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演达社会思想探析

2016-03-14

关键词:邓演达社会问题孙中山

陶 季 邑

(暨南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2)



邓演达社会思想探析

陶 季 邑

(暨南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邓演达以孙中山的社会思想为基础,借鉴国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并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状况,提出自己的社会思想。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问题、理想社会三个方面。邓演达社会思想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在近代中国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但其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邓演达;社会思想;孙中山;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问题;理想社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杰出民主革命家邓演达的社会思想是其平民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人对此进行专门探讨,本文拟就此课题作些研究。

一、邓演达社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左派著名领袖邓演达坚决维护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并力图复兴中国革命。在寻求复兴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邓演达逐渐形成其平民革命理论包括社会思想。1928年3月5日,邓演达在《致季方信》中指出:“我们新党”(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要拥有“新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这种新的“社会观”,“必然要在伟大的平民革命——在中国说是农民革命——以后”“在新的生活条件上才可以实现出来”[1]447。1930年9月1日,他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主张“应该施行种种社会政策,以救济社会上现存的弊病”[2]369。1931年6月25日,他在《怎样去复兴中国革命——平民革命?》一文中明确提出要与“南京统治者”“决斗”,“形成新的政权”,并“着手新社会的建设”[2]315。显然,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业已形成。

邓演达社会思想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自然并非偶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有关。

(一)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中国以后,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之下,中国社会经济衰退,广大民众深受剥削和压迫,生活极端贫困和痛苦,社会弊病丛生,尤其是工人严重失业,农民流离失所,地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城市膨胀,乡村冷落,社会文明不断走向衰落,“中国社会不能向前进展”[2]365-369,343。第一次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邓演达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之路过程中业已看到并重视中国社会所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他认为,他们这些“忠实的中山主义的信徒”在“形成新的政权”亦即建立平民政权之后,不仅进行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解放”,而且进行“社会”的“解放”[2]317。具体而言,要探讨并实施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以此来解决中国现存的社会弊病。这样,邓演达在寻求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其社会思想得以逐步形成。

(二)孙中山的社会思想对邓演达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世时,为谋求民生幸福美满和社会进步发展,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问题、理想社会均进行一定的思考,形成十分丰富的社会思想。如,(1)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方面,孙中山对牺牲的著名烈士采用开哀悼会、写祭文的方式寄托哀思,对一些烈士家属发放恤金,设立烈士遗孤教养所,主张实行“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还设想对“不幸者”到五十岁后由国家给予养老金 。(2)在社会问题方面,孙中山晚年实行扶助农工政策,具体而言,对缺乏田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对失业工人也进行救济,“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之生活”,“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3]121,124。孙中山还忧虑中国人口过剩,认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民生主义。(3)在理想社会方面,孙中山主张建立新式共和国、实现“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理想社会,“肇造社会的国家”,并最终建立“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大同社会 。他还进一步提出:这个理想社会将实现协调发展,如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统筹兼顾,另外开发内陆边疆地区以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分配原则方面设法避免贫富不均的现象,防止少数富人专利;社会文明方面既建设物质文明,又建设精神文明,尤其是提出“心性文明”和“心理建设”[4]。 孙中山的这些社会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近代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向往富裕社会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他本人改造中国社会制度、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谋求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宋庆龄曾经说道:“对于总理的教义和政策,邓同志是彻底地了解,而又努力地想得其实现。”[5]5所以,孙中山上述可贵的社会思想自然对其后邓演达社会思想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被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继承和发展。

(三)邓演达两次国外考察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社会思想的形成

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亦即1925年2月至11月,邓演达怀着寻求革命真理的愿望,对欧洲社会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德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社会情况。考察苏俄时,他认为,苏俄的“社会情形”“比中国自然要好”。如在苏俄,“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所有一切土地、房屋、工厂都是国家的,私人不能占有”[6]342-343。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邓演达愤然辞职,离开武汉。1927年8月至1930年4月,他再次游历国外,特别考察苏俄高加索地区的社会和人民生活情况,还考察德国、英国、中东国家与印度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明。值得一提的是,邓演达将此时德国民众较好的生活条件与中国工农差劣的生活条件进行对照,“深感真有天堂与地狱之别”。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地狱生活,是否还能容忍?是否应该改革,而且如何改革?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7]60-65邓演达这两次国外考察,不仅增长其世界知识,使得他了解到国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而且对其平民革命理论包括社会思想的形成颇有裨益。

总之,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是孙中山社会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邓演达从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结晶。

二、邓演达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邓演达以孙中山的社会思想为基础,借鉴国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并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状况,从而提出自己的社会思想。作为平民革命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具有较丰富的内容。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问题、理想社会三个方面。

(一)关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方面

为了实现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邓演达积极探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问题。

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如同孙中山一样,邓演达就哀悼牺牲的烈士,主张从厚料理烈士的后事,对烈士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予物质帮助。如1926年9月6日北伐军攻打武昌时,苏联顾问铁罗尼的俄文翻译纪德甫不幸中弹阵亡。邓演达当日在战地举行追悼会,不仅对纪德甫的牺牲“哀痛至极”,而且希望郭沫若“从厚料理”这位烈士的后事[1]445。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在出走海外之前,于武汉留一书信致密友郭冠杰,嘱其寄500元给1927年4月牺牲的熊君锐在广州的家属[8]38。这些事例说明邓演达这一时期便具有抚恤思想。

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邓演达不仅仍然具有抚恤思想 ,而且探讨社会福利救济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广大民众生活极端贫困,他们无钱医治疾病,无人抚育婴儿,尤其是寡妇艰难度日,孤儿和孤独老人在外流浪;此外,广大劳动人民根本无条件接受教育,文盲盛行。有鉴于此,同时亦受孙中山社会福利救济思想和国外社会福利救济制度的影响,邓演达1930年9月1日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一文中提出:“创设无偿的平民医院、育婴堂、恤嫠院、孤老院”;“普及文盲救济运动”;“限期推行无偿的义务教育制”,“确定教育经费,改良各级教师之待遇,保障教师职业之安全,规定养老金制”,等等[2]369-370。邓演达在以前抚恤思想的基础上进而主张在社会上建立免费平民医院,向生活艰难的人们包括孤儿、寡妇和孤独老人提供救济,向文盲提供帮助,实行无偿的义务教育,格外重视教师特别是为教师制定养老金制。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开始探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如此种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社会问题方面

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的正常与协调发展,邓演达努力地探讨社会问题。在他看来,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问题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农民问题、工人问题以及人口问题等。

1.农民问题

鉴于中国农民“以借贷为生”,“终身受高利贷的盘剥”;同时,“土地更加集中,大小地主剥削佃农及雇农更加厉害,农民离村的现象更加普遍”,所以,邓演达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扶助农民尤其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提出“消灭寄生剥削的大小地主,使不耕作的不能保有土地,而要从事耕作的人民随时可以得到土地耕种。即是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安心改良土地并提高生产力”。此外,“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广设农民银行”,“供给农村以必须的资本”[2]367。这些主张反映邓演达对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体现其努力振兴近代中国落后农业的美好愿望。

2.工人问题

邓演达看到中国工人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经常面临失业的威胁,尤其是工作期间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资本家还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等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为此,邓演达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扶助工人的思想,提出:“竭力改良工人的生活”,“确定女工童工保护法,危险工作保护法,地下工作保护法,确定八小时工作制(地下工作六小时),确定工人罢工权,确实施行工场法,使工人逐渐参加生产管理”。此外,“施行种种社会保险,成立职业介绍所。规定工资与生活增加的比率,缩小劳心劳力职员薪俸的差额”[2]369。这些主张表达出邓演达对中国工人痛苦命运的关注,反映出他热情扶助中国工人的要求。

3.人口问题

邓演达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中国人满为患和人口分布不平衡等人口思想,认为中国人口方面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农村地区人口过剩,以致连城市也难以容纳这些过剩的人口;其二是全国各地人口分布不均,如东北和西北地区土地广阔,缺人耕种,而东南地区人口众多,农民少有土地耕种。因此,邓演达主张“速行办理移民及垦殖事务”,“使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能相对平均”[2]305,308,当然要禁止“人口买卖”[2]369。邓演达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关于理想社会方面

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邓演达牢记孙中山晚年“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去奋斗”的“指示”[2]347,积极追求理想社会亦即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非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邓演达对这个理想社会提出一些构想。

其一,在社会发展方面,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协调发展的思想。邓演达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将注重协调发展,这主要有两点:(1)区域协调发展。如前所述,邓演达看到当时全国各地人口分布不均,如东北和西北地区土地广阔,缺人耕种,而东南地区人口众多,农民少有土地耕种。所以,他主张“速行办理移民及垦殖事务”,“使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能相对平均”[2]305,308。(2)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统筹兼顾。邓演达反对“牺牲农民利益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经济在中国为国民经济的躯干,关系于全国人民的存亡”[2]304。他主张既要“城市的繁荣”,也要“预防农村的凋敝、萎缩和冷落”,亦即“调剂城市和农村间的不平衡的发展”。为此提出“一方面要用合作社的办法,防止农村之被压迫被支配”,“一方面要用金融政策及租税政策,调剂城市和农村间的不平衡的发展”[2]368。

其二,在社会分配原则方面,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反对剥削和避免贫富不均的思想。邓演达主张“向着无剥削的社会前进”[2]345,亦即在建立平民政权之后“实行大产业、关键产业及独占性产业的国营公营”,并“实行耕者有其田为土地国有的过渡”,从而“免产业资本家之自由剥削”,“免地主的夺取和剥削”,“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办法”[2]304。他还进一步指出,同时要“在劳作的报酬上加以根本的变革”;具体而言,“在原则上,无论担任何种职务的公共机关人员,只应有职务的不同,而在待遇上应无十分大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新特殊阶级重新产生”,消灭“经济生活的悬绝”,从而最终“使全国人民生活大众化、平民化”[2]316。

其三,在社会文明方面,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既追求物质文明也追求精神文明的思想。邓演达也认识到,近代社会需要近代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方面邓演达还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如孙中山晚年试图创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观即新文化观,但未能在创造新文化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邓演达在孙中山这一思想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初明确提出要建设“平民文化”即“生产文化”或“劳动文化”[2]316,298;具体而言,即在平民大众中间开展“新的启蒙运动”,使得他们从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个性发展的自由”,但“又须自己紧束自己”[2]240-241,“形成一个新的集体生活”[2]189。 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同孙中山一样,邓演达还认为,中国不仅要建成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要为世界其他国家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起推动作用,亦即“促成世界大同的实现”[2]318。

以上三部分构成邓演达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中可见,邓演达社会思想的内容较为全面深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社会思想,并且颇具进步性和近代性,体现这位民主革命家改造中国社会制度、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谋求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的伟大抱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五四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对邓演达社会思想的评价

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包含着许多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不仅在近代中国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邓演达的社会思想,“按其基本性质说来”,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

但郭书凤没有“望天收”,更没有自暴自弃、只想着伸手向政府要救济,她想家里那几块被闲置的山坡地,是不是有文章可以做做呢?

众所周知,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主张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政权。所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说来,是一个和在此以前的旧三民主义相区别的新民主主义的纲领”[9]1 057,1 061。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邓演达的平民革命理论追求“建立人民的政权——平民政权”[2]278,这是一个“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政权,亦即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5]322,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实现他们所谓的理想社会。显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演达的平民革命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因此,“按其基本性质说来”,也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思想。这样,作为平民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基本性质说来”, 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同样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思想。

(二)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

将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和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社会思想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包含许多积极因素。毛泽东1940年3月11日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也说道:“实行民生主义,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发展农工商业,改良人民生活。”[10]7521945年4月24日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又说道:“要求优待殉国战士的遗族,优待残废军人,帮助退伍军人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要求救济难民和救济灾荒;要求设立大量的救济基金,在国土收复后,广泛地救济沦陷区的受难人民;要求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要求实行农村改革,减租减息,适当地保证佃权,对贫苦农民给予低利贷款,并使农民组织起来,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救济失业工人,并使工人组织起来,以利于发展工业生产”[9]1 064等。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还说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11]1 476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毛泽东的这些社会思想与20年代末30年代初邓演达的许多社会思想,诸如从厚料理烈士的后事包括对烈士家属进行安抚并给予物质帮助、扶助农工、改良人民的生活、确定八小时工作制、使工人逐渐参加生产管理、采取施行种种社会保险和成立职业介绍所等措施以救济失业工人,追求最理想社会,等等,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

(三)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近代中国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邓演达的社会思想作为其平民革命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一样,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还产生了动员人们起来进行革命斗争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激励时人去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而且鼓舞时人去追求一个光明与理想的社会并向往幸福的生活。正如中国近代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941年11月28日在香港《华商报》上撰文所言:邓演达“为着大众福利”“努力奋斗到最后的一息”,这不仅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而且激励邓演达“后死的同志们”“继续为着中国的光明前途努力奋斗下去”[5]19-20。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四)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如前所述,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方面,邓演达主张从厚料理烈士后事包括对烈士家属进行安抚并给予物质帮助,“创设无偿的平民医院、育婴堂、恤嫠院、孤老院”,“普及文盲救济运动”,“限期推行无偿的义务教育制”,提高各级教师待遇尤其是为教师制定养老金制度。在社会问题方面,主张扶助农民,“使农民安心改良土地并提高生产力”,“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广设农民银行,供给农村以必须的资本”;扶助工人,“竭力改良工人的生活,确定女工童工保护法,危险工作保护法,地下工作保护法,确定八小时工作制(地下工作六小时),确定工人罢工权,确实施行工场法,使工人逐渐参加生产管理。施行种种社会保险,成立职业介绍所。规定工资与生活增加的比率,缩小劳心劳力职员薪俸的差额”;“速行办理移民及垦殖事务”,“使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能相对平均”。在理想社会方面,设想这个社会强调协调发展,如区域协调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统筹兼顾;在社会分配原则方面,反对剥削,主张待遇上没有“十分大的差别”,消灭“经济生活的悬绝”;在社会文明方面,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邓演达的这些社会思想不仅反映近代中国人民要求改善社会生活和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胡锦涛2012年11月17日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具体而言:“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在劳动报酬的分配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要格外关注和关爱“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努力发展全民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204,192,189,191,112,47。

可见,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者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今天,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自然要批判性地继承当年民主革命家邓演达社会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形势,将邓演达的社会思想进行极大的发展。

自然,作为民主主义者,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具有种种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1)邓演达所谓的“社会主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如他将“社会主义”看成是经济方面的概念,其内涵只是土地和资本“社会化”,“生产组织化社会化”,消灭“个人主义的经济”,实行“集体经济”,“以集体的力量构成‘计划经济’或‘国家经济’”,社会“无剥削”,社会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等等[2]303,345,349,297。显然,其“社会主义”概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社会主义”概念。

(2)邓演达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在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上,他主张建立“平民政权”。但在他看来,这个“平民政权”不仅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且是“以农工为中心”[2]238。显然,邓演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方面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更为严重的是他否定工人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这只能说明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上述通过建立“平民政权”来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自然只是空想。

四、结语

邓演达的社会思想既包含许多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过,其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邓演达的社会思想毕竟是这位杰出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留给时人和今人的一份珍贵精神财富。它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社会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在近代中国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所以,邓演达的社会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当今中国社会建设中亦具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孙中山和邓演达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我们今日更应当对孙中山和邓演达的社会思想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日新, 邓演超. 邓演达文集新编[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周天度. 邓演达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9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敖文蔚. 孙中山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 长江论坛, 2007(4):79-80.

[5]梅日新, 邓演超. 回忆邓演达[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梅日新, 黄济福, 黄振位. 邓演达研究与资料[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7]杨逸棠. 邓演达[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8]丘挺. 邓演达年谱[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11-18.

[1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丹葵]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6)02-0217-06

作者简介:陶季邑,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3

猜你喜欢

邓演达社会问题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听闻他已被害,宋庆龄怒掀蒋介石的茶几
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分析
新媒体中社会问题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邓演达的领袖魅力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电影《铁血丹心
——邓演达》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