作者简介】邱格磊(1979- ),女,福建漳浦人,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图分类号:D922.28;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57(2016)01-00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