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2016-03-12赵强宋潇
赵 强 宋 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自身抗体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赵 强 宋 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自身抗体 系统性免疫疾病 实验室检测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多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主要在18~45岁年龄段,男、女性比约为1:8,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项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表现形式多样性,极其容易误诊。当患者以关节皮肤之外的症状就诊时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血清中出现以ANA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通过联合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细胞核核糖核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抗体,增加临床正确诊断。肾脏功能衰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因素。
1.1 抗双链DNA抗体(dsDNA)
抗双链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且与SLE的活动性,特别是狼疮性肾炎的活动密切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双链DNA抗体呈阳性。
1.2 抗Sm抗体(Sm)
SM抗原出现在U族小分子细胞核糖核蛋白(UsnRNP)中,如U2、U4/U6和U5,在SLE特异性达98%,但敏感性较低,仅20%~30%。抗Sm抗体的滴度可能与SLE的活动有关,滴度升高可能预示着SLE的复发。
1.3 细胞核核糖核蛋白抗体(nRNP)
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普渡大学教授Cliff Thomas Johnston、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教授Oene Oenema、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美国Agsource实验室代表Rob、ISO TC134第一工作组召集人刘刚、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教授Tomek de Ponti、荷兰特赛尔岛Hoeve Padang农场第四代农场主Sjoerd-Jan de Lugt等8位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家以及800多名经销商和种植大户参会。
此复合物包括富含尿嘧啶核苷(U)的RNA及各种蛋白,如Sm蛋白、U1特异核糖核蛋白A、C和68×103蛋白,对SLE的诊断有一定意义,阳性率45%~60%,抗Sm抗体和抗nRNP抗体常并存。被认为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的诊断标志。
1.4 抗核小体抗体
其抗原是核小体复合物,抗核小体抗体AnuA包含抗双链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在SLE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为SL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达82%~86%,特异性达98%。联合检测AnuA、抗双链DNA抗体、抗Sm 抗体能有效提高SLE的实验诊断率。
1.5 抗核糖体P蛋白
抗核糖体P蛋白主要识别60S核糖体上3个磷蛋白亚单位P0、P1和P2,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几乎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异,为SLE的标志性抗体。其与狼疮肾炎相关很普遍,与无肾炎等狼疮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滴度升高合并有抗ds-DNA抗体在有肾炎的患者中尤为显著。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效价升高在SLE相关慢性活动性肝炎中高度特异性,区别于抗平滑肌抗体阳性,先天性慢性自身免疫活动性肝炎。在其它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很少发现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滴度的升高。该抗体对抗双链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诊断具有参考意义,并且与SLE的精神症状有关,在SLE的阳性率约为20%~30 %。
1.6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
由Miyachi等人在1978年在SLE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靶抗原为DNA聚合酶辅助蛋白,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增殖细胞核抗原是一种参与真核细胞DNA复制的蛋白质,由3个相同亚基组成的环状三聚体。以后的研究发现PCNA与细胞DNA合成关系密切,是SLE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志性抗体,其阳性率为1%~5%。
2 干燥综合征(SS)
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女性多见,男、女性比为1:9~1:20,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
2.1 抗SSA抗体
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其靶抗原Ro/SSA是与4种富含尿嘧啶的核糖核酸(hy1、hy3、hy4、hy5)密切相关的核糖核酸蛋白。抗SSA/Ro抗体在干燥综合征和SLE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尤其是抗Ro抗体与60×103Ro蛋白和52×103Ro蛋白的免疫反应,分别用于辨别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Ro52抗体与抗Ro60抗体相比,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超过60%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可单独检测到Ro52自身抗体。
2.2 抗SS-B抗体
1969年Clark等首次报道了自SLE患者检出自身抗体抗Ro,5年后相继报道了抗La;1975年Alspaugh报道了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出抗SS-A和抗SS-B。1979年,两个实验通过交换抗原和血清证实Ro就是SS-A,而La就是SS-B,SS-B/La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和SLE,在干燥综合征中常与抗SS-A/Ro抗体同时出现。
3 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
多发性肌炎是一组病因不清,主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肌、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血清酶增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关。多为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上多见,女性略多。部分病者病前有恶性肿瘤,约20%病者合并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其他自身性疾病。由于受累范围不同,伴发病差异较大,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本病在数周至数月内达高峰,全身肌肉无力,严重者呼吸肌无力,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只要及时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单纯多发性肌炎可望预后良好,伴发恶性肿瘤和多种结缔组织病者,预后较差。
皮肌炎为一具有皮炎和肌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只有肌炎的病例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可单独存在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存在。患者血中可有抗PM-1、抗Jo-1,抗Mi-2等多种特殊抗体。40岁以上患者20~30%合并恶性肿瘤,用自身瘤体浸出液皮内试验可呈阳性反应,治疗或摘除肿瘤后,症状缓解,说明自身瘤组织抗原参与了发病过程。
3.1 抗Jo-1抗体
1980年Nishikai等首次报道了在原发性多发性肌炎(PM)患者血清中发现了抗Jo-1抗体。抗Jo-1抗体又称抗PL-1抗体,其靶抗原为组氨酰tRNA合成酶,是一种细胞质磷酸蛋白,在胞质中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scRNA)形式出现。此抗体在ANA抗体中较为独特,位于胞浆。抗Jo-1抗体尤其见于自发性炎性肌炎,其检出率在原发性多肌炎(PM)为33%,原发性皮肌炎(DM)为25%,超过70%抗Jo-1抗体阳性的患者出现纤维化肺泡炎,因此抗Jo-1抗体被认为是肺病相关肌炎的标志性抗体,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3.2 抗Mi-2抗体
1976年Reichlin和Mattioli首先在1例叫Mi的DM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与小牛胸腺细胞核盐水提取物有沉淀反应的新的抗核抗体,命名为抗Mi抗体,1980年Nishikai等将它们命名为抗Mi-1抗体和抗Mi-2抗体,其中抗Mi-2抗体属肌炎特异性抗体,其靶抗原位于细胞核核质内,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220)×103的5种蛋白质代表,不含任何核酸成份,对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10%~15%的急性皮肌炎患者中检测到,诊断特异性大于96%。
3.3 抗PM-Scl抗体
1977年Wolfe等在PM/DM及肌炎与系统性硬化相重叠的患者血清中首先报道了抗PM-1抗体。此抗体因多见于PM 患者而得名,但后来研究发现该抗体更多见于PM 和硬皮病(Scl)相重叠的患者中,故又称为抗PM-Scl抗体。该抗体在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中的阳性率为50%,也可仅出现在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弥散性硬化症中的阳性率为2%~5%。
4 系统性硬化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往往伴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等自身抗体。本病相对较少见,尚无国人的确切患病率资料。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4.1 抗着丝点抗体(CENP)
其抗原位于着丝点内外层,但不包括DNA,其3个主要抗原为CENP-A蛋白(19 ×103)、CENP-B蛋白(80×103)和CENP-C蛋白(140×103),其中CENP-B抗原在诊断中起主要作用。主要出现在系统性硬化症(PSS)中,尤其是CREST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的变异型,临床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道功能障碍、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其检出率为50%~70%,对PSS的预后较好,出现此抗体时,在CREST综合征患者中极少观察到心、肺、肾的病变,有助于硬皮病的诊断和分类,也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2 抗Scl-70抗体
Scl-70抗原是细胞核内的碱性核蛋白,因其主要见于硬皮病,相应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70×103,故取名为抗Scl-70抗体。首先在皮肤弥漫型多发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中发现抗Scl-70抗体。被认为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达100 %。抗Scl-70抗体阳性表明病情进展较迅速,皮肤病变往往弥散广泛,易发生肺间质纤维化和指骨末端吸收。
5 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使得人体对自己的组织和细胞产生了免疫反应,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自身抗体。所以,自身抗体的检测是辅助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更新,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将逐步被揭示,将来还会发现更多的血清标志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其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帮助,这也将是今后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新热点。
[1] 何洪.自身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12(2):127
[2] 陈慰峰. 医学免疫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52
[3] 王树祥,苏艳丽.ANA和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872
[4] 刘京平,林有坤,何钠.首诊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ANA、抗ds-DNA与病情活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26-28
[5] 韦三华,刘昕阳,张婧,等.123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648-649.
[6] 黄春梅,李永哲.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自身抗体谱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33-35.
[7] 柯琳建,黄立群,郑高哲.系统性硬皮病抗核抗体谱的检测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635-636
[8] 韩建华,李永哲,佟大伟,等.系统性硬皮病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6):756-759
(2016-01-25 收稿)
* 黑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