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连续药物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分析
2016-03-08程玲
程 玲
(赤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 赤壁 437300)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连续药物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分析
程玲
(赤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 赤壁 437300)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连续药物注射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疗效分析。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名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名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联合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19名患者为观察组,采取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联合每日连续腔内异烟肼加地塞米松注射,同时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吸收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快,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连续药物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较常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方法更积极,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置管引流;胸腔内注药;包裹性胸腔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由近胸膜的原发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经淋巴管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渗出性炎症,胸腔积液的产生主要与结核所致的变态反应有关[1]。本文对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名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更加有效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名患者中男32名,女13名,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其中观察组19名,男15名,女4名;对照组26名,男18名,女8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45名患者均采取常规口服抗结核药治疗:2HRZE/4HR,同时45名患者均采取口服激素治疗以减少炎症,加快胸水吸收,减轻胸膜粘连增厚[2]。对照组26名患者采取传统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1次,直至胸水减少至不宜定位抽取为止,其中15名患者共抽取3次,8名患者抽取4次;3名患者抽取2次。观察组19名患者采取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每日引流1次,其中14名患者共引流3次,5名患者引流2次; 同时每日胸腔内注射异烟肼0.1+地塞米松10mg。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对于白蛋白明显降低或进食明显减少患者,给予白蛋白、脂肪乳等营养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并于治疗1个月、半年后复查胸片,比较胸水吸收情况和胸膜粘连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 19.0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胸腔积液吸收速度明显增快、体温恢复正常明显提前、胸痛明显减轻;观察组住院时间8~11d,平均(9.2±1.2)d;对照组住院时间12~18d,平均(14.8±1.5)d,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2.2治疗1月复查胸片结果观察组胸水完全吸收者18人,总有效率94.7%;对照组胸水完全吸收者17人,总有效率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6月复查胸片结果观察组胸膜粘连者1人,发生率5.3%(1/19);对照组胸膜粘连9人,其中8人为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发生率34.6%(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我国,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胸膜疾病,且近几年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增高,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也日益上升。如果治疗不及时,化疗疗程不够,药物用量不规范,可形成结核性脓胸、慢性包裹性积液、支气管瘘等并发症,从而导致肺压缩及胸廓变形,严重者还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从45名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胸腔置管引流能够更快的将已产生的胸水引出,并且避免了多次胸腔穿刺及胸水量较少时易产生的气胸等损害,而腔内连续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药物注射,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结核菌、胸膜及毛细血管,使局部药物浓度增大、作用时间延长,导致杀菌、减少炎性渗出、抑制吞噬细胞功能、减轻变态反应及减少粘连等作用均明显增强,从而使得患者的胸水吸收速度、症状改善、住院时间及降低后期的胸膜肥厚粘连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更显著,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韩雪钰.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139
[2]姜仁早.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5):502
[3]李相杰.胸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1):101
(收稿日期:2016-01-03)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2.0128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6)02-0128-02