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浅析

2016-03-12魏子耿李丽肖刘永强高佳丽曹永亮路少华徐晓磊

河北中医 2016年2期

魏子耿 李丽肖 刘永强 高佳丽 曹永亮 路少华 徐晓磊

(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元氏 051130)



《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浅析

魏子耿李丽肖刘永强高佳丽1曹永亮1路少华2徐晓磊1

(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内科,河北元氏051130)

【摘要】《灵枢·经筋》是《内经》中一篇系统论述人体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人体“运动肌筋膜”之间的循行、生理联系及病理变化。完善研究和继承该篇的理论精华,并借助现代医学理论对“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探讨分析,有助于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对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灵枢经》;十二经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灵枢·经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文献《内经》中一篇系统论述人体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人体“运动肌筋膜”之间的循行、生理联系及病理变化。完善研究和继承该篇的医学理论精华,并借助现代医学理论对“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探讨分析,有助于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对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该篇研读分析认为,在劳损、痹证的诊断治疗时,《灵枢·经筋》特别强调了筋膜的重要性。在临证时,应把肌肉和包裹、连缀肌肉的筋膜同样重视,不能只重视其中之一,分析如下。

1《内经》成书时期对“筋”的认识

经筋中的“筋”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筋,肉之力也。”从“筋”字的组成,“竹”字头,“月”“力”可知,筋是能够使肌肉的力发挥作用的、一节一节的人体组织结构。

《孟子·告子下》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荀子·劝学》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等记载。可以看出“筋”在古代文化中是指运动系统除骨、肌肉、皮肤之外的软组织,有时将肌肉包括在内。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灵枢·经脉》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五脏生成论》载:“诸筋者,皆属于节。”综上中医学对“筋”的论述,可以看出筋是指运动系统除肌肉、骨骼、皮肤毛发之外的,包括筋膜、骨膜在内的软组织。

2《灵枢·经筋》对筋的重视

《灵枢·经筋》载:“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其病小指支……项筋急……。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命曰维筋相交。……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腹筋急……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纵观《灵枢·经筋》通篇论述,在讲述经筋循行和相关病证时,并未提及肌肉,并非《内经》成书时期还无肌肉的概念。《灵枢·经筋》治疗时就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的记载。这样的论述突显了古代医家对“筋”的重视,认为肢体劳损、痹证病位在“筋”,不在肌肉,这与现代医学将“风湿免疫类疾病”又称之为“结缔组织疾病”的原因相同。

只有“经筋”正常,才能使肢节灵活,身体柔顺,经络血气运行通畅,从而达到阴阳平衡。“骨正筋柔”,全身肌肉、筋膜就能成为一个整体,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谓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及“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气功打通经脉的基础就是经筋柔顺,气血通畅,阴阳和合。

《内经·灵枢》对经筋的重视,和现代系统解剖学对肌肉的重视,以及在临床治疗时强调肌肉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今天学习时要全面掌握,临证诊疗时要同样重视。

3“肌筋膜复合体”是经筋组织的结构构件

考虑现代人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便,结合现代解剖学概念,在论述经筋组织构件时,称为“肌筋膜复合体”。现对经筋有关名词的含义进一步概括。筋膜包括:浅筋膜、深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滑液囊等组织结构。深筋膜包括:肌膜、肌束膜、肌内膜,肌群筋膜的肌间隔,以及骨间膜、骨膜,神经、血管的包膜等。肌腱就是筋。肌就是由肌细胞(肌纤维)组成的肌肉。肌筋膜包括肌和筋膜等软组织。

由肌纤维和包裹它的筋膜及与之有关的神经、血管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肢节动力结构称为肌筋膜复合体,简称肌筋膜或肌筋。为了强调肌筋与经筋循行的方向一致,称之为肌筋膜更直观。包裹肌纤维的筋膜组织结构为肌膜、肌腱、腱膜。肌筋膜复合体就是我们平时习惯说的一块或一条肌肉。肢节就是人体骨骼关节。

作为筋膜组织中的韧带,除了加固关节作用外,还作为“肌筋膜复合体”与“骨骼骨膜”之间的连接固定者,如髌韧带、项韧带等,此时韧带是肌筋膜复合体的组成部分。

经筋的主要解剖构件是肌筋膜复合体(肌筋)。肌筋膜复合体(肌筋)之间的系统联系组成了《内经》讲述的“十二经筋”。

4重视“肌筋膜复合体”概念的原因

产生作用于肢节的力,并引起肢体活动,只有肌纤维本身的收缩,没有筋膜对肌纤维的约束、固定以及对其收缩产生的力进行传递是不可能实现的。之所以重视肌筋膜复合体(肌筋)的概念,是因为肌组织收缩产生的力,要实现其作用,必须由肌和筋膜共同完成,二者都是导致肢节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与之相关的神经、血管的功能也必须正常。

从国外引进的TBS、RC分选机,和国内设计生产的CCS分选机等都是应用干扰沉降原理进行分选的,属于同类设备,但是在设计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分选效果也不尽相同[7]。城郊选煤厂利用干扰床分选机处理水力旋流器浓缩分级后的大于0.25 mm粒级物料。结果表明,该设备对0.25~1 mm粒级的粗煤泥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物料精煤灰分为9.40%,产率高达78.15%。同时由于干扰床分选机的加入使得吨煤介耗下降到了1.32 kg,吨煤油耗最高不超过0.4 kg,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分选成本[8]。针对中等至难选的粗煤泥,干扰床分选机以其优良的分选效果,在选煤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不应该把筋膜作为肌的附属装置,因为它们对运动功能的实现同等重要。肌肉的长短、粗细、大小,是由肌纤维的多少和包裹它的筋膜共同决定的。没有筋膜就不可能成为一条能引起肢体活动的肌筋膜复合体。有了筋膜的支持、约束、固定作用,才能使肌肉附着在正确的位置,发挥正常的作用。

5从物理学力的概念理解筋膜在肌筋膜复合体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肌纤维收缩只能决定产生力的大小。只有肌纤维的收缩,没有筋膜的约束和固定,不可能实现一个物体“肌肉”对另一个物体“肢节”的作用。从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看,肌纤维与筋膜结合,筋膜与骨骼的骨膜结合,所以只有筋膜参与才能决定产生作用力的方向、作用点的位置。只有通过筋膜才能实现肌肉对骨骼关节的作用。

6在劳损、痹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累及的病变部位在筋膜

筋膜系统中的韧带、关节囊、滑液囊、骨膜等,作为肢节活动时起固定、润滑的经筋组织,在肢体的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人体而言,在一些慢性疼痛等疾病的病理机制中,筋膜的影响更为重要。

《灵枢·经筋》载“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转筋痛……。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此筋折纽……。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等都是论述“筋”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和“筋”病变的症状。

现代医学所说的肌肉疾病,其实大都是由筋膜组织的损伤、粘连、缩短、炎症反应等引起的,常见的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病变部位在关节周围,主要是结缔组织筋膜的炎症病变。

7关于“宗筋”的认识

《素问·痿论》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这是对宗筋较全的论述,可知“宗筋”不单指“阴器”。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可以看出“宗筋”是指骨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经筋组织。从《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可知, “宗筋”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

《素问·厥论》载:“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灵枢·经筋》载:“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络诸筋。”《灵枢·经脉》载:“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内经》认为前阴是宗筋积聚的部位,肝与宗筋关系密切,但并未说“宗筋”专指前阴部位的经筋。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对生殖器的避讳,有时用“宗筋”代指“阴器”,如《灵枢·五音五味》载“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不生”。结合上述《内经》不同篇章论述,可知“宗筋”不是单指男人“阴器”,而是对人体筋膜系统的总称。

由此可见,只有搞清楚《内经》中“宗筋”的含义,才能明白无论给肌腱、肌膜、韧带、关节囊、滑液囊等以何命名,它都是筋膜系统的一部分。关节囊、滑液囊其实就是关节筋膜囊、滑液筋膜囊。

8《灵枢·经筋》是对《十一脉灸经》经筋的进一步完善,是运动经筋

结合比《内经》成书更早的《十一脉灸经》记载“十一条脉”的循行基本规律来看,走行大都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头面部;起点多在腕踝部附近;各脉之间不相接续,而且与内脏不相联系。这些比《内经》更早时期的认识,虽然称脉,但与《内经》中十二经筋的论述更接近、更相符。治疗方面记载的也是筋肉方面的损伤疾患,与内脏之间的病证联系少且不完善、不确切;这也与十二经筋总结记录的各条经筋部位常见病证、治疗原则、方法更接近。虽然称“脉”,这仅仅是经脉的早期雏形,与《灵枢·经筋》论述的十二经筋更接近。

《灵枢·经筋》中进一步完善了《十一脉灸经》对肌筋膜的论述,足太阳经筋归纳总结了身体后侧面,足少阳经筋归纳总结了身体体侧,足阳明经筋归纳总结了身体前面的运动经筋及其病证论治。足三阴经筋归纳总结下肢深层、大腿内侧、躯干部深面、夹脊柱深层的肌筋系统的运动经筋之间的联系和病理变化。手三阳、三阴经筋是上肢运动肌筋系统的归纳总结。

手足三阳经筋分布体表,阴经筋循行部位较深,有时深入体腔,但不与内脏相络属。阴经筋进入体腔一般指的是运动肌筋膜中位置靠近中轴骨脊柱和躯干深面的部分,如腰方肌筋膜、髂腰肌筋膜、膈肌筋膜等。《内经》中的“十二经筋”主要归纳了人体运动功能方面的肌筋膜系统,也可以理解为运动经筋、外在经筋。

《内经》成书时期,人们因为劳动强度大、潮湿受寒等,四肢、腰背挛急、痹痛等病证多见,当时医家根据患者病证之间的联系,把人体“筋”之间联系以及发病规律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出了相当于现代运动系统肌筋膜结构的运动经筋系统。

9人体肌筋膜系统中存在完善的脏腑经筋、微观经筋

手太阴经筋中“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足太阴经筋中“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一般认为是对四肢、躯干体表经筋与内脏经筋之间关系的探索,只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对此段论述还有不同的见解,是限于当时对人体内脏解剖知识的认知水平,没能作出进一步总结。

在十二经筋之中,足三阴经筋、手三阴经筋有的论述深入体内,但不与脏腑联系络属,是对内脏经筋即脏腑肌筋膜系统的初步探索。《内经》没有阐明完善的脏腑经筋,但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探索研究内脏经筋系统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

脏腑经筋即内脏经筋系统,是包裹、支持、悬挂“内在脏腑”的经筋系统。它和内脏组织细胞一起赋予了各内脏特有的形态。没有内脏经筋系统的包裹、支撑、悬挂固定,各脏腑器官就不可能在“正确的位置”以“正常的形态”发挥功能作用。

也正是因为《内经》没有阐明完善的脏腑经筋,才导致经脉与脏腑联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使有人认为经络是古代中医虚构的人体结构。历代医家限于对人体解剖的认知,也没有对脏腑经筋、十二经脉、经络自身解剖结构做深入的探究。

随着现代医学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对人体微观组织形态结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的经筋学说也应该从微观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细胞间质结缔组织纤维网状结构、细胞内部的纤维网状结构就是微观经筋结构,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将中医学经筋学说的研究引向微观层次。

小结《灵枢·经筋》十二经筋描述的是位于人体躯干、头面、四肢的体表经筋,或者说是与人体运动联系更密切的“运动肌筋膜系统”即“运动经筋”。人体除了《灵枢·经筋》描述的十二经筋,还有“内脏经筋系统”,如果没有内在的“脏腑经筋系统”,那么人体经络也就没有与脏腑络属的组织结构基础。

完整的经筋系统应该包括《灵枢·经筋》中的十二经筋和脏腑经筋,宏观经筋(巨视经筋)和微观经筋。经筋组织包括巨视层次的纤维结缔组织筋膜网络结构,也包括微观层面细胞间质中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等组成的纤维网络结构和细胞内的纤维网络结构。

经筋是经络的组织结构基础,经络存在于经筋组织中。存在于经筋组织的经络包括:以宏观经筋为组织结构基础的经脉,和以微观经筋为组织结构基础的络脉。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较大十五络脉应属于宏观经筋,为组织结构的经脉。根据经筋组织的位置,络脉包括表浅的“阳络”(浮络)和位于人体较深部位的“阴络”。

根据经筋的层次结构,络脉中的“阳络”和“阴络”,再划分为“系络”“缠络”“孙络”“缠绊”;根据经筋组织的成分结构划分为“气络”“血络”。

可根据经筋的组织成分“气络”分为“纤络”和“脑络”;以细胞间质的结缔组织纤维为经筋组织结构基础的称为“纤络”,以神经纤维为经筋组织结构基础的称为“脑络”。由微观经筋组织细小脉管(包括细小淋巴管道)为结构基础就是“血络”。经络还有以细胞内经筋组织为结构基础的微观经络。

肌纤维和多层对其包裹的筋膜、两端对其固定的筋腱,及与之有关的神经、血管,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肌筋膜动力结构,即肌筋膜复合体。肌筋膜和包裹、固定、约束、走行于其中的神经、脉管、骨骼等共同组成了《灵枢·经筋》中的十二经筋。随着对经筋的深入研究,必将会使经筋、经络学说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本文编辑:曹志娟)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2.035

作者简介:魏子耿(1965—),男,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脑病科中风康复,经筋疾病专业。

【中图分类号】R221;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2-0272-04

(收稿日期:2014-12-31)

1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颈肩腰腿痛专科,河北元氏051130

2河北省元氏县中医院中风康复科,河北元氏0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