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木家族研究分析※

2016-03-12董晓娜董大伟贾春华

河北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医

董晓娜 董大伟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学 术 探 讨

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木家族研究分析※

董晓娜董大伟1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五行学说中木家族的诞生和成长过程,分析其成员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方法运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对木家族主要成员五材中的木、五方中的东、五时中的春、五气中的风、五色中的青、五味中的酸以及五脏中的肝等进行分析。结果木家族成员之间具有交叉错综的家族相似性,所有成员通过类比联系形成了带有“木”这一家族特征的范畴。结论木家族成员间存在相似性,并通过类比推理形成这一范畴;木家族的特征综合了各成员的特征属性,并将其赋予各个家族成员。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中肝脏属于木家族,肝的某些属性功能是将木家族的特征选择性地赋予肝而得到的。

【关键词】五行学说;木(中医);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的建构方法有其独特的人文背景和自然科学理据。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中医学家通过观察、实践、推理来认识世界,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来类比(取象比类)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故中医理论多是用隐喻的、类比的语言来阐释,其真实性可通过人的经验来检验[1]。我们将中医五行学说的木和与木相对应的—五方中的东、五时中的春、五气中的风、五色中的青、五味中的酸以及五脏中的肝等命名为木家族,基于人类身体的感知经验,运用西方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分析木家族中成员的相似性联系,探讨“木家族”相关理论是如何建构的。

1五行学说与家族相似性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滋生又制约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5种相联系的属性状态,即物质存在和运动系统,这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五行学说的起源有术数五行实践说、五材说、五方说等观点。五方说实现了初步的时间与空间配置,而五材说注重物质的特性与功能[2]。五行中任何一行均是一个代表多种特征属性的范畴,也是代表五材、五方、五脏等多事物的符号[3]。中医五行学说具有医学内涵,将人体的器官归于五行,通过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人体及其与自然的关系,以之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特性和治疗原则,并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和发展该理论[4]。

家族相似性理论是分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记述:“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些相似性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相似性就是这样盘根错节的:身材、面相、眼睛的颜色、步态、脾性,等等。”[5]事物间存在交叉错综的相似关系,有时是总体相似,有时是细节相似,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在已经对某一事物有了普遍认知后,人们在理解其他类似事物时会将二者进行类比,找出相似性与不同点来加深认识,此过程中更有事物间的互补、含义的扩展和升华,并进一步总结出经验和思想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思维方式。范畴化是根据事物间的相似性和联系,将其推理总结为一个相对稳定而高度概括的范畴,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整理趋于条理化和系统化。范畴化的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建构中有提供认知框架和概念基底的作用[6]。借助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很好并正确地解读五行木家族范畴中的相似性和逻辑关系。2木家族范畴中重要成员的特征分析

2.1木木指树木类植物,是五行中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古人从树木获得了食物、燃料、原始的衣服、建筑原料和工具等,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古人通过身体体验,并根据木的特性、功能,概括出木的属性特征,进而作为五行木的特点。木的属性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生发、曲直、条达(疏泄)、周期性、色青。

象形字“木”象树木形。《说文解字》言:“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屮指草木刚长出来。关于木的属性是生发还是升发,是有争议的。“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解字》)。生可解释为“起也、产也”(《康熙字典·午集上·生字部》),从无出有叫做生,是质变。升做动词时意思为上升、升起。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射发”,清代段玉裁注“引申为凡作起之称”。发含有动、起之意,可象征树木从土中长出之势如射箭一样。另外,发有发越、分散及扩大之意,可象征树木扩散状、辐射状的生长势态。树木具有生机,有生才有长。生已经含有了升的意象,生发昭示了树木向上向外升散生长的势态。所以木的属性应为生发。并且,当树木被切除了树枝后会继续生长至枝繁叶茂,还可以通过枝条来培植成与原来一样的植物,所以树木具有强大的生发性。

“曲直者,言木可揉曲,亦可从绳正直(《白虎通疏证》)”。草木的特性能弯曲能伸直,树干多为竖直,也可弯曲生长,枝条具有柔韧性,顺直生长并可以弯曲至一定曲度。另一方面,木可成材,经改造、雕刻后适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树木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都是向外伸展生长的。虽可弯曲但树木具有脆而易折性,尤其当木中含水分少时更加酥脆,说明木具有条达舒畅之性,不可压抑。正因为木有生发和条达的特点,所以木可疏泄水土。《素问·五常证大论》中“土疏泄,苍气达”描述了“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关系。草木植根于土壤中,疏松土壤,使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通路顺畅,令土壤肥沃,并能保持水土。另外,人们根据树木这一特性,利用木材制造了疏通河道和用于耕种的工具,如用耒耜来翻土,改善土壤以利于耕种[7]。《说文解字》将疏解为通,泄指水,接纳支流,流入低洼地。疏有疏通、松弛之意;泄引申为泄水,有发泄、排出之意。所以木可疏泄,指其疏通、排除壅塞、使通达的作用。其实木的条达之性与疏泄作用是木一个属性的不同体现及其含义延伸。

随着四季的更替,树木呈现明显的生长周期性,草木荣枯的颜色变化明显而有规律,因而古人通过视觉观察得知草木在春季生发,颜色苍青,松柏等植物更是四季常青。

2.2东古人对空间的认识多是从太阳的起落、日月星辰的方向及物体的影子来判断和总结规律。《说文解字》言:“東,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東”字采用“日、木”会意,象太阳升起,照射到树木上的方向。东方为太阳升起之方,阳气生发,对应了木的生发之性。

2.3春春季是一年四季之开端,在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为自然阳气萌动生发之时,以和缓状态催生万物,草木生发,动物繁殖,农夫播种。生物者春,春则木旺,春季阳气的生发和长物之性与木对应。春天属木还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趋势。一年四季中阴阳消长导致的气候周期性变化影响人体,春季人体阳气生发,温煦机体,与外界环境相应。

2.4风风为气的流动状态,轻浮发散而善行数变。随时令的周而复始,风具有相对明显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风向、风速和风力等,与木的生长周期性契合。中国盛行的季风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且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制定与古人对季风与时空联系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关系。风具有升散之性和周期性,风的轻浮之态与木在水中所表现的漂浮相似,轻而摆动不定。春风又有和煦、主生发的特征,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本质为气,无处不在,与寒、暑、湿、燥、火都可相联系,所以风为六气之始,亦为百病之长,并且对应了春季为一年的开端。风邪侵袭人体易袭阳位,位置偏上偏表。2.5青、苍青可指蓝、绿、黑3种颜色。中医学中的青色特指草木的颜色。“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康熙字典·戌集中·青字部》),青还有未成熟和年轻之意。“苍,草色也(《说文解字》)”,苍还有老的意思。苍色指深青色、深绿色。苍色与青色都是草木之色,只是颜色深浅的区别。2.6酸味的含义是舌头尝东西、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也可指抽象的属性功能,如中药的味既可指舌头尝到的味道,也可指药物的药性。酸味如醋的味道,《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孔安国注“酸是木实之性”,春天树上未成熟的青色果子含有多种有机酸,使水果具酸味且果实多具酸味,如山楂、柠檬等。《白虎通疏证·四卷》曰:“木味所以酸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也。”酸味有通达的特点,这是酸与木对应后借用了木的特性。中医认为酸味性收涩,对过度升散的肝气有收敛作用。2.7肝中医认为肝属木,主生发,主疏泄,主藏血,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草木。”中医学家对人体的研究注重整体而相对模糊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经过观察和临床实践,发现肝脏与木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故相类比。东方和西方的古人对尸体进行解剖时所见到的肝脏是几近相同的,然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他们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西方注重精细个体,而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性。中医的“肝”脏含义广泛,以解剖意义上的肝脏为基础,包含了肝脏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病理特性、人体其他部分甚至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超实体的肝藏象系统。肝字由肉和干组成,干(gan,一声)意为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引申为捍卫、防护;干(gan,四声)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如树干。肝脏可能含有两方面的含义,肝是人体中具有防护功能的脏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位于机体右上腹部,如同树木的主干有支撑和基底的作用。肝脏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楔形,红褐色,质软而脆,受到打击易破裂,与树木质地类似。肝的解剖形态和木也有相似之处,如“【释名】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凡物以大为干”(《康熙字典·未集下·肉字部》),肝脏中的血管像树枝分叉样分布在肝脏内。自古对肝脏的认识就有分叶之说,《难经·四十一难》记载“肝独有两叶……亦应木叶也”,而《难经·四十二难》言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明·王九思《难经集注·卷四》言:“杨曰: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另外,现代医学发现肝脏可解毒,对人体有防护作用。肾属水,在肝之下,有水生木之类比。

肝脏具有生发之性,这可能是由于古代中医学家将肝脏对应木后,赋予肝的特性。肝主生发蕴含生机,生中有升,可促进脏气的生发并调节人体气机。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肝病源流》言:“肝和而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运气上·五行统论》言:“造化之机,不可以无生……无生则发于无由。”现代医学发现,肝脏具有旺盛的再生和恢复能力,即使受到伤害甚至被割掉一部分,残留的正常肝细胞仍能照常进行生理活动,与树木的性质相似。虽然尚未发现古人有这个记载,但是其认为肝脏具有生发之性即是这一特性的体现。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有“司疏泄者肝也”,指出肝能疏泄肾中精气。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肝气具有条达之性和疏通调节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并以《素问》中描述土木关系的“疏泄”一词概述肝脏的特性。该理论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因而沿用[8]。肝主生发和条达之性与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之间具有协同关系。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古人通过解剖尸体看到肝脏里的血管存储有大量血液。唐·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主升主动,易逆易亢。《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用将军的重要地位、防护作用和智勇双全但性情刚烈来比喻肝脏的特性,如同将军需要睿智地做出战略决策,肝气需要冲和条达,否则抑郁或急而气机上逆,都会出现病理状态。

3木家族成员的相似性联系和类比推理

家族相似性理论主张,范畴中至少每2个成员间有相似性,但2个成员间的相似处并不一定为第3个成员所有,随着加入比较的成员的增多,各成员共同拥有的相似处越来越少,甚至最后这个范畴的全部成员并不存在共同拥有的特征。木家族成员之间部分具有典型而合理的家族相似性,而部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相似性。范畴的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间有一定的主次和隶属程度。青色为木之色,为隶属相似性关系,木与肝脏有相似性,但是青和肝之间并没有联系,二者同属于一个范畴是由木来传递的。木家族成员正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来联系和传递的。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通过相似性的类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但这样的类比很容易引起质疑,需要防止其过度的主观倾向和推理过于宽泛,类比就是相似,不可能完全等同,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似点和差异并存[9]。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在限制家族相似性推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上所述,木和肝脏解剖形态、质地相似,故相类比。二者同具生发、条达之性和主疏泄的作用,这是二者属性的借用。肝主藏血的特征是中医学家经过解剖和临床经验总结的,为肝所特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是对其生理特性的进一步探讨,以指导肝脏的辨证论治。木与春季、东方同具生发之性,木的生发、周期性与风的升散、规律性相契合。酸是木果之味,青色、苍色都是木的颜色,相似性具有隶属关系,人们对于色、味的感觉不可能脱离实在物质而抽象、孤立地存在,这是由经验总结的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的对应关系[10]。

家族成员通过类比推理而具有拓展性。通过家族相似性思维来类比推演,形成了一个大而宽泛的五行“木”的概念范畴,其中包含了所有成员的特征属性。中医借用五行理论构建了藏象理论体系,在相似性基础上建构了肝脏的一些功能和属性是被木家族范畴赋予的。中医学家通过观察、实践和理论总结,将肝脏归属于五行木,并进一步将木的生发、条达和风的动象等特性赋予给了肝,进而作为肝的属性来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木家族成员间具有相似性并且可相互感应,适度时处于平衡的状态,但过度则害,如酸入肝,补用酸,而过酸伤肝。中医学将人出现眩晕、颤动,甚至昏仆等如风动之象定义为外风所动或肝风内动,而青色、苍色与东方、风、肝脏并没有直接的相似性,是由木来传递联系,故在中医理论中青色与肝对应。

4 结语

本文运用家族相似性理论分析木家族成员之间交叉错综的相似性联系,认为该范畴是由成员间的类比推演形成的,其中核心成员为木,木家族的特征综合了各成员的特征属性,并赋予了各个家族成员。中医学家将肝脏归于木家族,并通过经验和推理选择性地将木家族的特征属性赋予肝,所以中医的肝脏具有了其本身并不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在探讨人体生理、病理现实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多是在身体经验可感知的程度上来解释和阐释[9]。

参考文献

[1]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7.

[2]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郭瑨,庄梅云,贾春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水家族”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54-1458.

[4]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41-243.

[5]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

[6]贾春华.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方案[J].世界中医药,2013,8(1):91-95.

[7]庄享静,贾春华.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8]胡素敏.纵谈“肝主疏泄”[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2):68-70.

[9]贾春华.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六淫”中的风为例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47-50.

[10]刘宗迪.五行说考源[J].哲学研究,2004,(4):35-41.

(本文编辑:石康)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2.034

通讯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北京100029

作者简介:董晓娜(198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2-0268-04

(收稿日期:2015-01-2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7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73464)

1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