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50例临床观察
2016-03-12司坚
司 坚
(海南省屯昌县中医院·571600)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50例临床观察
司 坚
(海南省屯昌县中医院·571600)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口服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黄连温胆汤 慢性胃炎 脾胃湿热
慢性胃炎系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存在,但量少[1],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根除HP已成为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首选,但是单纯用根除HP药物对慢性胃炎症状改善尚不理想[2]。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的80﹪~90﹪,且病程长,症状常持续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也可无明显症状而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温胆汤最早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生姜组成,加黄连即为黄连温胆汤,首见于《六因条辨》,有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3]。笔者自2015年07月—2015年12月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脾胃湿热型辨证标准[4]的慢性胃炎患者共100例,均为我院2015年0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2岁,病程<1年6例,1~5年31例,>5年1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8岁,平均37.5岁,病程<1年7例,1~5年33例,>5年10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辨证属脾胃湿热型。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肾、肝、肺等严重疾病者;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基本方:黄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甘草10g,枳实10g,竹茹15g。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佩兰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气滞胀满者加厚朴、香附理气消胀;气逆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降逆止呕;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消食导滞。每日1剂,清水煎至200ml,早晚分2次温服。对照组用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HP+者加用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两组均以3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用治疗本病的其他中西药物,忌饮酒、咖啡、浓茶,忌食生冷、辛辣、粗糙、刺激性食物。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胃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1989年在南昌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拟定。(1)痊愈:临床主要、次要症状均消失。(2)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3)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4)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变。
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占36﹪;显效21例,占42﹪;有效7例,占14﹪;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14例,占26﹪;显效19例,占38﹪;有效6例,占12﹪;无效11例,占24﹪;总有效率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病案举例
吴某,男,43岁,2015年10月8日初诊。患者既往饮酒史20余年,有胃痛病史10余年,曾先后2次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规律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十一”长假期间患者饮食不规律,且过食酒肉等助湿生热之品致症状加重。就诊时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素有胃疾,又过食肥甘厚腻,饮酒如浆,蕴湿生热,伤脾碍胃,证属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燥湿,消痞和胃,方用黄连温胆汤:黄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甘草6g,枳实10g,竹茹20g。患者湿热偏重,加苍术10g,藿香10g,佩兰10g,黄芩10g,7剂,日1剂,早晚温服。2015年10月15日复诊,症状皆明显缓解,继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5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临床发病率高,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发病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外邪、脾胃虚弱有关。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HP),其感染率以中医的脾胃湿热证型最高,故可认为该菌是一种湿热之邪。“湿热”一词中医古籍中最早记载于《皇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目光明。……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攮,大筋须短,小筋驰长,须短为拘,驰长为痪。”[5]湿热病邪入侵,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劳倦伤脾,致脾虚生湿,蕴而化热,最终导致湿热蕴蒸。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黄连温胆汤中黄连清热燥湿,除热开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对HP具有显著抑杀作用,具有消炎、保护消化道黏膜,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与修复[6];配合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消痞;竹茹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破滞而除痞满;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健脾消痞,和胃止痛之功。因此,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既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又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的基本治则相吻合,且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1] 萧树东.西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2.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3.
[3] 侯浩彬,陶永,卓思源.徐经世主任医师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疑难杂症经验介绍[J].新中医.广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0(3):16-1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5] 乔华,刁本恕. 刁本恕主任医师湿热炎毒学说运用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2(3):239.
[6] 张存钧,蒋振明,张镜人.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体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5(3):168-169.
(2016-03-01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